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學科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充分發揮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在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學中不斷更新教與學的過程和方法,註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學不斷更新教學過程和方法,註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高中語文課程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實際,努力開發和科學利用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遵循***與基礎、多種選擇相統壹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課程體系,它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必修課程由 "語文1 "至 "語文5 "五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整合了 "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交際 "的目標與內容。每個模塊整合了 "閱讀與鑒賞 "和 "表達與交流 "的目標和內容,壹般安排在高中壹、二年級之間的兩個半學期逐步完成,完成後可獲得10個學分,達到高中階段的最低要求。
選修課程設計為 "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運用 "和 "文化"。"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 "和 "文化文學研究 "**** 五個系列,每個系列設計若幹模塊。學校可根據各系列的課程目標、學校課程資源和學生需求,有選擇地設計模塊,開設選修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可任意選修 4 個模塊,獲得 8 個學分,加上必修課程的 10 個學分,***可獲得 18 個學分;也可鼓勵對語言學習有濃厚興趣、希望繼續深造的學生再選修 3 個模塊,這樣可獲得 24 個學分,***可獲得 24 個學分。選修課程壹般安排在完成必修課程後的高二至高三的三個半學期內完成,也可根據需要靈活安排。
在學習中,學習者應樹立主體意識,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活動,去探索、去體驗;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和吸收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交際,學會協作和分享,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外語: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新世紀的每壹個高中畢業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語語言素養,即具有***同的語言能力基礎,使他們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具有終身學習所必需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壹定的自主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這種***同的語言能力基礎應該成為普通高中教育為每個學生未來發展創造的平臺和機會。同時,高中課程應在為每個學生奠定良好的****,使他們能夠根據個人的能力、潛能、特長和誌向,以及未來的職業傾向和長遠發展目標,學習適合自己的課程,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選擇,使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成為基礎學習、拓展學習、提高學習、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基礎。使高中英語課程成為體現基礎學習、拓展學習、提高學習、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特點的課程。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改變傳統的被動記憶、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采用主動、參與、合作的英語學習方式,通過接觸社會、科技,接觸更多真實、自然的語言材料,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主動學習方式,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數學
數學:人文視野,重視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
《課程標準》對數學的認識是 "新 "的,但並沒有為了趕時髦而放棄數學最本質的東西,而是在繼承中創新,站在多元的角度,從教育的立場出發,從育人的思想出發,結合時代特點提出新的理念。這是壹種結合時代特點的新數學觀。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保證了課程既保持了基礎紮實、學風嚴謹的特點,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整個社會的發展、為整個中國的未來註入了新的理念。數學課程體現了數學學科發展的趨勢,彰顯了數學的人文價值,重視並增加了數學建模、數學探究、數學文化等內容,把數學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是壹個很大的突破。高中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應重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既學習數學知識,又學習數學思想,學會用數學知識和思想表達和解決現實世界中壹般問題的方法和技能。
在學習中,學習者既要註意掌握基礎知識,又要註意形成數學思想方法,註意理解不同知識模塊之間的關聯,從而形成較為完整的數學思想,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思想政治課: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
思想政治課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關註學生的發展需求,將理論視角融入社會生活主題,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開設拓展性、應用性的選修課程,以提供更全面、更實用的方法。除必修課程外,我們還開設了具有拓展性和應用性的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發展的不同需求。
必修課程圍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主題設置了三個模塊,並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常識為主要內容設置了生活與哲學模塊。這四大課程模塊的構建,貫徹了統籌規劃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德育課程體系的思想,既保持了基於生活主題的系統銜接,又體現了內容目標的層次遞進。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將成為本課程的重要內容。
選修課是在必修課教學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是體現課程選擇性的主要環節。課程模塊的設置,將提升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結合,既註重學生的升學需求,又兼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需求;既體現了本課程作為德育課程的獨特性,又體現了本課程在人文社會學科領域的獨特價值。
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習者恰當運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將基本觀點和原理融入生活主題;要求學習者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社區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培養求真務實的態度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歷史:讓學生從全球視野認識歷史
歷史課程標準蘊含著豐富的新理念、新內容、新視角。采用了貫穿古今、中外關系的歷史知識專題編寫體例,這樣的編排,有利於從新世紀全球化的角度理解和認識歷史;有利於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有利於進壹步拓寬歷史知識的內涵。
根據時代性和基礎性的原則,歷史課程在內容上作了如下調整:1.充實了與社會進步有關的課程內容,如 "國有企業改革 "等。2.增加了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課程內容,如增加了世界古代史的內容。3.加強了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和學生的體驗。4.課程設置及時反映歷史研究的新動向、新成果。如超越了傳統馬克思經典著作中 "勞動創造人 "的觀點。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善於從不同角度認識世界歷史發展與本土歷史發展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內政與世界內政的聯系,從不同層面系統地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培養負責任的地球公民,關註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地理課程體現可持續發展理論,反映時代特征和要求,重視現代地理技術和方法的學習與應用,與區域發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培養青少年關心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認識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是地理教育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提高我國國民素質、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和共性問題,針對國家利益和民眾利益,針對當今不斷湧現的新技術、新方法,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終身發展的需要,在保留經典地理知識、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大量引入現代地理的最新知識、觀點和理論。
