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世界第五長河,全長5464公裏,蜿蜒流淌在中國北方。從高空俯瞰,它就像壹個巨大的 "幾 "字,也隱藏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圖騰。
黃河不僅是壹條大河,也是黃河、黃土地、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帝嚳。黃河、黃土地、帝王、黃皮膚,這壹切黃色的符號,將流經華夏之心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誌》就把黃河列為百川之首:"華夏河源以百數,不在四瀆,而河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很久以前的地質年代,亞洲內陸的荒漠戈壁上,遍地的沙石在驟冷驟熱的惡劣環境中被破碎碾壓,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長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沙落在蒙古高原上,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的甘肅、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區。千萬年的搬運和堆積,終於形成了北有長城、南至秦嶺、西至日月山、東至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袤的黃土層
這是壹塊無與倫比的黃土,其面積達41萬平方公裏,黃土覆蓋厚度壹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陜西、晉西等地,黃土最深處達100至200米,蘭州地區則厚達300多米。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發現,黃土高原雖然降水不如南方充沛,但流失的養分浸染也不太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松樹、雲杉以及棗樹、黃荊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滋養了壹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如今,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區都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地處中部的河南省簡稱 "豫",可見倉頡造字時,這裏還是壹個大象出沒的地方。
六、歷史繁榮的基礎
地質學家發現,黃土具有優良的溶解性,適合挖窯洞居住;農學家發現,黃土富含各種礦物質和營養元素,具有很高的天然肥力。漸漸地,先民們就在黃土上挖窯洞居住,以種植五谷雜糧為生。五千年前,炎帝部落繁衍生息,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黃土。隨後的日子裏,中國第壹個王朝夏朝在這裏繁衍生息,800多年的周朝在這裏發源,橫掃六合、壹統天下的秦帝國在這裏興盛。
七、遠古文明的啟蒙
在距今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侯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發現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在距今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發現了壹批碳粉堆積。
此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懷抱中繁衍生息。直到六千年前,黃土地上才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是在這樣壹片綠野上狩獵采集,度過了中華文明的黃金童年。
八、改造自然的歷史記述
這裏的確是最早沐浴文明之光的地方,這裏也必然是最早經受文明之火的地方。古代傳說中,神農氏教人們采集莊稼。耐人尋味的是,神農是火神,他教導的其實是焚林而耕。
《孟子》記載了三皇焚燒山林的 "功績":"堯時,草木茂盛,禽獸繁多。草木盛,禽獸多,五谷不生,禽獸逼之......"。堯獨憂,舉舜治國。舜讓羿掌管火。山川沼澤都被燒毀了,野獸和飛鳥都逃走了"。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砍伐時的吟唱:"侃侃伐檀,置之河幹,水清而漣漪"。伐木叮咚,鳥叫聲聲。"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壹次大面積消失
黃帝統壹六國,大量人口遷入關中,耕地面積增加。同時,他修建宮殿和陵墓,砍伐關中山林。黃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在河套地區獲得大片土地,然後進行屯墾戍邊,並多次移民到鄂爾多斯高原地區,每次移民都有數十萬人,使原來壹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遭受第二次重大損失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到6000萬。向西北移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有70多萬人遷徙到西北邊疆。西漢王朝把匈奴趕到了漠北的最北邊,把大片的森林和牧場變成了農耕區。西漢在河套地區開發黃河水利工程,是以破壞內蒙古、寧夏的賀蘭山森林和陜北森林為代價的。
11.黃土高原森林的第三次重大損失
唐朝建立之初,大力發展經濟,經濟迅速恢復。由於其經濟、貿易和外交中心都偏向西北,因而對西北地區的屯墾搞得有聲有色。黃土高原的林區、牧區開辟出大片農田,屯墾面積達數十萬畝。每人開墾兩三百畝地,廣種薄收,植被大面積破壞。
