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分析,封建社會有兩大價值準則,壹是 "權本",二是 "錢本"。這裏的 "權 "特指宗法等級制度下的君權、族權等;"錢 "則是以私有制為代表的商品交換關系。"權 "是第壹位的,"錢 "是第二位的,如果純粹是 "權 "與 "錢 "的博弈 如果純粹是 "權 "與 "錢 "的博弈,"錢 "是不堪壹擊的。西漢武帝時期,由於長期與匈奴作戰,國庫入不敷出,封建君主下令,通過 "計幣"、"報幣 "制度,使無數大地主破產,幾代人辛辛苦苦剝削農民的財富壹下子轉移到國家或君主手中。世世代代被剝削的農民的財富立即轉到了國家或君主的手中。這壹血淋淋的教訓告訴那些擁有財富的人,沒有 "權力 "保護的 "金錢 "是危險的,而 "權力 "是獲得 "金錢 "的唯壹途徑。錢 "很容易得到。因此,他們要麽通過各種手段擠進國家權力的圈子,通過掌握權力攫取經濟利益,要麽在擁有財富之後,以財富換取權力,從而穩妥地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我們稱之為 "權錢交易"。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依靠權錢交易而成為富豪的人可以說是大有人在,清末的胡雪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胡雪巖,人們說他是商界奇才,是官場閑人,是黑道領袖,是中國封建社會重農輕商殺出的壹匹黑馬。1823 年,他出生於安徽績溪。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從小就在錢莊當學徒。因為出身貧寒,胡雪巖從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據各種資料記載,胡雪巖的第壹筆生意是投資 "權力":據說胡雪巖二十歲左右時,認識了壹個叫王有齡的窮書生。王的父親死在浙江,由於為官清廉,致使妻兒不能回家,滯留杭州。王有齡才華橫溢,誌向遠大,本來有做官的機會,但苦於沒有錢進京 "走資 "做官。胡雪巖雖然和他不熟,但二話沒說,立即從銀行借了500兩銀子給王有齡。就這樣,他雖然失業了,卻為自己鋪就了壹條光明的前程。王有齡在科舉考試中壹舉成名,後經各方打點,從糧臺升任杭州知府,再升任浙江巡撫,成了封疆大吏。做官的王有齡感其仁義,視其為生死之交。權傾朝野的胡雪巖也利用王有齡在官場上的發達,開設錢莊、當鋪、藥鋪,經營絲綢、茶葉,從而迅速發家致富。
胡雪巖是靠戰爭發家的,他積極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和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爭。晚清政府財力匱乏,無力籌集和支付巨額戰爭費用,只能依靠大小官員自己想辦法解決。官員只能與商人達成協議,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保護商人的 "具體業務",商人則向官員提供必要的戰爭費用。早期,他靠王有齡發家,王有齡戰死太平天國,胡雪巖與德馨、左宗棠等官員關系密切,他在軍費財政上,起了壹點小作用,當然,也不免中飽私囊,大發橫財。宣筆壹葉》記載"左文襄公西征,調軍糧,深資其力,師成後卓薦之。觀盛世,以理財名,富可敵國,資產半日。他曾借外債數百萬元。西人得壹字,以見其重"。胡雪巖與清官****,勝負形勢可從下圖看出:
胡雪巖紅頂商人普通商人扶植
胡雪巖成功的秘訣在於官商勾結,以及他封建專制的陰暗面。他為人處世極為圓滑,高帽子總是要戴的,馬屁總是要拍的。他善於發現專制制度的漏洞,並利用漏洞大發橫財;他善於發現大小官員的弱點,並準確打擊。他以金銀開道,求得各路神仙,再以公款為私資開錢莊,財源滾滾而來。據資料記載,胡雪巖的生意與國庫常通可用,據說胡雪巖開的錢莊,其分號遍布大江南北,富名震內外。官商存於他的錢,往往數以萬計,更有力他的聲名。江浙蠶繭在清代歷來是主要出口產品,由外國商人把持,中國商人無人能與之抗衡,胡雪巖以壹人之力壟斷九嶷,市值漲落,外國無法控制。"國庫收支有時常通有無,寧思緩急之計",可見清朝的財政混亂到了何種程度。
人們稱胡雪巖為 "紅頂商人",因為胡雪巖因供應左宗棠西征的軍需,左宗棠向清政府請賞,胡雪巖被封為四品官。
朝廷賞賜官爵,與官場上的王有齡、左宗棠等關系非同壹般,這是胡雪巖的 "官符"。胡雪巖的成功,其實是壹場典型的 "權力本位 "與 "金錢本位 "的合作博弈。胡雪巖有通過收購官商勾結經營和正當經營兩種選擇,有權力的官員有支持和阻撓兩種選擇,有無 "護身符 "的保護,對胡雪巖商業王國的成敗至關重要。胡雪巖有了護身符,清政府的大小官員就會支持他,這樣,胡雪巖的事業成功了,清政府及其大小官員也會從中受益;假設與之接觸的官員不支持,胡雪巖可以尋找其他官員,通過左宗棠這棵大樹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麽對於從阻撓的官員來說,就得不償失了;如果沒有護身符,官員們對支持師爺的名聲也不會熱心!胡氏企業的經營就不會那麽順利,也就不可能獲得很高的壟斷利益,相應回報給官員的 "回扣 "也就少了;如果官員不支持,胡氏企業的生意也許會很小,也許會失敗,官員也得不到多少甚至任何好處。
