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xuē)姓有三個來源:
1、源於任姓,為黃帝之子漁陽十二世孫奚仲之後,以國名為氏。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每子有十二姓,其中的炎陽被封在任地(約今山東濟寧),被賜姓任。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通誌-氏族略》記載,黃帝之子漁陽封於任,其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被禹封於薛國(今山東薛城),子孫以國名為氏。奚仲的十二世孫仲重遷居邳(今山東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孫仲胥,為商湯左相,居薛。其孫成徙於摯,摯改名為摯。商朝末年,周伯季歷娶摯國女子太任為妻,生下周文王姬昌。周武王滅商後,封成氏子孫為薛侯。春秋末期,薛國又遷至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薛國歷經夏、商、周三代,****64,至戰國時期為齊國所滅,公子登到楚國為官,因以國名為氏。
2、出自媯姓,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以封地名氏。據《吳錄》記載,孟嘗君是著名的 "戰國四公子 "之壹,其父齊相田嬰被齊王封於薛(即薛舊地,任姓),田嬰死後,田文繼承爵位,仍以薛為邑。田嬰死後,田文襲封,仍以薛為邑。西漢初年,田文的孫子田國、田陵到竹邑(今安徽宿縣北)居住,以封地為薛氏。
③從他姓或他族改姓:
①據《魏書-職官誌》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族的復姓叱幹為單姓薛氏。
②出自文王姬封後裔。唐代有薛懷義,本姓馮。
③據《通誌-氏族略》載,遼西有薛姓。
④今滿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均有此姓。
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黃帝的任姓。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被封為十二姓,其中壹個兒子叫義陽,因為被封在任(今山東省濟寧市),所以被冠以任姓。任姓傳至第十二世孫奚仲,奚仲是夏禹時車的創造者,居住在薛,被稱為薛侯。其第七世孫祖有稱成,遷國於摯,改稱摯國。商朝末年,周伯季歷娶了摯國女子大任為妻,生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春秋時期,齊桓公稱薛侯。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諸侯,薛侯不從,被廢為伯爵。春秋末期,薛公鄧在楚國為官,薛人遷居下邳(今江蘇邳州),楚懷王封其為沛國食邑。薛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六十四人,亡於戰國時期。薛國後裔以國為姓,稱薛姓。他們尊奚仲為薛姓始祖。
二、遷徙與分布
如上所述,薛姓發源於今山東薛城,後遷至江蘇邳州。有資料顯示,戰國時期,薛姓已在湖北、湖南、江蘇、河南、河北等省播遷,如薛登的曾孫薛尼曾任楚國縣令,薛尼的孫子薛簡、為劉邦獻計滅掉黥布,薛建第五世孫薛廣德為漢代禦史大夫,薛願之孫薛願因任淮陽太守,在當地居住。薛翰的八世孫薛蘭被曹操所殺,其子薛永從劉備入蜀,任蜀郡太守,定居當地。雍的兒子薛琦在蜀國滅亡後投降魏國,被封為光祿大夫,舉家遷往河東郡汾陰(今山西萬榮),以薛為姓。薛琦是河東郡的創建者。薛起的長孫被稱為 "北祖",次孫被稱為 "南祖",三孫被稱為 "西祖"。三國時,吳祝邑人薛綜的三個兒子(穎、遜、仁)都是太子,被稱為吳國三太子,魏國的薛夏是天水人,這說明薛姓已經遷徙到了今天的甘肅。晉永嘉之亂,河東人薛推隨中原士族南下,數傳至薛何,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徙居福建濟南,是薛姓入閩始祖。唐初,河南固始人薛使,隨嶽父陳政率兵入閩,自此定居漳州,數傳至薛義平,為漳浦東山開基始祖。北宋初年,歙縣薛延伯遷居宜章南關(今湖南省宜章縣),是湘粵薛姓的始祖。其六世孫薛謙儒於元代遷居廣東樂昌巨峰,為樂昌巨峰薛姓始祖。明初,薛姓作為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之壹,遷往江蘇、河南、陜西、山東、北京等地。明清時期,薛姓渡海至臺灣,閩籍人士增多。此後,有的遠播海外。如今,薛姓已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蘇、山西、陜西、河北、福建等省,這些地區的薛姓人口占全國漢族薛姓人口的63%。薛姓是當今中國第四十八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2%。