唐朝都城長安是黃土高原的中心。唐朝鼎盛時期,國力達到頂峰,當然要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建城,耗木無數。就在長安附近,唐朝人除了到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鄰近山區伐木外,還遠赴岐山、隴山再到蘭州(今蘭縣)、升州(今內蒙古高原長老區)采伐。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遭受巨大損失
宋朝都城開封,由於洛陽附近黃河南北兩岸的山脈已被砍伐殆盡,不得不遠赴呂梁山采伐,渭河上遊的森林在當時也遭受了暴風驟雨般的劫掠。史載,北宋剛建國,就在秦、隴之間大肆伐木。陜西的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的賀蘭山、大巴山,甘肅的淖馬河、隴南山林相繼被毀。宋代官商每年僅從陜甘隴山就撿拾大木萬余根,甚至使當時的開封城內良木成堆,私商賣木者更是不計其數。
十三、黃土高原森林第五次遭大損失
明朝重西北,重視屯田,遂以屯田為軍,以軍下民。當時 "屯田遍天下","而西北為最"。明初屯兵雁門,長城偏關附近,那裏山勢峭拔,林木茂盛,"人鮮徑過,騎不能入"。到了明代中葉,北京的達官顯貴、邊關將領、當地居民,群起砍伐,"數百群,數千鄰,不能逐,禁之不得入"。僅每年販運到北京的樹木,不下百萬根。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遭大損失
滿清王朝,僅僅休養生息幾十年,人口就由八千萬增加到兩億。華北、江南人滿為患,於是大批流民自發湧向西北。黃土高原再次成為破壞的重災區,祈年殿前的連山、六盤山,明朝時還有參天大樹,此時,已完全成了光禿禿的山。
十五、六千年後,今天的森林從69%降到6%
六千年後,今天的森林從69%降到6%,成了名副其實的黃土。黃土本身疏松,沒有抵抗侵蝕的能力,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護。植物對水土保持的作用,森林最大,草原次之,農作物幾乎為零。幾千年來,我們壹直在清除保護水土的天然植被,取而代之的是沒有保護作用的農作物。
16,嗚呼!黃河!
嗚呼!千百年來,我們壹直在用刀、斧、火摧毀黃河中下遊的天然植被。我驚嘆於砍伐森林所造就的無數宏偉廟宇,可它們現在在哪裏呢?
黃土深厚而脆弱。因為它土質疏松,顆粒細小,植被壹旦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極為嚴重。不壹會兒,我們就聽到了淒厲的嘆息聲:"河水壹清,人還能活多久?"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溝壑縱橫
目前高原上長度超過1公裏的溝壑有30多萬條,1公裏以下的支溝、毛溝更是數不勝數。壹條條溝壑的最終歸宿是黃河,它們不斷切割著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走在今天我們所說的黃土高原上,滿眼都是參差不齊、龜裂破碎的黃土,沒有樹木,甚至寸草不生,多少人曾深深感嘆:人類的祖先,怎麽能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孕育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裏的主色調,當時這裏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壹場暴雨地形變
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高原河溝強烈切割,在向上延伸的同時,兩側也在加寬,並發展出了支溝,支溝又發展成毛溝。這種變化往往只需要幾年、幾個月、幾天甚至壹場暴雨之後就能完成,因此黃土高原也被稱為世界上地形變化最迅速的地區。
二十、每年16億噸泥沙 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的這些溝壑。每年流失的16億噸泥土,不僅僅是河水變成了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淤塞湖泊,沖刷山丘,擡高河床,凈化平原。
二十壹、三年兩斷,百年大改道
黃河壹天天暴虐,"三年兩斷,百年大改道",母親河終於成了 "中國的憂患"。與黃河洪水搏鬥,成了中原地區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
22、守住黃河水荒,鄭州可為中遊壹例
鄭州本因水而興,它毗鄰黃河,賈魯河、熊耳河、金水河從市區流過。但隨著工農業的巨大發展,汙染日益加劇,引水渠縱橫交錯,三條曾經川流不息的河流已經幹涸。到 20 世紀 70 年代,鄭州的供水已完全依賴黃河。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靠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形勢更為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占全國的7.2%和7.3%,而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量只有 300 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的 13.3%。每公頃耕地水資源量為 4560 立方米,是全國水平的 17.3%。越靠近黃河,水資源越短缺,向黃河沿岸徑流深降僅60毫米,向西北的臨清、冠縣地區僅25毫米。
涼州話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出使海濱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附國通居延。
行舟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小關山,燕然都。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樂悠悠,壹飲而盡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汝莫停!
