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糞毒素簡介

糞毒素簡介

目錄 1 概述 2 疾病名稱 3 英文名稱 4 糞便毒素別名 5 分類 6 ICD編號 7 流行病學 8 鉤蟲皮炎病因 9 發病機制 10 鉤蟲皮炎臨床表現 11 鉤蟲皮炎並發癥 12 實驗室檢查 13 輔助檢查 14 診斷鉤蟲皮炎 15 鑒別診斷 16 治療鉤蟲皮炎 17 預後 18 預防鉤蟲皮炎檢查 13 輔助檢查 14 鉤蟲皮炎的診斷 15 鑒別診斷 16 鉤蟲皮炎的治療 17 預後 18 鉤蟲皮炎的預防 19 相關藥物 20 相關檢查 這是壹個重定向條目 *** 享受鉤蟲皮炎。為方便閱讀,以下鉤蟲皮炎已自動替換為糞毒,可點擊此處恢復,或在註釋中介紹 1 概述 鉤蟲皮炎又稱糞觸、鉤蟲皮炎、癢疹,是由十二指腸鉤蟲(Ancylostoma duodenale)或美洲鉤蟲(Necator americanus)鉆入皮膚引起的局部皮膚炎癥。局部發炎。

蟲卵在 1-3 天內孵化成桿狀幼蟲,還不具傳染性,約 5 天後蛻皮成絲狀幼蟲。在菜園、果園、茶園、種植園、礦山等地赤腳行走時,幼蟲可能進入皮膚,由於皮膚溫度****,立即表現出活躍的鉆蛀活動,通常通過毛發的毛囊、汗腺的毛孔或皮膚較薄的部位侵入皮膚,在鉆蛀部位引起急性炎癥反應。這將在鉆孔部位引起急性炎癥反應。鉤蟲分泌的透明質酸會溶解角蛋白、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並破壞皮膚以穿透毛囊。侵入皮膚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局部有燒灼感和瘙癢感,數分鐘至1h內可出現紅色丘疹,有的形成水皰,若繼發感染可形成膿皰,少數患者還可形成潰瘍,有時患者可出現蕁麻疹,若同時鉆入的幼蟲較多,約1周後可出現哮喘、咳嗽、發熱等癥狀。血液或痰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哮喘發作時痰中易檢出幼蟲,壹個月左右後糞便中易檢出蟲卵。

糞毒癥多見於農民,尤其是菜農和桑農。夏季或初秋濕熱季節易發病。發病前多有赤足行走、田間勞動或接觸糞便史,皮損多見於趾間、踝部及足背等處。有典型的臨床表現。

糞便毒素應與足癬鑒別,前者好發於手足邊緣,起病急,有糞便接觸史,後者以小水皰、新鮮片狀皮損和真菌檢查陽性為特征。

糞便中毒的治療原則是抗過敏、預防繼發感染和對癥治療。

2 疾病名稱

糞毒癥

3 英文名稱

ancylostomatic dermatitis

4 糞毒癥別名

ancylostome dermatitis; uncinarial dermatitis; itchy rash;糞摸塊;鉤蟲皮炎;鉤蟲皮炎

5 分類

皮膚科 > 寄生蟲、昆蟲及其他動物皮炎 > 蠕蟲皮炎

6 ICD 編號

B76.9

7 流行病學

糞便毒素廣泛流行,尤其是在熱帶和亞熱帶國家。在我國,引起鉤蟲病的鉤蟲有兩種:十二指腸鉤蟲和美洲鉤蟲,前者多見於華北和華東地區,後者多見於華南和西南地區。

8 引起糞毒的原因

隨病人糞便排出的蟲卵在土壤中,溫度適宜的情況下1~3天後孵化出桿狀幼蟲,此時無感染能力,約5天後即蛻皮成絲狀幼蟲,此時在菜園、果園、茶園、種植園和礦山赤腳時,即有進入皮膚的可能,通過皮膚的溫度***,立即表現出活躍的鉆動活動,壹般通過毛囊、汗腺孔.壹般通過毛囊、汗腺孔或皮膚較薄的部位侵入皮膚,然後在鉆入部位引起急性炎癥反應。幼蟲分泌壹種透明質酸,能溶解角蛋白、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破壞皮膚穿透毛囊。侵入皮膚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

