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國內生產總值由1996年的290.78億元到2000年的347.46億元。全市的經濟增長基本以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煤炭等重汙染行業的發展為主,從“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間,全市鋼鐵年產量由480萬噸增長到542萬噸,水泥年產量由149萬噸增長到170萬噸,焦炭年產量由893萬噸增長到1110萬噸,年發電量由87億千瓦時增長到114億千瓦時,機動車輛由98730輛增長到222656輛。年工業耗煤量由1213.5萬噸增加到2221.34萬噸,占全市總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間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萬人增長到308.75萬人。
在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太原市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巨大壓力。“九五”期間,我市環境保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幹問題的決定》。堅持全民的環境意識,全面的環境監督、全過程的環境管理,依靠科技進步的“三全壹依靠”環保工作方針。積極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織實施“1263”環保工程,即圍繞壹個目標(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采取兩大舉措(總量控制和綠色工程)突出六個重點(清徐、古交、婁煩、城北鋼鐵工業區、河西南部化工工業區、西山煤礦建材工業區、)、打好三大戰役(取締土小工業、治汾、市區大氣治理)。以“壹控雙達標”為中心,突出大氣、水體汙染治理兩個重點,全面組織實施“削總量、促清潔、治汾河、控煤煙、保達標、凈尾氣、降揚塵、抓生態”的24字環保戰略。全市環境綜合整治遵循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並重的原則,經過取締“15小”和“壹控雙達標”兩項行動,淘汰和關停了壹大批能耗高、汙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業和國有企業,推動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保跨進了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汙染物排放總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環境汙染連年惡化的勢頭,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明顯好轉。
2.1環境質量現狀
2.1.1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九五”期間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總懸浮顆粒物汙染逐年減輕,年日均濃度下降29.40%,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九五”前三年較“八五”末呈上升趨勢,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2000年為0.200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年日均濃度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趨勢。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2.33倍。其主要原因為1996、1997年太原第壹熱電廠五期、六期擴建工程、太原第二熱電廠四期擴建工程投入運行,集中供熱工程尚未發揮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現較大幅度上升,但隨著集中供熱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結構的調整和工業汙染源達標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上升趨勢得到控制。值的註意的是,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機動車數量在急劇增長,氮氧化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在“九五”期間呈逐年上升趨勢,年日均濃度上升69.09%,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0.86倍。隨著《太原市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辦法》的頒布,機動車尾氣防治、出租車的全面更新和工業汙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濃度將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見表2-1。
從1998年我市開始發布空氣質量周報,1999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和三級標準的分別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級和五級分別為15期和4期,比上年減少10期和2期。2000年***發布空氣質量周報52期,有2期為良好水平,43周為輕度汙染水平,4周為中度汙染,3周為重度汙染。1998-2000年空氣質量級別及首要汙染物出現頻率見表2-2。
