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哪些寄生蟲可以寄生在人體內?

哪些寄生蟲可以寄生在人體內?

壹.寄生蟲的生活史和種類

寄生蟲的生命周期是指寄生蟲完成壹代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全過程。寄生蟲種類繁多,生活史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

1.直接型不需要中間宿主完成生活史,卵或幼蟲在外部發育達到感染階段後直接感染人。如蛔蟲、蟯蟲、鞭蟲、鉤蟲等。

2.間接生活史需要中間宿主,幼蟲在其體內發育成感染期,然後通過中間宿主感染人。如絲蟲病、旋毛蟲、日本血吸蟲、華支睪吸蟲和豬帶絳蟲。

在流行病學中,具有直接生命周期的蠕蟲通常被稱為土源性蠕蟲,而具有間接生命周期的蠕蟲被稱為生物源性蠕蟲。

有些寄生蟲的生活史只有無性繁殖。如阿米巴原蟲、陰道毛滴蟲、賈第鞭毛蟲、利什曼原蟲等。有些寄生蟲只有有性生殖,如蛔蟲、蟯蟲、絲蟲等。有些寄生蟲,如瘧原蟲、弓形蟲、吸蟲等,具有上述兩種生殖方式來完成壹代的發育,即無性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稱為世代交替。有些寄生蟲在整個生活史中都是寄生生活的,如豬帶絳蟲和瘧原蟲。有些只在某些發育階段寄生生活,如鉤蟲。有些寄生蟲只需要壹個宿主,如蛔蟲、蟯蟲;有些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宿主,如布氏片形吸蟲和衛氏並殖吸蟲。

寄生蟲不僅需要合適的宿主,還需要合適的外界環境條件來完成其生命周期。寄生蟲的整個生活史過程實際上包括感染階段侵入寄主的方式和途徑、在寄主體內遷移或到達寄生部位的方式、正常寄生部位、離開寄主身體的方式以及最終寄主(和害蟲保護寄主)、中間寄主或所需傳播媒介的類型等。因此,掌握寄生蟲生活史的規律,是了解寄生蟲的致病性和寄生蟲病的診斷、流行和預防的必要基礎知識。

第二,寄生蟲和宿主的範疇

(1)寄生蟲的種類

根據寄生蟲與宿主的關系,寄生蟲可分為:

1.生活史和各階段的寄生生活,如絲蟲病;或者生活史的某個階段必須寄生生活,如鉤蟲,其幼蟲在土壤中自主生活,但發育成絲狀幼蟲後,必須侵入宿主寄生生活,才能繼續發育成成蟲。

2.兼性寄生蟲可以自主寄生生活。例如,糞管圓線蟲(成蟲)可以在宿主的腸道或土壤中自主生活。

3.偶然寄生蟲(偶然寄生蟲)是偶然進入異常宿主體內的寄生蟲,如壹些蠅蛆進入人體腸道。

4.體內寄生蟲和體外寄生蟲,例如寄生在腸、組織或細胞中的蠕蟲或原生動物;後者,如蚊子、白蛉、跳蚤、虱子、扁虱等。,吸血時接觸到宿主體表,大部分吃飽後就離開了。

5.永久寄生蟲和暫時寄生蟲,如蛔蟲,必須在成蟲期過寄生生活;後者如蚊子、跳蚤、扁虱等在吸血時暫時侵入宿主體內。

6.機會性寄生蟲,如弓形蟲、卡氏隱孢子蟲等。,通常在宿主中處於隱性感染狀態,但當宿主的免疫功能受到影響時,可發生異常增殖並努力增強。

(2)宿主的類型

寄生蟲完成生活史過程,有的只需要壹個宿主,有的需要兩個宿主。在不同發育階段被寄生蟲寄生的宿主包括:

1.中間宿主是指寄生蟲的幼蟲或無性繁殖階段被寄生的宿主。如果有兩個以上的中間宿主,根據寄生情況可分為第壹和第二中間宿主,如某些種類的淡水螺和淡水魚分別為華支睪吸蟲和第壹、第二中間宿主。

