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鄭芝龍的身份

鄭芝龍的身份

鄭芝龍(1604-1662),又名鄭壹官,號飛黃,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飛黃,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和軍事集團首領,先後隸屬明、清兩朝為官,鄭成功之父,臺灣鄭氏王朝的開創者。

詳細生平

【編輯本段】壹、海外淵源

其先祖世居固始縣(今河南省鐸州縣),"吾鄭自唐-光啟入閩,或在三山(福州),在莆(莆田)、漳(漳州),在潮(潮州),皆非壹地。唯吾五郎公隱石興,二三邑親,若許吳,蔦羅附投之義,故在(泉州南安縣)楊子山石井家。"

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鄭芝龍出生在南安石井壹個小官宦家庭,原名壹官,字飛黃,後改芝龍。荷蘭文獻案閩南音,拼作伊泉,或連堂號作尼古拉斯-伊泉(Nicholas Iquan)。

石井為閩南漁村,鄭壹官 "少落拓",自幼習航海。臺灣外記》說他 "性情乖張,不喜讀書,膂力過人,善打拳",不慎放縱,漸流放蕩,失去父愛。

鄭壹官十七歲那年,因家計艱難,偕兄誌虎、誌保赴當時中外貿易中心之壹的廣東香山澳(澳門)據其叔父黃誠。黃誠是在澳門從事海外貿易的海商。他留下鄭壹官作為幫手,協助做生意。鄭壹官在商業競爭和利益角逐中顯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學會了經商和貿易,並前往馬尼拉,學習了葡語和葡萄牙語。在與葡萄牙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受他們的影響,受洗為天主教徒,取教名碧玉,另取名尼古拉斯,外國人稱他為尼古拉斯-義貫。

黃誠經商設船,在東海興起販運,見鄭壹官能幹,明天啟三年(1623年)把他依附的日本平戶華人李旦(泉州人)的船,護送壹批白糖、辰砂、麝香、鹿皮等貨物從象山澳放洋,遠渡日本,僑居長崎。由於人生地不熟,他開始以 "賣鞋 "為業,或同時 "為人縫補,以維持生計"。後來,他轉而經商,為舅舅黃誠販賣糖、槿麻和麝香。鄭壹官從事商業活動和對外貿易,後來成為當時最有權勢的海商李旦的部下,"事之如父"。李旦資本雄厚,擁有船隊,專門從事海外貿易,是當地華人的領袖。李旦覺得鄭壹官能幹可靠,便 "撫之如義子",將自己的部分資產和船只交給他,讓他到越南做生意,獲利頗豐。不幾年,鄭壹官就做成了壹筆大生意,經常往來於中日之間,對旅日華僑,鹹加敬重。

鄭壹官還熱心學劍,遇到 "為邑主鑄劍 "起家的 "泉州冶煉翁姓"。鄭壹官以僑領的資格,到駿河(今井岡)拜訪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獻藥,家康親自請到中國,大喜,命在長崎酒店招待,給予厚禮。鄭義觀受幕府召見,被日本人視為尊貴顯赫的人物,自此常從當地權貴應酬,人稱 "老義觀"。

平戶島是當時日本對外貿易的中心,各國商船雲集。由於鄭壹官熟悉海外事物,又善於外交,為日本政府所重視,最初召見時,"屢詣藩家"。後遷居平戶、肥前國,由松浦侯在平戶、長崎附近的川內浦千裏浜(即今長崎縣松浦郡千裏浜)賜宅建新居,並介紹平戶侯的家臣、田川玉皇的女兒田川松出嫁。

田川玉皇即翁玉皇,是移居平戶的華僑(壹說是泉州在日本的海商),在日本為田川家。天川系宋代日本人翁玉皇養女,故又稱翁氏。天川氏,年十七,性端淑。次年出嫁,至明天啟四年(1624 年),歲在甲子古歷七月十四日辰時,天川氏遠遊千裏之濱,拾得貝殼,俄將生子,未及歸家,乃據濱內巨石以生,是為長子鄭成功(幼名撫松)。此石被稱為子產石,至今仍立有 "鄭成功子產石 "碑。1629年生次子七左衛門。