“九五”期間,太原市環境空氣質量在社會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經過全市人民艱苦不懈的努力,環境汙染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汙染的現狀不容樂觀,環境汙染問題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要想實現空氣環境功能區達標,任務異常艱巨。
2.1.2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太原市地表水隸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黃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積占太原市總面積的91%;海河水系占9%,主要分布在我市陽曲縣境內。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庫、汾河二庫、晉陽湖和迎澤湖等,四者均屬黃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長178公裏,流域面積6288平方公裏,沿途有嵐河、澗河、獅子河、屯蘭川、陽興河、北澗河、北沙河、玉門溝、冶峪溝、風峪溝等幾十條支流和溝渠匯入,太原市的工業和生活汙水直接和間接進入汾河。汾河水庫位於我市婁煩縣境內,流域面積5268萬平方公裏,設計庫容7億立方米,由於多年來泥沙淤積,庫容減至3.5億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庫位於古交市與太原市區交界處,水庫總庫容1.33億立方米。晉陽湖位於我市晉源區,為壹座人工湖,湖表面積5.1萬平方公裏。迎澤湖位於市中心迎澤公園內,水域面積0.2平方公裏。晉陽湖、迎澤湖的湖水來源均靠汾河水庫放水補給,水庫放水途經汾河古交段至上蘭,分別進入東、西幹渠,最終進入迎澤湖和晉陽湖。
汾河水庫和汾河二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同時為城市的工業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並且汾河水庫還作為萬家寨引黃入並的儲水庫,依據《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中的水體功能劃分,該區域屬於汾河壹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標準。汾河上遊段(水庫出口-鐵橋),處於蘭村、晉祠水源地補給區,屬汾河的壹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標準;下遊段(勝利橋-溫南社)屬汾河二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Ⅳ類標準。晉陽湖主要為太原第壹熱電廠循環冷卻水源,同時也是我市主要水產養殖基地及遊泳場所和城市備用水源,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迎澤湖主要為景觀娛樂水,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Ⅴ類標準。
“九五”期間太原市主要地表水體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庫和晉陽湖水質較“八五”末均有明顯改善。地表水惡化趨勢得到控制,說明近年來汾河治理已初見成效。但離功能區標準仍有壹段距離。汾河太原段十個監測段面尤以小店橋汙染最為嚴重,其它依次為勝利橋、迎澤橋、清徐二壩、溫南社、鐵橋、灘上橋和寨上水文站,該八個段面屬嚴重汙染,劣V類水質,水庫出口和上蘭段面汙染較輕,可達IV類水質標準。汾河太原段平均綜合汙染指數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庫由1.07下降到0.67,晉陽湖由3.10下降到1.4。水質惡化趨勢得到壹定遏止,但汙染依然嚴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機汙染為主,主要汙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庫水質較穩定,1998-2000年連續三年保持輕汙染水平,主要汙染物為石油類,晉陽湖總體汙染水平有所緩解,但無顯著下降趨勢,主要汙染物為石油類、非離子氨、和總氮。汾河太原段六條排汙渠歷年均屬嚴重汙染水平,劣Ⅴ類水質,綜合汙染指數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汙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迎澤湖水質屬景觀娛樂劣C類水質,主要超標項目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體平均綜合汙染指數趨勢分析見表2-4。
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
“九五”期間,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國內生產總值由1996年的290.78億元到2000年的347.46億元。全市的經濟增長基本以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煤炭等重汙染行業的發展為主,從“八五”末的1995年到2000年六年間,全市鋼鐵年產量由480萬噸增長到542萬噸,水泥年產量由149萬噸增長到170萬噸,焦炭年產量由893萬噸增長到1110萬噸,年發電量由87億千瓦時增長到114億千瓦時,機動車輛由98730輛增長到222656輛。年工業耗煤量由1213.5萬噸增加到2221.34萬噸,占全市總能耗的97%以上。“九五”期間全市常住人口由282.77萬人增長到308.75萬人。