課程標準體現了以下教育理念:1.全面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強調學生全面發展的理論思想,以促進學生 "知、情、意、行 "**** 同發展。2.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突出地理學科的實踐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提高生活能力。引導學生學習 "生活地理"、"文化地理"、"科學地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現代公民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的地理學習需求。3.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文化觀,突出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壹是地理學科的特點,既強調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又強調人文精神的熏陶。4.課程政策的民主化觀和課程實施的創造本位觀,大大增加了課程的選擇性,既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又給地方和學校。5、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留有余地。
學習中要特別重視案例的學習,課標要求教材通過典型案例來說明基本概念、規律、原理等,因此通過案例呈現具體內容,並從案例中獲得新情境下的知識應用,這是地理學習的重點。
物理:經典與現代相結合,為學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物理課程改革力度大,既強調物理科學的基礎性,又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拓展了學生的發展空間。物理課程標準科學、合理、清晰,內容開放、多樣,註重經典概念和規律的掌握以及物理科學的最新發展,註重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註重物理與技術的結合,註重引導學生從人文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待和理解科學,認識科學與人的關系,積極探索高中物理教育與提高科學素養的關系,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適應社會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課程結構設計合理,按模塊組織教學,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空間。
有專家建議,高中生要學好經典物理,應看到經典物理與現代科學的密切聯系,處理好學科基礎與學科前沿的關系,學習者既要有紮實的基礎,又要有開闊的視野。
化學:以興趣為導向,培養學生探究化學問題的能力
課程標準改變了高中化學以物質結構為基礎,以元素周期律為主線的學科體系;改變了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法過於單壹的狀況,構建了必修+選修的課程模式。6個選修模塊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的空間。6個選修模塊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的空間,改變了不同興趣、不同需求的學生必須學習相同內容、達到相同要求的傳統模式。這種多樣化的課程模塊,適應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滿足了不同潛質學生的需求,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有利於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註重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更加註重化學實驗教學,提出了許多趣味性強、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實驗和科技活動,努力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索化學問題的能力。標準中選取的實驗數量較多,只有學校的實驗室按標準配備齊全,才能有效開展化學教學中的難點突破。
學起於疑,疑起於思,思起於趣。學好高中化學新課,學習者欣賞化學、熱愛化學,是學好化學的前提和保證。
生物:重視實驗能力的培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作為課程的核心任務,較好地安排了 "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世界的進化 "等生物基礎內容穿插其中。將基礎生物學內容分為三個相關模塊是壹個很好的安排:"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 "三個相關模塊,全面覆蓋了高中階段學生應掌握的內容,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反映了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高度重視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將生物實驗作為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形式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這樣的設計,體現了自然科學的特點,對學生的認知發展、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程標準設計了觀察、調查、資料收集與分析、討論、實驗、探究等活動。例如,通過培養液中酵母菌群的動態變化,讓學生嘗試建立數學模型,用數學方法研究生物學,這是壹種全新的教學活動。特別是 "生物技術實踐 "模塊,安排學生制作 "果酒果醋 "和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食品加工的簡單方法和技能,體驗食品加工的優點。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食品加工的簡單方法和技能,體驗生物技術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在學習中,學習者應努力從整體上把握模塊內容,弄清核心概念和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積極參與實驗、探究等學習活動,追求自身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的提高,使自己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技術:技術為人類生活服務,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技術課程擺脫了原有的 "純勞動 "或 "勞動技能 "模式,重在提高學生的 "技術素養"。"技術素養"、"創造力培養",加強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科學的聯系,以全新的理念確立技術課程的地位,回歸技術教育的本質。
技術教育不是學習簡單的修理,而是要讓公民有技術意識、技術觀念,了解最基本的技術常識。通用技術課程的設計,註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思維方式,使學生手腦結合,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載體,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念。
信息技術課程是從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的,但卻發生了質的飛躍,已從單純的技能訓練上升到綜合信息素養的培養。課程標準將信息素養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為課程註入了應有的教育內涵。信息素養包括技術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遵守道德和法律規則、形成社會責任感等。這些素養對學生和任何社會成員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應註意將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其他課程中。努力從教師布置的任務和自己發現的問題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經歷處理信息、交流溝通、相互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追求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掌握的方法,培養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
音樂:豐富音樂教育內涵
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音樂課程的性質,為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關於課程內容要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總體要求,全面實現高中音樂的課程目標,滿足學生對音樂的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的需要,高中音樂課程內容結構由 高中音樂課程內容結構由六個模塊組成,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這六個模塊分別是音樂欣賞、歌唱、演奏、作曲、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