[編輯本段]二、亦商亦盜

17世紀上半葉,荷蘭人已是西方海洋經濟界的 "超級大國",其軍事和商業聯合體 "東印度公司",到處攔截葡萄牙人,1622年,荷蘭人占領澎湖,李旦從中斡旋,勸說荷蘭人撤軍,轉移到臺灣。

鄭壹官的個性使他不能安於現狀。1624年1月底,鄭壹官離開田川家和未出世的兒子,被李旦派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翻譯。然而,此時荷蘭人正與明軍進行軍事對峙,雙方互不往來,中國商人也不可能與荷蘭人進行貿易,因此鄭壹官的領事並沒有派上用場。1624 年 2 月 20 日,荷蘭澎湖艦隊司令雷諾茲致信東印度公司總督德-卡彭特,信中說:"等待已久的帆船<好望角>號於 1 月 21 日從日本啟航,月底抵達這裏....。......我們從日本接納了壹名小賣部,他雖然待遇優厚,但目前對我們來說用處不大"。

然而,荷蘭人為了壟斷對日貿易,指使壹些中國船只到中國沿海劫掠,鄭壹官就是與荷蘭人合作的海盜之壹,他在臺灣海峽為荷蘭人執行海盜任務,攔截駛往馬尼拉的中國帆船。後來擔任荷蘭第二任臺灣總督的德維特此時正在澎湖服役,他在壹封信中寫道:"經雷諾茲司令批準,我們預計每天可以在這裏集中二三十艘中國帆船,鄭壹官已被派往北部攔截並捕獲其中壹些船只。

同年夏秋,荷蘭人迫於明軍壓力撤出澎湖,遷至臺灣大肚(今臺南安平),並在臺灣築 "熱蘭遮"、"赤蘭遮 "兩寨,蠶食臺灣南部。同年,荷蘭、西班牙兩個殖民主義國家為了爭奪臺灣的統治權,發生戰爭,荷蘭獲勝,占領了整個臺灣,這是臺灣歷史上第壹次為外國人占領。

荷蘭人在大威(今臺南安平)站穩腳跟後不久,鄭壹官就奉荷蘭人之命,率領幾艘中國帆船襲擊了前往馬尼拉與西班牙人做生意的中國船只,直到次年(1625年)3月20日才返回大威。

明崇禎五年(1625 年)四五月間,也許是在荷蘭人手下沒有什麽發展,也許是受父親李旦之命,鄭壹官離開了荷蘭人,開始了經商和盜賊的海上生涯。1625 年 4 月底,他已經帶著部下活躍在臺灣海峽。壹位荷蘭船長曾寫信給首任臺灣巡撫宋克:"(4 月)27 日,星期日,......突然,首領義貫作為代表,身後跟著七八名手持大刀的大炮,與我們寒暄。

兩個月後,時任日本長崎、平戶僑領的李旦向成克首領索要出海許可證,於7月3日從大名出海返回平戶,但壹個多月後的8月12日死於平戶。李旦死後,他在臺灣的產業和生意歸鄭壹官所有,這為鄭壹官合並當時在臺灣建立的其他漢族武裝力量(主要在今雲林北港壹帶),以及從大陸招募新的武裝力量到臺灣創造了條件。

[編輯]III.割據臺灣

顏思齊(1589-1625),字鎮泉,漳州海澄縣人。他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武藝高強。明朝萬歷四十年(1612 年),顏思齊受官府欺淩,怒殺仆人。他逃到日本,在那裏做裁縫生意,從事中日之間的海上貿易,幾年後就發了財。在此期間,顏思齊與經常在長崎貿易的晉江船主楊天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結識了壹批旅居日本、從事海外冒險的閩南人。由於他的英雄事跡廣為人知,日本平戶當局任命他為蝸牛(首領)。

