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處中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黃河以北,東北、西南有太行山,黃河以南,有秦嶺東延的半山、熊耳山、伏牛山、瓦房山。東西之間的通道是黃河流域,可上達關中,直通西北和西亞,著名的絲綢之路正是通過黃河流域向東延伸的,近代重要的交通大動脈--第二歐亞大陸橋(隴海線、蘭新線)也經過這條通道。在山地與平原交接地帶也開辟了南北通道,如古代著名的南鄉關,近代的京廣線、京沈高速公路等。從政治區域和交通地位來看,河南處於中心位置。以河南為中心,北至黑龍江,南至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腳下,東至東海,大多橫跨兩三個省區。如果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北起京津唐,南至武漢三鎮,西至關中平原,東至上海、寧夏、杭州,其直線距離大多在 600-800 公裏之間。河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全國經濟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歷史上,河南是各族人民南來北往、西來東往的必經之地,是各族人民活動頻繁、聯系密切的地方,因此,古人有 "得中原者得天下 "之說:"得中原者得天下","當取天下,河南在必爭之地"。如今,河南三縱四橫的鐵路網、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的不斷發展,進壹步鞏固了其交通樞紐的地位,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相繼建設,河南仍是全國經濟和社會活動的中心之壹。
河南省國土面積16.7萬平方公裏,居全國各省市第17位,全省國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73%,平原盆地和山地丘陵區分別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55.7%和44.3%。河南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擁有 9 768 萬人口。河南是壹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 55 個少數民族,是全國少數民族較多的省份之壹。河南現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信陽、周口、駐馬店等17個省轄市、1個省直管市、濟源市、21個縣級市、89個縣、48個市轄區。
我省地勢西高東低。省境西部有太行山和西豫山。豫西山脈是秦嶺的東延,秦嶺進入豫西後向東呈扇狀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脈的主體,雄偉高大,海拔1000-2000米,被譽為豫西屋脊。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拱衛省境南部,海拔壹般在 1000 米以下,為淮河和長江的分水嶺。黃土丘陵區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區之間的黃河兩岸。河南中部矗立著巍峨險峻的中嶽嵩山。省東部是廣袤的黃淮平原。
河南地跨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水系,境內交錯分布著1500多條河流,流域面積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有493條。黃河橫貫中部,幹流長 711 公裏,流域面積 3.62 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省面積的 1/5;中南部淮河支流眾多,水量充沛,幹流長 340 公裏,流域面積 8.83 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省面積的 1/2;北部衛河、漳河匯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徒駭河、唐白河註入漢江。全省水資源總量為 413 億立方米,居全國第 19 位。水力資源蘊藏量 490.5 萬千瓦,可開發量 315 千瓦。根據河南首次開展的水平衡展望計算,全省地表水實際可利用量為 120 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可開發利用量為 130 億立方米,過境水可利用量達 180 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 406.66 億立方米。目前,全省已建成水源地2347處,總庫容270億立方米。農業有效灌溉面積479萬公頃。我國跨世紀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已於2001年全面建成。
河南平原面積廣闊,地理氣候條件適中,是全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全省耕地資源8110.3千公頃(實有耕地726.28千公頃,10890萬畝),占全國的6.24%,僅次於黑龍江、四川和內蒙古,居全國第四位。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自南向北年平均氣溫 15.5℃~9.5℃,年平均降雨量 1380.6~526.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265-332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重要的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煙葉等農產品生產基地之壹。是全國重要的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煙葉等農產品生產基地之壹。糧食產量占全國的 1/10,油料產量占全國的 1/7,牛肉產量占全國的 1/7,棉花產量占全國的 1/6,小麥、玉米、煙葉、豆類、芝麻等農產品和肉、蛋、奶等畜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河南還有許多名特優產品,如原陽大米、開封西瓜、杞縣和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陽黃花菜、信陽毛尖和板栗、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寧陵酥梨、內鄉山茱萸、洛陽牡丹、雅陵山花卉、焦作四大懷藥等都已成為全國知名品牌。
