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生川軍的功效與作用,制川軍的功效與作用

生川軍的功效與作用,制川軍的功效與作用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生川軍的功效與作用的知識,其中還會講解制作川軍的功效,如果剛好能解決妳現在遇到的問題,別忘了收藏本站,現在就開始吧!

本文目錄壹覽:1、中藥川軍主治什麽病2、"生川軍後下 "3、中藥用法中 "生川軍後下 "是什麽意思?4、川峻的中藥屬性 5、中藥:"大黃 "的現代應用 6、大黃有哪些功效?中藥川軍是治療什麽病的中藥川軍即大黃。

又名將軍、生軍等,性寒,味苦。

具有瀉熱通腸、涼血解毒、祛瘀通經的功效。

常用於實熱便秘、氣滯腹痛、泄瀉痢疾、濕熱毒疽、血熱衄血、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等。還可用於化瘀解毒。

《生川軍後下》生川軍即生大黃,有瀉火、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作用。

後下是壹副中藥煮30分鐘,大黃在15分鐘後下

中藥用法中的 "生川軍後下 "是什麽意思呢?

中醫用藥中的 "生川君後下 "是什麽意思呢?"生川君後下 "是指大黃、川芎、枳殼等中藥材,"生川君後下 "是指大黃、川芎、枳殼等中藥材,"生川君後下 "是指大黃、川芎、枳殼等中藥材,"生川君後下 "是指大黃、川芎、枳殼等中藥材。

川軍對大黃的中醫藥性:dàihuáng(註:《中藥大辭典》、《中華人民****》和《國家藥典》等醫學辭書均註釋為dàhuáng,不少醫家和壹般人也讀作dàhuáng,但《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均註釋為dàihuáng。"

在普通話中,必須以權威字典的讀音為準。

(在2005年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中,讀音已改為dàhuáng。

藥名:大黃

別名:大黃:將軍、黃連、火前、比茹、蜀大黃、金蓮大黃、牛月大黃、金蓮、生軍、川軍

拉丁植物名

1.RheumpalmatumL.

2.RheumpalmatumL.var.tanguticumMaxim.ExRngel.[R.TanguticumMaxim.ExBalf.]

3.RheumofficinaleBaill.RadixetRhizomaRhei

拉丁名

1.RhizomaetRadixRheiPalmat2。RhizomaetRadixRheiTangutici

3.RhizomaetRadixRheiOfficinalis< /p>

味:苦,寒。

傳:胃經;大腸經;肝經;脾經

科屬分類:

功效:

1.瀉下攻積。瀉下攻積:用於胃腸積熱,大便秘結,腹脹腹痛等,如(傷寒論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千金方溫脾湯)、(傷寒六書黃龍湯)等。

2.瀉下解毒:用於火熱熾盛,迫血妄行之衄血證,如瀉心湯、《金匱要略》大黃牡丹皮湯等。

3.活血化瘀:用於多種瘀滯證,如復元解毒湯。

4.清利濕熱:可引濕熱出便。

主要用於黃疸、淋病等,如茵陳蒿湯、八正散等。

主治:實熱便秘;熱結胸悶;濕熱瀉痢;黃疸;淋病;水腫腹滿;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胃熱嘔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瘀血;閉經;產後氣滯腹痛;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熱毒癰腫;丹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2g;瀉下通便者,宜後下,不可久煎;或用沸水浸泡後取汁飲;研粉,0.5-2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或煎水洗或敷。

煎劑也可灌腸。

資源分布:分布於陜西、甘肅東南部、青海、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

來源:何首烏Rheum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l.幹燥根及根莖。

大黃移栽後的采收和貯藏,壹般在第3、4年7月種子成熟後采挖,先將地上部分切下,挖去周圍泥土,從根莖上切下根部,分別加工。

北大荒挖出後不洗,刮去外皮,大的開成兩半,小的壹簇簇修剪成雞蛋狀。

可自然風幹或用火熏烤。

南大黃先將根莖泥沙洗凈,曬幹,刮去粗皮,橫切成7~0cm厚的大塊,然後防幹或曬幹,由於曬幹後根莖中心收縮凹陷成馬蹄形,故稱 "馬蹄大黃"。

刮去粗根表皮後,切成10-13厘米長的小段,曬幹或炕幹即成。

炮制

生大黃(又名:生軍):將原藥揀凈雜質,大小分檔,煨濕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幹。

