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創業能力;大學生創新創業;微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國家開始倡導創業教育。十多年來,創業教育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高校廣泛而深入地開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明確提出:“完善支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鼓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的新機制。”李克強總理在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指出,將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開展“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當前,世界經濟不穩定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中國經濟正處於深層次矛盾和“三期疊加”的階段。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高端水平,關鍵是進壹步解放思想,進壹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壹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衡量壹個國家的經濟是否充滿活力有兩個重要指標:壹是每千人擁有的企業數量;第二是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率。目前我國每千人擁有企業約13家,發達國家水平約為40-50家[1]。大眾的創業激情被點燃了,但創業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導致實際創業率和成功率較低。由此看來,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提升大眾創業者的創業能力,是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關註和積極解決的重要課題。
壹,微型創業的概念
對創業能力的研究始於20世紀後期,進入本世紀以來,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註。早期,壹些學者主要通過理論研究定性分析了創業能力的概念內涵和意義,但隨著創業能力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逐漸豐富,內容更加廣泛和深入,研究對象也擴大到高職學生、大學生、農民和農民工[2]。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在日本東京舉辦了“提高兒童青少年創業能力與創新教育”研討會。會議報告將企業家能力定義為從事創收活動並取得成功的能力,包括激勵行動的能力、行動的能力、繼續行動的能力和經營的能力[3]。肖宏偉,嚴(2000)創業能力是指目標人群為了從事承擔風險的創業活動而應具備的壹系列心理特征,以及在各行各業創造新企業和探索新領域的能力[4]。在陳和DeNoble研究的基礎上,和姜巖富(2008)從管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了創業能力的二階六維度概念。即機會識別與開發能力可以細分為機會識別與機會開發兩個二階維度,運營管理能力可以細分為組織管理、戰略能力、關系能力、承諾能力四個二階維度[5]。Sarwoko和Surach-man(2013)認為創業能力是使創業者能夠成功創業的創業態度和創業行為的特征[6]。因為它來自不同的學科,
當然,要科學合理地界定和構建創業能力,首先要準確把握“創業”,同時要結合具體的研究對象和國家、區域實際。傳統上,創業就是打基礎,也就是從零開始創建壹個新的企業,或者在有問題的企業中創建壹個振興的企業。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過於狹隘,無形中把個體工商戶、開工作室、創意自由職業等壹些具有創業特征的個體戶排除在研究領域之外。這些微創業活動看似微不足道,卻是中小企業乃至大企業的種子,是新企業誕生和成長、推動社會創新的引擎。因此,創業應該是壹個創造、創造和創新壹個職業或專業崗位的過程,即創業者通過努力,對自己擁有或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和整合,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或社會價值。換句話說,它包括使用小額資金創業和在小範圍內創業的微型創業活動。
基於微創業與傳統創業活動的區別,作者將微創業定義為:個人或團隊在資金不多或在細微領域創業的動機和能力。結合文獻分析、筆者的問卷調查數據和對M學校29名微型創業者的訪談,從創業動機、自我效能和風險承擔、創業機會的識別和把握、創業學習和實踐能力四個維度對微型創業能力進行了表征。其中,創業動機是個體對創業的壹種主觀態度,是激發、維持和調節創業者從事創業活動,引導創業活動朝著某壹目標發展的壹種內在心理過程或內在動機,與個人價值觀和創業認知密切相關。自我效能和風險承擔包括自我評估、完成創業任務的自信心、風險評估和容忍度。對創業機會的識別和把握,是創業者發現急需滿足的市場需求,並充分整合資源、積極創新、大力實施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創業學習和實踐能力包括學習方式、內容和水平。之所以沒有將網絡關系能力、組織能力、戰略能力、承諾能力等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要素納入微創業的核心維度,是因為微創業的規模和風險壹般都比較小,可以允許這些能力要素在微創業活動中學習和進壹步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