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蘇轍過了花甲之年,他向別人學習養生之道,練習導引氣功,經常服用茯苓,壹年後,多年的病痛消失得無影無蹤。此後,他潛心研究藥物養生之道,並撰寫了《服茯苓賦並引》壹文。文中寫道"茯苓能固形養氣,延年益壽惟老人。久服可定神誌,面如處子,神止氣定。
我國魏晉時期,茯苓被作為保健品,王公大臣常用茯苓和白蜜同服。而在清宮,慈禧長期讓禦膳房為她做茯苓餅吃。雲南出產的茯苓被稱為雲苓,其藥用價值最佳。老年人常用白茯苓粉與粳米同煮粥服用,有養生之功效。茯苓
常見於菌絲體。多為不規則塊狀,有球形、扁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等,小的如拳頭大,大的直徑可達二三十厘米,或更大。表皮為淺灰褐色或黑褐色,皺褶狀,內部為白色,略帶粉紅色,由無數菌絲組成。子實體傘形,直徑0.5-2毫米,口緣稍有齒狀;有性生殖不易見到,呈蜂窩狀,通常附著在菌絲外皮而生,初為白色,後逐漸變為淡褐色,孔為多角形,擔子桿狀,擔孢子橢圓形至圓柱形,稍彎曲,壹端尖,光滑,無色。有特殊氣味。
寄生於歐洲赤松或法國赤松等的根部,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
木耳的外皮(茯苓皮)、靠近外皮的淡紅色部分(茯苓皮)、木耳中間夾著松樹根的白色部分(即茯苓木)(茯苓)也可入藥,在專文中壹壹詳述。利尿作用
茯苓煎劑3克或臨床常用量對健康人無利尿作用,狗靜脈註射煎劑0.048克/千克不增加尿量,大鼠也無效或很微弱,家兔口服煎劑(接近臨床人用量)也不增加尿量。但有將醇提取物註入家兔腹腔,或用水提取物在家兔體內進行慢性實驗,稱有利尿作用,單獨煎煮腎上腺切除大鼠或與去氧皮質酮合用可促進鈉的排泄,故茯苓的利尿作用值得進壹步研究。茯苓含鉀97.5毫克%,以30%水煎服,含鈉0.186毫克/毫升,含鉀11.2毫克/毫升,故茯苓促進鈉的排泄與其中所含鈉的量無關(因鈉含量太低),而增加鉀的排泄則與其所含鉀鹽量大有關。
茯苓五苓散在慢性輸尿管瘺犬(靜脈註射)、健康人及家兔(口服煎劑)、大鼠口服酒精溶液中均顯示出明顯的利尿作用,在犬的實驗中能使鈉、鉀、氯的排泄增加,而五苓散中主要的利尿藥物為桂枝、澤瀉、白術。另據報道,五苓散煎劑給大鼠口服,劑量增至1g/100g,未證明有利尿作用。
②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未發現茯苓有抗菌作用。乙醇提取物在體外能殺滅鉤端螺旋體,水煎劑無效。
③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形成的潰瘍有預防作用,並能降低胃酸。
④其他作用
茯苓能降低血糖,酊劑和浸劑能抑制蟾蜍離體心臟,乙醚或乙醇提取物能增強心臟收縮力。對洋地黃引起的鴿子嘔吐無止吐作用。
炮制茯苓:用水浸泡,洗凈,撈出,悶透,切片,曬幹。茯苓朱:取茯苓塊用清水噴灑,稍悶後,加入朱砂細粉攤勻,反復翻動,使其外表粘有朱砂粉,然後曬幹。(每茯苓塊100斤,用朱砂粉30兩)
味甘淡,性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味淡。
歸心、脾、肺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大陰、足大陽、少陽經。
②《本草綱目》:入膀胱、腎、肺經。
③《雷公炮炙論》:入肺、脾、小腸經。
4《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與主治:滲濕利水,益脾胃,寧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腹脹、痰多咳嗽、嘔吐噦逆、泄瀉、遺精、淋病、心悸健忘等癥。
①《本經》:主治胸脅下氣,憂思怔忡,驚悸,心下結痛,寒熱咳嗽,口幹舌燥,利小便。
②下:止渴,安眠,收腹,淋證,膈中痰水,水腫,淋證。開胸中,調臟氣,去腎邪,長陰氣,益氣力,保神守中。
3《藥性論》:開胃,止嘔,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還用於治療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科熱淋等癥。
4《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5《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6《醫學啟源》: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水黃赤不利。主治秘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7 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豚草。