酒大黃:取大黃切片均勻噴上黃酒,稍煨,置於鍋中用文火炒熟,撈出晾幹(大黃切片100斤用黃酒14斤)。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生大黃切成小塊,用黃酒拌勻,置於蒸籠中蒸熟,或置於壇中密封,坐鍋中加水,隔水蒸熟,取出晾幹(大黃100斤用黃酒30至50斤)。

也有按上述方法反復蒸2~3次的。

大黃炭燒:取大黃壹塊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外焦裏嫩(成活),略噴清水,取出山幹。

雷公炮焙論:凡作大黃,銼蒸,決不以俄,故七度蒸,曬幹。

但灑稀蜜水,再蒸壹伏,大黃裂如膏,曬幹用。

但不同炮制方法的大黃有不同的功能:

生大黃:以攻積滯、瀉火、解毒效果好,臨床用於毒熱便秘、火毒傷身(吐血、衄血)、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及口腔潰瘍等、也可外用(磨汁研末)敷瘡毒;熟大黃瀉下力弱,清熱利濕力強,用於濕熱內阻之黃疸,

酒浸大黃:長於活血化瘀,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腹痛、腸癰腫毒等。

大黃炭:利澀止血、止瀉;醋制大黃瀉實熱之血,與調血藥同用,可治實熱壅於血分之經閉、痛經及產後腹痛等癥。

煎藥方法與用量

徐靈臺在《醫學源流考》中指出:"煎藥之法,最宜講求,藥效不效,全賴於此。

"徐氏的論述充分說明了煎藥方法的重要性。

大黃煎法,姜良鐸宗醫聖張仲景之法,如先煎大黃於大承氣湯,以治血熱交結之大結胸證;大承氣湯中的大黃,用作攻下實熱,蕩滌胃腸燥結;大黃等藥與大黃附子湯同煎,用於治療寒實結內陽氣不足之邪與正虛證。

大黃在湯劑中易吸收,藥效較快;而丸劑吸收較慢,但藥效持久。

大黃用量以攻為主,小劑量以補為輔;實者用量宜大,虛者用量宜小。

小劑量(0.6-1.5克)大黃有健胃消食之功效;中劑量(1-2克大黃粉或6-12克煎劑)有緩瀉、逐瘀之功效;大劑量(15-30克)有較強的通下攻逐之力。

張錫純在《醫宗金鑒參西錄》中雲:"大黃之力雖猛,然有病當病,總有不止壹味者,不妨蓋用藥以勝病為準,非所以不能勝病,而不得不大膽不止壹味也。

《概述》

本品為蓼科植物大黃Rheumpalmatum L.、大黃Rheumtanguticum Maxim.ex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 Baill.的幹燥根及根莖。

在秋末莖葉枯萎或翌春發芽前采集,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成瓣或段,用繩捆紮或直接曬幹。