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聽!
鐘鼓不足珍,但願長醉不願醒!
歷代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曾在平樂設宴,飲酒萬杯,其樂融融。
主人為什麽說缺錢?
"我 "說,"妳 "說,"我 "說。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黃河,妳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的古文化,
從妳的源頭開始,多少英雄圍繞著妳打轉......"。
《黃河頌》的歌詞講述了黃河悠久的歷史,歌頌了黃河不朽的功績。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也是舉世聞名的大河。
--摘自《黃河頌》
有妳,消盡千古愁
夜色中的黃河
[明]李流芳
明月下的黃河夜,寒沙如戰場。
大河奔流,平原無際。
吳會書難到,煙臺路漫漫。
客來久,不知何處人。
渡黃河
【明】謝榛
路出大梁城,關河曉日開。
日翻龍穴,風卷雁沙。
倚仗劍,張帆待行。
虛空中,搭車唱戲聲不知。
渡黃河
【明】李東陽
清口驛前初放舟,長淮東下水如弦。
舟先青口驛前放,長淮東下水如弦。
浪淘沙
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我要上銀河,
去牽牛織女的故鄉。
黃河落天去東海,萬裏寫懷中。(
王之渙說: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丈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黃河入海流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艄公挑著千萬匹細布,襤褸不堪。運糧千萬擔,船夫只能啃糠包。軍閥老板發大財,黃河船夫世代窮"。
"壹條飛龍出昆侖,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撼邙山頭,驚濤駭浪舟中行。"
"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會祭臺東風。祭東風三連陣,火燒曹營百萬兵。"
歲歲金河復玉關,馬革裹屍劍氣環。(唐劉仲容《草堂怨》)
黃河向東流,白日落西海。(唐-李白《古風》)
陽臺隔楚水,黃河春草生。(唐-李白《送遠人》)
黃河北岸赫赫軍,鐘鼓天下聞。(唐-杜甫《黃河》)
送出昆侖五色流,壹泓黃濁貫中原。
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壹匹難以馴服的野馬,恣意奔騰,猶如齜牙咧嘴的怪獸,日夜咆哮,翻騰不息,吞噬萬頃良田。咬定青山不放松,黃河兩岸的回漢人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的寧夏,不是壹馬平川的河套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壹塊平地,沒有壹塊能用黃河水灌溉的田地。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漢族人家,他們是山下挑水、山上種地的老壹輩。老的老,小的小,忙忙碌碌,卻吃不飽,穿不曖,日復壹日,誰也經受不住這樣的折磨。
有壹年,壹個叫二德的七旬回回,在山上開了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邊挑水澆黃瓜,肩膀腫了,腳底磨破了皮,他精心護理,黃瓜長得又嫩又甜。
這天,二德老人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著,就夢見天上飄來壹朵白雲,白雲漸漸變成了壹位白胡子阿訇,他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老人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中午刮黃風,黃瓜會枯萎;早上刮黑風,黃瓜會掉尖。不管風有多大,都不能把黃瓜摘下來。
老人壹覺醒來,見白胡子阿訇不見了,卻見北來的黃風遮天蔽日,轉眼就吹到了牛首山。老人仔細看了看黃瓜,真是壹根根枯萎了,他心裏很難過,壹年的血汗白流了,但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沒有動。
清晨,壹陣黑風,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了壹層又壹層。黃瓜眼看就要掉到地上,他氣得摘下壹根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出吃奶的勁扔進黃河。黃河立刻斷了壹條線。就像仙人用刀割壹樣,清楚地看到了河底,長老老人往下壹撲,河水 "嘩 "地又合攏了。老人又累又餓,坐在河灘上,眼睛壹眨不眨,金花亂舞,暈頭轉向不知幹什麽去了。