明天啟四年(1624年),顏思齊等不滿日本德州幕府的統治,密謀造反,參加抗倭。農歷六月十五日,顏思齊、楊天生、陳振基(海城人)、鄭義觀等二十八人結盟為兄弟,並推顏思齊為盟主。不料事情敗露,幕府派兵搜捕,顏思齊率眾乘十三艘船出逃。駛至九州西海岸的洲仔尾島外,陳奇誌出言相勸:"臣聞琉球(臺灣舊稱)為海上荒島,勢可控東南,陸上可稱霸,此次當先取其地,然後進犯四方,則扶余之業可成矣。"

農歷八月二十三日,顏思齊率船隊赴臺,在笨港(今北港)停靠,乃率眾伐木開土,修築寮房。同時,他又派楊天生率船隊到漳、泉兩地招募移民,前後達3000多人。顏思齊將移民分為十寨,發給銀兩、耕牛、農具等,開始了臺灣最早的大規模墾荒活動。同時,他組織出海捕魚、上島狩獵,發展山海經濟,解決移民生產生活的物質需要。

明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顏思齊與部下到諸羅山狩獵,飲酒暴食,不幸染上傷寒。數日後,病逝於今嘉義縣水上鄉與中埔鄉交界處的尖山之巔,享年三十七歲。顏思齊彌留之際,召眾告曰:"吾與公等不佞**事二年,本期創壹事業,揚我國聲。今壯誌未酬,中道夭折,公等其後矣。"顏思齊逝世後,十二月,眾人推鄭壹官為盟主,繼統其業,招集旗兵,下設參議、總監、監軍、監運監、左右謀士等職,代統寨目,建立了初具規模的鄭氏地方割據政權。

鄭壹官站穩腳跟後,又從福建招募了鄭興、鄭明、楊庚、陳輝、鄭彩等將領。他將部下分為十八路先鋒,號稱 "十八芝",從此改名 "芝龍",而非 "義官"。鄭芝龍不斷拓展自己的墾殖事業,勢力不斷壯大,成為當時海上最大的武裝集團。"他對大陸的事實和現實情況了如指掌。加以多年招攬,以金錢為餌,聚舟數百,聚徒數萬......,禮賢(尚)士,劫富濟貧,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江日升:《臺灣外記-卷壹》)

明-天啟六、七年(1626-1627年),閩南發生大旱,赤土遍地,許多村莊甚至被草根樹皮吃光。農歷二月,鄭芝龍趁此機會,自率船隊攻打福建漳浦,劫掠了金門、中左(今廈門)和廣東靖海、甲子等地、不久又回師福建廈門,攻打銅山(東山)老城陷落,擊敗金門遊擊盧毓英,福建總兵官余子高的戰役縱橫東南海域,聲勢所向披靡,官兵疲於奔命,無計可施。奔走中,鄭芝龍等還安撫了泉州數萬饑民到臺灣擴墾,沿海饑民和無業遊民競相投奔。這壹戰鄭芝龍打敗了官兵和許心素,使廈門從此成為鄭的地盤,勢力日益強大,官兵無法招架,也代表了泉州幫勢力的崛起。

[編輯本段]四.接受招安

荷蘭人尚未能統治環中國海。究其原因,是當時的東方海洋經濟世界並非勢力空白。明朝正式退出海洋,海員和海盜成為海洋的統治者。鄭芝龍海上勢力的日益膨脹強大,引起了明朝統治者的恐慌,屢次派兵追剿,但均以失敗告終。明政府既無力消滅鄭芝龍,又為了利用這支海上力量與荷蘭抗衡,鎮壓其他 "海盜",不得不對鄭芝龍實行安撫。

