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大家對我們現在的物價上漲有什麽看法?

大家對我們現在的物價上漲有什麽看法?

如今,物價上漲已經成為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蔬菜、食品、能源等商品價格上漲,讓許多民眾感覺到,自已口袋裏的錢不值錢了。超市裏的牛奶、面包悄然提價,不願漲價的食品則“瘦身”出現;飆升的油價讓您的愛車成為吸金的“無底洞”;那些擁有固定工資收入或者領取固定養老金的家庭發現,維持原有生活水平越來越難;在銀行裏儲蓄的市民開始擔心,他們的存款甚至可能越存越“縮水”。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這種大範圍的物價上漲表明,我們正在迎來壹場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某種貨幣形式開始逐漸貶值。原因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人們對價值的認知以及供求經濟原理。這種效應通過直接影響貨幣價值而導致通貨膨脹。當貨幣仍處於金本位時,如果人們開始擔心政府或銀行無力將他們手中的現金兌換成黃金,那麽通常就會發生通貨膨脹。如果現在1美元值28.4克黃金,但人們認為政府只能拿出14.2克黃金兌換1美元,美元就會開始以14.2克黃金的價值進行交易。貨幣的價值是以我們對貨幣價值的認知為基礎的,如果我們了解壹下認知如何影響具體的價格,那麽會更容易理解這壹點。假設1美元等價於5法郎。有壹天,美國政府宣布,其部分經濟政策將允許美元緩慢貶值到約3法郎(美國政府可能希望借此鼓勵外國投資者,或者出於其他原因)。第二天,美元很可能迅速貶值,而類似的情形證明了這壹點。為什麽呢?因為美國政府的公告使人們認為美元將貶值,結果,美元就真的貶值了。在今天的股票市場(另壹種貨幣體系)上也可以看到同壹效應。如果某公司宣布其利潤下降,則該公司的股票價格馬上就會下跌。

供給問題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要顯著得多。縱觀歷史,政府常常單靠印制更多貨幣來解決財政問題。這可能導致貨幣價值急劇下降,貨幣不與黃金掛鉤的現代市場上尤其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在壹個經濟系統中,如果美元數量翻倍,那麽這些美元的價值會變為原來的壹半。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迫支付約3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當時德國的實際輸出根本不可能達到這個數目,因此德國政府的唯壹選擇就是印制越來越多的貨幣,而這些貨幣都不與黃金掛鉤。這導致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到1923年年底,420億德國馬克才能兌換1美分!而在1919年只需1馬克就能買到的東西,這時需花7,260億馬克。

“通貨膨脹”(inflation)最初用於指貨幣流通系統中貨幣數量的增加,現在不少經濟學家依然沿用這種傳統。不過,也有許多經濟學家將上述情況稱之為“貨幣通脹”(monetary inflation),這樣是為了與“物價膨脹”(price inflation)區分開來。

技術上講,“物價膨脹”就是商品價格上漲或者購買同樣的商品需要花更多的錢。“貨幣通脹”是由於貨幣供應量增加而導致的價格上漲,這種情況被稱為是政府在本國消費者身上所強加的“隱性稅收”(hidden tax)。它壹般是由於政府“印鈔過多”引起,雖然實際的過程有些復雜,並不僅僅是把印鈔機開大馬力那麽簡單,但是本質上的結果是壹樣的:那就是現實流通中的貨幣超過了實際需求的數量。

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該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了。政府就可以提前以舊的價值花掉新發行的貨幣,而消費者發現他們手中的貨幣已經遠不如以前值錢了。這個過程通常需要持續18個月到2年的時間才得以恢復。目前,絕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貨幣通脹”是“物價膨脹”的壹個重要原因。

但是,貨幣並非衡量“通貨膨脹”的唯壹尺度,現在,許多經濟學家根據成因的不同,又把“通貨膨脹”分為成本促成型通貨膨脹(Cost-Push Inflation )和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Demand-Pull Inflation )。

成本促成型通貨膨脹: 這是由於生產成本突然增加,而消費者對產品或者服務的需求下降或者停滯不變引起的。這種額外費用或者說追加成本就會以零售價格上漲的形式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簡單講,就是錢太多,商品太少。這種情況壹般是由於供應減少,或者整個經濟需要比現實中更多的商品或者服務。這樣的結果就是價格上漲,直到新增供應足以滿足社會需求。這種“通貨膨脹”主要發生在經濟快速增長或發展中國家。

衡量“通貨膨脹”有許多參數,比如原材料價格指數(raw materials price index ,簡稱RPI)、“工業產品價格指數”(industrial product price index ,簡稱IPPI)或者“消費品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不過,由於經濟學家、市場戰略家和政治家更關心消費價格的變化,因此CPI成為衡量通貨膨脹最常用的參數。雖然在壹個國家當中,價格變化也可能與市場行情、供貨能力和交通成本等因素有關。

  • 上一篇:我60多歲了怎麽從來不發燒?
  • 下一篇:辯題解答:患者對醫療的知情權和醫生對危重患者的善意謊言是否存在矛盾?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