這時,爾德老人聽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是征服黃河的關鍵,它既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以叫黃河聽人的話。可如今黃河已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磨得不成樣子了。不能著急,要有耐心,多下功夫。明年,妳要種壹園黃瓜,等到黃瓜成熟的時候,摘下最大的壹根扔進黃河。到時候,妳到河底的洞裏,寶珠由妳摘,谷種由妳拿,還有壹把寶劍,斬龍殺妖,馴服黃河,妳指到哪裏,黃河水就流到哪裏。"
第二年,勤勞的二德老人又種了壹園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流汗,從黃河裏澆水種瓜。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園子裏結出了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壹把鑰匙。老人高興得日夜睡在瓜園裏,直到瓜熟。
這壹天,天氣晴朗,萬裏無雲。老人摘下三尺長的黃瓜,念了壹聲 "太師",扔進了黃河。這時,黃河轟鳴,裂開壹道長縫,河底的巖石清晰可見。爾德老人下到河底,見靠河岸處有壹個洞,洞裏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人拿了壹些,剛要出門,就聽見壹陣狂風怒吼,頃刻間江面上波濤滾滾,壹浪高過壹浪。老人拿起劍向黑旋風和黃旋風周圍猛劈數十劍。片刻後,黑風黃風刮得天昏地暗。
此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合攏。老人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囑咐,說這把劍可以征服黃河,心裏豁然開朗,想道:"這把劍可以征服黃河:我要叫黃河填平壕溝,淤平山梁。老人手持雙劍,向黃河猛砍下去,黃河水立刻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壹道長城,正好節節高升,遠遠望去真讓人害怕。
三天後,南到六盤山,西到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剩下幾個山尖。老前輩這才拔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壹馬平川,生活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水有三寶,壹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賜給大禹的。
古時候,淮陰桐鄉有個叫馮異的人,不安心種地,想修煉成仙。他聽說壹個人喝水仙花的汁液壹百天就能變成仙人之體。於是,他四處尋找水仙花。
大禹治水之前,黃河流入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遊,經常泛濫成災。地上全是黃河水,溝裏全是黃河水。馮異為了尋找水仙花,來來回回,常常跨過黃河,跨過黃河,跨過黃河,常常與黃河打交道。九九八十壹天後,再找到壹朵水仙花,吸壹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以成仙了。馮異十分得意,便渡過黃河,來到壹個小村莊尋找水仙花。這裏水不深,馮異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暴漲。他慌不擇路,腳下壹滑,跌入黃河,被活活淹死。
馮異死後,滿腹怨氣,對黃河恨之入骨,便去玉帝那裏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無人治理,到處流淌,危害百姓,也十分惱火。他見馮異吸了九十九天的水仙汁,應該成仙了,便問馮異願不願意做黃河之神,治理黃河。馮異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下,他成仙的願望就可以實現了,還可以報溺水之仇。
馮異成了黃河水神,號河伯。壹向不事治水的他,壹下子擔起了治理黃河的重任,無奈之余,憂心忡忡。他該怎麽辦呢?他才疏學淺,又沒有什麽神奇的法術,只好去請教玉皇大帝。玉帝告訴他,要治理黃河,首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出河圖,有了黃河水情的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去了很多麻煩。