天啟七年(1627年),明廷用曾任泉州知府的蔡山繼任泉州巡撫,對鄭芝龍進行安撫。鄭芝龍率眾來到泉州,見到了蔡善繼。見面後,鄭芝龍的兄弟鄭芝虎、鄭芝寶認為朝廷沒有誠意,便鼓動鄭芝龍等人立即離開泉州,重回海上稱霸的生活。

由於鄭芝龍集團勢力的長足發展,對荷蘭殖民者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荷蘭船只壹出現在中國海,就為鄭芝龍集團所攔截,為此,天啟七年(1627年),還發生了荷蘭駐臺軍隊與鄭氏軍隊之間的戰爭,結果荷蘭軍隊戰敗。

崇禎帝即位後,立即於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安撫鄭芝龍。鄭芝龍自稱以 "剪除蠻夷,鎮壓海盜 "為己任,於九月上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降明詔書的海防遊擊隊,任 "五虎遊擊將軍",離開了他經營多年的海上貿易基地臺灣,坐鎮閩海。此時,鄭芝龍已擁有三萬多人、壹千多艘船。

明崇禎元年(1628年),閩南又遭遇大旱,饑民眾多。鄭芝龍在熊文燦的支持下,再次招募數萬漳、泉災民,"人給銀三兩,三人給壹頭牛",由海路運往臺灣墾荒定居。在臺灣歷史上,鄭芝龍是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第壹人。

明崇禎三年(1630年)春,鄭芝龍在晉江安海鎮大興土木,建豪華府第,歷時三年零兩個月至此結束。安平成為鄭芝龍的軍事據點和海上貿易基地。據清代《嘉慶赤甸鄉土誌》記載,鄭宅位於安平橋北,西起賽埭,東至賽港,北起賽垵頭,南至安平橋,直抵吳航港畔,占地138畝。建築主體結構為鶴山式五間十三架三棠梨門兩火巷五進四合院。廂廳兩側,亭臺樓閣相映成趣,環為屏障。東有 "敦仁閣",西有 "泰運樓",前廳為 "天主教堂",中廳為 "孝思堂",規模宏大。前廳為 "天主堂",中廳為 "孝思堂"。大屋後面是 "致遠園",有圍墻保護,園內溝壑縱橫,亭臺樓閣,精舍池塘,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綠樹成蔭,奇花異草,疏密有致。直到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毀家復明,自焚宅第。

[編輯本段]五、靖海揚威

鄭芝龍被明朝平定後,原來和他壹起出生入死的劉湘不甘心被拉到廣東,繼續其海上掠奪事業。劉湘勢力與荷蘭人勾結,在壹段時間內給鄭芝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劉湘勢力在廣東崛起後,臺灣海峽變得動蕩不安。新上任的福建巡撫鄒維璉宣布恢復海禁,極力阻止鄭芝龍與荷蘭人在臺灣私下做生意。鄭芝龍想除掉劉湘。

1632年12月4日,鄭芝龍與劉湘的船隊在福州附近遭遇,雙方展開血戰,從早到晚,雙方死傷八九百至壹千人。鄭芝龍的弟弟鄭芝虎兩處負傷,沖入敵陣,被劉湘部下用四爪錨鏈纏住,難以脫身,後被部下拼死救出。劉湘自己則逃往南方。明崇禎六年(1633 年)七月,荷蘭新任臺灣總督普特曼斯(Hans Putmans)為迫使明朝開放貿易,企圖以武力占領大陸沿海,在劉湘的幫助下,不宣而戰,派出八艘戰船,對剛剛追擊劉湘返回廈門、毫無戒備的鄭芝龍部和明朝官員發動突然襲擊。他們擊沈、燒毀、擊沈了鄭芝龍和港內明朝官兵的二十多艘戰船。這些戰船是鄭芝龍的精銳部隊,也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海上武裝艦隊,船上裝備精良,裝有十六門、二十門至三十六門大炮。