8《藥性論》:主治心悸肌肉抽搐警惕,方治頭暈煩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禁忌與禁忌癥:虛寒滑利、氣虛下陷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木香為使君子。不利於身,而利於心。梅蒙、地榆、雄黃、秦艽、龜板皆畏之。
②《藥性論》:忌米醋。
③《素問-張元素論》:若小便利或數,服之損人目。如汗多入服,損元氣。
4《本草經疏》:患者腎虛,小水自利或小便不禁或寒精不足而清滑者,皆不服。
5《本草配伍》:氣虛下陷、水燥口幹者禁用。
選方①治太陽病,汗出,胃燥,煩躁,不寐,脈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茯苓十八銖(去皮),澤瀉壹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②治小便不利,滑數失禁:茯苓(去黑皮)、山藥(去皮,明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以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飯飲調服。(儒門事親》)
3 治水腫:白水(凈)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研杵)壹錢半。加姜汁煎服。(不知醫要》茯苓湯)
4 治皮膚水腫,四肢浮腫,皮膚中水,四肢聶聶動: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以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防己茯苓湯)
⑤治心下痰飲,胸脅支滿,頭暈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以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小便即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6治中風嘔吐,心下痞,膈下有水,心悸:半夏壹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壹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壹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7治飧泄孔不止:茯苓-兩,南木半兩(紙包殼)。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下二錢匕。(《百壹驗方》)
8治濕瀉:白術壹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為細末,水煎壹兩,食前服。(原病式》作苓湯)
9 治胃反嘔渴,欲飲水: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壹鬥,煮取三升,再煮瀉至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⑩治丈夫元陽虛竭,精氣不固、余瀝常流,小便白濁,夢遺頻泄,及婦人血海日久,惡寒,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情趣(不孕):蠟四兩,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皮.去皮,作塊,用茯苓壹分,以瓷器盛之,沸二十余沸,出日幹,不用茯苓)。上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細嚼於心,滿口唾液,徐徐咽下,以小便清為度。(局方》維溪丸)
(11)治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壹日二次。(任宅枳實方》)
(12)治心汗出,別處無汗,唯心孔壹片汗出,以為汗多也多,病在心,宜養心血:艾湯調茯苓菹服。(《證治準繩》)
(13)治下虛煩渴,上實下虛,心火炎爍,腎水幹涸,不能溝通而成煩渴者:白茯苓壹斤,黃連壹斤。為末,熬天花粉為膏,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下。(德聖堂經驗方》)
(14)治頭風眩暈,溫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加米泡飲。(綱目》茯苓酒)
(15)治丹毒:白蜜和茯苓衣,滿七日。(《補後乏肘後備急方》)
名家報告①陶弘景:茯苓,白則補,赤則益。
②《本草衍義》:茯苓,茯苓之功用水多,益心脾不可闕。
③"藥心":茯苓,淡能利竅,甘能助陽,去濕之聖藥。其味甘平補陽,益脾利水,生津導氣。
