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我們舉辦了 "轉基因食品與公眾權利 "圓桌論壇。我們邀請了權威科學家、政府官員、消費者協會、環保組織成員***與我們共同探討,了解轉基因食品的科學真相,積極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從去年開始,我們對轉基因食品問題進行了壹年多的調查,見證了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知情權從無人問津到慢慢落地的過程。
我們希望和公眾壹起,科學、理性地看待轉基因食品,努力使這項新技術在造福社會的同時,不危害健康和環境。
轉基因食品真的安全嗎
故事壹:壹位河南讀者給本報編輯部來信,感謝相關報道讓她知道自己在生活中也可能會遇到轉基因食品。說話間,她淚流滿面。她說,後來檢索到壹篇文章,說實驗者把轉基因玉米和傳統玉米放在壹起,結果老鼠吃光了傳統玉米,轉基因玉米紋絲不動!編輯安慰她說,國際上還沒有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結論。她還是很擔心。她不在乎自己,但作為母親,她不能不為孩子的健康著想。
故事二:"轉基因食品不僅安全,甚至比普通食品更安全"。北京壹所中學的生物老師在壹檔電視訪談節目中堅定地說。她認為,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恐懼源於對轉基因技術的無知。在中學課本中讀到過轉基因技術,人們就應該放心食用轉基因食品。然而,現場壹位知名環保人士卻反對這位老師的觀點。
轉基因食品能不能放心吃
李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 "973 "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我敢說,消費者是可以放心吃轉基因食品的:我敢說,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因為,它們都要經過重重關卡才能上櫃。與普通食品相比,任何壹種轉基因食品都要經過更多的安全檢測。
中國成立了轉基因產品檢驗委員會,我也是其中的壹員。就我國而言,轉基因食品上市還不到3年。在我們之後,還要通過農業部。
錢穎倩(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局原局長):我贊成轉基因技術,也關註生物安全問題。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ICSU)代表 100 多個科研單位發布的壹份報告稱,轉基因食品可以安全食用。但是,報告也警告說,這並不能保證越來越多的具有新特性的轉基因食品不會遇到危險。因此,今後需要進行更嚴格的安全檢測。據我所知,科學家們在轉基因植物對環境的長期影響問題上分歧很大。
吳建凡(北京市農業轉基因生物管理辦公室主任):政府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應該讓人放心。轉基因食品上市的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六七年時間。與壹般的實驗研究不同,它有壹系列非常嚴格的程序。
如果獲得了安全證書,轉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必須貼上標簽,獲得批準,否則就不能上市。在這方面,政府是負責任的,不會把對市場和生態有害的東西推向市場。
轉基因生物如何影響生態環境
錢穎壹:我在1994年發表了第壹篇關於生物安全的文章。當時我覺得自己對轉基因食品的認識還不深,所以主要討論轉基因植物大規模商業化種植後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在這方面,國際學術界爭論很大。
在我看來,這是壹個非常值得關註的問題--轉基因生物可能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還有可能破壞生物多樣性。這方面的例子很多。
加拿大有壹種轉基因作物--耐除草劑油菜。這種油菜只種了幾年,當地就發現未種過的油菜對多種除草劑有抗藥性,有人稱之為 "超級雜草",很難殺死它們。這壹事實表明,在轉基因食品中,基因漂移經常發生,特別是在同壹物種的不同品種之間。
更嚴重的是墨西哥玉米的問題。玉米原產於墨西哥。為了避免轉基因汙染影響整個玉米的基因多樣性,墨西哥政府曾經規定不種植轉基因玉米。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美國轉基因玉米流向墨西哥,數量還不少(其中壹些是作為救災物資運入的)。玉米的基因汙染終於在該國兩個州之間的壹些地區發生了。美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基因汙染的分子證據,此後科學家們對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2002 年,墨西哥環境部發表了壹份報告,證實了基因汙染的事實,在某些地區,玉米的基因汙染率高達 35%。