明朝官員在廈門駐軍遭到荷蘭人重創後,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找人與荷蘭人疏通,表示願意通知廈門、金門、列土、鼓浪嶼及附近島嶼的百姓送去二十五頭牛、二十五頭豬和壹百只雞,希望荷蘭人不要傷害百姓,讓他們可以安心繼續耕種。九月,莆田人與劉湘在臺灣的大員會合,準備再次攻打鄭芝龍。

福建巡撫鄒維梁檄諸將,大集舟師,準備攻打荷蘭侵略者。作為 "五虎遊擊將軍 "的鄭芝龍作為戰鬥的前鋒,實際負責組織指揮戰鬥。鄭芝龍渡過漳州海澄,誓師出征。不久在澎湖遭遇,燒毀壹艘荷蘭船,活捉壹名荷蘭將領,淹死數百荷蘭士兵。10月22日,由鄭芝龍率領的明軍約150艘帆船(其中50艘為超大型戰船)在金門水羅灣追上了荷蘭大船九艘、劉湘船50余艘。鄭芝龍報仇心切,奮勇作戰,采用鐵鉤鉤住敵船縱火的戰術,****,燒毀壹艘荷蘭快艇,又俘獲壹艘快艇。劉湘臨陣脫逃,莆田人落難回臺。

福建巡撫鄒維廉在《奏折》中說:"此舉也,擒偽王蠻酋、蠻黨首領,焚沈蠻眾數千,擒蠻眾百壹十八,斬蠻級半二十,焚蠻甲板巨船五艘,擒蠻甲板巨船壹艘,破蠻賊舟五十余艘,......。閩粵紅夷以來,數十年間,此舉屢創戰績!閩粵自有紅夷以來,數十年,此舉創新聞。"

經此壹役,鄭芝龍的聲望大振,莆田人不得不放棄與劉湘勾結,轉而與鄭芝龍修好,轉而表示今後想在臺灣謀求與中國的貿易,寧可強到福建,也要鄭芝龍派船到臺灣開展貿易的意願。鄭芝龍不願長期與之為敵,於是在居住在熱蘭遮城的同安商人林恒萬的協調下,雙方同意進行貿易。於是,福建商船開始抵達臺灣。東印度公司的歷史上說,如果公司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拔掉公司腳上的刺。鄭芝龍的權勢由此可想而知。

九死壹生的劉湘不滿荷蘭人和鄭芝龍的重修,於1634年4月9日淩晨黎明前,利用月亮被遮住的機會,率部六百多人攻打荷蘭人的大威(今臺南安平)城的熱蘭遮城,並壹直用雲梯爬上城墻。被荷蘭哨兵發現後,經過射擊和炮擊,劉錫祥率部逃散。幾天後,這夥海盜從高雄離開臺灣,5月20日,在金門外海與鄭芝龍遭遇,李旦之子李國助倒戈投降明軍。

明-崇禎八年(1635年)5月23日,鄭芝龍在廣東田尾洋擊敗劉湘海上武裝集團,劉湘自焚;但在此戰中,鄭芝龍的愛弟鄭芝虎不幸戰死。劉湘死後,臺灣海峽恢復了和平,害怕遭到海盜伏擊的中國商船開始駛往臺灣。例如,1636 年 11 月和 12 月,從大陸駛往臺灣的船只有 33 艘,次年 8 月有 29 艘,1638 年 6 月多達 31 艘。

鄭芝龍割據群雄,將海權納入地方官制,取得制海權,從法律上控制了東西方貿易體系的運行。崇禎十二年(1639 年),日本祖迪鎖國,退出東亞海上爭霸;荷蘭殖民者也不得不與鄭氏達成海上通航貿易協定,規定荷蘭與日本貿易時,需要鄭芝龍將中國的土特產運往臺灣,轉運後由荷蘭方面運銷日本。鄭芝龍遂成為東海世界的唯壹強國。

