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兒窒息是指出生後1min尚不能建立規則有效的自主呼吸,是胎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引起的無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循環障礙,導致低氧血癥和混合性酸中毒
[2]。是新生兒死亡及傷殘的主要原因之壹
[3]。是出生後常見的壹種緊急情況,必須積極搶救和正確處理,以降低新生兒病死率和減少遠期後遺癥。
1 產前準備
1.1 產前嚴密觀察產程進展及胎心變化 及早發現母嬰異常情況,及時糾正胎兒宮內窘迫,及早采取措施結束分娩使胎兒娩出。
1.2 物品準備 氧氣要準備充足,檢查各連接處及開關,隨時準備供氧搶救。預先做好保暖工作,將遠紅外搶救臺調節好。備好搶救藥品,特別是常見的復蘇藥品:腎上腺素、納洛酮、多巴胺、糾正酸中毒藥、擴容藥等。備好急救器材和器械,如新生兒吸痰管,備好壹套復蘇囊,壹套各種直徑大小適合的小兒氣管插管,做到隨時可以使用,新生兒喉鏡。
2 胎兒娩出後搶救與護理
2.1 保暖 新生兒娩出後立即置於事先預熱的紅外線輻射臺上,擦幹全身皮膚,產房的溫度壹般在20℃~30℃。所有新生兒都容易丟失熱量而受抑制,處於窒息狀態下的新生兒其調節功能不穩定,更容易成低溫狀態。低溫會導致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及酸中毒,妨礙有效的復蘇[4]。
2.2 清理呼吸道 胎兒娩出後立即評估羊水性狀、呼吸、皮膚顏色、肌張力及新生兒成熟度。保留臍帶(距臍輪上10cm左右斷臍),建立通暢的氣道及自主呼吸。新生兒復蘇成功的關鍵在於有效的通氣,糾正低氧血癥、酸中毒、心動過緩。胎頭壹旦娩出,用手擠出口鼻中的分泌物,胎體娩出,立即用新生兒電動吸痰器接12號吸痰管吸引力<100mmHg,吸出口、咽及鼻內黏液,如有胎糞和血液存在,在喉管直視下吸出,盡可能將胎糞吸除幹凈,每次吸引時間為20s[5]。吸凈後立即用氣囊面罩復蘇器加壓給氧,面罩必須緊貼患兒口鼻,用指尖擠壓氣囊,首次壓力為30~40cmH2O,然後為15~20cmH2O,速率為40~60次/min。如果經1~2min正壓給氧仍無自主呼吸,或嚴重胎糞吸入者,應立即行氣管插管,用聽診器聽診,雙側肺均有等強呼吸音,示氣管導管位置正確,如胸廓起伏適度,面色轉紅,自主呼吸建立,證明效果滿意,即停止加壓給氧或拔管,繼以面罩給氧。
2.3 體外心臟按壓 建立有效的通氣後還要保證充足的'血液循環。如果已經有效人工通氣0.5min後心率<80次/min,應立即做胸外心臟按壓,以保證充足的心搏出量。經心臟按壓,如觸不到股動脈搏動,或心率仍<80次>100次/min。此時患兒膚色迅速轉紅,心率增快,缺氧狀態緩解。
3 復蘇後觀察
3.1 保溫 保溫箱使用時應註意皮膚水分蒸發較多,新生兒易失水及角膜幹燥,應多給補充液體30ml/(kg·d),並註意保護眼睛。
3.2 控制給氧 目前我們采取小兒面罩給氧,將氧氣濕化後,輸入面罩器,使氧氣開口盡量接近病兒的口鼻。面罩由透明塑料制成,便於觀察病情,但應註意氧濃度的調節,因低氧和高氧對新生兒危害都很大,低氧可造成心率過速、酸中毒,高氧可造成晶體後纖維增生癥。因此,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應根據血氣結果調整給氧。復蘇後根據患兒的情況給予氧氣吸入3~6h,以後可間斷給氧,至青紫消失或呼吸平穩為止,氧濃度以40%~50%為宜。保持安靜,盡量少搬動,以免引起或加重顱內出血。體位可使頭肩略墊高,使腹部內臟下降,增加胸腔擴大的機會,同時也減輕了心臟負擔和顱內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