在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太原市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巨大壓力。“九五”期間,我市環境保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幹問題的決定》。堅持全民的環境意識,全面的環境監督、全過程的環境管理,依靠科技進步的“三全壹依靠”環保工作方針。積極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織實施“1263”環保工程,即圍繞壹個目標(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采取兩大舉措(總量控制和綠色工程)突出六個重點(清徐、古交、婁煩、城北鋼鐵工業區、河西南部化工工業區、西山煤礦建材工業區、)、打好三大戰役(取締土小工業、治汾、市區大氣治理)。以“壹控雙達標”為中心,突出大氣、水體汙染治理兩個重點,全面組織實施“削總量、促清潔、治汾河、控煤煙、保達標、凈尾氣、降揚塵、抓生態”的24字環保戰略。全市環境綜合整治遵循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並重的原則,經過取締“15小”和“壹控雙達標”兩項行動,淘汰和關停了壹大批能耗高、汙染重、效益差的土小企業和國有企業,推動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保跨進了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汙染物排放總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環境汙染連年惡化的勢頭,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明顯好轉。
2.1環境質量現狀
2.1.1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九五”期間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568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下降到2000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總懸浮顆粒物汙染逐年減輕,年日均濃度下降29.40%,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1.00倍。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九五”前三年較“八五”末呈上升趨勢,由“八五”末的0.212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上升到1998年的0.278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2000年為0.200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年日均濃度較“八五”末下降5.66%,基本遏制了其上升趨勢。但仍超《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2.33倍。其主要原因為1996、1997年太原第壹熱電廠五期、六期擴建工程、太原第二熱電廠四期擴建工程投入運行,集中供熱工程尚未發揮全部效益,至使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值在“九五”前三年出現較大幅度上升,但隨著集中供熱率的逐年提高,燃料結構的調整和工業汙染源達標工作力度加大,1999年二氧化硫年日均濃度上升趨勢得到控制。值的註意的是,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機動車數量在急劇增長,氮氧化物年平均濃度由“八五”末的0.055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上升到2000年的0.093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在“九五”期間呈逐年上升趨勢,年日均濃度上升69.09%,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0.86倍。隨著《太原市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辦法》的頒布,機動車尾氣防治、出租車的全面更新和工業汙染防治力度加大,氮氧化物年均濃度將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2000年太原市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見表2-1。
從1998年我市開始發布空氣質量周報,1999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和三級標準的分別為10期和23期,比1998年增加9期和3期;而四級和五級分別為15期和4期,比上年減少10期和2期。2000年***發布空氣質量周報52期,有2期為良好水平,43周為輕度汙染水平,4周為中度汙染,3周為重度汙染。1998-2000年空氣質量級別及首要汙染物出現頻率見表2-2。
表2-1 1995-2000年太原市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毫克/立方米(標準狀態)
年份汙染物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標準
總懸浮顆粒物
0.568
0.515
0.504
0.498
0.416
0.401
0.20
二氧化硫
0.212
0.206
0.248
0.278
0.272
0.200
0.06
氮氧化物
0.055
0.050
