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火災現場,清除觸及皮膚和粘膜的熱液體、熱物質、化學物品、電源等,盡快脫掉被熱液體浸濕的衣服,熄滅身上的火焰(脫掉燃燒的衣服、在地上打滾熄滅火焰、跳入旁邊的水池等)。
二、讓被燙傷的皮膚組織降溫的思路:
用冷水不斷沖洗(石灰、燒堿等遇水會發生化學反應,應先除去這些顆粒)。皮膚受熱損傷後,血管容易擴張和充血,變得又紅又腫。由於局部血流量增加,體表溫度比平時高,很難冷卻到周圍未被灼傷皮膚的溫度。不過,可以將其冷卻到致傷溫度以下。用冷水沖洗不僅可以降低皮膚溫度,防止熱量的繼續損傷,還可以降低熱量引起的皮膚組織反應,減少某些 "炎癥介質 "的釋放,從而減輕疼痛,減少繼發性損傷(非熱量直接作用引起的損傷)的發生。當然,冷水也能洗去粘附在皮膚上的熱油、熱顆粒等致傷因素。冷水沖洗壹般應超過半小時,但應避免低溫和冰凍。大面積燒傷者不要為了沖洗而耽誤搶救時間。
在皮膚沒有起泡、皮膚沒有破損的情況下,小面積、短時間用冰雪擦洗也是可以的。但其降溫效率不壹定比流水沖洗高。而且容易弄破水泡,刺激水泡下的創面引起疼痛。控制不好,過冷刺激皮膚,可能引起局部血流不暢,加重損傷。如果在寒冷的雪地裏,沒有自來水,只有冰雪,可以采用冰雪間歇冷敷。
大面積體表燒傷時,可就近跳入冷水池滅火、降溫,但切忌跳入汙染嚴重的水中。因為燒傷後皮膚的天然抗菌屏障被破壞,汙水中的大量微生物會迅速侵入人體,導致感染爆發。進了清水後也要及時上岸,不能因為下水後疼痛加劇而不願出水,造成體溫過度流失,延誤治療時機。
燒傷面積超過自己十五個手掌(兒童面積超過十個手掌大小),有休克可能,應盡快到醫院救治。傷員感到口渴時,可適當喝些微鹹的鹽水(約1克鹽/100毫升水),但不要喝得太快或壹次喝得太多,並應註意避免嘔吐。如果發生嘔吐,應將頭部轉向壹側,以免被嘔吐物嗆到。不宜喝太多淡水或含鹽少的甜飲料。
三、燒傷後用藥:燒傷創面早期用藥的目的不外乎防止感染、保護創面兩個方面。由於皮膚被燒傷後,屏障功能被破壞,環境中的微生物就可能入侵,造成感染。感染會加深創面,嚴重影響愈合過程和結果。因此,預防感染是當務之急。家庭中常用的消毒藥物有紫藥水、紅汞、酒精、碘酒、洗必泰、吉爾吉爾,以及頭孢類等抗生素。紫藥水、紅汞等不宜使用,因為會弄臟受傷組織,影響醫生對燒傷深度的判斷。酒精、碘酒刺激,可用於未破潰處。用於水皰潰爛處則比較疼痛,甚至會加重傷情,所以也不宜使用。低濃度的洗必泰(0.5%)、吉爾莫(0.1%)刺激性小,不染色,可沖洗、浸泡或濕敷傷口,但時間不宜過長,壹般 5 分鐘左右即可,時間過長也會損傷組織。抗生素片劑或膠囊碾成粉末外敷,雖然能殺滅細菌或抑制細菌生長,但容易引起細菌耐藥性--使用壹段時間後細菌會產生抗藥性,抗生素就失效了,因此不主張使用。可以適當使用慶大黴素眼膏、百多邦等軟膏。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幹凈的燒傷創面在早期不會有太多細菌,也就沒有必要使用抗菌藥物。如果傷口較臟,更應該用清水沖洗幹凈,清洗幹凈後再到醫院做進壹步處理。