三、歷史人物
薛舉: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隋大業三年(公元617年)攜子仁哥起兵,自稱西秦王,據隴西之地,率眾30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後其子繼位,兵敗降唐。薛道衡:河東汾陰人,隋代著名詩人,曾任刑部博士。薛道衡的詩多姿多彩,邊塞詩更為雄健。明代編有《薛氏裏集》。
薛稷:蒲州汾陰人,唐朝大臣、書法家。唐朝大臣、書畫家。曾任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善畫人物、鳥獸,畫鶴尤為生動,時稱絕品,其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並稱為 "初唐四傑"。
薛濤:字洪度(770-832),壹作洪度,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女詩人,姿容秀麗,敏而聰慧,8歲能詩,通曉音律,多才多藝,名動壹時。父親早亡,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曾創小紅紙寫詩,人稱薛濤紙。明人有薛濤詩。
薛濤:字勝白,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醫學家,他的醫術與同縣葉天士不相上下,各有見解,不相伯仲。其主要著作有《醫經本旨》6 卷。濕熱論》是他探索濕熱病研究的代表作,有獨到見解,全書不過萬余字,但對濕熱病 "感之淡者淺深,治之表者先後,析之深細"。他的《濕熱論》與葉桂的《溫熱論》可謂濕熱病與溫熱病的姊妹篇。
薛嶽:中國國民黨陸軍上將。字伯齡。廣東樂昌人。1918年任粵軍連長、營長。1921年任孫中山總統府警衛團營長。1923 年調回粵軍,先後任團長、師參謀長。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代師長,1927年12月率部參加鎮壓廣州起義,後任第4軍副軍長,1930年蔣閻馮戰爭時期、1933年後任第五軍軍長、第六軍總司令等職,1934年1月率部攻入中央革命根據地。1934 年 1 月,率部攻打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紅二方面軍 "前敵 "總指揮,率部從湖南追擊紅軍長征至黔、滇、蜀三省。抗日戰爭時期,任第壹兵團總司令兼第九戰區總司令,率部給日軍以重大損失。1946年,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政府軍事總長、廣東省政府主席兼海南防衛總司令等職。1950 年,他的部隊在海南島與人民解放軍作戰失利後逃往臺灣省。
薛道衡:隋朝詩人。薛道衡是隋朝詩人。字玄卿(540-609 年),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曾在北齊和北周任職。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太仆寺三司。隋煬帝時,任汾州刺史,後改任刑部博士。後被煬帝所殺。薛道衡幼孤,好學,13歲時作《國僑贊》,見者頗以為奇。北齊武平年間,薛道衡接待南朝陳國使者傅縡,賓主盡歡。薛道衡以五十韻詩相贈,南北稱頌。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韋綬說:"傅縡有以蚯蚓投魚之說"。他的藝術成就與陸思道齊名,是隋代詩人中最高的。他的詩雖然沒有擺脫六朝文學的余風,但有些作品卻有壹種剛健清新的氣息。例如,與楊素唱和的《從軍行》是邊塞詩中較好的壹首。代表作《前鹽》描寫了壹個思婦孤獨淒涼的心境,其中 "暗格掛蛛網,空梁墮燕泥 "壹句最為膾炙人口,甚至有人說這是她引起隋煬帝忌恨而被殺的原因。小詩《人日思歸》也是千古傳誦的佳作。他有文集 30 卷,已佚。今存《薛師立集》1 卷。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其詩 20 余首,《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文 8 篇。其作品見於《隋書》、《北史》等傳。
薛大定:汾陰人,唐朝良吏,曾任滄州刺史,開武帝運河入海,人稱鐘山腳下刺史。永徽中,升任興京大都督。
薛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名將,驍勇善戰,善騎射,他東征 "白衣",打敗高麗;西征 "三箭定江山",降服突厥。對唐朝邊疆的鞏固有很大貢獻。
