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出處:四逆湯,出自韓仲景《傷寒論》。
用法用量:取三味,三升水,壹升水二,去掉我,然後在不同溫度下服用。壹個強壯的人可以有壹個烏頭和三兩幹姜。現代用法:水煎。
方傑:本方之證系心腎陽衰、陰寒交迫所致,亦稱陽虛寒厥證。陽衰不能溫四末全身,所以惡寒臥,四肢寒,比肘膝更寒;陽虛不能刺激血液循環,所以脈細。
方子裏附子是生用的,很辛很熱。它行走,但不保持。尤擅溫腎陽,為回陽散寒之君藥。幹姜辛熱,養之,溫中散寒,為臣藥。兩者相守而行,氣味濃烈,使溫陽之力更為宏大。所以前人說“附子不辣不姜”。
附子與生姜配伍重在溫補腎陽,以補先天。在舒緩的過程中,炙甘草既能緩解生姜的燥熱,又能使其對陰無傷害。而且配伍幹姜,重點是溫補脾陽,以補後天。綜合來看這個方子,之所以命名為“四逆湯”,是因為藥物簡單有效,辛熱,使陽氣歸厥,四害自溫。
現代研究
現代臨床報道也見於水腫合並心力衰竭、緩慢性心律失常、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老年高血壓、混合性高脂血癥、單純性暈厥、缺血性中風等陽虛寒實癥狀的治療。
以上內容參考:四逆湯-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