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

去外皮者表面黃褐色至紅褐色,有的可見白色網狀紋理及星星點點(異形維管束)散在,殘皮棕褐色,有許多繩孔和粗皺紋。

質地堅實,有的中心略呈絨毛狀,斷面淺紅褐色或黃褐色,呈顆粒狀;根莖髓部較寬,星狀小點環生或散生;根木發達,呈放射狀紋理,層環明顯,無星狀小點。

氣清香,味苦微澀,嚼之粘牙,有沙感。

鑒別

本品橫切面:根部木栓層及皮層大部分除去。

韌皮部明顯;薄壁組織發達。

形成層形成壹個環。

木質部射線較密,2至4排細胞寬,含有棕色物質;導管不木質化,通常1至數個成簇,稀疏排列。

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晶體簇和大部分澱粉粒。

根莖的髓部較寬,其中常見紅褐色物質的粘液腔;異形維管束散布,形成層形成環狀,木質部在形成層的外側,韌皮部在形成層的內側,射線呈星狀突起。

粉末黃褐色。

草酸鈣簇晶直徑 20-160 μm,有的可達 190 μm。

非木質化,有纖毛孔、網紋、螺紋和環狀導管。

澱粉粒非常多,單粒呈球狀或多角形,直徑 3-45 μm,臍點星狀;復粒由 2-8 粒組成。

取少量粉末,微量升華,可見菱形針狀結晶或羽毛狀結晶。

取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幹,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中加熱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萃取,每次20ml,合並乙醚溶液,蒸幹,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大黃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 毫升含 1 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壹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矽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燈(365nm)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圖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圖相對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5個橙黃色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圖相對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用氨蒸氣熏蒸後,在日光下觀察,斑點變為紅色。

檢查

大黃苷取粉末0.2g,加甲醇2ml,溫浸10分鐘,冷卻,取上清液10μl,點於濾紙上,用45%乙醇展開,取出,晾幹,放置10分鐘,置紫外燈(365nm)下檢視,不得呈持久的亮紫色熒光。

幹燥失重 取本品,於 105℃幹燥 6 小時,失重不得超過 15.0%(附錄 IXG)。

總灰分不得超過 10.0%(附錄 IXK)。

酸不溶灰分不得超過 0.8%(附錄 IXK)。

含量測定

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附錄 VID)。

色譜條件及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 254 nm。

按杜鵑花色譜峰計算,理論板數應不小於 1500:稱取杜鵑花、杜鵑花素和杜鵑花苷各 5 毫克,置於 50 毫升量瓶中。置於 50ml 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取 rhodopsin 溶液 1ml、 rhodopsin 溶液 2ml,置於 25ml 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rhodopsin 每 1ml 含 4μg, rhodochrosin 每 1ml 含 8μ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 0.1g[同時另取粉末測定水分(附錄 IXH 第二法)],精密稱定,置 50ml 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 25ml,稱定,加熱回流 30 分鐘,冷卻,再稱定,然後用甲醇補足失重,搖勻,濾過,精密量取 5ml 續濾過,再濾過,再濾過。置 50ml 圓底燒瓶中,蒸去甲醇,加入 2.5mol/L硫酸溶液 10ml,超聲處理 5 分鐘,再加入氯仿 10ml,加熱回流 1 小時,冷卻,移至分液漏鬥中,用少量氯仿洗容器,並入分液漏鬥中,分入氯仿層,用氯仿萃取酸液 2 次,每次約 8ml、合並氯仿溶液,用無水硫酸鈉脫水,將氯仿液移入100ml錐形瓶中,蒸去氯仿,殘渣精密加入甲醇1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稍熱使殘渣溶解,冷卻,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失重,振搖,過濾,取濾液,即得。

測定方法 分別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5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大黃酚(C15H10O5)和大黃素(C15H10O4)的總量不少於0.05%。

制法

將大黃除去雜質,洗凈,潤濕,切成厚片或厚塊,幹燥。

酒大黃取幹凈的大黃切片,按酒焙法(附錄二 D)炒幹。

熟大黃取凈大黃塊,按酒燜或酒蒸法(附錄Ⅱ D)燜或蒸至內外發黑。

大黃炒炭 取洗凈的大黃塊,按炒炭的方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內部焦色為止。

藥物鑒別

生大黃瀉下力較強,故攻下者宜用生大黃,下後入湯或開水沖服;久煎則瀉下力較弱。

酒炙大黃瀉下作用較弱,善於活血通絡,易於氣滯血瘀。

大黃炭多用於出血性綜合征。

商品有兩種:壹是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鼓形,俗稱蛋姬,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已去掉或有少量殘渣,外觀呈黃褐色或紅褐色,可見白色菱形網紋,俗稱錦紋(由灰白色薄壁組織和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狀星點,壹端常有繩孔。壹端常有繩孔。

