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吃了最肥的壹塊肉
這個利益鏈不像江湖上那樣重金銀,而是根據角色各取所需。“藥價虛高,誰吃了最肥的壹塊肉?”業內人士表示,“當然是開處方的醫生。”
按照潛規則,給開藥的醫生提成,小公司的提成比例是藥價的20%到25%;大公司的比例會少壹些,是藥價的10%到15%。“大公司提成少,但是福利會好壹些。除了組織旅遊活動,他們還會贊助學術推廣的會議,他們還會贊助醫生出國參加會議、培訓和訪問。”
壹位醫藥代表說:“我們醫藥代表的收入確實不錯。壹般每個月有2萬或者2萬或者3萬。這些錢都來自藥品傭金。但我們的收入遠低於拿回扣的醫生。”以某婦科中成藥為例。省級代理的供貨價格是每盒10元,醫院的進價是39元,然後醫院以45元的價格賣給患者。醫生每盒提成10元,醫藥代表提成5元。另壹種治療肝病的中藥,省級代理供貨價每盒12元,醫院賣54元,醫生提成可達12元。
醫藥代表還透露,越貴的藥,賺的錢越多,越進大醫院,賺的錢越多。以壹種抗生素為例。賣給患者要132元,每次輸液兩個。每個醫生可以拿到50元的提成,而醫藥代表的提成是5元。“壹個療程通常是7天。妳覺得醫生能拿多少?在大醫院,稍微有點名氣的外科醫生,壹個月可能有三四萬元的提成。”
醫藥代表稱,抗癌藥和抗生素賺錢最多。“壹些壹兩千元的高價特效藥,醫生甚至可以提成500到800元。”
營銷自然人,綽號“藥蟲”
國外大型藥企和國內大中型藥企自己做藥品銷售。但目前全國有4000多家藥廠,60%都是小規模,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下。他們根本沒有銷售團隊,藥品的銷售必須靠人打通各個環節。於是,出現了壹個特殊的群體,BLACKPINK。按照醫藥行業的行話,他們被稱為“營銷自然人”,還有壹個外號:“藥蟲”。其實就是壹個賣藥的個體戶。
“藥蟲”是小藥廠的藥品代理商。不要小看這些個體戶,他們更有能量。他們有的是轉行的醫務人員,有的是資深醫藥代表,有的是政府官員的親友。他們沒有法人資格,往往隸屬於當地壹家藥企。
據悉,目前中國有數百萬“藥蟲”,他們操作的臨床藥物數量龐大。比如“天價蘆筍片”就是“藥蟲”操作的。“天價蘆筍片”的所有利潤中,藥企占20%,“藥蟲”占20%,醫生占40%,剩下的20%是各藥企的“門票”費。
“取票”是藥品銷售的黑幕之壹。有“毒蟲”就有“取票”。以壹款出廠價10元,零售價92元的藥品為例。“藥蟲”以醫藥公司A的名義,以10元的價格從廠家購買藥品,然後醫藥公司A以20元的價格向另壹家醫藥公司B開具發票。B公司支付給A公司20元,A公司只賺6%的開票費,其余9.4元返還給“藥蟲”。然後B公司以30元的價格給C公司開發票,B公司也只賺6%的開票費。以此類推,經過幾家公司,最終給醫院的價格是80元,醫院加價15%賣給患者,其中包含了70元的利潤,而“藥蟲”只需要給每家公司6%的開票費,但給醫生的回扣卻很高。
在整個“營銷”過程中,只拿票據,藥品實際上是從藥廠直接送到醫院的。何必經過這麽多中間環節呢?從藥廠直接賣到醫院80元的價格不是更容易嗎?但在這種情況下,“藥蟲”無法拿現金給壹個又壹個醫生交費,“藥蟲”只能靠“走票”拿現金。原來,按照財務制度,醫院用支票向藥企付款,藥企之間、藥企與藥企之間也進行支票結算,提取的現金分成部分,分散在各個藥企,方便提取。同時,出廠價較低的藥品可以通過多次“走票”壹步步變成高價藥品,從出廠價10元壹下子提到80元總是不可能的。醫院也歡迎高價藥。如果藥價很低,按照規定只能加價15%,不會加幾塊錢。
經常有人說藥品流通環節太多,經過多級代理,層層加價,藥價虛高,以為各級藥企侵吞了利潤,結果發現利潤大頭落入“藥蟲”手中,再轉移到醫生手中。
價格越高,銷售越好。
價格壹降,藥就死了。
被稱為“壹摔就死”
醫藥行業的另壹個潛規則是,中標價越高,賣得越好。
