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粥文化
在中國有記載的歷史中,粥的痕跡壹直伴隨著我們。關於粥的文字最早見於周樹:黃帝開始煮谷為粥。
中國的粥在4000年前主要用於食用,2500年前首次入藥。《史記·扁鵲臧宮傳》記載,西漢名醫淳於髡用“霍奇粥”治療王琦病;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寫道:服用壹段時間的桂枝湯,飲壹升多熱粥助藥,就是有力的例證。
在中世紀,粥的作用是將“食用”和“藥用”高度融合,進入具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面。
宋代蘇東坡寫了壹本書說:“夜饑時,吳勸君食米粥,雲能推陳出新,益膈胃。”。粥又快又美,喝完粥睡覺也很奇妙。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也極力推薦吃粥養生,認為可以延年益壽。他曾寫過壹首詩《吃粥》:“天下人皆是年長者,而我卻沒有意識到,目前我要向人民學習,只向神靈吃粥。”由此,世界對粥的認識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可見,粥和中國人的關系,就像粥本身壹樣,又濃又粘。作為壹種傳統食物,粥在中國比在世界上任何壹個國家都重要。
臘八粥
臘八粥是臘八節上用多種食材熬制的粥,又稱七寶五味粥。臘八粥的傳說來自印度天祝。臘月初八是佛祖開悟的紀念日,俗稱臘八節,在佛教中稱為法寶節。
臘八粥的習俗已經不屬於佛教徒了。臘八粥作為壹種民俗,在農歷十二月八日吃,慶祝豐收,壹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用赤小豆熬制的,經過演變和地方特色逐漸豐富。
百度百科-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