質地堅硬,斷面黃棕色,顯顆粒狀(過去稱高粱碴),略帶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放射狀橙紅色射線,髓部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圓環狀,並有黃色至棕紅色弧形紋,又稱錦紋。

氣味特殊,味苦微澀。

主產於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還有涼州大黃、賀州大黃、岷縣大黃等,也屬西寧大黃類。

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整體形狀像狗頭,上部扁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也不錯,產於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體壹般較長,切成段狀,大圓狀者常縱剖成片,質地較疏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淺,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環狀,其他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於甘肅安布、西麗等地。

屬於銓水大黃類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莊浪大黃等品種,產於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

大黃的幹燥根莖入藥。

多橫切成段,壹端稍大,形似馬蹄,少數也呈圓錐形或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木栓皮已去掉,表面黃褐色或黃色,有稍彎曲的褐色紋(錦紋)。

橫切面黃褐色,空隙多,星點較大,排列不規則,較疏松,纖維較多。

異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彜族自治州及四川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陜西、湖北、貴州、雲南和西藏也有生產。

以上大黃,外觀均為黃褐色,錦星明顯,質重,堅實,油潤,氣香,味苦而不澀,嚼之黏性較好。

另壹種山大黃是同壹種植物的根莖和根,又名苦大黃。

常呈不規則圓柱形,外觀紅褐色、黃色,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紅褐色射線細而直。

香氣不香,味苦、澀。

次品。

服後有腹痛感。

中藥:"大黃 "現代應用的中藥大黃,又名將軍、川君、生君、金遼。

性味:味苦,性寒,歸心、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效:瀉火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化瘀

1、抗菌抗病毒實驗證明,大黃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桿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鼠疫桿菌、白喉桿菌、人體結核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殺滅作用。

大黃煎劑及水、醇、醚提取物在試管中對壹些常見的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大黃煎劑對流感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雌激素樣作用食用大黃所含的雄激素樣作用,臨床試驗也有卵泡激素樣作用。

3、利膽作用

①膽囊炎和膽道感染。

②膽道蛔蟲

4、急性胰腺炎。

大黃、水煎,1~2小時口服壹次,待腹痛減輕,尿澱粉酶、白細胞總數恢復正常後再減量。

嘔吐或腹痛劇烈者用大黃煎湯灌腸。

5、急慢性腎囊腫功能障礙及尿毒癥大黃有明顯降低血尿素氮作用。用大黃或以大黃為主的復方,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均有較好療效。

如不能口服,可灌腸。

6、傳染病。

大黃、芒硝、玄參、甘草,水煎服。每次100毫升,4小時後體溫不降,再服1劑,前24小時可服3劑。

7、消化系統疾病。

大黃或以大黃為主組成的復方,可用於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病、胃炎、腸梗阻、消化不良、潰瘍性結腸炎等。

8、婦科疾病。

大黃及其制劑或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用於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功能障礙、閉經阻塞型、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等。

9、瀉下止瀉

①瀉下:口服大黃後,6~8小時後發生瀉下作用,

②止瀉:小劑量服用時,常發生便秘,這是由於收斂成分的作用掩蓋了瀉下成分的作用所致,

10、解痙

11、降血壓和血脂

12、皮膚病適用於燒傷、帶狀皰疹、濕疹、皮炎、外傷感染、化膿性感染、銀屑病、夏癤、酒渣鼻、痱子瘡等。可用大黃、黃連、冰片、五倍子、亞硝酸錳、**** 研細末,加凡士林調勻塗患處。