0.057
0.066
0.101
0.093
0.05
二氧化氮
0.065
0.08
降塵
31.5
34
35.6
36.2
36.1
40.8
壹氧化碳
2.6
2.5
2.9
3.4
3.8
2.6
4.0
註:降塵單位為:噸/平方公裏 "月,壹氧化碳為日均濃度,其余為年平均濃度。
表2-2 1998-2000年空氣質量級別及首要汙染物出現頻率
空氣質量級別
出現周數
出現頻率(%)
2000年
首要汙
染物
出現周數
出現頻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出現天數
頻率%
1998
1999
2000
1998
1999
2000
Ⅰ級(優)
/
/
/
/
/
/
/
/
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
43
45
48
81.43
86.54
92.31
Ⅱ級(良)
1
10
2`
1.89
19.23
3.85
45
12.33
Ⅲ級(輕度汙染)
20
23
43
37.74
44.23
82.69
241
66.03
二氧化硫
10
7
4
18.87
13.46
7.69
Ⅳ級(中度汙染)
26
15
4
49.06
28.85
7.69
53
14.52
氮氧化物(二氧化氮)
0
0
0
0.00
0.00
0.00
Ⅴ級(重度汙染)
6
4
3
11.32
7.69
5.77
26
7.12
2000年環境空氣功能區達標現狀見表2-3
表2-3 2000年環境空氣功能區達標現狀
功能區
類別
點位名稱
監測項目年日均值(mg/Nm3)
功能區是否達標
超標項目
(超標百分比)
監測項目有效日均值達標天數百分比
TSP
SO2
NO2
TSP
SO2
NO2
二類區
太行
0.378
0.206
0.07
不達標
TSP:89.00
SO2: 243.33
36.78
54.68
91.84
桃園
0.402
0.184
0.064
不達標
TSP:101.00
SO2 206.67
33.94
54.79
92.84
上蘭
0.353
0.199
0.055
不達標
TSP:76.50
SO2 231.67
50.00
65.00
100.00
三類區
國防工辦
0.431
0.231
0.071
不達標
TSP:43.67
SO2 131.00
74.40
65.77
88.69
壹電廠
0.394
0.177
0.055
不達標
TSP:31.33
SO2 77.00
81.52
74.03
96.42
“九五”期間,太原市環境空氣質量在社會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經過全市人民艱苦不懈的努力,環境汙染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汙染的現狀不容樂觀,環境汙染問題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要想實現空氣環境功能區達標,任務異常艱巨。
2.1.2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太原市地表水隸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黃河水系在太原市的流域面積占太原市總面積的91%;海河水系占9%,主要分布在我市陽曲縣境內。太原市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汾河太原段、汾河水庫、汾河二庫、晉陽湖和迎澤湖等,四者均屬黃河水系。汾河太原段全長178公裏,流域面積6288平方公裏,沿途有嵐河、澗河、獅子河、屯蘭川、陽興河、北澗河、北沙河、玉門溝、冶峪溝、風峪溝等幾十條支流和溝渠匯入,太原市的工業和生活汙水直接和間接進入汾河。汾河水庫位於我市婁煩縣境內,流域面積5268萬平方公裏,設計庫容7億立方米,由於多年來泥沙淤積,庫容減至3.5億立方米左右。汾河二庫位於古交市與太原市區交界處,水庫總庫容1.33億立方米。晉陽湖位於我市晉源區,為壹座人工湖,湖表面積5.1萬平方公裏。迎澤湖位於市中心迎澤公園內,水域面積0.2平方公裏。晉陽湖、迎澤湖的湖水來源均靠汾河水庫放水補給,水庫放水途經汾河古交段至上蘭,分別進入東、西幹渠,最終進入迎澤湖和晉陽湖。
汾河水庫和汾河二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同時為城市的工業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並且汾河水庫還作為萬家寨引黃入並的儲水庫,依據《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中的水體功能劃分,該區域屬於汾河壹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標準。汾河上遊段(水庫出口-鐵橋),處於蘭村、晉祠水源地補給區,屬汾河的壹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標準;下遊段(勝利橋-溫南社)屬汾河二級防護區,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Ⅳ類標準。晉陽湖主要為太原第壹熱電廠循環冷卻水源,同時也是我市主要水產養殖基地及遊泳場所和城市備用水源,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迎澤湖主要為景觀娛樂水,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Ⅴ類標準。