至此,東南海疆所有的武裝集團李魁奇、楊柳、楊七、鐘斌等都唯鄭芝龍馬首是瞻。不數年,鄭芝龍平越寇、征生黎,擊退廈門荷蠻之侵,剿滅海上巨賊劉湘,福建巡撫上表朝廷:"芝龍果建奇功,擒其醜,為海內十余年所未有。"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廷升鄭芝龍為福建武官,署總督同知。

[編輯本段]六、紅頂商人

鄭芝龍組團在海上掃清障礙後,"自是海上風氣迥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著鄭氏旗號,無警無懼之商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皆以海上交通之貴,沈浸於大顯身手之中"。

他利用泉州安平鎮的航海和經商基地,沖破官府海禁,繁榮海上市場,武裝船隊旗幟鮮明,裝甲堅固,航行於中國沿海、臺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勢和財力,擴大海上貿易,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貿易。鄭芝龍說:"自復旦以來,凡海船非鄭氏旗,不能行。每船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誌龍以此富敵國。自安平(今晉江安海)築城,海口可直通寢宮,可泊船徑海。......八閩至鄭為長城"。

他以強大的武裝力量和雄厚的資本在國際市場上與荷蘭、日本、南洋諸國的貿易公司角逐角逐,是官商結合、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代表。到了南明-唐王政權,更是以鄭氏海權為支柱,正如鄭芝龍所言:"三關餉取之於臣,臣取之於海,無海則無家"。

鄭芝龍從事海外貿易,主要對象是日本。據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市誌》和《平戶荷蘭館誌》記載:崇禎四年(1631 年)鄭芝龍兩艘商船從日本長崎載貨回泉州安海。崇禎十二年(1639 年)駛往長崎的鄭芝龍商船多達數十艘。崇禎十三年(1640 年)兩艘鄭芝龍商船滿載黃、白綢緞和絲綢、絹帛等貨物,運往日本。據《長崎荷蘭商船日誌》記載,1641年至1643年間(崇禎十四年至十六年),鄭芝龍攜帶大量生絲、各類紡織品、黑白糖和麝香、土布等藥物,運往日本,頗受歡迎。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夏,鄭芝龍商船22艘由晉江縣安平港直抵日本長崎,占當年中國赴日商船總數的22.68%,主要貨物有生絲、紡織品、瓷器等。鄭芝龍與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建立了貿易關系。他將絲織品運往日本,其中壹些是從澳門購買的,日本的貨物也由他運往呂宋,轉售給西班牙。鄭芝龍大力發展海上貿易,經常滿載絲綢、瓷器、鐵器等貨物,航行到柬埔寨、暹羅、占城、交趾、三佛齊、菲律賓、比特魯巴(今雅加達)、馬六甲等國進行貿易,換回蘇木、胡椒、象牙、犀牛角等。短短幾年間,它就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商業貿易中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明末,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先後在南安石井創辦造船作坊,打造軍用和商用船只,每年建造三五艘,修理數十艘壹般。

【編輯本段】七、扶明反清

明清之際,中國震蕩,天下大亂。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同年,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率清軍入主中原,清軍定都北京。清-攝政王多爾袞進京抗清,大有風卷殘雲之勢,不出壹年,掃平了大半個明朝。順治二年(1645年)豫親王多鐸定鼎江南。

明馬士英、史可法等遺臣,擁立福王南京,1645年改元弘光,是為南明,史可法進士江北。八月,鄭芝龍、鄭鴻逵原任總兵,加安南伯、景祿伯。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鄭鴻逵、鄭彩由京口退守杭州,迎唐王朱由檢入閩。

順治二年(1645年),鄭芝龍、鄭鴻逵與福建巡撫張肯堂、巡按禦史吳純之、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擁立唐王朱由檢,稱福州太守,改元隆武。封鄭芝龍為平虜侯,掌握軍政大權;旋晉平國公(二弟鄭芝虎戰死於前),三弟鄭鴻逵(原名鄭芝彪)為定西侯,旋進為定國公,四弟鄭芝豹(小字莽二)封成吉伯,侄子鄭彩也封永勝伯,鄭家官至極品。八月,隆武帝下詔,晉平國公鄭芝龍加太傅。