2.確定宿主是指成蟲或有性生殖階段寄生的宿主。例如,人類是血吸蟲病的最終宿主。

3.儲蓄宿主(又稱儲庫宿主)某些成蟲或原蟲在壹定發育階段可寄生於人類和某些脊椎動物兩者,在壹定條件下可傳播給人。在流行病學中,這些動物被稱為害蟲保護宿主或儲存宿主。例如,日本血吸蟲成蟲可寄生於人和牛,而牛是日本血吸蟲的害蟲保護宿主。

4.寄生宿主(運輸宿主)某些寄生蟲的幼蟲侵入不正常的宿主,不能發育成成蟲。它長時間保持幼蟲狀態,然後有機會重新進入正常的最終宿主後,可以繼續發育成成蟲。這種不正常的宿主叫做寄生宿主。比如衛氏並殖吸蟲童蟲進入異常宿主野豬體內不能發育成成蟲,可以長時間保持童蟲狀態。如果狗吞下含有這種子蟲的野生豬肉,子蟲可以在狗體內發育成成蟲。野豬是這種昆蟲的持續宿主。

第三,寄生蟲的分類

寄生蟲分類的目的是了解昆蟲種類和反映各種寄生蟲之間的親緣關系,追溯各種寄生蟲進化的線索,全面準確地了解各種昆蟲類群和昆蟲種類,了解寄生蟲與人類的關系。

根據動物分類系統,在動物界的無脊椎動物中,人體寄生蟲屬於扁形動物門、線蟲動物門、棘皮動物門。它與單細胞原生動物亞門中的節肢動物門、肉鞭毛蟲門、Api復門和纖毛門有關。寄生蟲的學名以動物命名,後面是姓氏和命名年份(論文正式發表的年份)。學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文化寫的。比如溶組織內阿米巴斯氏球菌(1903);惡性瘧原蟲[韋爾奇,1987]沙烏丁,1902]是指沙烏丁(1902)已經證實了這個學名。

四。寄生蟲的營養和代謝

1.寄生蟲的營養寄生蟲的營養種類可以根據昆蟲的種類以及在其生活史的不同階段的營養方法和來源而變化。由於寄生蟲生活在宿主的不同器官和組織中,其營養物質包括宿主的組織、細胞和非細胞物質,如血漿、淋巴、體液和宿主消化道中未消化、半消化或消化的物質。這些物質由水、無機鹽、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維生素組成。如果寄生蟲有壹個發育良好的消化道,它含有來自蠕蟲和宿主的各種酶。這些酶有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幫助寄生蟲侵入組織或在宿主體內遷移。但絳蟲缺乏消化道,其營養物質主要通過被膜吸收。有些原蟲,如結腸囊中的纖毛蟲,有胞吞體和胞咽體,阿米巴有偽足,都能吞食營養物質,形成食物液泡,所以原蟲在體內也能被消化吸收。許多原生動物可以通過表面膜吸收營養,而不形成食物液泡。營養物質的吸收是通過寄生蟲任何部位的質膜進行的,質膜可視為對溶質具有選擇性的“柵欄”。

寄生蟲對氧氣的吸收是氧氣溶解在皮層、消化道內壁或其他與氧氣接觸的部位,進入蠕蟲體內。在原生動物中,主要通過細胞膜;有些寄生蟲還可以利用壹些物質作為載體,如血紅蛋白、鐵卟啉化合物等,將氧氣擴散到蠕蟲的各個部位。寄生蟲攝入的氧氣用於氧化分解營養物質,釋放能量。許多體內寄生蟲在生活史的某個時期處於低氧分壓甚至缺氧的環境中,對低氧分壓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強。如提高寄生蟲體內氧氣轉運的效率,通過各種形式更經濟地利用氧氣,克服供氧不足帶來的困難。

2.寄生蟲的代謝寄生蟲的代謝可分為能量代謝和合成代謝。能量的主要來源是糖。葡萄糖代謝大致可分為同型乳酸發酵和二氧化碳固定。前者見於血液組織寄生蟲,後者見於腸道寄生蟲。寄生蟲在無氧糖酵解過程中不斷產生能量,其典型的終產物是乳酸。但是很多寄生蟲在得不到碳水化合物營養時,可能會從蛋白質代謝中獲取能量。

