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匈奴又鬧饑荒,茫茫草原愁雲慘淡,不斷有北匈奴兵南下,選擇投降南匈奴。此時,南匈奴已經投降了四十多年,漢文化超強的同化能力讓他們漸漸忘記了自己是匈奴人。至少,在短期內,他們內心的野性謙卑不會被重新點燃。
南匈奴的君主屯田和上書漢朝皇帝,要求出兵攻打北匈奴,讓他的兄弟們徹底臣服於漢朝。其實,從這裏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南匈奴所謂出兵,其實是想稍稍擺脫漢朝朝廷的控制,趁勢坐大。但是,南匈奴想做大,他是沒有資格做大的。
因為在南匈奴選擇歸附東漢時,南匈奴的兵力分散在邊境壹帶,半個世紀的茍延殘喘讓南匈奴單於不可能有強大的號召力。當時,漢章帝剛剛病逝不久,漢昭帝才八歲,朝廷大權由養母竇太後掌握。竇太後與主簿耿秉商議,準備聯合南匈奴的力量攻打北匈奴。
公元89年6月。經過壹年多的準備,東漢軍隊和南匈奴終於集結大軍。這次的大軍都是軍中精銳,其兵力達到了五萬余人,而且騎兵都是東漢邊境上的郡縣,西河、烏桓、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代郡、上谷、漁陽、安定、北地等邊境地區都要抽調,這次的軍隊雖然不算太多,但兵力卻不容小覷。
車騎將軍竇憲、征西將軍耿秉、南匈奴左谷蠡王世子率領主力大軍,率兵從朔方冀留塞出兵渠遼將軍鄧弘、南匈奴左賢王安國、羌胡八千騎,率兵出漢陽塞(漢陽在五原郡。)南匈奴單於屯屠何率領兵馬,從滿夷谷出,三路大軍最終都匯聚在卓錫山,****與北匈奴進行致命壹擊。
東漢大軍開拔後,先鋒竇憲的壹萬精銳騎兵,在積鹿山與北匈奴展開大戰,北匈奴大敗,北單於率領余眾瘋狂潰逃。隨後,大軍開始壹路追擊,直逼碧落海。
東漢軍隊斬首壹萬三千余級,繳獲牲畜壹百多萬頭。文殊、日月、文狗、扶曲王六匹刁高等部族選擇投降東漢,部眾多達20余萬人。竇憲、耿秉對此大為興奮,這簡直是東漢建國以來創造的奇跡。
這場戰爭也讓竇憲登上了榮耀的頂峰,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將星。兩人同登燕然山,竇憲作為這次北擊匈奴的主帥,命班固在燕然山上刻石,以示漢廷的威德。竇憲在南歸途中,還不忘趁勢奚落壹波北方的匈奴單於,他派兵部尚書吳思、梁奕二人送上自己的金帛,宣揚東漢的赫赫國威。
兩人設法在西海見到了北匈奴單於,並把金帛送到了他的手中,北匈奴單於以九拜的最高禮節接受了東漢王朝的禮物。兩人趁機遊說北匈奴單於要像南匈奴壹樣聽話、溫順。
北匈奴單於知道大勢已去,壹直有投降的念頭,當吳思、梁逖趕到時,他立即命令弟弟右文王宇文刁高進入洛陽求和。聰明人做事,總要學會懂得實際。但在竇憲看來,北單於的聰明純粹是沒本事。竇憲心想,這家夥不自量力,壹點誠意都沒有,壹腳把弟弟踹出洛陽,準備再次征討北匈奴。
不管怎麽說,東漢有南匈奴的鋒芒,可如今的北單於有什麽呢?除了雙腿壹蹬就跑的神體操,面對東漢大軍,他們怕是無能為力。
公元90年,五月。東漢大軍再次出動,兩千多騎兵北出,在伊吾擊潰了少量由匈奴人組成的隊伍,車師國就此臣服。公元 90 年 7 月。竇憲再次出征,駐軍涼州天水。南匈奴單於再次請求隨軍出征,竇憲沒有親自出馬,而是督率南匈奴大軍,督促其北進。
南匈奴單於派遣左谷蠡王世子率領八千匈奴騎兵從冀魯塞出發。大軍行至卓資山後,暫停壹切補給,開始兵分兩路,急行軍追擊北匈奴。這種輕騎兵狂飆突襲的方式,霍去病曾經用過,對於北疆的遊牧民族來說,這壹招簡直是屢試不爽,行之有效。
左:沿西海進軍,河雲北上;右:沿匈奴河水,突襲至天山南麓,渡甘渭河追擊,兩路夾擊,很快將北匈奴圍困,兩軍順利在河雲北面會師。南匈奴大軍沖鋒在前,北匈奴單於毫不知情,直到大軍逼近私渠海,北匈奴單於才倉促迎戰。此戰,北匈奴再次大敗,損失士兵八千余人,北單於身受重傷,趁亂翻身上馬,在十余名北匈奴士兵的掩護下掩面而逃。
公元91年2月。竇憲再次下令北擊匈奴。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將領率領800精騎,瘋狂突襲至北匈奴王庭阿爾泰山壹帶,斬首敵5000余人,北單於身負重傷,趁亂翻身上馬逃跑,不知去向。北單於的弟弟、右谷蠡王於代戒在北單於失蹤後自立為君。他率領余部千余人駐紮在蒲阪海,並派使者前來求饒。
竇憲上書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同時賜予北匈奴印綬,讓中郎將任尚把持節度,屯兵伊谷,監視北匈奴。北匈奴這個北疆蛀蟲終於被鏟平了。而竇憲,這個在東漢時與霍去病並肩作戰樂此不疲的人,卻開始走上了壹條自取滅亡的 "坦途"。
竇將軍這樣的功臣、權臣,還不知道權力頂峰之下的日子大多是萬丈深淵。他仗著自己的背景,仗著自己的功績為朝廷增光添彩,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人,對於皇帝來說,除了萬年統治,也許沒有其他合理的解釋。
公元92年,漢和帝聯合宦官鄭眾,剝奪了竇憲的大將軍印,並將竇憲的親屬逐出朝廷。竇憲壹行也被勒令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