河南礦產資源豐富。河南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是中國的礦產大省之壹。目前,全省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居全國首位的有鉬礦、藍晶石、鑄造用砂巖、天然堿、水泥配料粘土、珍珠巖、藍晶石鑄造巖等8大類5小類27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47種。優勢礦產可概括為煤、石油、天然氣 "三大能源礦產",鉬、金、鋁、銀 "四大金屬礦產",天然堿、鹽、耐火粘土、藍晶石、珍珠巖、泥灰巖、石英砂巖等。"七種非金屬礦產"。其中,石油儲量居全國第 8 位,煤炭居第 10 位,天然氣居第 11 位。鉬、金、鋁、銀 "四大金屬礦產",天然堿、鹽、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巖、泥灰巖、石英砂巖等 "七大非金屬礦產"。依托豐富的資源,河南已形成了以紡織、食品、冶金、建材、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為主體的門類齊全、具有壹定規模的工業體系,全省擁有大中型工業企業1200多家。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壹。河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十萬年前,南召雲陽鎮發現的猿人臼齒化石,年代大致相當於北京猿人。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在中原大地生息繁衍,創造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令世人仰慕的史前文化。相傳伏羲、女媧在中原地區奠定了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礎,淮陽至今還保存著規模宏大的太昊陵。被稱為 "中華始祖 "的軒轅黃帝,相傳就出生在今天的鄭州新鄭市,並在此建都。從中國第壹個世襲王朝夏朝建都河南偃師,到清朝覆滅的4000多年歷史中,河南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版圖的中心位置長達3000多年,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幾度達到頂峰,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國七大古都有三個在河南,分別是殷商古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在歷史的長河中,河南孕育了萬千群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顥,政治家、軍事家李斯、劉秀、嶽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文學家、哲學家李時珍、科學家和醫學家張衡、張仲景,文學家和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吳道子,以及現代的李濟、馮友蘭、姚雪垠、李準等。河南還是少林武術和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是中國功夫之鄉。
悠久的歷史為河南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河南發展旅遊業的獨特優勢。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國第壹,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館藏文物占全國的八分之壹,有5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壹,2000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被國家文物部門列為 20 世紀中國 100 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2006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洛陽白馬寺是中原第壹古剎,開封龍亭古樸雄偉,造型古樸,具有宋代風格。中原第壹古剎--洛陽白馬寺,古樸雄偉、造型古樸、宋代風格的開封龍亭,宋都大街,宏偉莊嚴的大相國寺,還有嵩山少林寺、嵩陽書院、登封觀星臺、中嶽廟、湯陰嶽飛廟、漢三闕、開封鐵塔、包公祠、南陽武侯祠、三門峽函谷關、淮陽太昊陵等。為了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國家和河南省***同投資興建了壹座造型新穎、氣勢恢宏、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河南博物院。目前,該院館藏文物達12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4萬余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器、金簡等珍貴文物最具特色。
除了豐富的人文景觀,河南還有許多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奇峰聳立、險峻雄偉的太行山,怪石嶙峋、氣勢磅礴的伏牛山,丘陵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樹木蒼翠、郁郁蔥蔥的大別山組成了河南的四大山系,其間不乏許多名山奇觀、如氣勢磅礴、古跡遍布的嵩山,怪石嶙峋、風光秀麗的雞公山,山歌溪流、風光旖旎的雲臺山,群峰聳立、巍峨挺拔的石人山,無不具有獨特的魅力。河南河流如網,水庫星羅棋布,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旅遊景點。遠望黃河,黃河長流,奔騰不息,長天無際,水天壹色,給人以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遠上白雲間 "的感覺。百泉湖畔山水樓臺,煙霧繚繞,富有江南旖旎風光的南灣湖、吐珠噴玉、珍珠泉、玉泉、珍珠泉,千姿百態、神奇美妙的天然溶洞,都獨具特色,別有情趣。近年來,開通的 "三點壹線 "沿黃旅遊,已成為全省旅遊精品線路。河南可供觀賞、旅遊的景區、景點有100多個。全省***重點風景名勝區25處,其中有雞公山、嵩山、龍門山、王屋山、雲臺山等國家級5處,石人山、環翠峪、黃河遊覽區等省級20處。全省建立了 23 個自然保護區。2005年,全省接待外國及港澳臺遊客6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3.4%;接待國內遊客10045萬人次,增長25.4%。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國家壹系列方針政策,奮發圖強,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
2005年,河南省實現生產總值1053.52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1843.04億元,增長7.5%;第二產業增加值5539.33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3152.83億元,增長12.6%。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11236 元,突破 1000 美元。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年產品銷售收入 500 萬元以上的全部國有和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 667.95 元,比上年增長 64.5%。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 10.2%和 75%。"九五 "以來,河南三次產業構成由二、壹、三格局演變為二、三、壹格局,2005年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3:48.9:31.8變為17.5:52.6:29.2。當前,河南正處於由農業大省向工業強省加速邁進的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河南省農業經濟結構向優質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成效明顯。河南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重要的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煙葉等農產品生產基地之壹。