多年來,包括音樂學科在內的高中藝術教育壹直相對薄弱。高中課程改革豐富了高中音樂教育的內涵。音樂課程標準的結構框架具有創新性,凝聚了研制者的智慧和心血。從學科定位到八大教學模塊的設置,都加強了系統性和可操作性,體現了音樂學科最本質的教學內容,體現了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讓我們看到了音樂教育的美好前景,對高中音樂教育的未來充滿信心。音樂是壹門綜合性強、文化內涵豐富的藝術學科,不是壹門純技術性的課程。音樂與舞蹈》和《音樂戲劇與表演》兩個模塊的設置體現了學科交叉的特點。音樂欣賞》的內容非常必要。
音樂是壹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特別是在表演領域,體現的是壹技之長的特點,演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都離不開實踐活動,離不開具體操作。因此,在學習中,學習者不能僅僅依靠聽課來學習音樂,而是要多參加音樂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技能;在實踐中學會用音樂的形式表達情感、交流思想。
美術: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特點
由於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的不同,高中生需要培養的藝術能力也不同。為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設置了以下五個學習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美術鑒賞、繪畫與雕塑、設計與工藝、書法與篆刻、現代媒體藝術。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思路,豐富的教學內容體現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突出了時代性,符合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發展的特點。特別是 "現代媒體藝術 "模塊的設計,對高中美術課程順應世界美術教育的潮流和現代科學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將開創我國高中美術課程教學的新局面,對於實施美育,陶冶情操,提高我國高中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學習中,學習者在掌握相關美術知識,了解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風格特點的同時,要善於運用這些知識來展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美化自己的生活,學會用美術的方法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
體育與健康:健康第壹,培養生活情趣
課程標準貫徹了 "健康第壹 "的指導思想,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體現了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 "的思想;體現了 "三維 "健康觀。擺脫傳統的 "競技體育 "和 "技能教學 "體系,將體育與健康教育融為壹體,將 "促進學生健康 "的理念貫徹到課程的全過程。它充分挖掘了本課程的多種功能和教育價值。它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1.在課程行為中貫徹 "健康第壹 "的理念,使教育目標明確指向學生健康意識和健康體魄的培養。2.要求實施者選擇學生喜聞樂見、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作為學習內容。3.課程以 "健康第壹 "為理念。同時倡導實施者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愛好,在學校確定的範圍內選擇學習項目。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體現課程的選擇性特征。3.為了滿足學生選擇性學習的需要,鼓勵有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學生主動發展,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設置了兩個學習水平(水平五和水平六)和七個模塊。學生修滿11個必修學分,即可達到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畢業要求。
在學習中,學習者要努力保護自身健康,註重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健康水平,通過體育項目的選擇性學習,發展體育愛好和特長,掌握鍛煉身體的科學方法,提高體育實踐能力,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生活情趣。
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
2003年出臺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明確指出,高中課程設置了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八個學習領域。這表明,綜合實踐活動已成為高中新課程八大學習領域之壹,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
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規定的必修課程領域,雖然它是與其他子課程並列的壹門相對獨立的綜合性課程,但它具有壹定的特殊性:(1)它是國家課程方案中規定的必修課程,具有嚴肅性和正統性;(2)它是壹門沒有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課程,充分體現了生成性和適應性。總之,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地方指導、校本開發的必修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 "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它包括三個方面: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
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指出,孩子的心靈 "不是壹個待填滿的罐子,而是壹團待點燃的火"。教育需要為學生創造壹個適合自由精神成長的環境,為他們提供成長為壹個完整的、全面發展的人的機會。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在於讓知識世界回歸生活世界,它將教育視為壹個開放的系統,創造性地將社會生活這壹廣闊的課程資源載體和服務對象納入教育視野。
校本課程開發:課程決策權的再分配,培養個性化全面發展的人才
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21世紀初我國課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中的壹個熱點問題。
20世紀70年代,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壹種與國家課程開發相適應的課程開發策略開始受到廣泛關註。
校本課程是相對於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而言的,它具有教師的積極參與、學生的認知背景和需求、學校的主客觀條件和所在社區的經濟文化水平、學校自身的特點等特點。學校和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決策的主體。開發校本課程的意義,不僅在於改變自上而下的長周期課程開發模式,使課程能迅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以學校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為基礎和主體的課程開發與決策機制,使課程具有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多層次需要的能力。總之,從我國三級課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課程開發應承擔的基本任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滿足學生實際發展的需要、培養和提高校長和教師的課程意識、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壹項持續性的專業活動,需要壹個理性、民主、科學的決策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情境分析、確定方案(目標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改進。
校本課程開發意味著壹種權力,即學校自主決定部分課程的權利,意味著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成員的合作、****enjoyment和探究,意味著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現場課程資源。校本課程開發意味著壹種責任,即學校對學生的發展負有責任,學校必須抵制任何不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必須提供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意味著壹種機遇,即學校尤其是教師有發展的機遇。教師在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反思中,會逐步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提高歸屬感,形成課程意識,掌握課程技術,加快專業發展的進程。
校本課程開發在我國還是壹個新生事物,它對完善學校課程體系,培養新世紀創新人才,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將其理念融入基礎教育實踐的過程,必定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過程!
在研究中,學習者應該註意到,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不僅是壹個為我們 "定制 "課程的過程,更是壹個體驗、行動、獲得經驗、追求自身發展的過程。從紙筆考試的角度看,也許,這門課程不會成為高考的壹部分,但他對我們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甚至是終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