體內寄生原蟲的快速繁殖和蠕蟲的產卵或幼蟲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其合成代謝旺盛。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氨基酸來自分解蛋白質或食物中的遊離氨基;至於核酸的堿基,要靠來源嘌呤來合成嘧啶本身,比如血液中的原蟲和線蟲。脂類主要來源於寄生環境,也有壹部分可能是自身合成的。例如,諾氏瘧原蟲可以通過自身發酵合成磷脂。已知線蟲可以氧化儲存在其腸細胞中的脂肪酸作為能量來源。

壹、寄生蟲病流行的基本環節

(1)傳染源

人體寄生蟲病的傳染源是指被人體寄生蟲寄生的人和動物,包括病人、攜帶者和儲蓄宿主(家畜、家畜和野生動物)。作為傳染源,存在於體內,並能在寄生蟲生活史的某壹發育階段排出體外,並能在外界或另壹宿主體內繼續發育。例如,感染各種蠕蟲的攜帶者或患者從糞便中排出蟲卵;溶組織內阿米巴能排泄包囊;蟲卵或包囊排出時具有傳染性,或在適宜的外界環境中發展為感染期(侵染期)。感染期是指寄生蟲侵入宿主並能繼續發育或繁殖的發育階段。

傳播途徑

指寄生蟲從傳染源傳播到易感宿主的過程。人類寄生蟲的常見傳播途徑如下:

土壤腸道寄生蟲在感染期生活在地面的土壤中。如蛔蟲卵、鞭蟲卵在糞便汙染的土壤中發育成感染性卵;鉤蟲和糞類圓線蟲的卵在土壤中發育成受感染的幼蟲。人類感染與接觸土壤有關。

水中的多種寄生蟲可以通過淡水到達人體。例如,水中可能含有感染期的內阿米巴和賈第鞭毛蟲的包囊、豬帶絳蟲的蟲卵、某些感染性線蟲、日本血吸蟲尾蚴和布氏片形吸蟲囊蚴。

食物主要是蔬菜和魚。由於廣大農村使用新鮮糞便施肥,蔬菜往往成為寄生蟲傳播的主要途徑。如感染的蛔蟲卵、鞭蟲卵、豬帶絳蟲卵和鉤蟲的感染幼蟲,以及原發性包囊,可通過食用未洗凈或未煮熟的蔬菜傳播,旋毛蟲和豬帶絳蟲可通過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豬肉傳播。有些淡水魚可以傳播華支睪吸蟲等。

節肢動物媒介,很多醫學上的節肢動物都可以作為各種寄生蟲的媒介。比如蚊子是瘧原蟲和絲蟲,白蛉是利什曼原蟲,跳蚤是膜殼絳蟲的傳播媒介。

從人體直接傳播;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可以直接傳播壹些寄生蟲。比如陰道毛滴蟲可以通過性交傳播,疥蟎病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皮膚傳播。

人體寄生蟲的感染途徑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許多寄生蟲的口腔感染可通過食物、飲用水、被汙染的手指、玩具或其他介質進入人體,這是最常見的感染方式。如蛔蟲、鞭蟲、蟯蟲、華支睪吸蟲、豬囊尾蚴等。

壹些經皮膚感染的寄生蟲在感染期主動通過皮膚侵入人體,如土壤中的鉤蟲絲蟲病,水中的血吸蟲尾蚴,以及直接侵入皮膚的疥瘡和蠕形蟎。壹些寄生蟲通過吸血節肢動物的螫刺經皮膚進入人體。例如,蚊子傳播瘧原蟲,絲蟲病和白蛉傳播利什曼原蟲。

壹些自身感染的寄生蟲會引起宿主的反復感染。比如短膜殼絳蟲的卵在小腸內可以孵化成六配子幼蟲,幼蟲在小腸內可以發育成成蟲。豬帶絳蟲寄生在小腸內,其孕節因嘔吐而落回胃中並被消化。蟲卵從胃到達小腸後,孵化到腸壁,隨血液循環到達身體各個部位,引起囊蟲病的自感染。