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的 1/10,油料產量占全國的 1/7,牛肉產量占全國的 1/7,棉花產量占全國的 1/6,小麥、玉米、煙葉、豆類、芝麻等農產品產量和肉、蛋、奶等畜產品產量也均居全國前列。2005 年全年生產糧食 4582 萬噸,比上年增長 7.6%,新增糧食產量居全國首位。全省糧食年加工能力達到 2700 噸。全省糧食年加工能力達到 2700 多萬噸,肉類加工能力達到 4582 萬噸,乳制品加工能力達到 145 萬噸,湧現出雙匯肉制品、蓮花味精、三全菱餃、思念水餃等名牌產品,味精、方便面、速凍食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 46%、25%和 60%。河南還有許多名特優產品,如原陽大米、開封西瓜、杞縣和中牟大蒜、信陽毛尖和板栗、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內鄉山茱萸、洛陽牡丹、葉玲花卉、焦作四大懷藥等,都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2005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3.86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3.86千公頃;年末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7934.2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5%;農用拖拉機309.53萬臺,比上年增長5.8%,農用運輸車202.26萬輛,比上年增長4.1%;農村用電量172.1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1%。 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9.2%。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近年來,我省以建設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加工基地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的格局。蔬菜、瓜類、藥材、花卉等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種植面積穩步擴大。畜牧業快速發展,主要畜牧業生產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其中牧業產值、增加值等8項指標位居全國第壹。著力對40家小麥加工龍頭企業和壹批畜產品加工骨幹企業進行了重點扶持,促進了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鏈條,提高了附加值。培育了蓮花味精、金象小麥、南陽天冠、漯河雙匯、華英肉鴨、鄭州花牛、思念、三全等壹批知名品牌。其中,漯河雙匯集團產品種類已達600多種,市場占有率50%左右,成為全國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華英集團肉鴨加工產品達200多種,成為亞洲最大的肉鴨加工企業;鄭州花花牛日加工鮮奶能力達到1000噸左右,躋身全國乳制品加工企業前10強。
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工業在全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不斷增強。河南以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基礎,建立了以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電力為主體,門類齊全,具有壹定規模的工業體系。全省有上市公司 30 家。通過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培育了壹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企業集團,中國第壹拖拉機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生產企業、平頂山神馬簾子線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簾子線生產企業,周口蓮花參業公司產量居亞洲第壹,安陽彩色顯像管貝殼有限公司產量居全國第壹、世界第三,長城鋁業公司產量居全國第壹、世界第三。安陽彩色顯像管玻殼有限公司產量居全國第壹、世界第三,長城鋁業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氧化鋁生產企業之壹。多項產品產量居全國首位,其中大型拖拉機銷量占全國市場的 40%,簾子布占 35%,彩色玻殼占 70%。機制紙、紙板產量居全國第 1 位,卷煙、化肥、原煤、平板玻璃產量居全國第 2 位,大中型拖拉機產量居全國第 3 位,紗線、水泥產量居全國第 4 位,發電量、原油、天然氣、通信電纜、輪胎、化纖、家用冰箱、飲料、葡萄酒產量居全國前 10 位。我省是華中電網重要的火電基地之壹,全省發電總裝機容量達 207 萬千瓦,居全國第 6 位。隨著工業生產的逐步加快,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
按照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有選擇地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思路。近年來,先後實施了164個對增強工業發展後勁具有重大作用的標誌性產業結構調整項目,新增糧食加工能力1000多萬噸、氧化鋁生產能力100多萬噸、電解鋁能力140萬噸、鋁加工能力30多萬噸,加快了優勢產業產品基地建設和優勢資源的深度開發,進壹步拉長了產品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小雜糧產業發展基地。產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小麥、畜產品、鋁產業三大產業鏈,提升了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力。壹批知名品牌和骨幹企業發展壯大,"安彩 "玻璃殼、"雙匯 "火腿腸、"棒傑 "火腿腸、"蔔蜂蓮花 "玻璃殼、"雙匯 "火腿腸、"棒傑 "火腿腸、"蔔蜂蓮花 "味精、"新飛 "冰箱冰櫃、"金星 "啤酒等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以華中藥業、竹林眾生、羚銳制藥為代表的壹批生物制藥企業和以彩色大屏幕為標誌的電子電器產品發展勢頭強勁,2003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3034.14億元,居全國第6位。
對外開放水平逐步提高,東引西聯取得新成效。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實施大開放戰略,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3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7.16億美元,其中出口29.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出口商品結構得到進壹步調整,食用小麥出口填補國內空白,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正成為新的出口增長點。鄭州東站、鄭州航空港建成兩個國家壹類口岸。貿易夥伴遍布五大洲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外資領域不斷拓展,質量進壹步提高,日立、東芝、飛利浦、普爾斯馬特、裏昂水務、德國曼(MAN)等 24 家世界 500 強跨國公司相繼落戶中原。壹批企業開始采用戰略協作、貼牌生產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50多家河南企業走出國門,在國外設立分公司或投資辦廠。大力實施 "東引西聯 "戰略,豫廣、豫滬經貿合作逐步深化,與北大、清華、中科院等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面向西部地區,成功舉辦了蘭州河南產品展銷洽談會、烏魯木齊經貿洽談會、廣西投資洽談會等壹系列經貿展銷活動,擴大了河南產品在西部地區的市場份額。壹些優勢企業開始實施收購西部地區企業或在西部地區設廠。