薛居正:北宋史學家。字子平(912-981),浚儀(今河南開封)人,五代後唐狀元,後周官至兵部尚書,入宋升司空,曾監修國史。開寶六年(973)與盧多遜、胡猛等撰修《舊五代史》畢,晉平章事。著有《文匯集》等。
薛紹彭:長安人,宋代書法家,工草書,筆法精湛,頗得晉唐人法。與米芾齊名,人稱 "米薛"。
薛望璇:山西河津人,明代著名學者、理學家,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內閣參政虞重要。著有《讀書誌》、《從政語錄》、《薛文卿集》等。
薛素素:明代女畫家,薛蕪,字潤娘,壹字潤卿,又字素卿,號薛素、素君,吳(江蘇蘇州)人,萬歷(1573-1619)間金陵(今江蘇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詳。她容貌清秀,詩書琴棋書畫無壹不精,騎馬射彈尤為嫻熟,以 "女俠 "自居。李振邦對她寵愛有加,將她的畫像介紹給城中蠻夷,感動了蠻夷。她善寫文章,小楷寫《黃庭經》,技藝高超。善畫人物,亦畫白衣僧人。李日華題畫《花中觀音》,有 "春風賢女手,指端吐花香 "之句。好山水,尤喜蘭竹,筆掃迅疾,氣韻高勝,皆入神。中年長期繡佛,幾度嫁人不終。其作品有《簫女圖軸》,絹本,水墨,題跋如下:"玉簫何處弄,人在鳳凰樓。鈐印:"玉簫堪弄處,人在鳳凰樓"。薛素君戲文。鈐印:"薛氏"沈薛氏","第五名",白文二印,現藏南京博物院;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作《蘭石新林》,《名家藏扇》有錄;同年作《蘭石圖》,收藏於上海博物館;1601 年與馬守真作《蘭石圖》,收藏於上海博物館;1601 年與馬守真作《蘭石圖》。1601)與馬守真合寫的《蘭石》卷著錄於《中國書畫家印鑒》。還著有詩集《南遊草》。他活躍於萬歷年間。
薛允升:清末法學家。陜西西安人。清鹹豐五年(1856年)進士及第,在仕途的41年中,除洋務派官員和禮部、工部、兵部尚書共任職10余年外,其余30年都在刑部任職,官至刑部尚書。為官清正廉潔,在清末政治黑暗、貪汙腐敗的情況下,他主持的刑部有嚴格的衙門規矩,行賄賣法絕不姑息。他執法如山,不媚權貴,甚至敢於得罪慈禧太後。善於分析疑難案件,在任期間平反了壹大批冤假錯案,挽救了無辜者,受到好評。著有《讀例鑄疑》、《唐明律匯編》等。
薛福成:江蘇無錫人,清代外交家、改革家,主張變法維新。薛福成是江蘇無錫的外交官,也是壹位倡導維新變法的維新派人士。他曾任浙江布政使、湖南布政使、駐英國、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公使。他推崇西方君主立憲制,主張發展中國工商業,著有《永全集十種》。
薛時雨:字慰農,壹字叔生,晚號桑根老農。安徽全椒人。鹹豐三年(1853)學士。參加李鴻章軍幕,授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布政、按察兩司。著有《頭香堂集》,詞二種:"西湖櫓》、《江舟兀奈》。罷官後,主講崇文書院,遊人如織。光緒七年(1881年),任全椒觀察使,時薛時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復原貌。
四、縣廳
1、縣
河東郡:秦初置,治所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相當於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壹帶。東晉時,遷至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疆域縮小到今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遊,王屋山以西。晉置新蔡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新蔡縣,轄今安徽省新蔡、息縣、淮濱、臨泉四縣。
新蔡縣:新蔡在今河南省。蔡國由蔡遷此,故名。晉惠帝從汝陰郡置新蔡郡,即新蔡(治所在今河南省新蔡)。北齊時改為廣寧郡。
沛縣:漢高帝置,範圍包括安徽省淮河以北、西交河以東地區,以及河南省夏邑、永城和江蘇省豐、沛地區。
高平縣:金代改山陽郡,治所在昌邑(今山東巨野南),相當於今天的山東金鄉、巨野、鄒縣等地。南宋時遷至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西北),北齊時遷至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2、殿
禦諫館:漢代,沛人薛廣德為禦史大夫,敢於進諫。漢元帝想造樓船供自己玩樂,廣德脫帽勸諫,如果漢元帝不聽,他就打算用自己的光頭去碰皇帝的車輪。結果,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
此外,薛姓的主要堂號還有
此外,薛姓的堂號主要有:"崇禮堂"、"神德堂"、"三豐堂"、"河東堂"、"新才堂"、"培國堂"、"高平堂 "等。