逆行感染的蟯蟲在人體肛門周圍產卵,卵可在肛門附近孵化,幼蟲通過肛門進入腸道寄生部位,發育成成蟲。

胎盤感染有些寄生蟲可隨母體血液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如弓形蟲、瘧原蟲、鉤蟲幼蟲等。

此外,有些寄生蟲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如卡氏肺孢子蟲;如通過陰道的陰道毛滴蟲;比如瘧原蟲通過輸血進入人體。

(3)易感人群

易感是指對寄生蟲缺乏免疫力的人。人體感染寄生蟲後,通常會產生獲得性免疫,但大多屬於蟲媒免疫。當寄生蟲從人體內消失後,免疫力逐漸下降、消退。所以,當有感染的機會時,就很容易感染這種寄生蟲。非流行區或當地已消滅瘧疾地區的人,進入瘧疾地區後,由於缺乏特異性免疫力而成為易感者。易感性還與年齡有關,兒童的免疫力低於成人。

二、影響寄生蟲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

包括溫度、濕度、降雨量、光照等氣候因素,以及地理環境和生物種群。外界氣候因素影響寄生蟲的生長發育,如溫暖潮濕的環境有利於土壤中蟲卵和幼蟲的發育;氣候影響中間宿主或媒介節肢動物的繁殖活動和繁殖,同時也影響其體內寄生蟲的發育和生長。如果溫度低於15~16攝氏度或高於37.5攝氏度,瘧原蟲就不能在蚊子體內發育。溫暖濕潤的氣候不僅有利於蚊子的生長繁殖,還適宜蚊子吸血活動,增加了傳播瘧疾和絲蟲病的機會。溫度影響寄生蟲的入侵。例如,血吸蟲尾蚴對人體的傳染性與溫度有關。地理環境與中間宿主的生長發育和媒介節肢動物的繁殖棲息密切相關,可以間接影響寄生蟲病的流行。土壤性質直接影響土源性蠕蟲卵或幼蟲的發育。

生物因素

生活史的發展是間接寄生蟲,中間宿主或節肢動物的存在是這些寄生蟲病流行的必要條件。比如,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在長江以南,與釘螺地理分布壹致;絲蟲病和瘧疾的流行與蚊蟲宿主或媒介的地理分布和活躍季節相壹致。

(3)社會因素

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狀況、科學水平、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防疫保健以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這些因素對寄生蟲病流行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壹個地區的自然和生物因素在壹定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而社會因素往往是可變的,特別是隨著政治和經濟條件的變化,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影響自然和生物因素。經濟文化的落後必然伴隨著落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良的衛生習慣和衛生環境。所以很多寄生蟲病大範圍傳播,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是必然的。因此,社會因素對寄生蟲病的流行至關重要。

三、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

(1)地點

寄生蟲病的流行和分布往往具有明顯的地方性。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氣候條件,如多數寄生蟲病在溫暖潮濕的地方流行、分布廣;與中間宿主或媒介節肢動物的地理分布有關。比如吸蟲的流行區與中間宿主的分布密切相關,黑熱病在長江以北流行,也與媒介昆蟲白蛉的分布密切相關。跟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例如,豬帶絳蟲和豬帶絳蟲在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豬和牛肉的地區流行,而華支睪吸蟲在習慣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魚的地區流行。它與生產方式有關,如鉤蟲病,這種疾病通常在使用人類糞便施肥的旱地作物區流行。

(2)季節性

寄生蟲病的流行往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生活史中需要節肢動物作為宿主或媒介的寄生蟲,此類寄生蟲病的流行季節與相關節肢動物的季節波動相壹致,如間日瘧原蟲的流行季節與中華按蚊或嗜人按蚊的活動季節相壹致;再如,我國人類利什曼病與白蛉活動的關系是壹致的。其次,人的生產活動或生活活動形成季節性感染。如急性血吸蟲病多發生在夏季,人因在農田生產或水上活動中接觸感染水而感染血吸蟲病。