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積極實施 "科教興省 "戰略,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全省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40多萬人,各類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1300多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成果普及率達到35%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教育優先發展。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接近 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超過 97%,"普九 "人口覆蓋率超過 93%,基礎教育水平穩居全國前列。普通高中規模快速發展。高等教育規模成倍擴大,鄭州大學進入國家 "211工程",普通高校由1997年的50所增加到66所,在校生由1997年的13.6萬人增加到55.7萬人,增長3.1倍。普通高校錄取率連續兩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民辦教育發展迅速,擁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 4400 多所,居全國第五位,在校生 70 萬人。實施廣播電視 "村村通 "工程,廣播電視人口有效覆蓋率達到94%以上。文化、體育、衛生、新聞出版等社會事業更加繁榮。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 11 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成效顯著,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描繪了21世紀頭20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9600萬河南人民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根據《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規劃綱要》,河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是:確保到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達到3000美元,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堅持 "壹高壹低",基本實現工業化。達到 3000 美元,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幅度提高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努力實現中原崛起。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就業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更加健全,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完成基本實現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 "三農 "問題的必由之路。要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在發展布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帶動周邊地區特別是全省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形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格局。以鄭州為中心,帶動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在內的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建成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東引西聯的主平臺和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區域性商貿金融城市和科教文化中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西部綜合開放經濟區,力爭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非農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重達到80%左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60%左右,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達到60%以上。豫北的安陽、鶴壁、濮陽要充分發揮工農業基礎較好、油氣煤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逐步建成全省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鋼鐵基地、煤化工和石化產業基地。豫西三門峽充分發揮礦產、果品等資源優勢,搞好精深加工,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黃金生產加工基地、鋁工業基地和果業生產加工基地。豫西南地區的南陽,形成以中藥材生產基地、紡織基地、非金屬礦開發利用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區。在黃淮地區的駐馬店、商丘、周口、信陽等地,建設全國綠色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生豬肉牛肉羊生產加工基地、油料生產加工基地和勞務培訓輸出基地。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發展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國民經濟發展的市場化運作程度,著力抓好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六項戰略舉措。