正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商人和官員都知道權力永遠是第壹位的,金錢只是權力的附屬品,合則兩利,分則兩弊,所以商人不遺余力地巴結官員,投資官員。而擁有權力的官員,由於身份特殊,他們不能光明正大地直接將自己的權力轉化為金錢,因此,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 "代理 "的方法與商人進行壹筆筆權錢交易。
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大部分社會財富,而臣民除了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外壹無所有。因此,君主和臣民只是壹場簡單的博弈,彼此並無忠誠可言。
胡雪巖慈善事業成功後,汪康年的《莊諧選錄》有記載:"時人知湘陰相國,主持善後諸事,始設粥廠,設難民局,設義烈阡陌,繼設善堂,設學堂,設醫局,修名剎、凡養生送死賑富恤貧之政,無不備籌,朝有大軍旅,省有大災荒,皆捐巨萬金無不吝惜,朝有大軍旅,省有大災荒,朝有大軍旅,省有大災荒。皆捐巨萬金不吝,以是屢拜樂善好施之褒,由是封吏部尚書道呈品封儀,授及三代如其官。"但這種散財行善的行為,只是富豪們的慣常舉動,他們企圖用小恩小惠收買人心,制造自上而下的輿論保護,同時為自己不義之財多壹份心理安慰。這種施舍錢財的壹大特點是既向官員申請,也向小民捐助,既向個人,也向公眾**** 事業。這其實還是壹種權錢交易,因為他樂善好施所支出的大部分財物還是落入了官員的腰包。這樣壹來,胡雪巖便加速向官場靠攏,他的財產更是成倍增長。
但胡雪巖最終還是破產了,破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揮霍無度、看不清國際形勢、不能引進現代化的生產和管理方式等等,但最主要的還是失去了後臺。胡雪巖後期依靠左宗棠壹派,因而得罪了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他不由自主地深陷官場鬥爭之中。左宗棠死後,他成為官場分化的犧牲品。縱觀他的壹生,可謂成也官場,敗也官場。他的失意可以用壹個數字來表達:
胡雪巖的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不是通過正常途徑獲得的,也不可能通過正常途徑獲得。他的失敗,也不是簡單的自身經營失敗,而是取決於封建社會的制度。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掌握權力的官員無論如何對待商人,他們都是受益者。我國封建社會從形成到發展,最後到滅亡,商人的地位壹直很低,戰國時期管仲把齊國人分為士、農、工、商,商人排在商人的末尾、可見商人從壹開始就是地位最低的階層,中國歷來是壹個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重農抑商 "壹直是歷朝歷代的基本國策,所以商者,商賈也。中國壹直是壹個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的國家,"重農抑商 "壹直是歷朝歷代的基本國策,所以商人的地位在整個封建社會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提高。長期受儒家思想統治的中國官場奉行 "學而優則仕 "的原則,官吏們從心底裏看不起商人,而掌握權力的官吏們卻對榨取商人的財富有著狂熱的欲望。歷朝歷代都對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實行壟斷經營,這就是封建經濟成為權貴混雜的怪胎,為權貴合作博弈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特權經濟必然帶來特權商人,胡雪巖的崛起,既說明封建經濟是壹種在權力中滋生下來的怪胎,也說明中國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商人階層,商人不過是官僚的附庸,他們的商業活動必須在專制體制下運作,不可能催生現代意義上的公平競爭,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繁榮。胡雪巖的失敗說明,在封建社會,依靠權力獲得的財富,最終會被權力的貪婪所吞噬。胡雪巖所處的社會,是壹個沒有 "法 "的社會。因此,沒有 "法 "來保護他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