五.宗族特色
1.薛姓故事廣為流傳,使薛姓在老百姓心中成為婦孺皆知的姓氏。如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抗唐,甚至薛家媳婦樊梨花移山倒海的神通等等。
2、薛姓行文有序。如遼寧進賢薛姓壹字行:"吉順吉美,大中其允從"。又如河南新蔡倪灣薛姓的輩序為"孝靈肇慶,守善光宗,恩培世蔭,有道制風"。
====================================================================
薛氏宗祠總聯
〖薛氏宗祠四字總聯〗
丁當重望;
昭義公名。
-佚名撰《薛祠堂四字總聯》
上聯典指唐代良吏薛大定,字子瞻,汾陰人,曾任滄州刺史。曾任滄州刺史,疏浚無棣運河入海,深受商賈歡迎,民食其利,人稱鐘山腳下刺史。永徽中,擢荊州刺史,卒,謚曰恭。下聯典指三國時巨野人薛川。他善於辭令,擅長詩、賦、雜文,多達數萬言。
三鳳媲美,五君齊名。
《薛氏宗祠》佚名作者
上聯典指唐代汾陰人薛無算,少年時與叔父薛壽、兄長薛德音並稱 "河東三鳳"。武德年間,他在天策府做官,秦王李世民為太子時,他被任命為府主。下聯典指東晉祝邑人薛節,字令常,清廉素雅,少年時與紀瞻、閔洪、顧榮、何顒齊名,人稱 "五君"。進入洛陽後,他被任命為碧陽侍郎,後為太子太傅,明帝當政時,加散騎常侍。
中書舍人;
三峰家聲。
--無名氏撰薛氏宗祠總聯
上聯典指仲頊是黃帝時期奚仲的後裔,商湯時期任左丞相。下聯典指唐朝的薛元景、薛秀、薛德音,人稱 "河東三鳳"。
大義第壹;
天公第壹。
薛姓宗祠無名氏撰聯
上聯典指後魏薛孝通,平蕭寶渠,開創大義,被封為藍田縣子。下聯典指後魏--薛叢臺,為知書事,文帝欲進其位,叢臺固辭。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可尊也"。
-----------------------------------------------------------------
【薛祠堂五字將軍聯】
襄河東之鳳;
鐘關西之師。
-佚名撰《薛祠堂五言將軍聯》
上聯典指唐代天策府參軍薛壽,字子瞻,江東汾陰人。他十二歲能作文,與兩個侄子薛德音、薛元敬並稱 "河東三鳳"。曾任秦王府主簿、天策府參軍。因與秦王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有功,被封為汾陽縣人。他上書秦王,阻止秦王攻獵。卒於武德中。時年三十三歲。秦王痛哭哀悼。下聯典指隋朝名臣薛道衡,薛道衡字玄卿,其父薛壽,河東汾陰人。他是河東汾陰人。他曾在北齊和北周為官。隋朝時,薛道衡官至臺州刺史。後被隋煬帝所殺。他的詩不甚華麗,但有幾首邊塞詩較為雄健。他還是壹位學者和著名詩人,有詩文七十卷。
三箭定天下;
壹註傳古今。
上聯典指唐代名將薛仁貴(614-683),字禮,絳州龍門人。他務農,善騎射。唐太宗時,他應征入伍,官至右中郎將。後率軍在天山大敗九姓突騎施,軍中有 "將軍三箭定天下 "的贊歌。後參加攻打高麗的戰爭,留任衛右將軍、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下聯典指唐代女詩人薛濤,字弘度,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她的父親薛政早死於蜀,母親守寡,家境貧寒,她便做了歌妓。她善歌舞,工詩詞。魏收、元稹、白居易、杜牧等名士都曾與她唱和。居浣花溪時,她創制了壹種小紅箋,用來寫詩和表彰名人,人稱薛濤箋。如今,在他的土地上有壹口薛濤井,相傳是薛濤汲水造紙的地方。薛濤的詩多愁善感。明代編有《薛濤詩集》。
掛車宗廣德;
講學邵文卿。
--薛世瑜撰薛氏宗祠總聯
此聯為清代杭州知府薛世瑜的自題聯。薛時雨(1818-1885 年),名薛樹農,字樹聲,號三根,安徽全椒人。清鹹豐大學士,歷任嘉興知府、嘉善知府、杭州知府。後任教於杭州崇文書院、江寧尊經書院和石印書院。著有《藤香閣詩刪》等,楹聯收入《藤香閣小說集》、《掃葉山房叢鈔》等。
黑潭千年潔;
玉泉壹束香。
--薛氏祠堂無名氏構圖
這是明代狀元薛爾望的祠堂,薛爾望住在雲南昆明黑龍潭畔。薛二王不願歸順清朝,帶領妻子和七個子女投黑龍潭而死。
-----------------------------------------------------------------
〖七字聯薛姓祠堂〗
臨洮六代江山;
人文壹門雛鳳。
--薛世瑜撰薛氏宗祠總聯
此聯為清代學者薛世瑜的自題聯。薛世瑜,字慰,全椒人。知嘉興,有政績。參加李鴻章軍幕,授杭州知府。罷官後,主講崇文書院,從遊者甚眾。
花紙碗香;
雲影波光住壹縷。
--薛氏宗祠無名氏撰