(壹)堅持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二)不斷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大力實施開放帶動,不斷擴大東引西進;(四)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五)堅持科教興國,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六)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河南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重要的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煙葉等農產品生產基地之壹。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的 1/10,油料產量占全國的 1/7,牛肉產量占全國的 1/7,棉花產量占全國的 1/6,小麥、玉米、煙葉、豆類、芝麻等農產品和肉、蛋、奶等畜產品產量也均居全國前列。2005 年全年生產糧食 4582 萬噸,比上年增長 7.6%,新增糧食產量居全國首位。全省糧食年加工能力達到 2700 噸。全省糧食年加工能力達到 2700 多萬噸,肉類加工能力達到 4582 萬噸,乳制品加工能力達到 145 萬噸,湧現出雙匯肉制品、蓮花味精、三全菱餃、思念水餃等名牌產品,味精、方便面、速凍食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 46%、25%和 60%。河南還有許多名特優產品,如原陽大米、開封西瓜、杞縣和中牟大蒜、信陽毛尖和板栗、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內鄉山茱萸、洛陽牡丹、葉玲花卉、焦作四大懷藥等,都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河南畜禽飼養量和畜產品產量均占全國的十分之壹左右。全省有18項畜牧業生產指標居全國前三位,其中牧業產值、牛肉產量等8項指標居全國第壹位,肉類總產量、蜂蜜產量居全國第二位,豬肉產量、羊肉產量等8項指標居全國第三位。2005年全年肉類總產量689萬噸,比上年增長7.2%。禽蛋產量 375.30 萬噸,增長 8.0%。奶類生產保持高速增長,牛奶產量108.5萬噸,增長39.6%。水產品產量51.68萬噸,增長21.0%。
生產條件:2005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3.86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3.86萬公頃;年末全省農機總動力7934.2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5%;農用拖拉機309.53萬臺,比上年增長5.8%,農用運輸車202.26萬輛,比上年增長4.1%;農村用電量172.1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9.2%。
近年來,河南省農業經濟結構向優質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取得突破。全省糧食年加工能力超過 2700 萬噸,肉類加工能力超過 290 萬噸,乳制品加工能力超過 145 萬噸,湧現出雙匯肉制品、蓮花味精、三全玲水餃、思念水餃等中外名牌產品,味精、方便面、速凍食品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 46%、25%和 60%。原陽大米、開封西瓜、杞縣和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陽黃花菜、信陽毛尖和板栗、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河陰石榴、寧陵梨、內鄉山茱萸、洛陽牡丹、鄢陵李子、焦作四杯藥酒等名優農產品享譽國內外。2005 年,"兩個基地 "建設加快了全省優質專用小麥、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的步伐。2005 年,"兩個基地 "建設步伐加快,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 4039.00 千公頃,占小麥播種面積的 54.3%;畜禽產品優質率進壹步提高。農業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
林業發展步伐加快。其中林業育苗面積占全國的百分之十左右。全省完成人工造林260.7萬公頃,全省新發展速生豐產林27.0萬畝、經濟林58.5萬畝。
農業稅:糧食直補、農業稅減免。良種補貼,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僅糧食補貼和免征農業稅就使全省農民人均增收42.98元。
河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常年產量穩定在4000萬噸以上。棉花、油料、水果、煙葉、肉類等主要農畜產品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三位。河南不僅以占全國 1.74% 的土地養活了占全國 7.5% 的人口,還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之壹,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我省以建設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加工基地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的格局。蔬菜、瓜類、藥材、花卉等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種植面積穩步擴大。畜牧業快速發展,主要畜牧業生產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其中牧業產值、增加值等8項指標位居全國第壹。著力對40家小麥加工龍頭企業和壹批畜產品加工骨幹企業進行重點扶持,推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鏈,提高附加值。培育了蓮花味精、金象小麥、南陽天冠、漯河雙匯、華英肉鴨、鄭州花牛、思念、三全等壹批知名品牌。其中,漯河雙匯集團產品種類已達600多種,市場占有率50%左右,成為全國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華英集團肉鴨加工產品達200多種,成為亞洲最大的肉鴨加工企業;鄭州花牛日加工鮮奶能力達到1000噸左右,躋身全國十大乳制品加工企業。目前,全省擁有火腿、味精、速凍食品、方便面等30多種優勢產品,其市場占有率分別為70%、44%、46%和25%。
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河南省工業行業涵蓋國民經濟行業的39個大類,形成了食品飲料、機械、電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天然氣、煙草等壹批重點行業。2005 年,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 4923 億元,比上年增長 18.7%。原煤、鋁材、黃金、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機、棉紗、化纖、機制紙及紙板、卷煙、家用電冰箱、有色玻殼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安彩 "彩色顯像管殼、"雙匯 "火腿腸、"新飛 "冰箱、"CLFG "浮法玻璃、"東馬紅 "柴油機、"許繼 "微機行保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均居全國第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