4《湯液本草》:茯苓,補腎之邪,多能止小便,小便澀則能益,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攝氣。酒浸朱砂明,可以秘真。
⑤《本草衍義補遺》:茯苓、仲景多用於利小便,此乃治療暴新病之要藥,若陰虛者,恐不宜用。
6《綱目》:茯苓,《本草綱目》又謂利小便,伐腎邪,至東垣、王海藏則謂小便多能止,澀能通,得朱砂真氣之秘。而朱丹溪謂陰虛者不宜用,其義似相反,何也?茯苓氣味輕滲,其性上行,生津開胺,滋水和下,利小便,故張介谷謂之屬陽,浮而升之,即其性也;東莞謂之屬陰中之陽,降而下之,即其功也。素問》雲,飲食入胃,溢精氣,上輸於肺,通於水道,下輸於膀胱。觀此,則知輕滲之藥,皆上行而下行,非直下也。小便多者,其源不同也。素問》雲,肺氣盛則數而乏,乏則咳小便不利,心氣虛則少氣,下焦虛則胞中動熱,膀胱虛則癃閉不利,是以不約而遺,厥陰病則遺閉癃閉。所謂肺氣實熱者,其人必氣盛脈強,宜用茯苓甘淡以滲其熱,使小便不止。若肺虛、心虛、胞熱、厥逆之病,皆屬虛熱,其人必上熱下寒、脈細弱,法宜用升陽之藥,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約,下焦虛實,是火投於水,水泉不藏,脫陽之病,其人必四肢厥冷而脈遲,法宜用溫補之藥,格補益下,嘉建坎離,此二證非茯苓代輕滲之藥可治,故曰陰虛不宜用也。陶弘景始謂茯苓赤瀉、白補,李杲復分赤者入丙子,白者入壬子,此其發前入後之秘也;時珍謂茯苓、白茯苓,只應雲赤入血、白入氣之分,各從其類,如牡丹、芍藥,有壬癸之義,不可去丙、壬癸,若去丙、壬癸,則白茯苓不可治心病,赤茯苓不可入膀胱矣。張元素不分紅白之說,於理不通。
⑦《本草綱目》:茯苓,其味甘平,性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太陰、太陽明、陽明之經,陰中之陽也。胸中逆氣者,手少陰之邪也;憂怒驚恐者,皆心氣不足也;驚恐驚悸者,腎誌不足也;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嗽,口焦舌苔者,亦手少陰所受之邪也。甘能補中,輕而益孔,補中則心脾實,益孔則邪熱解,心脾實則憂怒震怒之邪自盡,邪熱解則心下結痛、寒熱痞滿,咳嗽,口焦舌苔自消,中焦受濕熱之邪,則口中渴,濕在脾,脾氣虛則好臥,腹大,脾土不能利水,故腹脹大也。脾受濕則水道不利。痰在膈中,水腫者,皆因脾虛中焦,脾土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見本病,瀉之脾土,則證自退矣。開臟腑、調臟氣、伐腎邪,何嘗不是利水除濕、清熱散結之功也。白入氣,赤入血,補心益脾,白勝於赤,通小腸,專除濕熱,赤亦勝於白。
8《本草綱目》載:"茯苓,能利小便:茯苓,能利竅去濕,開心益竅,導濁生津;燥濕健脾,補益胃氣;祛呃逆,厚腸藏,化痰,助藥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益多,故多服最能損目,久弱極不宜用。若人乳摻陽,則奶粉多,補陰亦妙。
9 "藥":白茯苓,味獨甘淡,甘能補,淡能滲,甘淡屬土,用補脾陰,土旺生津,益肺。主治脾胃不和,泄瀉腹脹,胸脅痞氣,憂思痞滿,胎氣少安,魂魄跳蕩,痰涎膈間。蓋甘補則脾益,氣和則兼濟,津液自生,口急舌中渴亦解。又治下部濕熱,淋濁水腫。溺黃赤,腰臍不利,止蓄邪水。蓋膀胱輕滲得養,腎氣得強,腰臍血自益,津液流行,益肺於上源,健脾於中,使脾肺之氣自上而下,通調水道,以輸膀胱,故小便多能止,澀而能利。
⑩《本草求真》:茯苓入四君,人參、青蒿滲濕健脾,入六味,使澤瀉以行腎邪之余,最為利水除濕之藥。書中所謂健脾者,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說也。......,而水已去,則小便自開,安有癃閉,水去內濕已消,安有小便多見之說。故水去則胸膈寬而結痛不滿,水去則津液生而口苦舌幹。
(11)《本經疏證》:氣以行而行,水以氣而運,水止則氣阻,氣阻則水淤。茯苓,純氣為用,故其治鹹以水為事,觀《仲景》壹書,則清晰可辨,如以氣之阻而宣水(茯苓甘草湯);以水之淤而化氣(五苓散);以水化氣而逆,則冠以引水而下氣用(茯苓桂枝甘草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水以氣而湧,則先下氣而導水為佐劑(桂枝五味甘草湯加味);水氣並壅於上,則氣並壅於上,水氣並壅於上,則水氣並壅於上。水氣上壅,則從旁疏泄,以防損傷(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榮顏湯、茯苓澤瀉湯);氣水外溢,則從內引流,以防其陽外泄(茯苓附子湯);氣泄於外,水迫於內,故為開陽之劑(茯苓四逆湯);氣阻於下,水停於上,故用於妊娠病(桂枝茯苓丸、葵子茯苓散)。凡此皆上從陰下至陽,布陽至陰,故請之附子之條,濁自然回聽,或從下行,或從外下,是用茯苓之旨,在補不在泄,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