這是成都薛濤井的壹副對聯。薛濤井位於望江樓公園建築群內,"薛濤井 "三字由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季應熊手書,乾隆六十年翰林院編修周厚源手書,王建 "送薛濤書塾於四川 "和他自己的 "薛濤井 "詩,鐫刻於石牌坊壹側。望江樓公園位於成都錦江壹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積170畝,園內岸柳石欄,波光樓影,翠竹夾道,亭臺樓閣,是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的古跡和旅遊勝地。園內崇禮閣、茅鬥金樓、印石樓臨河而立,五雲仙亭、全香亭、枇杷門巷、清灣房、浣花紙亭等紀念性建築布局精巧,匾額碑刻眾多。為紀念薛濤壹生愛竹,後人在園中栽種了各種良竹,匯集了國內外150多種竹子。人們把這座深邃如海、意趣無窮的園林,稱為 "竹園"。
魏恭仁神針妙技;
舒秘書錦箋樂府詩。
薛氏宗祠佚名作者
上聯典指三國薛靈運,下聯典指唐代薛濤。
-----------------------------------------------------------------
【薛氏宗祠總聯】
理學名臣,敬軒高譽;
龍門良將,仁貴尊榮。
-無名氏撰《薛祠總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士薛瑄。下聯典指唐代名將薛仁貴(614-683 年),字禮,絳州龍門人。他是農民出身,擅長騎射。
論道有靈性,文武成名早;
生白有奇才,詩書美譽高。
《薛祠堂記》作者佚名
上聯典指明代作曲家薛倫道,定興(今屬河北)人。少年時壹腳殘廢,八歲能文能武,後從軍三十余年,官至都指揮使。下聯典指清代醫學家、詩人、畫家薛雪。他以醫術聞名於世。詩、書、畫亦精。嘗自題雲:"濡筆寫楚詞,何人喚作蘭枝。風吹雨打露見渾,壹筆壹劃非畫家。"有《醫經本旨》等著錄。
此時生意多,是燈轉綠乒乓,氣催黃雀;
詩何處寄,是人歸雁,思發花前。
--無名氏撰薛氏宗祠總聯
此聯為薛氏宗祠聯。全聯典指隋代詩人薛道衡,字玄卿。他是河東汾陽(今山西萬榮)人。曾在北齊、北周任職,後為隋朝官吏,被隋煬帝所殺。後為隋煬帝所殺。幼孤,好學。他在北齊武平年間以詩聞名。他的詩與陸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他的詩雖然沒有擺脫六朝遺風,但有些作品卻剛健清新,如邊塞詩《從軍行》。他的代表作《往日鹽》描繪了壹位思婦的孤獨,其中 "暗格掛蛛網,空梁墮燕泥 "壹聯最為膾炙人口。小詩 "人日病還鄉",也以婉約的思緒著稱。他有文集 30 卷,已佚。今存《薛士禮集》壹卷。前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其詩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文8篇。
吾祖自西川來此,開家十七世,唯耕讀相承,敢舉皇室奚仲;
吾自古杭罷郡小子,取五百年堂構,欲留支系不絕,常圖好士居邦。
--無名氏撰薛氏宗祠總聯
此為安徽省全椒縣復興鎮薛氏宗祠聯
薛氏宗譜簡介
家譜牒,即、記載宗族世系的書籍,簡言之,即家譜,又稱族譜、譜牒、世家、世族、世譜,壹般是指用來記載宗族世系的史書或圖表,凡姓氏的起源、家族的遷徙、人口的興衰、人物的風俗等均可列入譜牒,可以說是宗族的發展史。由於家族不同,族譜所反映的內容也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族譜的續、修,族譜的形式越來越完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進而相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族譜文化。
薛氏宗族歷史悠久,族譜源遠流長,但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薛氏族譜何時開始編修已無從考證。不過,從北朝薛安都的家族事跡來看,當不晚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也是當時盛行修譜的學說門徑。為唐代保存下來的最早的薛氏宗譜,為林寶的《元和姓纂》,是該書在中唐以前的姓氏宗譜,記載頗為詳盡。按姓氏論述,多出自《世本》、《風俗通》、《三輔錄》和《姓苑》。這些書籍在後世均已失傳,依靠《元和姓纂》的引證,後世學者才得以了解姓氏的梗概。北宋歐陽修等人編纂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參照《元和姓纂》,其《薛姓世系表》系統地記述了薛姓的兩大支系--薛姓任氏和薛姓桂氏的源流。
目前,存世的族譜大多是修譜盛行的明清時期的族譜。這些家譜大多有固定的體例和格式,包括譜名、譜序、凡例、譜論、畫像、恩榮錄、祖考、家規家法、禮堂、五服圖、世系、傳記、家產、契約之文、墓園、人物譜、續譜、領譜名,其中譜名、譜序、畫像、祖考、世系、傳記等是常用的,也是各種族譜的中心內容。
/dispbbs.asp?boardid=112&id=69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