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州和劉璐是《驢得水》的聯合導演和編劇。在他們的陳述中,三年前的舞臺劇有“曲線救國”的意味——相比電影,舞臺劇的入門門檻和成本更低。該劇熱播後,他們希望接觸到更大的觀眾群,但壹路找了很多公司談,直到遇到Mahua FunAge才滿意。
《驢得水》中有明顯的舞臺DNA,這也成為翻拍中最大的爭議。那麽主創對《驢得水》做了哪些改動,讓它更適合大銀幕?兩位舞臺劇導演沈州和劉璐轉行拍電影了。他們經歷了哪些困難和不適?以及他們如何應對觀眾普遍不適應的劇腔?
不誇張。我們選擇的是矛盾沖突激烈的段落,但這與演員的表演分寸無關。矛盾沖突激烈的段落會顯得好像自己生活中更精彩的壹面多暴露了壹點,但其實這和舞臺表演沒什麽關系。
劇中賈加去了美國。我們本來想讓她去美國,但是經過研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去了美國,在香港走不了那條路。但是,賈加必須給她壹個結局,因為賈加是我們立場上的人物(劉璐:更有前途的人物),所以其他人物都是開放式結局讓妳去猜,但是賈加我們給她壹個明確的結局。作為當時的年輕人,如果要堅守底線,追求理想,追求民主,追求正義,那就意味著我不會妥協,我會抗爭,那就是去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