也可根據病情加減藥味,但大黃是必須的。

13、精神分裂癥。

生大黃、生石膏、生鐵落、青礞石、芒硝、夜交藤、黃芩、黃柏。

每劑煎3次,取汁,每2小時服藥1次,分6次溫服。

初服2周,見腹瀉不能加止瀉藥,可多飲水,4周為壹療程,

14、急重癥肝炎。

生川軍(後下)、丹參、玄明粉(沖服)、枳殼、川厚樸、蟲草、金錢草,水煎服,每周1~2劑。

肝炎:大黃(酒浸數小時)、青皮、二藥幹**** 研末,每日3次,每次3克,開水沖服,10天為壹療程。

15、止血可用於治療膽道出血、肺病咯血、外傷出血、犀角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16、還具有抗腫瘤、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

使用註意事項

1.孕期、經期、哺乳期婦女慎用或禁用。

2.生大黃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宜生用攻下;宜用湯或開水沖服,煮沸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

3.大劑量服用,可引起大腸痙攣性收縮,出現腸絞痛,加外用茄子可減輕腸絞痛,而不影響腹瀉。

溫馨提醒:本人發表的文章中涉及的各種中藥方劑、驗方、診療方法僅供專業中醫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治療處方使用,請讀者不要盲目試藥,本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大黃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唐古特大黃(R.tanguticumMaximexBalf)、藥用大黃(R.officinaleBaill.)的幹燥根及根莖,又名生軍、將軍、川軍。

味苦,性寒。

具有瀉實熱、下氣滯、化瘀毒的功效。

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急性闌尾炎、不全性腸梗阻等癥。

主產於青海、甘肅、四川、陜西等省。

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高約2米,與上述品種相似。

莖無毛或有毛。

根葉略圓或寬心形,直徑 40-70 厘米。掌狀深裂,裂片狹長,通常再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葉較小,柄也較短。

圓錐花序大,幼時多為濃紫色,也有綠白色的,分枝密,小枝筆直向上;花小,有長花梗;花被 6,2 輪;雄蕊壹般為 9;子房三角形,花柱 3。

瘦果三角形,具翅,先端圓形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 6 月至 7 月。

果期 7 月至 9 月。

生於山林邊緣陰濕處。

分布於青海、甘肅、四川。

西藏等地。

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高約1.5米。

莖直立,疏生短柔毛,節上較密。

根葉具長葉柄,葉片圓形至卵球形,直徑 40-70 厘米,掌狀淺裂,或僅不裂。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和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為 5 條,基部,上面無毛,或疏生,靠近州'脈'處有小乳突,下面有毛,在葉脈和葉緣分布較多;莖葉較小,莖稈也較短;單葉鞘,疏生短柔毛,裂至基部。

圓錐花序,大,分枝平展,花小,直徑3-4毫米,4-10朵簇生;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形,邊緣較不整齊,外輪稍短;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有3個支柱。

螯呈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6毫米。~萼片長約9毫米,頂部下凹,紅色。

6-7月開花結果。

主要生長在排水良好的山區。

分布於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上述植物的莖或嫩枝統稱為大黃莖,也可入藥。

形態特征

大黃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質肥厚,木質,不分叉,呈蘿蔔狀,有的有數個分叉,形如牛頭。

莖直立,不分枝,高 90-120 厘米,中空,有縱溝和短柔毛。

根葉大,近圓形,掌狀深裂。

花序圓錐形,分枝密集,小枝筆直向上,每個節上都有幾個簇生的小枝。

花小,數朵簇生,綠白色或濃紫色。

萼片紅色,三角形,長圓形,有 3 個棱翼,頂部圓形或稍凹,基部心形。

生長習性

喜涼爽氣候,耐寒,忌高溫。

野生於我國西北、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上;家種於海拔1400米以上地區。

氣候條件:冬季最低溫度應在-10℃以上,夏季溫度不超過30℃,無霜期50-180天,年降雨量55-1000毫米。

對土壤要求比較嚴格,壹般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就最好。

在粘酸性土壤中種植,根系生長不良,影響產量。

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地塊不宜種植。

大黃忌連作,需4-5年後再種,宜與豆科、禾本科作物輪作,或用黨參、黃連作前茬。

大黃種子易萌發,在15-25℃溫度條件下,發芽率可達85%以上,種子壽命l-2年。

大黃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

大黃屬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層30-45厘米,選擇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山坡為好,前茬玉米、馬鈴薯等收獲後,結合深耕施基肥,每畝施廄肥4000-5000公斤,在土壤瘠薄的地方,還要加大施肥量。增施肥量。