最近,不少專家認為,只註重燒傷創面的抗感染是不全面的,還應註意創面的保護。哪些藥物可以用來保護創面呢?傷口塗抹醬油、牙膏、老鼠油等能保護創面嗎?不能壹概而論。但是,含有刺激性化學物質或被汙染、容易弄臟傷口的東西顯然不適合使用。它們非但不能保護傷口,反而會加重傷情,導致感染,影響判斷。壹般來說,油類藥物可以防止組織水分過度流失,維持局部水動力環境,起到保護傷口的作用。但使用不當容易導致細菌感染。藍油烴、濕潤燒傷膏等藥膏可以適當使用,但不能代替去醫院。因為,燒傷有輕有重、有深有淺,輕淺的可以不用藥物愈合,重、深的必須手術植皮,光靠藥物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非專業醫生很難判斷創面的深淺、預後如何,不能及時發現是否感染,做出相應的處理。中藥中有很多 "斂痂 "方劑,其中壹些具有減少滲液、止痛、保護創面的作用。但也可能導致痂下積液、積膿,如不及時處理,會適得其反。大部分結痂中草藥都含有茶堿,有些吸收後會對肝臟造成損傷,應慎重大範圍使用,因此應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使用。溶解壞死組織、促進傷口愈合、化膿解毒、腐生肌等方面的藥物在急救中就不予考慮了。
四、是否需要繃帶:壹般來說,在進醫院之前,往往得不到經過消毒的敷料。用壹般布料、草紙等包紮傷口,可能造成汙染,易引起感染,所以不主張用未經消毒的物品包紮。但如果傷口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容易磕碰或汙染較多,可使用幹凈的布料(最好是無色的,不易變色)。到達醫院後,醫生會根據燒傷部位、深度、是否感染等情況,采取包紮或暴露措施。
五、燒傷後采取的體位:燒傷部位應避免長時間受壓:如背部燒傷不宜長時間仰臥;臀部燒傷不宜久坐。傷肢應盡量擡高:傷手應懸吊於胸前;足部燒傷應取足高位臥位,盡量縮短下地時間,減少下地次數。下肢燒傷限制了傷者的活動,因此住院治療是可以減少因反復就診、路途奔波對燒傷創面的幹擾。正確的體位有利於保持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減輕二次損傷程度,減少感染機會。
六、吸入性損傷:由於大量使用化工產品作為裝飾材料,現代室內火災事故往往產生大量刺激性煙霧。這些煙霧被吸入呼吸道後極易造成 "吸入性損傷",使氣管、支氣管、肺組織腫脹甚至壞死,嚴重影響呼吸功能,造成傷員窒息死亡。因此,在封閉的火災現場不要大聲呼喊或深呼吸,應用浸濕的毛巾捂住口鼻,盡快離開現場,避免 "吸入性損傷"。如果吸入刺激性氣體、濕熱蒸氣或幹熱空氣,出現聲音嘶啞、咽喉腫痛、痰中有黑色碳粒、鼻毛燒焦、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到就近醫院(最好是專科醫院或耳鼻喉科、呼吸科條件較好的醫院)就診。
回答者:lhnm148 - 高級經理 七級 2-8 14:54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非常感謝
評價已關閉 目前有 1 人評價
好
100% (1) 不好
0% (0)
其他答案
**** 1 條
燒傷、燙傷現場急救原則及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熱源,難免不被熱源所傷:做飯時熱油濺到手上,煤氣火焰燎臉、手,熱水、熱湯頃翻傷及皮膚,接觸化學物品或電源,長時間接觸熱水袋、熱湯、熱固體物質等。都可能導致燙傷。熱的固體物質也會造成燙傷,例如鉗壓。在人的壹生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被稱為 "燒傷 "或 "燒灼傷 "的傷害。在精神警覺性低、註意力難以集中的時候,尤其容易發生這類事故。當然,這些傷害大多是輕微的、有限的,無需特殊治療即可自行痊愈。但是,總有壹些 "燙傷 "比較嚴重,或因早期未處理或處理不當而變得嚴重,導致傷口長期不愈合,愈合後留下嚴重疤痕,影響美觀和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學習正確的 "燙傷 "後急救知識,對每個人來說都很有意義。