9 致病機理

蟲卵1~3天孵化成桿狀幼蟲,此時無感染能力,5天左右即蛻皮成絲狀幼蟲,當在菜園、果園、茶園、種植園和礦區赤腳行走時,即有可能進入人體、有進入皮膚的可能,通過皮膚的溫度***,立即表現出活躍的鉆蛀活動,壹般通過毛囊、汗腺孔或皮膚薄嫩部位侵入皮膚,然後在鉆蛀部位引起皮膚急性炎癥反應。它們會在鉆孔部位引起急性炎癥反應。幼蟲分泌的透明質酸能溶解角蛋白、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穿透毛囊損傷皮膚。侵入皮膚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局部有灼熱瘙癢感,數分鐘至1h可出現紅色丘疹,有的形成水皰,如繼發感染可形成膿皰,少數糞毒患者還可形成潰瘍,有時患者可出現蕁麻疹,若同時鉆入鉤蟲較多,約1周後可發生哮喘。

10 糞便中毒的臨床表現

絲狀幼蟲鉆入皮膚後,會引起灼熱和瘙癢感。數分鐘至1小時內出現紅色丘疹,有的形成水皰,繼發感染時可形成膿皰,少數糞中毒患者還可形成潰瘍,部分患者可出現蕁麻疹,若同時鉆入較多的鉤端螺旋體幼蟲,1周左右可出現哮喘、咳嗽、發熱等癥狀。血液或痰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哮喘發作時痰中易檢出幼蟲,1 個月左右後糞便中易檢出蟲卵。

11 糞便中毒的並發癥

可能發生哮喘,可能形成潰瘍,有時糞便中毒患者會出現蕁麻疹。

12 實驗室檢查

血液或痰中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哮喘發作時痰中有鉤端螺旋體,壹個月左右後糞便中有蟲卵。

13 輔助檢查

塗片檢查。

14 糞便中毒癥的診斷

糞便中毒癥多見於農民,尤其是菜農和桑農。夏季或初秋濕熱季節易發病。發病前有赤足行走、田間勞動或接觸糞便史,皮損多見於趾間、踝部和足背。有典型的臨床表現。

15 鑒別診斷

糞便毒素應與足癬鑒別,前者好發於手足邊緣,起病急,有糞便接觸史,後者以小水皰、新鮮片狀損害為主,真菌檢查陽性。

16 糞便毒素的治療

糞便毒素的治療原則是抗過敏、預防繼發感染、對癥治療。

鉤端幼蟲進入皮膚24h後,仍有95%以上仍停留在局部,此時可將手足瘙癢部位浸入53℃熱水中,約20min(要不斷加熱水,保持水的原有溫度)或將6-8層紗布或棉墊浸入53℃左右的熱水中,取出稍擰幹,緊貼皮炎部位。每分鐘 1 次,連續 10 次。也可用艾條熏蒸局部,連續5min,此法既可殺滅鉤毛蚴,又可止癢。

可根據不同皮損癥狀按皮炎治療原則,對癥治療。

對糞便中發現鉤蟲卵者,可采用驅蟲治療,甲苯咪唑100mg,2次/d,口服,連用3天。

局部治療可用雄黃解毒片 30g,華佗新液 3g,百部酒加至 100ml,混合外敷。

17 預後

糞便中毒預後良好。

18 糞毒癥的預防

廣泛開展鉤體蟲病防治宣傳教育,不隨地大小便,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在流行區不赤腳下地。必要時使用保護劑,如 2.5% 明礬溶液、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或植物油加鹽擦手腳。消除傳染源,對流行地區的鉤蟲病患者進行大規模治療。

19 相關藥物

膠原

20 相關檢測
  • 上一篇:積極面對不幸的事例40字
  • 下一篇:珍寶王國註冊商標了嗎?還有哪些類別可以註冊?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