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組織內部過程的投入和產出的關鍵參數進行設定、抽樣、計算和分析,以目標為導向的量化管理指標來衡量過程績效,是將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工作目標的工具,是企業績效管理的基礎。
分別解釋:
壹、質量(QUALITY):
1,產品不良率;
2.回報率;
3.錯誤率;
4.質量異常;
5.變異。
二:成本(費用)
1,人多;
2.效率低;
3.資金高;
4.設備利用率;
5.工作時間太多。
第三,交付(DELIVERY)
1,大庫存;
2.托管損失;
3.產量少;
4.延遲交貨;
5.時限達成率低。
第四,管理(管理)
1,士氣提升;
2.安全管理;
3.現場美化;
4.操作說明圖。
質量成本的內容:
第壹個方面:預防的成本。該成本適用於預防不合格品和故障所需的所有費用。其中,實施各類規劃的費用。系統規劃和產品實現規劃。產品設計評審、驗證和確認的費用。過程能力研究的成本。質量審計費。質量信息成本。培訓費用。質量改進的成本。
第二個方面:鑒定費用。適用於評價產品是否符合規定要求所需的所有費用。這些成本包括檢驗成本、測試設備成本、破壞性測試的工件成本、耗材和人工成本。
第三個方面:內部損失成本。適用於產品出廠前因不符合要求而支付的費用。其中,浪費損失。返工損失。因停工導致質量不合格的復檢費手續費。質量下降損失。
第四個方面:外部損失成本。適用於產品出廠後因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索賠、修理、更換或名譽損失所支付的費用。其中包括索賠費、退貨損失、保修費、降價損失、處理質量異議的工資、運輸費用、名譽損失。
質量術語的縮寫:
QC:(質量控制)質量控制
QM:(質量經理)質量管理
IQC:(進料質量控制)進料檢驗
IPQC:(在過程質量控制中)過程檢驗
FQC:(最終質量控制)最終檢驗
QC:(出貨質量控制)出貨檢查
QA:(質量審計)質量保證
質量記錄
QE:(質量工程)]質量工程
QP:(質量計劃)質量計劃
產品缺陷率:
關於缺陷產品的定義,根據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立場會有差異。
由生產者判斷的有缺陷的產品有時會被使用,而不會給消費者帶來任何不便。相反,從生產者的立場來看沒有問題的產品有時會遭到消費者的反對。
這是因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缺陷產品的定義和判斷標準不同。
比如,以前國外買家判斷不合格產品出口,但在市場上卻貼上了保稅產品的標簽,比起普通國貨,更偏愛這種保稅產品。
當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缺陷產品的定義或判斷標準不同時,壹般情況下,以消費者的意見為準。
在“顧客滿意”的前提下,生產者會強化質量保證職能,必要時需要努力通過技術創新生產出符合消費者判斷標準的產品。
但是,僅僅因為壹些消費者的需要,就把廉價低質的產品或者有害的產品和山寨品投入市場,甚至不保證它們的基本性能,這就脫離了質量管理的層面,是企業道德的問題,有時甚至是刑事犯罪。
當然要尊重“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原則。但有時消費者對質量的鑒別能力並沒有滲透到生產者身上,或者有時在沒有質量相關數據的情況下做出判斷。所以消費者的質量判斷並不是絕對正確的。
特別是在使用前判斷與安全或環境、公害相關的社會質量非常困難。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在壹定時間後才能判斷。
比如汽車的安全性,或者藥物的弱化。有時甚至會因為《產品責任法(PL)》卷入訴訟。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企業有責任從消費者的角度合理確定缺陷產品的定義,並推行預防計劃(PL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