燒傷和燙傷主要是由 "熱 "引起的,因此,當人體接觸到熱源而造成傷害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讓 "熱 "遠離人體:盡快離開火災現場,清除觸及皮膚和黏膜的熱液體、熱物質、化學物品、電源等。盡快脫掉被熱液體浸濕的衣服,熄滅火焰(脫掉燃燒的衣服、在地上打滾熄滅火焰、跳入附近的水池等)。然後,想辦法給被燙傷的皮膚組織降溫:用冷水不斷沖洗(應先清除這些顆粒上的石灰、燒堿等遇水會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皮膚受熱受損後,血管容易擴張和充血,變得又紅又腫。由於局部血流量增加,體表溫度比平時高,很難冷卻到周圍未被灼傷皮膚的溫度。不過,可以將其冷卻到致傷溫度以下。用冷水沖洗不僅可以降低皮膚溫度,防止熱量的繼續損傷,還可以降低熱量引起的皮膚組織反應,減少某些 "炎癥介質 "的釋放,從而減輕疼痛,減少繼發性損傷(非熱量直接作用引起的損傷)的發生。當然,冷水也能洗去粘附在皮膚上的熱油、熱顆粒等致傷因素。冷水沖洗壹般應超過半小時,但應避免低溫和冰凍。燙傷面積較大者,不能為了沖洗而耽誤搶救時間。
也許有人會問,冰雪溫度比水低,是不是可以用冰雪擦燙傷的皮膚呢?應該說,在皮膚沒有起泡、皮膚沒有破損的情況下,小面積、短時間擦洗是可以的。但是,它的降溫效率並不壹定比流水沖洗高。容易弄破水泡,刺激水泡下的傷口,引起疼痛。如果掌握不好,過冷刺激皮膚可能會導致局部血流不暢,加重損傷。如果寒冷的雪地裏沒有自來水,只有冰雪,可以采用冰雪間歇冷敷。
大面積體表燒傷時,可就近跳入冷水池滅火、降溫,但切忌跳入汙染嚴重的水中。因為燒傷後皮膚的天然抗菌屏障被破壞,汙水中的大量微生物會迅速侵入人體,導致感染爆發。進了清水後也要及時上岸,不能因為下水後疼痛加劇而不願出水,造成體溫過度流失,延誤治療時機。
燒傷面積超過自己十五個巴掌大(兒童面積超過十個巴掌大),有休克可能,應盡快到醫院救治。傷員感到口渴時,可飲用壹些微鹹的鹽水(約1克鹽/100毫升水),但不要喝得太快或壹次喝得太多,並應註意避免嘔吐。如果發生嘔吐,應將頭部轉向壹側,以免被嘔吐物嗆到。不宜喝太多淡水或含鹽少的甜飲料。
燒傷後用什麽藥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早期燒傷創面用藥的目的不外乎預防感染和保護創面。皮膚被燒傷後,屏障功能被破壞,環境中的微生物可能會入侵並引起感染。感染會加深創面,嚴重影響愈合過程和結果。因此,預防感染是當務之急。家庭中常用的消毒藥物有紫藥水、紅汞、酒精、碘酒、洗必泰、吉爾吉爾以及頭孢類等抗生素。紫藥水、紅汞等不宜使用,因為會弄臟受傷組織,影響醫生對燒傷深度的判斷。酒精、碘酒刺激,可用於未破潰處。用於水皰潰爛處則疼痛較劇烈,甚至會加重傷情,故也不宜使用。低濃度的洗必泰(0.5%)、吉爾莫(0.1%)刺激性小,不染色,可沖洗、浸泡或濕敷傷口,但時間不宜過長,壹般 5 分鐘左右即可,時間過長也會損傷組織。抗生素片劑或膠囊碾成粉末外敷,雖然能殺滅細菌或抑制細菌生長,但容易引起細菌耐藥性--使用壹段時間後細菌會產生抗藥性,抗生素就失效了,因此不主張使用。可以適當使用慶大黴素眼膏、百多邦等軟膏。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幹凈的燒傷創面在早期不會有太多細菌,也就沒有必要使用抗菌藥物。如果傷口較臟,更應該用清水沖洗幹凈,清洗幹凈後再到醫院做進壹步處理。