“九五”期間太原市主要地表水體汾河太原段及汾河水庫和晉陽湖水質較“八五”末均有明顯改善。地表水惡化趨勢得到控制,說明近年來汾河治理已初見成效。但離功能區標準仍有壹段距離。汾河太原段十個監測段面尤以小店橋汙染最為嚴重,其它依次為勝利橋、迎澤橋、清徐二壩、溫南社、鐵橋、灘上橋和寨上水文站,該八個段面屬嚴重汙染,劣V類水質,水庫出口和上蘭段面汙染較輕,可達IV類水質標準。汾河太原段平均綜合汙染指數由1995年的11.44下降到2000年的6.84,汾河水庫由1.07下降到0.67,晉陽湖由3.10下降到1.4。水質惡化趨勢得到壹定遏止,但汙染依然嚴重,汾河太原段以有機汙染為主,主要汙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汾河水庫水質較穩定,1998-2000年連續三年保持輕汙染水平,主要汙染物為石油類,晉陽湖總體汙染水平有所緩解,但無顯著下降趨勢,主要汙染物為石油類、非離子氨、和總氮。汾河太原段六條排汙渠歷年均屬嚴重汙染水平,劣Ⅴ類水質,綜合汙染指數由1997年的45.11下降到2000年的22.86主要汙染物為石油類、揮發酚、氨氮。迎澤湖水質屬景觀娛樂劣C類水質,主要超標項目為色度和透明度。太原市地面水體平均綜合汙染指數趨勢分析見表2-4。
表2-4 太原市地表水各水體平均綜合汙染指數趨勢分析表
平均綜合汙染指數
汾河太原段綜合汙染指數
汾河水庫
晉陽湖
全河段
上遊段
下遊段
汙染程度
水質類別
汾河水庫
汙染程度
水質類別
晉陽湖
汙染程度
水質類別
1995年
11.44
3.37
18.69
嚴重汙染
劣Ⅴ類
1.07
重汙染
劣Ⅴ類
劣Ⅴ類
1996年
9.24
2.45
15.95
嚴重汙染
劣Ⅴ類
1.77
重汙染
劣Ⅴ類
3.63
嚴重汙染
劣Ⅴ類
1997年
9.53
3.19
16.84
嚴重汙染
劣Ⅴ類
1.32
重汙染
Ⅳ類
3.17
嚴重汙染
劣Ⅴ類
1998年
8.12
2.11
14.14
嚴重汙染
劣Ⅴ類
0.58
輕汙染
Ⅳ類
0.98
中汙染
Ⅳ類
1999年
9.57
1.78
16.86
嚴重汙染
劣Ⅴ類
0.51
輕汙染
Ⅳ類
0.82
中汙染
Ⅳ類
2000年
6.84
2.53
10.77
嚴重汙染
劣Ⅴ類
0.67
輕汙染
劣Ⅴ類
1.40
重汙染
劣Ⅴ類
2.1.3太原市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現狀
表2-5 太原市城市區域環境噪聲聲源構成
聲源類型
單位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生活
%
48.7
33.6
44.4
51.7
45.7
50.0
交通
%
37.1
40.9
37.1
32.8
33.2
27.6
施工
%
1.3
6.5
3.0
2.6
3.0
7.3
工業
%
6.9
9.5
8.6
8.2
8.2
8.6
其它
%
6.0
9.5
6.9
4.7
9.9
6.5
2.1.3.2區域環境噪聲現狀
太原市區域環境噪聲的監測點位布點範圍是市建成區範圍內,采用750×750平方米的正方形網格進行,全市***布點位23個,網格總覆蓋面積130.5平方公裏,1995年-2000年監測結果統計見表2-6。
2.1.3.3道路交通噪聲現狀
太原市城市區域道路交通噪聲的監測點位布設在市區41條主要交通幹線上,測點選在78個路段的兩路口之間,全市***布設監測點位78個,測量路段總長度為137.6公裏,平均路寬17.7米。1995-1999年道路交通噪聲監測結果見表2-7,暴露在不同等效聲級下的路段分布見表2-8。
2000年全市機動車輛較1995年增長近壹倍的情況下,全市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較1995年有所下降,1995-1999年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穩定達到“九五”計劃的目標值70dB(A)。道路交通噪聲得到了有效控制。
需要註意的是,盡管全市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達標,但是2000年監測值超過70dB(A)的路段長度占總路段長度的26.08%。
2.1.3.4環境噪聲達標區建設情況
太原市環境噪聲達標區從1991年開始建設,到1995年噪聲達標面積為107.97平方公裏,從1995年以後噪聲達標區工作主要以鞏固已建成的達標區面積為主,太原市環境噪聲達標區建設情況見表2-9。
2.1.4固體廢物產生和處置現狀
2.1.4.1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及處置現狀
1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及主要來源
太原市工業固體廢物主要由煤矸石、尾礦、冶煉廢渣、爐渣、粉煤灰等構成,2000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301.75萬噸,較“八五”末的壹九九五年的790.4萬噸年均增長了511.35萬噸,增長了65%。1995年-2000年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及各類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分擔率見表2-10
工業固體廢物主要來源為西山煤電集團有限公司、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太原第壹熱電廠、太原第二熱電廠,占全市產生總量的70.7%,按行業分擔率主要來源為采掘業,占全市產生量的60.3%。
2.2汙染源治理及汙染物排放現狀
“九五”期間,在我市經濟穩定增長,重汙染行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的情況下,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呈下降趨勢,其中工業廢水中的油與化學耗氧量排放總量達到“九五”目標,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達到“九五”目標。
“九五”期間太原市大氣、水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見表2-11、表2-12。主要汙染源分布見圖2-1。
2000年度太原市煙塵、粉塵、二氧化硫排放主要來源見表2-13、2-14、2-15。
由於字數限制,給妳連接:
/huanjingguihuawenjian/hbguihua/xianzhua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