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黑蛇【湘雅醫學詞典】
烏梢蛇[湘雅醫學詞典]
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黑尾蛇[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總結壹下烏梢蛇是中藥名稱,出自《本草綱目》【1】。這是蛇科動物烏梢蛇(Cantor)的幹燥屍體。烏梢蛇呈圓盤狀,直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上鱗片數量成對,背中央2 ~ 4排鱗片強脊狀排列,形成兩條貫穿全身的黑線。頭板居中,扁圓,眼大,眼窩凹陷,有光澤。上唇8鱗片,第4、5鱗片在眼眶,臉頰1鱗片,下眼1鱗片,後眼2鱗片。山脊像屋頂壹樣隆起。腹部邊緣向內卷曲,脊肌厚實,黃白色或淺棕色,肋骨排列整齊。尾巴呈錐形且較長,尾巴下的鱗片為雙線。剝皮者只在頭部和尾部留下皮鱗,中間部分光滑。氣味腥而無味。烏梢蛇飲片分節,皮黑色或深褐色,外觀暗淡,切面黃白色或灰褐色,質地堅硬,有腥味,味淡[3]。烏梢蛇的肉呈片狀,無骨,厚而軟,黃白色或灰黑色,堅韌,有魚腥味,略帶酒味[3]。烏梢蛇的顏色加深,略帶酒氣[3]。
烏梢蛇味甘,性平,歸肝經。具有祛風通絡、解痙的功效。用於風濕麻木攣縮,中風嘴?斜肌、偏癱、痙攣、破傷風、麻風病、疥瘡。烏梢蛇飲片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3]。烏梢蛇增強了祛風通絡、解痙的功效,多用於風濕、四肢麻木、筋脈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驚風抽搐、皮膚頑癬、麻風病[3]。
4拉丁名烏梢蛇(La)(中醫術語(2004))
5 .英文名blacktail snake(中醫術語(2004))
6烏梢蛇別名烏梢蛇(藥性理論)
黑風蛇[1]。
黑頂蛇(開寶草藥)
劍與黑尖(《本草》)
黑蛇(本草綱目)
五峰蛇(動物學陳毅)
黑花蛇,劍脊蛇,劍脊烏梢蛇
烏梢蛇的方子是烏梢蛇、烏梢蛇、烏梢蛇肉、烏梢蛇[3]。
8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烏梢蛇(Cantor)是烏梢蛇的幹燥體。多在夏秋季節,先剖腹或去皮去頭尾,取出內臟,裝盤晾幹。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Cantor)是從烏梢蛇[1]中除去內臟的幹燥全草。
烏梢蛇的原始動物形態長度可達2米以上。頭狀花序扁圓形;頭頸界限不明顯。背面可以看到吻痕。內鱗寬於長,吻鱗的縫線比鼻鱗的縫線短得多。額鱗較大,兩鱗之間的縫線等於前緣至吻部的距離,寬於長度,外緣向頭側包裹。額鱗前大後小,長度等於鼻鱗和額鱗之和。眼上鱗寬,長度等於額鱗前緣到吻部的距離。鼻子呈橢圓形,位於2塊鼻鱗的中間。1頰鱗與第2、3上唇鱗相連。眼睛前方有2片鱗片,上緣覆蓋後腦勺。眼睛很大,眼睛後面有2塊鱗片。顳鱗前後各2片,前排窄長。上唇鱗片8片,入眼4片和5片;第六部電影是最大的。前頦鱗比後頦鱗短,與前五個下唇鱗相連。在後頰鱗和1腹鱗之間有1對小鱗。下唇刻度11,第六刻度最大。體尺16 ~ 14排,背中心2 ~ 6排。腹鱗186 ~ 205對,肛鱗2對,尾鱗101 ~ 128對。錐形尾巴。身體呈灰褐色,鱗片邊緣呈深褐色。背部中央的兩排鱗片為黃色或黃褐色,外側的兩排鱗片為黑色豎線。上唇和咽喉呈淡黃色。腹面為灰白色。後半部分是藍灰色。(中醫詞典)
10中藥產地詞典:烏梢蛇主產於浙江、江蘇、貴州、湖北等地[1]。
