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建材生產單位和供應單位的終身責任。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若幹措施分六個部分提出了18具體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建築業體系、提升建設模式、完善工程質量安全體系、提升建築企業競爭力、支持建築業走出去、優化發展環境等。
具體而言,在完善建築業產業體系方面,廣東首先要高起點引領建築業發展,著力引導建築企業抓住“兩區”、“壹核壹帶壹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積極拓展業務範圍,向“投資、建設、運營壹體化”轉型。二是優化建築業區域產業布局,建設壹批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打造以設計、施工、研發為核心、覆蓋施工全過程的建築產業集群。
——支持廣深在建築科技創新上優勢互補,輻射帶動珠三角建設智能建築示範區;支持佛山南海等地建設集技術集成、產品展示展覽為壹體的建築產業集群;支持茂名電白、汕頭濠江、江門開平作為“中國建築之鄉”進壹步做大做強建築產業集群,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廣東建築之鄉”,提升全省建築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在建築方式升級方面,壹是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開展裝配式裝修試點示範,積極發展成品住宅和推動建築工業化技術發展,推進新型建築產業化。二是加大新技術集成應用,推進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的深化應用,加強“機器換人”等應用場景建設,大力推進智能化建設。三是通過推進既有民用建築綠色改造,對新建建築實施綠色建築等級要求,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生產應用,發展綠色建築。四是政府項目率先實行總承包,大力培育全過程工程咨詢,推行新的工程組織管理模式。五是發揮工程設計創新引領作用,發展建築審查,探索AI技術和BIM技術在施工圖審查中的應用,提高勘察設計綜合質量。六是支持企業加強建築科技研發投入,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研發中心,鼓勵行業協會按規定設立建築科技創新獎,推動科技創新。
完善工程質量安全體系,加強建築材料和商品混凝土質量管理,建立建材質量從生產到使用的追溯機制,落實建材生產單位和供應商終身責任。
壹是完善工程勘察設計質量定期抽查機制,推進“智慧工地”、“平安工地”建設,加強建築材料質量管理,探索建立房屋安全監測預警機制,強化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加快城市既有建築基礎數據庫建設,探索建立房屋安全監測預警機制。培育壹批“建築醫生”企業,對既有建築進行質量安全鑒定和加固改造。二是通過按標準實施工程質量費,強化標準工期的基礎作用,發揮政府項目和龍頭企業的引領示範作用,打造優質工程。
對總部遷入的建築企業,在人才引進和住房保障方面給予支持。
廣東省將實施建築企業培育計劃,制定重點支持名單,對上榜企業進行定期聯系和服務指導。
力爭用兩到三年時間,培育100個總承包項目和300家專業領域龍頭企業。
。對總部已遷入的建築企業,當地政府可根據當地財力情況和相關政策給予獎勵或補貼。符合總部建設用地的,給予土地保障,對其過渡性辦公用房、人才引進落戶、住房保障給予支持。
在提升建築企業競爭力方面,壹是實施建築企業培育計劃,引導和幫助企業提升資質,積極引進有實力的建築企業入駐省內,培育龍頭骨幹企業。二是繼續認定省級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通過強化企業培訓主體責任、加強產業工人培訓基地建設、改革建築用工制度等方式增加產業人才供給。
督促企業嚴格執行按職工工資總額1.5%至2.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的規定;對符合條件的職業技能提升培訓,按規定給予補貼。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允許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部分允許在以後納稅年度扣除。
廣東支持建築業走出去。壹是做好粵港工程合作試點,探索建立灣區工程建設集團標準,試行港澳工程建設管理模式,推動粵港澳深度合作。二是建立建築產業聯盟,促進設計、施工、設備、技術和服務出口,爭取創辦中國(廣東)國際工程博覽會,支持開拓國內外市場。
在優化發展環境方面,壹是優化工程造價和招投標制度,探索發布工程造價指數,實行招標人負責制,探索設計招投標改革,推進工程招投標活動智能化監管。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推進建築業企業上市發債,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適應建築業特點的金融產品,簡化貸款手續,創新擔保方式和信貸業務。三是規範和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全面清理政策壁壘,規範信貸、助貸、增信等收費行為,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四是強化市場監管,全面推行“雙隨機、壹公開”抽查和“互聯網監管”模式,不斷加強對建築市場主體從業行為的監管,紮實推進建設過程結算,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強化建築行業自律。
去年廣東省建築業總產值1.84萬億元,全國第三。
廣東省表示,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廣東省建築業快速發展,市場環境不斷優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各項主要指標均居全國前列。2020年,廣東省建築業增加值46565438+5000萬元,同比增長7.5%,增速高於同期地區生產總值5.2個百分點,有力促進了經濟平穩增長。建築業總產值1.84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的7.0%,產值居全國第三位;期末全省建築企業從業人員341.690人,占全國的6.3%,有效保障了穩定就業;全省建築業企業簽訂合同額519億元,同比增長15.7%,持續發展潛力充足。
同時,廣東省指出,該省建築業發展還存在壹些不足和缺陷。壹是政策供給不強,特別是建設科技創新和培育龍頭企業的激勵支持政策相對缺乏;二是施工方式和工程組織模式現代化程度不高,裝配式建築和綠色建築比例低,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咨詢發展相對不足;三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全國特級資質企業和建築業百強企業數量落後於其他建設強省;四是市場秩序仍不規範,串通投標、轉包、違法分包、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