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書簽作為藏書的信物和微型版畫收藏的珍品,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被譽為 "紙上明珠"、"版畫左右珍珠"。最早的書簽是德國勃蘭登堡家族使用的 "天使 "書簽,也有人說是LGLER(刺猬)書簽,其實它們是同壹時期的作品。書簽在收藏之初是作為書簽使用的,內容多為貴族家族的標誌圖案。後來,書簽流傳到法國、英國乃至整個歐洲,19 世紀初又衍變到美洲和亞洲,內容和題材也有了新的變化。此時很多著名畫家如馬迪斯、高更等也參與了書簽的創作,福樓拜、雨果等作家也來使用書簽,使書簽的功能從單純的收藏實用性發展到藝術審美層面,書簽變得更加美觀。18 世紀前後,與此同時,歐洲、亞洲和美國的許多國家相繼成立了書簽協會或俱樂部,書簽收藏和交流成為時尚,1953 年,收藏家國際會議首次召開。收藏家國際會議首次召開。此後每隔壹兩年就召開壹次會議,同時舉辦展覽,使書簽在國際範圍內有了廣泛交流的機會。後來,有人提議成立壹個正式的國際組織,於是就有了 1966 年 7 月 28 日 "國際藏書票聯盟 "的誕生。現在,成員國已擴大到41個,會員數以萬計。
書簽進入我國壹直被認為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事。其實,在此之前,壹些傳教士、西方學者和外交官就已隨書將書簽傳到中國(上海圖書館館藏就有證明)。1933年,著名作家葉靈鳳、詩人郁達夫等人開始關註並推廣書簽,"鳳凰 "書簽就是葉靈鳳的手筆。1934年,李華創辦 "現代版畫"。李華創辦了 "現代版畫研究會",在其會刊《現代版畫》第九期上專門收藏了書簽,這是我國第壹張手工拓印的收藏書簽。中國書版藝委會主任梁冬先生曾告訴筆者,魯迅先生也非常關註書版,曾委托日本友人從日本購買書版,許廣平正在使用。近年來,臺灣、北京等地都發現了較早的中國制造的書簽,將中國書簽的濫觴推前了20年。臺灣藏書家吳興文在1913年《圖說法國百科辭典》中發現了壹枚 "關祖章藏書 "書票,畫面是壹位頭戴方巾的文人,在壹大堆書中秉燭夜讀。票面設計精致巧妙,充滿了中國古典文化韻味。無獨有偶,從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京張路工攝影集》(約1910年初出版)壹書封面內頁中,也發現了壹張類似的書票,後者證明《關祖章藏書》書票的制作時間最遲在1910年。廣西人關祖章,留學美國歸來,任職於當時的交通部,他受西方文化影響,喜歡書簽,可能是最早使用和制作書簽的中國人。可見,中國書簽的歷史已有90多年。
30年代以後,藏族書簽發展不大。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文化復蘇,藏文書簽迎來了遲來的春天。美術界壹些書簽作家和理論家認為,中國應該有壹個書簽組織,於是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梁冬先生首先倡議,1984年3月16日,中國第壹個書簽研究會(現稱 "中國書簽藝術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李樺任顧問,梁冬任會長。1986 年,中國首次舉辦藏族書簽展覽,展出作品千余件,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此後,全國各地紛紛成立書簽組織,組織展覽、交流,出版雜誌,使中國書簽的創作和收藏活躍起來。中國書簽同時參與國際交流,1987年,中國正式加入 "國際書簽聯盟"。
迄今為止,國際藏書票會議和展覽已舉辦到第28屆(兩年壹屆),中國藏書票會議舉辦了8屆(也是兩年壹屆)。我們相信,藏書票藝術源遠流長,未來會更好。
關於書簽
片面註重書簽的 "藝術價值 "必將消亡
書簽的發展
人們往往喜歡在書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自己擁有這本書。過去,藏書家常常在書上刻上藏書章。這不僅是壹種身份認同,更是壹種藝術欣賞。精美的書籍配上雅致的收藏印章,朱墨神韻,相映成趣。與書簽不同的是,書簽在國外常用作藏書家的身份證明。
什麽是書簽?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解釋說,它是 "用來表示圖書所有權的圖畫標記,通常貼在圖書封面內側"。書簽通常以版畫的形式出現,大多采用木刻、銅版、石版等印刷方式,有彩色和黑白兩種。書簽通常為 10 厘米見方,小得像郵票。國際通用的樣式,以拉丁文 EXLBRIS 字樣表示,中文意為 "我的藏書之壹",還有藏書者的姓氏。書簽的內容不壹定有限制,多由藏書家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壹般貼在書的首頁或扉頁上。書簽以畫為主,書簽上壹般只是文字的印記,相比之下,書簽的內容更為豐富。
為什麽國外多用書簽,而我們多用書簽。這和以往中外書籍所用的紙張和裝幀不同有關。我國傳統書刊用紙質地軟、薄,且帶有澀味,容易吃印刷油,鈐印效果好。國外書刊用紙質地厚硬,尤其是封面,封面多用道林紙和銅版紙,不便鈐印。我國傳統的書籍裝幀主要是線裝,可以曲卷,國外的書刊多是 "皮靴硬領"(魯迅語),封面粘貼書簽,是比較合適的。