11采收與初加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夏秋季以上,先剖腹或去皮頭尾,去內臟,裝盤晾幹。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烏梢蛇呈圓盤狀,直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上鱗片數量成對,背中央2 ~ 4排鱗片強脊狀排列,形成兩條貫穿全身的黑線。頭板居中,扁圓,眼大,眼窩凹陷,有光澤。上唇8鱗片,第4、5鱗片在眼眶,臉頰1鱗片,下眼1鱗片,後眼2鱗片。山脊像屋頂壹樣隆起。腹部邊緣向內卷曲,脊肌厚實,黃白色或淺棕色,肋骨排列整齊。尾巴呈錐形且較長,尾巴下的鱗片為雙線。剝皮者只在頭部和尾部留下皮鱗,中間部分光滑。氣味腥而無味。
13烏梢蛇粉末的理化鑒別熒光色或淺棕色。角質鱗片幾乎無色或淡黃色,表面有縱向條紋。表皮表面密被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顆粒,常連成網絡,分支或聚集成團。橫紋肌纖維呈淡黃色或幾乎無色。有明暗相間的細條紋。骨碎片近無色或淺灰色,呈不規則碎片狀。骨陷窩長而呈梭形,多同向排列,骨小管密集粗大。
14唐代烏梢蛇的加工,頭尾烤,肉烤(外臺秘笈)[3]。
到了宋代,又增加了酒炙、醋炙、焙(太平方)、酒炙(小兒醫證之治絕)、酒煨、酥制、藥汁制(《生技總錄》)、酒煮(扁鵲)和燒制(平反政經藥)等方法[3]
清代又增加了蒸酒(“本草”)和蒸酒(“抓草”)的方法。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有酒浸、酒烤等[3]。
14.1烏梢蛇的加工方法14.1.1烏梢蛇取原藥材,去頭、去鱗、去灰,切段,篩去雜物[3]。
14.1.2烏梢蛇肉取烏梢蛇,去頭、去鱗、去灰,用定量黃酒悶透,取出,濕時去去皮骨,切成段,晾幹,篩去雜物[3]。
每100kg烏梢蛇,用20kg[3]黃酒[3]。
14.1.3酒烏梢蛇將烏梢蛇洗凈,加入壹定量的黃酒拌勻,略悶。酒耗盡後,放入煎容器中,用文火加熱,煎至微黃,取出冷卻,篩去雜物[3]。
每100公斤烏梢蛇,用20公斤黃酒[3]。
14.2烏梢蛇成品特征分節,表皮暗黑色或暗褐色,無光澤,切面黃白色或灰褐色[3]。努力[3]。氣味腥,味道淡[3]。
烏梢蛇的肉呈片狀,無骨,厚而軟,黃白色或灰黑色[3]。強硬[3]。氣味難聞,略帶酒氣[3]。
烏梢蛇的顏色加深,略帶酒氣[3]。
14.3烏梢蛇的加工效果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3]。如治療風癢、皮疹的烏蛇膏(太平盛輝方);治濕疹止癢片(中醫雜誌1980第3期)[3]。
用酒沖泡,可增強祛風通絡解痙的功效,並可矯臭防腐,利於服用和保存[3]。多用於風濕關節痛、四肢麻木、筋脈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驚風抽搐、皮膚頑劣、麻風等[3]。如烏蛇丸(《太平盛輝方》)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手腳無力不能伸;丁丁散用於破傷風、落枕、僵身(《生肌宗錄》);治療麻風病的黑蛇丸(“秘制麻風丸”);三味五蛇散適用於壹切幹濕癬(《生肌宗錄》)[3]。
烏梢蛇含賴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等17種氨基酸[3]。蛇蛻中含有骨角蛋白,肌肉中含有果糖1,6二磷酸酶和原肌球蛋白[3]。蛇膽含有膽酸和胰島素[3]。
烏梢蛇水煎液或醇提取物具有明顯的抗炎、鎮痛和抗驚厥作用,醇提取物還能對抗小鼠戊四氮驚厥的發生,其抗驚厥作用與25mg/kg的苯巴比妥鈉相當[3]。
烏梢蛇酒可使不溶性脂質成分易於煎煮,提高其抗驚厥作用[3]。同時能防止烏梢蛇黴變、變質、蛀蟲[3]。
烏梢蛇的頭和皮是品種鑒定的主要依據,鑒別時應保留產地[3]。另外,認為烏梢蛇無毒,其頭部沒有毒腺。為了節省藥材,加工時可考慮不去頭[3]。
酒炙烏梢蛇的加工工藝研究,據報道,取幹凈的烏梢蛇,與黃酒混合,放入容器中,蓋上蓋子,然後送入烘箱30℃幹燥30分鐘,然後取出並徹底冷卻,然後送入烘箱60℃幹燥65,438±05分鐘,然後取出並在通風幹燥處冷卻[3]。此外,還有兩種經驗方法:麩炒酒烤法和蒸切沙炒酒噴霧風幹法[3]。
儲存方法:14.5儲存於石灰缸中,或用花椒,或噴少許酒精,密封,置於通風幹燥處[3]。防潮防蛀[3]。
