“靜遠”源於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註疏訓》,還引用了諸葛亮的《主簿》。
《淮南子註疏訓》片段:人之居所,亦如日月明。世界上同壹個地方用同樣的眼光看它,用同樣的耳朵聽它,用擡起的脖子看它。所以,無動於衷就沒有美德,沒有和平,沒有距離,沒有慷慨,沒有善良,沒有關心大眾,沒有正義。
《誡書》片段:“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靜,不遙遠。妳必須先安靜,然後才能學習。不學就學不會。如果妳沒有野心,妳就不會努力。如果妳很危險,妳將無法控制妳的性欲。如果歲月隨時代而去,妳的意向也就不了了之,妳也就變得枯萎了,妳也就無法與世界相遇了。會怎麽樣?”
寧靜致遠,指的是壹種沈穩安靜的心態,不為雜念所動,只有通過冥想和反思,才能設定壹個崇高的目標。或者說:只有靜下心來,全神貫註,才能積累財富,才能有所作為。
靜不平淡,不平庸,是壹種心境,壹種修養,壹種充滿內涵的隱居。靜能量對於健康、啟蒙、智慧和明道來說不僅是壹種氣質,更是壹種修養,壹種境界。如果妳想獲得大智慧和大覺悟,妳必須從靜態能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