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為群山結構,"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被譽為 "黃山四絕",神奇的冬景和壯麗的日出,更讓遊客流連忘返。山中有三十六座大峰,三十六座小峰,或雄偉,或秀麗,布局錯落有致,巧奪天工。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為黃山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並以三大主峰為中心向四周擴散,跌入深壑幽谷,升入峰巒峭壁,呈現出典型的峰林地貌。"峰奇石奇松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遍布溝壑的黃山松,破石而生,盤踞在危巖峭壁之上,屹立禹風牙決的溝壑之中,或蒼勁挺拔,或婀娜多姿,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黃山無時不有松,奇特古松,難以計數。最有名的有迎客松、臥龍松、海松、黑虎松等30余株。多少年來,它們頂著風吹雨打、霜刀冰劍,吮吸著巖石中的水滴和養分,迎著陽光穩穩地挺立在峰巒峭壁之上。而黃山的雲霧流淌在千峰萬壑間,或匯成雲海,浩浩蕩蕩,或與日出、日落交相輝映,五彩繽紛,瑰麗無比。
黃山溫泉,古名 "靈泉"、"湯泉"、"朱砂泉",水質清澈,可飲可浴,是黃山壹絕。黃山是長江和錢塘江的分水嶺。特殊的地理位置構成了 36 個大峽谷,形成了 36 個源頭、24 條溪流。山水迸瀉而下,形成飛瀑,懸掛如練,濺珠噴玉。"山中壹夜雨,飛泉處處掛",著名的瀑布有 "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 "等。"
由於黃山花崗巖體垂直節理十分發育,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巖洞穴和孔道,使重嶺峽谷,關隘遍布。更力以豐富的文化積澱,摩崖石刻等名勝古跡200多處。加之日出、日落、雲海、松濤、佛光、秋色、萬物松、冰掛等自然奇觀,山谷清泉,鳥語花香,整個景區猶如壹幅立體的壯麗畫卷。
黃山是美的綜合體,是世人喜愛的造化。任何地方,或松或石,或雲或清泉,無壹處不美,無壹處不奇,置身其中,使人似乎感受到了天人合壹,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美麗的黃山,以她博大的胸懷,張開熱情的臂膀,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黃鶴樓簡介:沖破巴山群峰,接受瀟湘雲水,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江匯合,造成武漢隔兩江而望三鎮的偉岸。這裏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原湖沼之間,龜蛇交錯,兩山夾峙,江上畫舫如織,黃鶴樓天造於此。
黃鶴樓是壹座古典與現代融合、詩意與美感共築的精品。她在山水交匯處靈氣湍吐鈉,恰恰反映了中國人喜好登臨的民俗風情和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宇宙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是壹種享受,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相互滲透、融合,從而凈化心靈。這講的是黃鶴樓之美歷經風雨、日月****,長存不衰的魅力所在。
黃鶴樓,聳立於武昌蛇山之上,享有 "天下第壹勝景 "的美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 "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相傳是為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 "武昌"("武昌 "之名由此而來)之誌,築城為守,建樓以望響亮。到了唐代,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風景名勝,歷代文人墨客遊覽此地,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漢陽樹滿清江水,鸚鵡洲上草萋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成為千古絕唱,更讓黃鶴樓名揚天下。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成規模,使許多江夏名人 "遊必如此,宴必如此"。然而,頻繁的火災,使黃鶴樓建成即廢。最後壹座 "青樓 "建於同治七年(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建。
1985年10月,黃鶴樓修繕工程破土動工,1985年6月竣工,主體建築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加高大雄偉。采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頂,金黃色琉璃瓦頂,高51.4米,底邊寬30米,頂邊寬18米,全樓每層布置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有黃銅黃鶴造型、勝象塔、寶塔、宣廊、涼亭等壹批輔助建築,將主體建築襯托得更加富麗堂皇。登樓遠眺,"楚天舒之絕景",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自創建以來,形態各異,但都古樸雄渾,極富個性。與嶽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面套八角形,稱為 "四面"。這些圖形揭示了古代建築文化中數字的象征和倫理功能。從建築的縱向看,每層的檐口都與樓名直接相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建築雄渾而不失含蓄,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