15性味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烏梢蛇味甘、性平。肝經。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味甘,性平[1]。入肝經、肺經[1]。
16功能主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烏梢蛇具有祛風通絡、解痙的功效。用於風濕麻木攣縮,中風嘴?斜肌、偏癱、痙攣、破傷風、麻風病、疥瘡。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祛風除濕、通絡攻毒的功效【1】。治療風濕關節痛、中風偏癱、皮膚麻木、骨關節結核、小兒麻痹癥、破傷風、麻風病、癢疹、疥瘡[1]。
中藥加工;
烏梢蛇有祛風止癢的作用[3]。如治療風癢、皮疹的烏蛇膏(太平盛輝方);治濕疹止癢片(中醫雜誌1980第3期)[3]。
烏梢蛇增強了祛風通絡、解痙的功效,多用於風濕、四肢麻木、筋脈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驚風抽搐、皮膚頑癬、麻風病[3]。如烏蛇丸(《太平盛輝方》)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手腳無力不能伸;丁丁散用於破傷風、落枕、僵身(《生肌宗錄》);治療麻風病的黑蛇丸(“秘制麻風丸”);三味五蛇散適用於壹切幹濕癬(《生肌宗錄》)[3]。
17烏梢蛇的化學成分含有蛋白質和脂肪[1]。
烏梢蛇含有17個氨基酸,如賴氨酸、亮氨酸和天冬氨酸[3]。蛇蛻中含有骨角蛋白,肌肉中含有果糖1,6二磷酸酶和原肌球蛋白[3]。蛇膽含有膽酸和胰島素[3]。
烏梢蛇的藥理作用[1]具有抗炎、鎮痛、抗驚厥和抗蛇毒作用。
烏梢蛇水煎液或醇提取物具有明顯的抗炎、鎮痛和抗驚厥作用,醇提取物還能對抗小鼠戊四氮驚厥的發生,其抗驚厥作用與25mg/kg的苯巴比妥鈉相當[3]。
烏梢蛇酒可使不溶性脂質成分易於煎煮,提高其抗驚厥作用[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6 ~ 12g。
中醫大辭典:口服:湯劑,4.5 ~ 12g;研磨吞服,每次0.9 ~ 1.5g [1]。也可以泡酒[1]。
19烏梢蛇選方19.438+0烏梢蛇三條治麻風蒸熟。把肉烤熟,磨成粉,加上蒸餅,做成米粒那麽大的丸子。用這個餵烏雞,完了就把雞殺了煮了吃。烤雞,磨成粉。每次拿壹塊錢,酒就送完了。或者吃帶藥丸的蒸糕。吃個三五只烏雞,媽媽就好了。另壹個藥方:抓壹條大黑蛇,殺了它。爛了,放兩碗水裏泡七天,去坡去骨,倒入壹升糙米泡壹天。取大米曬幹,餵給壹只白雞(先讓雞餓壹天)。等到羽毛脫落,也就是把雞殺了煮了吃。看書的時候喝適量的酒。雞吃完後,用壹盆熱水,長時間洗澡,其病自愈。(中醫詞典)
19.2治紫白癜風,黑蛇肉六兩(酒炙),枳殼二兩(麩炒),牛膝、天麻二兩,熟地黃四兩,蒺藜二兩(炒),五加皮、防風、肉桂各銼成薄片,裝袋,用兩桶酒浸泡,密封七天。每次帶少量保暖衣物。忌雞鵝毛。(中醫詞典)
19.3治療寶寶嘴捏,不能吸奶。用烏梢蛇半條(酒浸去皮去骨曬幹)和麝香壹片,研成粉末。每隔半分鐘,澆上荊芥湯。(中醫詞典)
19.4治外傷中風(強頸直身)用白花蛇、烏梢蛇各取後端兩寸,用酒洗凈,刮去肉,加蜈蚣,焙幹為末。用錢和溫酒帶走。這個聚會的名字叫“丁明三”。(中醫詞典)
19.5壹種治療木舌腫痛的蛇膽,焙幹,研成粉末,敷在舌頭上。如果有唾液,可以留下。(中醫詞典)
20烏梢蛇藥典標準20.1名稱烏梢蛇
吳少社
烏梢蛇
20.2該產品的來源是蛇科動物烏梢蛇(Cantor)的幹燥體。多在夏秋季節,先剖腹或去皮去頭尾,取出內臟,裝盤晾幹。
20.3特性本品為圓盤狀,直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上鱗片數量成對,背中央2 ~ 4排鱗片強脊狀排列,形成兩條貫穿全身的黑線。頭板居中,扁圓,眼大,眼窩凹陷,有光澤。上唇8鱗片,第4、5鱗片在眼眶,臉頰1鱗片,下眼1鱗片,後眼2鱗片。山脊像屋頂壹樣隆起。腹部邊緣向內卷曲,脊肌厚實,黃白色或淺棕色,肋骨排列整齊。尾巴呈錐形且較長,尾巴下的鱗片為雙線。剝皮者只在頭部和尾部留下皮鱗,中間部分光滑。氣味腥而無味。
