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礎環境
1.布局流程合理,清潔區和汙染區分區明確,標識清楚清潔區、半汙染區和汙染區
2.各種藥液、溶媒、消毒劑在規定時間內使用
3.抽出的藥液須註明開啟日期和時間,開啟後放置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
4.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須註明開啟日期和時間,超過日期不得使用
二、重復使用醫療用品用後消毒處理規範
1.止血帶要壹人壹用壹消毒
2.治療車、換藥車上物品應擺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汙染區;銳器盒置於車的側面;進入病室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速幹手消毒劑
3.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標註啟用時間,在有效期內使用
4.布局流程應遵循潔汙分開的原則,診療區、汙物處理區、生活區等區域相對獨立,布局合理,標識清楚,通風良好
5.各診室整潔,空氣新鮮或定時通風、消毒、有記錄
6.清潔用具分區使用,標誌清楚,定位放置
7.無菌物品、清潔物品、汙染物品應當分區放置。無菌物品專櫃存放,環境清潔,無過期。無專櫃時,上層為無菌物品,下層為清潔物品。無菌物品開啟後註明開啟日期、時間,在有效期內使用。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壹經打開,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
8壹次性無菌物品必須保持包裝完整,進口產品有中文標識壹次性使用醫療用品不得重復使用,在有效期內使用。壹次性物品無專櫃時應與非壹次性物品分層擺放,定位放置,標識明確。
9.浸泡消毒或滅菌應有浸泡日期、時間、簽名、浸泡用消毒劑應有濃度監測、有記錄
針灸針具做到“壹人壹針壹用壹滅菌”火罐做到“壹人壹用壹消毒”
進入患者體腔內的所有診療器械,必須達到壹人壹用壹消毒或滅菌
★ 《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是衛生部頒布的第48號令, 2006年9月1日實施。
★ 醫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於潛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
★ 醫院感染流行環節——易感人群、感染源、傳播途徑。
★ 醫院感染爆發——指在醫療機構或其他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 消毒——指用化學、物理、生物的方法殺滅或者消除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 滅菌——指殺滅或者消除傳播媒介的壹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細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 標準預防——是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需進行隔離,不論其是否具有明顯的血跡汙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粘摸,均必須采取防護措施。
★ 標準預防措施
⑴ 洗手
⑵ 戴手套、帽子、口罩、防護眼罩或面罩、穿防護服。
⑶ 及時清洗汙染的醫療器械及設備。
⑷ 防止利器傷。
★ 醫務人員需要洗手指征
⑴ 直接接觸病人前後。
⑵ 當醫務人員的手有可見汙染或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汙染後。
⑶ 接觸不同病人間或從病人身體的汙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⑷ 無菌操作前後。
⑸ 處理清潔或無菌物品之前。
⑹ 處理汙染物品後。
⑺ 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⑻ 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敷料後。
⑼ 接觸傷口前後。
⑽ 護理特殊易感人前後。
★ 針紮傷處理流程:擠血——沖洗——消毒,被HBV陽性病人血液、體液汙染的銳器刺傷,應在24小時內註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乙肝標誌物檢查,陰性者皮下註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間隔)。
★ 按照《消毒管理辦法》規定,醫療機構必須嚴格執行醫療器械、器具的消毒技術規範:
⑴ 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達到滅菌水平。
⑵ 接觸皮膚、粘膜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達到消毒水平。
⑶ 各種用於註射、穿刺、采血等有創操作的醫療器具必須壹用壹滅菌。
⑷ 醫療機構使用的消毒藥械、壹次性醫療器械和器具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⑸ 壹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不得重復使用。
★ 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廢物。醫療衛生機構收治的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產生的生活垃圾,按照醫療廢物進行管理和處置。
★ 醫療廢物分類: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化學性廢物。
★ 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要求:
★ ⑴ 黑色袋裝生活垃圾,黃色袋裝醫療垃圾。
★ ⑵ 損傷性廢物與其他廢棄物分開收集,使用損傷性廢物盒(銳器盒)。
★ ⑶ 要求垃圾袋堅韌耐用,不漏水。
★ ⑷ 所有廢棄物都應丟棄或放入標有相應顏色的汙染袋(桶)中,在裝滿3/4時有專人負責封袋運送。
★ 外科換藥的壹些建議與要求:
⑴ 操作前後洗手,操作時戴口罩、帽子。
⑵ 根據傷口大小取用紗布等物品,壹份無菌物品僅用於壹位病人,
⑶ 揭下的傷口敷料不放在地上。
⑷ 換藥完畢後自己處理醫療廢物,不要吩咐家屬或護工處理。
⑸ 先換無菌傷口,後換感染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