最近,不少專家認為,只註重燒傷創面的抗感染是不全面的,還應註意創面的保護。哪些藥物可以用來保護創面呢?傷口塗抹醬油、牙膏、老鼠油等能保護創面嗎?不能壹概而論。但是,含有刺激性化學物質或被汙染、容易弄臟傷口的東西顯然不適合使用。它們非但不能保護傷口,反而會加重傷情,導致感染,影響判斷。壹般來說,油類藥物可以防止組織水分過度流失,維持局部水動力環境,起到保護傷口的作用。但使用不當容易導致細菌感染。藍油烴、濕潤燒傷膏等藥膏可以適當使用,但不能代替去醫院。因為,燒傷有輕有重、有深有淺,輕淺的不用藥可能無法愈合,重深的必須手術植皮,單靠藥物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非專業醫生很難判斷傷口深淺,預後如何,也不能及時發現是否感染,做出相應的處理。中藥中有很多 "斂痂 "方劑,其中壹些具有減少滲液、止痛、保護創面的作用。但也可能導致痂下積液、積膿,如不及時處理,會適得其反。大多數結痂草藥都含有茶堿,其中壹些吸收後會對肝臟造成損害,應謹慎大範圍使用,因此應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使用。溶解壞死組織、促進傷口愈合、化膿解毒、化腐生肌等藥物不在急救考慮之列。
包紮的必要性也是這類傷者非常關心的問題。壹般來說,去醫院就醫前,往往拿不到消毒過的敷料。使用普通布料、草紙等包紮傷口可能會造成汙染和感染,因此不建議使用未經消毒的物品包紮傷口。但是,如果傷口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容易受到碰撞或更多的汙染,則可以使用幹凈的布料(最好是無色、不易變色的布料)。到達醫院後,醫生會根據燒傷的部位、深度以及是否感染,采取包紮或暴露措施。
燒傷後的體位要註意。燒傷部位應避免長時間受壓:例如,背部燒傷不宜長時間仰臥;臀部燒傷不宜久坐。傷肢應盡量擡高:傷手應懸吊於胸前;足部燒傷應采取足高位臥位,盡量縮短下地時間,減少下地次數。下肢燒傷限制了傷者的活動,因此住院治療是可以減少燒傷創面因反復就診、路途奔波對燒傷創面的幹擾。正確的體位有利於保持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減輕二次損傷程度,減少感染機會。
由於化工產品作為裝飾材料的廣泛使用,現代室內火災事故往往產生大量刺激性煙霧。這些煙霧被吸入呼吸道後極易造成 "吸入性損傷",使氣管、支氣管、肺組織腫脹甚至壞死,嚴重影響呼吸功能,造成傷員窒息。因此,在封閉的火災現場不宜大聲呼喊或深呼吸,應用浸濕的毛巾捂住口鼻,盡快離開現場,避免 "吸入性損傷"。壹旦吸入刺激性氣體、濕熱蒸氣或幹熱空氣,出現聲音嘶啞、咽喉腫痛、痰中有黑色碳粒、鼻毛燒焦、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到就近醫院就醫(最好是專科醫院或有較好的耳鼻喉科、呼吸科的醫院)。如果在就醫前已經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應立即用粗孔針頭刺破喉結下方喉嚨中部氣管壁的軟凹處(氣管軟骨間隙),刺破氣管,讓呼吸氣體從針孔進出(可使用多根針頭)。如果沒有針頭,可用鋒利的小刀切開氣管,使氣管與外界相通,緩解喉部窒息。在 "吸入性損傷 "的情況下,體表皮膚可能完好無損。換句話說,沒有體表燒傷的人在出現這些情況時應及時就診(在燒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