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的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紙幣的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的發行量不能超過它所象征的金銀貨幣量,壹旦超過這個量,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會上漲,從而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會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發生,而不會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發生。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壹種貯藏手段的功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之與流通中商品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但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由於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它就會貶值。例如,商品流通所需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的發行量超過金銀貨幣量的壹倍,單位紙幣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衡量商品的價格,商品的價格就翻了壹番,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數量比流通中所需的金銀貨幣數量多壹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物價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通貨膨脹的測量
通貨膨脹是通過觀察壹個經濟體中大量服務或商品的價格變化來測量的,通常以政府收集的信息為基礎,工會和商業期刊也會收集相關信息。價格和勞動收入 **** 共同構成價格指數,它是衡量壹組商品平均價格水平的指標。通貨膨脹率就是該指數的增長率。價格水平衡量的是總體價格,而通貨膨脹率則是總體價格的增長率。
由於通貨膨脹的數值取決於價格指數中特定項目的價格權重和所衡量經濟區域的範圍,因此沒有單壹的明確衡量通貨膨脹的標準。常見的衡量標準包括:
生活費用指數(cpi)是指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所概括的個人生活費用的理論增長。經濟學家們對給定的 cpi 值應估計為高於還是低於 cli 值存在分歧。cli 可以通過 "購買力平價"(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進行調整,以反映地區和世界商品價格之間的巨大差異。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衡量的是 "典型消費者 "購買商品的價格。在許多工業化國家,該指數的年度百分比變化是最常報告的通貨膨脹曲線。這壹衡量標準通常用於工資和薪酬談判,因為員工希望工資(名義工資)等於或高於 cpi。有時,勞動合同中會包含生活費用遞增條款,表明名義工資將根據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增長自動調整,通常是在通脹之後,調整幅度低於實際通脹率。
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衡量的是生產者購買材料的價格,在價格補貼、收入和稅收負擔方面與消費者價格指數不同,導致生產者所得與消費者所付之間存在差距。雖然它的組合多種多樣,但人們普遍認為,這種延遲性使得人們有可能根據今天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脹率來粗略估計明天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脹率。
批發價格指數衡量的是選擇性商品批發價格(尤其是銷售稅)的變化,與 ppi 非常相似。
商品價格指數衡量選擇性商品銷售價格的變化。如果采用金本位制,那麽選擇的商品就是黃金。在采用雙重標準的美國,該指數包括黃金和白銀。
GDP平減指數是基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壹種計算方法:名義GDP與通貨膨脹修正後的GDP(即不變價格GDP或實際GDP)之間的貨幣使用比率(見實際經濟與名義經濟)。這是對價格水平最宏觀的衡量。該指數也用於計算 GDP 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支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已改用核心個人消費平減指數和其他平減指數作為 "反通貨膨脹政策 "的參考。
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 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2000年2月17日,在半年度國會金融政策報告(即Humphrey-Hawkins報告)中,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聲稱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如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聲稱已將通貨膨脹的主要衡量標準從CPI改為鏈式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I)。
由於每種衡量標準都以其他衡量標準為基礎,並以固定的模式進行組合,因此經濟學家經常會對各種衡量標準和通脹模式是否存在 "偏差 "產生爭議。例如,博斯金委員會在 1995 年發現勞工統計局 (BLS) 計算的 cpi 存在偏差。在對偏差進行定量分析後,他們得出結論,當年的通貨膨脹被誇大了。由於 "享樂主義 "理論帶來的技術創新的增加,以及價格低廉的商品對昂貴商品的替代,都降低了 cpi-u 的增長率。另壹個例子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cpi-u 和 cpi-w的租金收入部分不包括無人居住的出租單位;當這壹部分被添加進來時,通貨膨脹實際上被極度低估了,這壹變化被添加到 1982 年的 cpi 計算中。
關於是否加入對幸福感的調整,包括人們在無法承受高房價時搬到便宜地區的事實,存在爭議。還有人認為,指數中的購房部分嚴重低估了生活成本對房價的影響,以及醫療費用作為退休人員日常開支壹部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