[編輯本段]八、降清死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降清明臣洪承疇向清征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建議招撫鄭芝龍,並招撫福建禦史黃希殷(晉江人)寫信勸鄭芝龍降清。六月,清軍分兩路經仙霞關、水口入福建,鄭芝龍既拜書,決定投降,鄭芝龍兄弟擁兵不進。八月,鄭芝龍將水師全部撤回晉江安平,有船五六百艘;鎮守仙霞關的鄭鴻逵聞訊而逃,清兵陷仙霞嶺,隆武帝奔汀州,被處死,後絕食死於福清。九月十九日,清朝江南總兵多羅貝勒博洛率兵占福州。不久,清兵攻下興化、泉、漳三縣。同月,博羅派泉州紳士郭必昌帶信前往安平安撫鄭芝龍,許以閩粵總督之職。鄭芝龍不聽鄭成功的勸告,於十壹月十五日北上福州投降清朝。十壹月三十日,清兵劫安平,翁夫人(田川氏)不逃,恐受淩辱,自縊而死,時年四十五歲。

鄭芝龍被挾持到京後,授其精騎哈番。順治十壹年(1654 年),清廷封鄭芝龍為同安侯。鄭成功已經為閩南的反清鬥爭奠定了基礎。二月,清廷命鄭芝龍派家人李德和鄭、賈二使送海成功敕書閩印,請降福建總督劉清泰成功,並附書保證其安全;又派其弟鄭世忠持鄭芝龍書勸降。鄭芝豹、鄭彩皆降,惟鄭成功不降。

十壹月,鄭成功派五鎮營兵及戰船百余艘南下,將西寧王李定國及力勤破敵。十二月,鄭成功攻漳州所屬十邑;轉攻泉屬各縣望風迎降;轉大擾福州、興化等縣。清廷無法,特派內閣學士葉誠格等,會同鄭芝龍四子渡江,派漳、泉、潮、惠諸師鄭成功安團出兵,敕令入閩。鄭成功在安平見清使,請知詔旨。清使曰"汝等未剃發,非為清臣,不能出詔"。於是回泉州。鄭成功冷冷壹笑,說道:"忽來忽去,料已熟矣。"乃上書鄭芝龍,言表拒絕不降之由:"家父見貝勒時,已入山谷,其得滿至今,亦大幸矣。萬壹家父不幸,天也,命也,子唯瑪瑙復仇,以絕忠孝之局耳。"清廷壹怒將鄭芝龍囚於高墻,鄭芝豹囚於寧古塔。

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督師北上,攻閩安、羅興塔,攻連江,攻羅源、寧德等邑,在護國嶺殺清將阿濟格尚。清廷震怒,逼迫鄭芝龍派家人謝表持提督佟代書到寧德面見鄭成功,再次勸撫上疏。鄭成功怒罵不理,令謝表捧書還,自此因果永議。

順治十八年(1661年)農歷三月初壹,鄭成功在金門海誓山盟,進軍臺灣;四月初壹(公歷4月30日),鄭軍登陸臺灣;四月初八登陸安平,占領臺灣南部;五月,鄭成功攻臺灣東都,改赤坎城為承天府;荷蘭人戰敗,降於安平。10月3日,鄭芝龍及其子孫全家11人在北京柴市被清廷殺害,鄭氏老幼在京。

鄭壹官以僑領的資格,到駿河(今靖港)拜訪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獻藥,家康親自向中國請安,大喜,命在長崎酒店招待,給予優厚的待遇。鄭義觀受幕府召見,被日本人視為尊貴顯赫的人物,自此常從當地權貴應酬,人稱 "老義觀"。

1616年,德川去世,鄭12歲。疑資料有誤

  • 上一篇:補中益氣丸會有不良反應嗎?
  • 下一篇:如何補領遺失的澳門證件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