20.4鑒別本品的粉末熒光色或淺棕色。角質鱗片幾乎無色或淡黃色,表面有縱向條紋。表皮表面密被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顆粒,常連成網絡,分支或聚集成團。橫紋肌纖維呈淡黃色或幾乎無色。有明暗相間的細條紋。骨碎片近無色或淺灰色,呈不規則碎片狀。骨陷窩長而呈梭形,多同向排列,骨小管密集粗大。
20.5應根據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方法(附錄X A)用熱浸法測定浸出物,以稀乙醇為溶劑,不得少於12.0%。
20.6烏梢蛇飲片20.6.1炮制烏梢蛇20.6.1.1去頭、去鱗,切成寸。
20.6.1.2烏梢蛇去頭去鱗後,用黃酒悶死,去皮曬幹。
20.6.1.3酒烏梢蛇取幹凈的烏梢蛇,按酒煎法(附錄ⅱD)煎。
每100公斤烏梢蛇,用黃酒20公斤。
這個產品是分段的。棕色或黑色,略帶酒氣。
20.6.2聚合酶鏈反應方法的鑒定。
20.6.2.1模板DNA提取取本品0.5g,置研缽中,加入適量液氮,充分研磨成粉。取0.g置於1.5ml離心管中,加入275μ l消化液【200μl核裂解液,50μL 0.5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溶液,蛋白酶K(。5μl RNase溶液],在55℃水浴中保溫65,438±0小時,加入250μl裂解緩沖液,混勻,加入DNA純化柱,離心(65,438±00,000轉/分)3分鐘;棄去濾液,加入洗脫液800μ1[5mol/L乙酸鉀溶液26μl,1mo1/L TRIS鹽酸溶液(pH 7.5)18μl,0.5mol/L EDTA二鈉溶液(pH 8.0)3μl,無水。棄去濾液,用洗脫液反復洗脫3次,每次離心(轉速65438±00000 rpm)65438±0分鐘;棄去濾液,離心2分鐘,將DNA純化柱轉移至另壹離心管中,加入無菌雙蒸水100μ1,室溫靜置2分鐘,離心(轉速為10000 rpm)2分鐘,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保存於-20℃備用。此外,取0.5g烏梢蛇作為對照藥物,通過相同的方法制備對照藥物的模板DNA溶液。
20.6.2.2 PCR反應鑒定引物:5’gcgaagctccgactaggaccaca 3’和5’caggctctctctaggtttggggtaccg 3’。PCR反應體系:在200μl離心管中進行,總反應體積為25μl,反應體系包括10×PCR緩沖液2.5μl,dNTP(2.5mmol/L)2μl,鑒定引物(10μmol/L)各0.5N,高保真TaqDNA聚合酶(5U/μ)。將離心管置於PCR儀中,PCR反應參數為:95℃預變性5分鐘,循環反應30次(95℃30秒,63℃45秒),72℃延伸5分鐘。
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20.6.2.3電泳(附錄ⅵ b分三部分),凝膠濃度為65438±0%,核酸凝膠染色凝膠化;被添加到凝膠中;供試品和對照品的PCR反應液的上樣量為8μl,DNA分子量標記的上樣量為2μl(0.5μg/μl)。電泳後,取凝膠片,在凝膠成像儀或紫外透射儀上檢查。供試品凝膠電泳圖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凝膠電泳圖譜相對應的位置,應在300 ~ 400 BP處有單壹DNA條帶。
20.6.3性味與歸經甘平。肝經。
20.6.4功能與主治:祛風、通絡、解痙。用於風濕麻木攣縮,中風嘴?斜肌、偏癱、痙攣、破傷風、麻風病、疥瘡。
20.6.5用法用量6 ~ 12g。
20.6.6貯存在幹燥處,防止黴變和蟲蛀。
20.7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