在招標過程中,企業通常會提前做好公關準備,想盡辦法讓投標價格更高,中間的巨額利潤被藥企、醫藥代表、醫院、醫生瓜分。這類藥物“運作”的空間比較大。於是,很多低價藥消失的謎團被解開了:壹旦國家要求某種藥品降價,利益鏈上的每壹個環節都不願意降低自己的利潤,就只能壓縮出廠價,讓廠家承擔降價的損失。如果廠家不肯讓步,中間的利益驅動機制就不起作用,藥賣不出去,廠家也會受傷,所以很多廠家幹脆選擇停產這種藥。
針對藥價虛高,國家發改委近年來29次降低部分藥品價格,但老百姓始終“無感”,因為降價藥不見了,老百姓還在吃高價藥。
其實藥廠並沒有真的停產這種藥,只是改了名字或者劑量再次申請了壹種“新藥”,而這種“新藥”往往很容易獲批,然後以數倍於降價前的價格上市。當社會反應強烈,物價部門開始降價時,藥品又會起死回生...如此循環,藥價也螺旋式上升。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指出,只要不改變藥企、醫院、醫生等各環節相互受益的潛規則,虛高的藥價就很難回歸到合理的區間。
以藥養醫是藥價需求的根源。
朱幼棣,前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司長,著有《大國醫改》,分析中國的醫改。他在與鄭州藥博會同期同地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醫藥企業營銷高峰論壇上怒斥:“國際上只有20%的藥品是通過醫院銷售的,而中國80%的藥品是由醫院銷售的。中國醫院普遍存在以藥養醫的現象,醫生成了最大的藥商,這是幾千年來沒有的!”沒錯,希波克拉底、張仲景、李時珍都不是毒販,但他們的後代中有很多唯利是圖的毒販!傷心!根源在於“以藥養醫”的體制,體制是“高價藥”出現的根本原因。
微博中,壹位醫生叫苦不叠:“物價飛漲!但是我當醫生已經15年了!報名費還是原地踏步!合理嗎?運營成本十幾年沒變合理嗎?各種醫療費用永遠不變合理嗎?我支持大幅降低藥費!但同時會讓十幾年沒變的醫療費用增加至少5倍!”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壹強指出,目前我國大部分醫院都是公立醫院,各級政府對公立醫院的充分投入是理所當然的,但投入普遍不足,僅占醫院運營所需費用的10%左右,其余90%靠醫院自籌資金,然後自我發展,自己發工資 於是允許醫院加價15%賣給患者藥品,導致“以藥養藥”“院長必須帶醫生掙錢,不然餓死。”
在世界各國,醫生作為知識分子,都是高收入人群。在中國,醫生要獲得高收入,必須付出良心、道德、名譽甚至違法的代價。
國家顯然已經註意到了這個問題。國務院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誌剛接受采訪。
他說,上世紀50年代,由於政府對醫院的投入不足,當時實行了藥品加成政策,允許醫院在服藥後加價15%,然後賣給患者。這15%的收入用來彌補財政投入的不足。改革開放後,政府沒有加大對醫院的投入,而是把醫院推向市場,讓醫院賺錢。醫院為了創收,最快的賺錢方式就是賣藥。於是,原來的藥品加成政策逐漸演變成了這種以藥養醫的逐利機制。這種逐利機制使得公立醫院偏離了公益方向。結果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同時老百姓也用了很多不該用的藥。
要想真正降低虛高的藥價,首先要讓藥品與醫院的利益脫鉤。醫院不是靠15%的藥價上漲來生存的。同時,政府應增加對醫院的財政補貼,以確保其健康運行。醫生的收入,壹部分財政負擔,另壹部分要靠更高的醫療費用,體現醫生的價值,醫療費用由國家通過醫保支付。這樣既能保護醫生的利益,又能讓老百姓看得起病。這可能是下壹步醫改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