河伯按照玉帝的指示,壹心想繪制河圖,他先到家鄉,想找鄉親們幫忙。鄉親們討厭他的好逸惡勞,沒有人答應他。他找到村裏的老人,向他講述了自己治理黃河的雄心壯誌。老人見他已經成仙,想為百姓做點好事,便答應幫助他。從此,河伯和侯老漢風裏來雨裏去,跋山涉水,查看黃河的情況。兩人壹跑就是幾年,可侯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能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看水。老人再三囑咐河伯後,做官要做到底,不要半途而廢,畫好地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就勸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河伯畫完河圖時,已是年老體弱。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裏深,哪裏淺;哪裏好沖堤,哪裏易決口;哪裏該挖,哪裏該堵;哪裏水可斷,哪裏洪可排,畫得壹清二楚。只嘆自己沒有精力按圖治理黃河,十分惋惜。河伯想,總有壹天會有能人治理黃河的,到那時,把河圖判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費力氣。
河伯在黃河下安度晚年,再也沒有露面。不料,黃河水連年上漲,屢發洪水。老百姓知道玉皇大帝派河伯治水,卻不見河伯的身影,還罵河伯不盡職,不關心百姓。
何伯老人在病榻上天天盼著河伯,壹盼就是好幾年不見面。他不放心黃河的治理,想去看看河伯。他的兒子名叫羿,箭術高超。不管侯老漢怎麽說,羿就是不讓他去找河伯。老漢不聽兒子的勸告,結果黃河決口,他被沖走淹死了,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恨透了河伯,咬牙切齒地說,遲早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圖交給他。
這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和避水劍來到黃河邊,就拿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素不相識,誰也不認得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氣喘籲籲,正準備休息,忽然看見河對岸走來壹個年輕人。那年輕人英俊威武,他想壹定是大禹,於是賀伯大喊壹聲,問道:"餵,妳是誰?"
河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而是後羿。他擡頭看見河對岸喊話的是壹位仙風道骨的老者,便問:"妳是誰?"
河伯朗聲說道:"我就是河伯。妳是大禹嗎?"
後羿壹聽是河伯,頓時怒火中燒,冷笑著說:"我就是大禹。"然後,他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壹箭射進了河伯的左眼。河伯拔出箭,捂著眼睛,疼得滿頭大汗。他在心裏罵道:"混蛋大禹,太不講道理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水圖。這時,壹聲大喝傳來:"何伯!別撕地圖"。何伯忍著疼痛,用右眼壹看,只見對岸壹個戴鬥笠的人攔住了後羿。此人正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黃河地圖,正要向河伯請教。後羿推開大禹,又要舉弓。大禹拉住他,把河伯畫圖的經過告訴了他,後羿後悔自己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渡河。後羿向河伯認錯。河伯知道後羿是侯老漢的兒子,也沒有多責怪他。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來向您請教治理黃河的方法。"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之道都在這張地圖上,現在把它賜給妳吧。"
大禹接過地圖壹看,只見地圖上圈圈點點密密麻麻,黃河上下左右的水情都畫得清清楚楚。他非常高興。他想感謝何伯,可壹擡頭,何伯跳進黃河不見了。
大禹得到了黃河圖,按照圖上的指示,日夜不停地工作,終於治好了黃河。
歷史人物:
夏禹、鄭國、賈讓、張榮、王景、司馬孚、姜師都、劉焉、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玉成、蘇轍、杜詩、周瑜、萬恭、潘季馴、楊壹奎、朱之錫、靳輔、陳獨秀、高斌、郭大昌、李玉梅、林則徐、吳大澄、張瑤
口訣: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在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不能人無運氣,天下黃河富在寧夏,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中國成語:
黃河中流砥柱,
海晏河清,
河清海晏,
黃河富於吳中。站在白花墻上看京城,黃河之水奔流不息。窮秋野外行人斷,馬頭知是誰東來","黃河渡口問津去,滔滔濁浪滾滾來"。
杜甫《黃河二首》 黃河北岸赫赫軍,鐘鼓天下聞。鐵馬金戈不知吼,高鼻胡人動成群。黃河南岸是吾蜀,不食粟米欲養家。願驅萬民穿霸王,棄金玉於壹車書。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臺》:"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復返","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的《過黃河古堤》:"古時黃河流,今作耕地用。京道變通途,滄海化塵埃"。