書簽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初傳入我國。30年代,魯迅大力提倡版畫,書簽也跟著興起了壹陣。後來的幾十年,卻只有少數以版畫家為主的藝術家偶爾有些創作。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在李華、楊可揚等老壹輩版畫家的倡導下,書簽藝術在中國重新興起。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書簽作為壹種高雅的收藏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此同時,隨著書簽作品的大量湧現,圍繞書簽藝術的活動和研究也十分活躍。從 1986 年第壹屆全國書簽展覽開始,至今已舉辦了八屆。1986 年 3 月 10 日,中國書簽研究會成立。壹些學術刊物和專著也相繼問世。1984年出版的《中國書簽》、1990年出版的《書簽藝術》匯集了108篇關於書簽研究的文章,前年,李雲經先生的《中國書簽史》問世。香港的《東方書簽》也於去年出版。
書簽的發展必須從實際出發
這些年來,出現了大量印刷精美的紀念書簽。1998年,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北京大學推出了三套紀念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的書簽,這不僅是慶典活動中獨具特色的紀念禮品,也是我國書簽發展史上的壹件盛事。展史上值得慶賀的壹件大事。不過兩個月時間,原價100元的第壹套北大藏書票已被炒到3000元。近兩年出現的藏書票套票有:"北京圖書館建館90周年紀念書簽"、"西冷文化藏書票"、"紀念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100周年藏書票"、"中外著名文人木刻版畫藏書票"、"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書簽集"、"中國體育文化紀念書簽集 "等,清華90周年、南開80周年校慶都出版了紀念書簽小冊子。近日,為紀念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九周年校慶,北京大學發行了《山高水長先生風》小冊子:季羨林先生集郵》小冊子。日前,中國現代文學館在美國洛杉磯舉辦了 "中國現代文學館藏原版書票文物展"。這些來自蔡若虹、王朝聞、張仃、黃苗子、丁聰、靳尚誼等當今壹流畫家的郵票,也被印制成了小冊子。這些紀念書簽小冊子的出版,大大拓展了書簽的藝術空間,使書簽主要從愛書人的個人欣賞走向了社會舞臺。
不過,這種動輒四五百元、裝幀精美的紀念書簽小冊子只是書簽藝術發展的壹種形式。它主要體現了書簽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功能。書簽作為書簽的壹種,必須從實用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發展。我國書簽藝術的重要開拓者李華先生認為,"如果把書簽作為壹種獨立的藝術品來欣賞,甚至有收藏藝術愛好的人收藏它、收藏它,這是它的衍生效應,而不是它本身的意義"。著名書簽作者梁冬先生也說過,書簽 "壹定要與書有關,以實用為主"。這就告訴我們,書簽和郵票壹樣,它的功能首先在於實用價值,它的藝術性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否則,人們就會誤認為書簽就是那種有紀念意義的小字畫冊,只是在畫上寫上EXLBRIS和票主的姓氏字樣而已。
現在精裝書和雜誌越來越多,傳統的收藏書簽不應該刻在硬紙上,粘上精美的收藏書簽才是相得益彰。壹般來說,書簽的內涵要比書簽廣泛得多,它可以表達愛書人的個性、愛好、誌向,寄托藏書人氣質的豐富內涵。我國當代著名文人學者巴金、冰心、錢鐘書、史景遷、金庸等都有自己的書簽。
大力發展書簽總集
書簽的制作與刻制書簽不同,篆刻比較簡單,妳要求不高的話,找個小店刻個印章就能搞定。有的是畫家手繪,大部分是版畫拓片,壹般讀者沒有條件委托版畫家制作自己的特色書簽。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按照國外的通行做法,必須大力發展通用藏書票。所謂通用書簽,就是書簽票面上沒有票主姓名,圖片上留有用戶簽名空白,也可在圖片下方空白處簽名,並可標註編號NO字樣,供用戶作為藏書編號用。
這種收藏書簽做成印刷品後,印刷量可以大壹些,還可以借鑒郵票的印刷方法,打孔打孔,背面貼上不幹膠,這樣使用起來會更方便。妳買回來後,撕下壹張,貼在書上簽名或蓋章就行了。
書簽還可以作為書頁,隨書饋贈。最近出版的《中國藏書通史》,"中華書局 "的扉頁上就貼有書簽。三聯書店最近出版的《錢鐘書全集》***經典版,隨書推出了三枚書簽,很受讀者歡迎。壹冊書在手,就能得到壹枚精美的藏書票,對於藏書愛好者來說不失為壹件樂事。此外,他還可能因收藏了這枚書簽而購買妳的書,這對擴大圖書的銷路也大有好處。
另外,壹些文博會、展覽等活動也可以印制壹些紀念書簽。我在上海多倫路街道買過壹套文化名人的 "文化名人書簽",十張書簽才幾元錢。浙江小有名氣的嘉興秀州書店,經常會向讀者贈送壹些印有古玩的書票,去年的《舊書資料報》編纂本上還附有自制的書票,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
書簽贏得了眾多愛書人的青睞,收藏、展覽、交流之風的興起,必然帶來書簽創作的繁榮。書簽藝術的發展,必將迎來燦爛的春天。本報特約記者 宋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