(3)自然疫源地

在人類寄生蟲病中,有些寄生蟲病可以在脊椎動物和人類之間自然傳播,這種疾病稱為寄生蟲性人畜共患病。在原始森林或沙漠地區,這些寄生蟲總能在脊椎動物中傳播,當人們不小心進入這壹地區時,它們可以通過壹定的渠道從脊椎動物傳播到人。這種沒有人類參與而存在於自然界的寄生蟲病,有明顯的自然疫源地。這樣的區域被稱為自然疫源地。寄生蟲病的這種自然病竈不僅反映了寄生蟲病在自然界的演變過程,也顯示了某些寄生蟲病在流行病學和預防上的復雜性。

四、寄生蟲病的防治措施

寄生蟲的生活史因種而異,有的很復雜,寄生蟲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種多樣。因此,為了達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須在了解各種寄生蟲生活史和寄生蟲病流行規律的基礎上,制定綜合防治措施。根據寄生蟲病的流行環節和因素,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寄生蟲生活史的完成,以控制和消滅寄生蟲病。

1.消除傳染源,通過普查對帶菌者和病人進行治療,對儲蓄宿主進行檢查或治療。此外,應對流動人口進行監測,控制疫區傳染源的輸入和傳播。

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和水源管理,改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控制或殺滅病媒動物和中間宿主。

3.保護易感人群,加強集體和個體保護,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改善生產方式和條件,皮膚塗驅避劑防止吸血節肢動物叮咬,對壹些寄生蟲病采取預防性用藥。

在寄生蟲病防治過程中,必須根據各地區、各種寄生蟲的具體情況,制定防治方案。要控制和消滅經口感染的土源性蠕蟲和寄生蟲,首先要註意糞便和水源的管理以及個人飲食衛生。如華支睪吸蟲和肺吸蟲病的感染分別由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魚和蝦、蟹、鼴鼠引起;豬和牛的豬帶絳蟲和旋毛蟲是由食用未煮熟的豬肉和牛肉引起的。這些蠕蟲病也稱食源性蠕蟲病,通過“口傳心授”,教育人們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加強對糞便和肉類的檢查,減少傳播機會等方法進行防控。包蟲病的防控主要以屠宰衛生管理、家犬管理和藥物驅蟲為主。結合我國疫區的實際情況,對病犬實施“無公害驅蟲”將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控對策。

只有動員廣大群眾乃至全社會積極參與,才能做好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因此,要加強宣傳,讓廣大群眾和各級領導聽到、看到寄生蟲病對人民健康和經濟發展的危害,認識到“小昆蟲”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和預防寄生蟲病的重要意義,使各級領導把寄生蟲病的防治納入當地經濟發展和兩個文明建設的目標;通過寄生蟲生活史的宣傳,增加預防寄生蟲病的科學知識,提高群眾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開展群防群治,鞏固和提高寄生蟲病防治效果。

動詞 (verb的縮寫)中國寄生蟲病防治的成就與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寄生蟲病的防治被提上日程。首先,大力防治五種最流行、危害最大的寄生蟲病,取得了顯著成績。

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瘧疾年發病率超過3000萬,從1.990下降到1.750。全國1992個瘧疾流行縣(市)中,已有937個縣(市)達到基本消除標準。血吸蟲病嚴重危害人畜健康,在長江流域12個省(市、區)流行,患病人數達11.9萬人。經過幾十年的防治工作,已治愈11萬患者。截至1992年底,全國380個地方病縣(市)中已有259個縣(市)達到消除或基本消除標準。建國初期,估計淋巴絲蟲病感染者3099萬人,15個省(區、市)864個縣(市)流行。到1990,1省份除28個縣外,全部達到基本消滅目標。曾經流行於長江以北16省(區、市)665個縣(市)的黑熱病,患者53萬人。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和消滅病媒白蛉後,完全有效地控制在1958。現在只有6個省(區、市)的30多個縣有散發病例,有70個。

參考資料:

/yxsj/1/5/0123425750 . html

  • 上一篇:知名藥企故意擡高藥價,套現資金用於商業賄賂!白雲山老板到底啥來頭?
  • 下一篇:威爾剛的副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