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素:致死劑量越大,有效劑量越小,藥物的安全性越高。因此,治療指數(LD50/ED50)常被用作藥物安全性指標。比例越大,安全性越高;比例越小,越不安全。這個比率通常被稱為治療指數。
意義:這是對藥物安全性的評估。通常,藥物的半致死劑量與半有效劑量的比值稱為治療指數。用於表示藥物的安全性。指數越大,越安全。另外,用1%致死劑量與99%有效劑量的比值或5%致死劑量與95%有效劑量的差距來衡量藥物的安全性。
半數致死劑量(LD50)是指在特定時間內,通過特定感染途徑,使壹定體重或年齡的動物死亡所需的最小細菌或毒素數量。在毒理學中,LD50 (50%)是描述有毒物質或輻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標。根據醫學敘詞表(MeSH)的定義,LD50是指“能殺死半數實驗人群的有害物質、有毒物質或遊離輻射的劑量”。這個測試最早是由J.W. Trevan在1927年發明的。
LD50的表達方式通常是有毒物質的質量與受試生物體重的比值,如“mg/kg體重”。雖然毒性不壹定與體重成正比,但這種表達方式仍有助於比較不同物質的相對毒性,估算同壹物質在不同大小動物中的毒性劑量。
50%致死劑量測量方法的應用將有助於減少測量極端情況帶來的問題,減少所需的測試次數;然而,它也代表了LD50對所有實驗生物的致命劑量:壹些人可能在比LD50低得多的劑量下死亡,而另壹些人則可以在比LD50高得多的劑量下存活。在特殊需要下,研究人員還可能測量LD1或LD99(即殺死1%或99%試驗人群的劑量)等指標。
物質的毒性常常受到給藥方式的影響。壹般來說,口服毒性會低於靜脈註射。因此,LD50的表達常常伴隨著壹種給藥方式,例如,“LD50I.V .”是指靜脈註射下的LD50。與LD50相關的兩個指數,LD50/30和LD50/60,分別是指導致受試者在30天或60天不治療後半數死亡的劑量。這些指標通常用於描述輻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