2、繁殖方法

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用芽繁殖。

種子繁殖分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方法。

(1)早秋或早春直播。

直播按行距70厘米X60厘米穴播,穴深3厘米左右,每穴播種5-6粒,覆土2厘米左右。

每畝用種量 2-2.5 公斤。

(2)育苗移栽 為了節約種子,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在春旱不宜直播栽培的地區,常采用育苗移栽大田。

方法是整地做成寬1.2米、長21米的高床,四面開好排水溝。

在床面橫向開溝條播,行距12厘米,深5厘米,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2-3厘米,再蓋壹層草。

發芽出苗後,揭去地膜。

註意拔除雜草,5-6月施些稀人糞尿肥。

越冬10月下旬在大黃苗行上培土3-5厘米,以防傷苗,翌年移栽。

育苗第二年4月中旬(谷雨)或8月下旬(夏季高溫)移栽。

將秧苗挖出後剪去側根,在整好的土地上及時栽植,株行距每株60厘米,挖穴深15-30厘米,每穴1株,覆蓋地膜,埋入蘆葦,壓實土壤,使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

移栽時可采取 "曲根栽植",即栽植時苗木根尖向上彎曲呈L形,可大大降低植株抽薹率。

(3)子芽繁殖在采收大黃時,將母株根莖萌發健壯、較大的子芽摘下定植。

過小的子芽可栽入苗床,翌年秋季移栽。

為防止傷口腐爛,種植時可在傷口處塗抹木灰。

3.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大黃第壹年苗小,雜草易生,應結合松土勤除草,在行間種植大豆、玉米,抑制雜草生長。

第二年至第三年5月上旬、7月中旬除草松土,根部多培土。

(2)施肥大黃是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還需進行追肥2-3次。

第壹年6月畝追餅肥50公斤、過磷酸鈣10-20公斤。

第二年追肥2次,分別於5、6月份在行間開溝施入人糞尿,或過磷酸鈣20-30公斤、氯化鉀10-20公斤,覆土、澆水。

(3)打薹 大黃定植後,第二年開始抽薹開花,除留田外,其余植株的花薹摘除,打薹應在晴天進行。

4.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是根腐病,多發生在8-9月雨季,或高溫高濕季節,常在大黃收獲當年或前年發生。

根頂部開始變黑腐爛,葉片同時變黃,直至枯死。

防治方法是註意排除積水,及時松土。

打薹後,用泥土清理打薹傷口,或用生石灰水消毒。

發病後要及早拔除病株,秋季收集枯枝落葉燒毀,減少病源。

蟲害有蚜蟲,6-7月蟲害嚴重時,可用樂果乳劑2000倍液噴灑。

老鼠可誘殺或人工捕殺。

五、采收與加工

大黃種植2-3年後,9-10月地頭枯黃時采收。

采收時,先切去地上部分,挖出全部根莖和根系,仔細抖去泥土,太大的根莖可切成幾塊,中、小的整形成片,風幹、曬幹或烘幹。

曬幹後,裝入木箱或夯入藥具中,夯去粗皮,露出黃色即可。

每畝可收幹貨400公斤左右。

關於生川軍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就聊到這裏了,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於川軍的功效與作用的制作方法,生川軍的功效與作用的相關信息不要忘記在本站查找哦。

  • 上一篇:印度最大的制藥集團
  • 下一篇:果糖二磷酸有什麽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