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三國時期,蜀國的壹次冬征中,也是因為這種神奇的植物,才幫助他們度過了難關。當時,蜀國大軍來到金沙江和瀾滄江畔地帶,由於山路險惡,人疲馬乏,後繼糧草又接濟不上,很快就陷入了饑餓和體弱多病的危境中。這時,有人在荒山野嶺中發現了壹種被稱為刺果的植物,鮮艷的果實掛滿枝頭,可是卻沒人敢吃。直到幾天以後,士兵們發現壹些戰馬吃了這些野果後迅速恢復了體力,才紛紛采食,因此渡過了難關。這種植物就是廣泛分布在四川、雲南山嶺中的亞喬木植物:酸刺。
在古代,酸刺除了可作水果食用外,它還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壹種很好的藥物。維醫維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維醫學的始祖哈孜巴依誕生於公元前450年,他用畢生經歷投身於維醫維藥領域的研究,所著的《哈孜巴依藥書》及公元8世紀下半葉,傑出的藏族醫學家宇妥·元丹貢布(708~833)的藏醫經典《四部醫典》中,都記載了酸刺的神奇妙用,說它對呼吸系統有祛痰利肺的功效,能協調肝、胃、腎、心的功能平衡,對循環系統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創傷有止痛、促進愈合的再生功能等。17世紀的學者羅桑卻佩所著《藏醫學選編》,更明確了酸刺對胃、肝、腸、痞病和婦科疾病的治療作用。酸刺壹直是維吾爾、蒙、藏等民族的傳統藥物。青海省的祁連、大通等地群眾,將野生酸刺的成熟果實加工後,用於治療哮喘和胃病。新疆和田地區的鄉民常用酸刺自制果醬或熬湯食用,具有補肺、散瘀、增進食欲之功效。
今天人們用酸刺嫩葉制成的酸刺綠茶,不但對治療心臟病有效,且有增進膽汁分泌、利尿、促進合成、消炎止痛等作用。1977年我國衛生部將酸刺正式列入《中國醫典》,肯定了它的藥用價值。80年代我國許多科研和醫療單位進行酸刺醫用研究,證明小小的酸刺果、種子甚至葉片,可用於治療燒傷、燙傷、輻射損傷、褥瘡及其他皮膚病;可治療胃腸疾病、靜脈曲張,甚至對治療癌癥,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病毒性肝炎的療效也比較顯著。迄今人類在自然界裏還未能找到另壹種可與酸刺比擬的植物,因此權威人士稱酸刺是21世紀最有希望的保健和醫藥品之壹。 俄羅斯是世界上食用和開發沙棘最早的國家之壹。1981年3月,前蘇聯的宇航員費拉基米爾·柯伐來諾克和皮克托爾·卡茨諾哈從飛船軌道上發回消息:服用沙棘制劑後,大大增強了他們適應失重狀態的能力。所以沙棘又被譽為宇航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