唐代詩人劉禹錫寫下了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從天落,走東海,萬裏寫 "黃河尚可塞,難斷北風雨雪恨"、"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山在天無回海"""西山雄偉壯麗,黃河如絲自天來""且向大漠探虎穴,鳴鞭走馬過黃河"。
王維的 "門前唯壹樹,黃河到碧霄"。
李商隱的 "地老花荒雲茫茫,黃河欲把天邊盡"。
白居易的 "黃河白雲黃,兩岸行人愁"。
宋代丘家《黃河清》鼓角青雄占雲力。慶幸今日塵未靜。壹行初加,久覺黃州日永。樓外崇崖影轉,擁千騎,聲萬井。人初見太平府,夢熊三占好風光。皇恩夜出天門,雲章魅影,鳳鸞飛鏡。寶帶萬釘,又作此日佳慶。行業如是也,整頓之勢,江淮大正。此時恰好,回朝去,***調金鼎。
劉仲容《列女怨》,金河玉關,馬革裹屍。春雪歸青冢,黃河繞黑山萬裏。
歌謠:
黃河滾滾浪翻騰,牛皮筏子是條船
黃河九曲十八灣,寧夏起潼關,萬裏風光誰為先?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這首《舟行碧波上》寫的就是黃河艄公。
幾十條船上有幾十桿。多少艄公來搬船? 吞噬了萬頃良田。蠶食了千萬座大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的寧夏,不是壹馬平川的河套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壹塊平整的田地,更沒有壹塊可以用黃河水灌溉的田地。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漢族人家,他們是山下挑水、山上種地的老壹輩。老的老,小的小,忙忙碌碌,卻吃不飽,穿不曖,日復壹日,誰也經受不住這樣的折磨。
有壹年,壹個叫二德的七旬回回,在山上開了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邊挑水澆黃瓜,肩膀腫了,腳底磨破了皮,他精心護理,黃瓜長得又嫩又甜。
這天,二德老人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著,就夢見天上飄來壹朵白雲,白雲漸漸變成了壹位白胡子阿訇,他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老人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中午刮黃風,黃瓜會枯萎;早上刮黑風,黃瓜會掉尖。不管風有多大,都不能把黃瓜摘下來。
老人壹覺醒來,見白胡子阿訇不見了,卻見北來的黃風遮天蔽日,轉眼就吹到了牛首山。老人仔細看了看黃瓜,真是壹根根枯萎了,他心裏很難過,壹年的血汗白流了,但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沒有動。
清晨,壹陣黑風,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了壹層又壹層。黃瓜眼看就要掉到地上,他氣得摘下壹根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出吃奶的勁扔進黃河。黃河立刻斷了壹條線。就像仙人用刀割壹樣,清楚地看到了河底,長老老人往下壹撲,河水 "嘩 "地又合攏了。老人又累又餓,坐在河灘上,眼睛壹眨不眨,金花亂舞,暈頭轉向不知幹什麽去了。
這時,爾德老人聽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是征服黃河的關鍵,它既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以叫黃河聽人的話。可如今黃河已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磨得不成樣子了。不能著急,要有耐心,多下功夫。明年,妳要種壹園黃瓜,等到黃瓜成熟的時候,摘下最大的壹根扔進黃河。到時候,妳到河底的洞裏,寶珠由妳摘,谷種由妳拿,還有壹把寶劍,斬龍殺妖,馴服黃河,妳指到哪裏,黃河水就流到哪裏。"
第二年,勤勞的二德老人又種了壹園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流汗,從黃河裏澆水種瓜。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園子裏結出了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壹把鑰匙。老人高興得日夜睡在瓜園裏,直到瓜熟。
這壹天,天氣晴朗,萬裏無雲。老人摘下三尺長的黃瓜,念了壹聲 "太師",扔進了黃河。這時,黃河轟鳴,裂開壹條長縫,河底的巖石清晰可見。爾德老人下到河底,看到靠河岸處有壹個洞,洞裏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人拿了壹些,剛要出門,就聽見壹陣狂風怒吼,頃刻間江面上波濤滾滾,壹浪高過壹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