此外,壹些科學家在實驗室裏用添加了轉基因玉米花粉的雜草馬利筋的葉子餵養大斑蝶的幼蟲,結果發現,與用傳統食物餵養相比,大斑蝶的死亡率增加或生長速度減慢。其他可舉的例子並不多。
李寧:我記得小時候,農田裏有很多魚、青蛙和泥鰍。現在還有嗎?為什麽不存在?因為農藥的大量使用,其實極大地破壞了生態,也使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我父親是壹名醫生,每年都要搶救很多被農藥毒死的農民。
今天,我們要恢復生態,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有什麽辦法呢?轉基因不就是最好的選擇嗎?我們知道,轉基因抗蟲棉的種植使近百萬農民受益。因為,如果沒有轉基因抗蟲棉,要打五六針農藥,現在打壹兩針就夠了,農藥的使用量,減少了 80%。此外,高效率還降低了轉基因作物的價格。這也是今天轉基因作物能夠迅速發展的原因。
必須指出的是,我們不可能發明壹種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技術。大家必須接受這樣壹個事實:科學是壹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錢穎壹:有報道說,"轉基因魚 "很快就會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今天,農業部門的官員證實,轉基因魚的商業化生產尚未得到批準,因為可能存在安全問題。這 是 合 理的。因為,即使將轉基因魚封閉在壹個小池塘裏,壹旦發生洪水沖擊,轉基因魚丟失,也有可能汙染其他魚類。所以,國際國內對此都非常謹慎。
我個人認為,轉基因作物可以看作是人造的外來物種,壹旦進入自然界,就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應該說,轉基因植物的種植,只有十幾年的時間。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短期內無法看到,有的要 40 年後才能發現。到那時,要消滅它幾乎是不可能的。
例如,水葫蘆對上海的生態影響很大。水葫蘆是上世紀初引進的,直到上世紀末人們才意識到它的危害。壹位專門研究水葫蘆的教授告訴我,中國每年用於打撈水葫蘆的費用至少 1 億元,甚至高達 5 億元。現在,水葫蘆已經讓相關城市和部門很抓狂了。
李寧:正如錢先生提到的,轉基因魚壹旦通過洪水擴散到其他河流,以及轉基因昆蟲放歸野外後可能造成的損失,都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但問題永遠存在。關鍵是要在問題出現時及時解決。我想強調的是,科學家和其他人很難看到轉基因生物的長期評估。他們的短期評估和長期評估之間的界限並不總是很清楚。因為科學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它也是壹個不斷認識的過程--以前認為無害的東西將來可能會變成有害的。也許我們現在認為有害的東西,將來看未必有害。媒體報道過很多轉基因事件,但與我們每年對轉基因植物和動物進行的安全測試相比,轉基因事件卻寥寥無幾。
我們應不應該積極發展轉基因技術
錢穎壹:前段時間接受了壹些采訪後,我在媒體上成了轉基因技術的反對者。有的報紙還給我戴了壹頂帽子:堅決反對轉基因技術。其實,發展轉基因食品和作物,我並不反對;但我認為,要高度重視生物安全。
李寧:我很高興媒體報道的最大的 "堅決反對者 "有這樣的態度。轉基因技術將轉變農業觀念。比如,用轉基因動植物生產高附加值的食品和藥品,將使農業生產變成壹個工業過程。這是人類文明進步最重要的標誌。
夏友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中心主任):我不是生物學家,但我總體上贊成國家大力支持轉基因技術產業的發展,但要考慮國情,有所取舍,有些地方要做,有些地方不要做,要考慮到我們潛在的競爭優勢。
同時,我們必須正視我國轉基因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現實:研究力量是好的,某些產品的研究水平是世界壹流的,但絕大多數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幾乎為零--技術掌握在我們的院士和科學家手裏。在我們的院士、科學家手裏,企業看不到,更談不上產業化。
李寧:中國科學家研究轉基因魚,可以達到產業化。轉基因動物已經有很多成果---轉基因牛在美國、中國、加拿大都很成功,轉基因羊可以使羊毛更長......。這些動物還沒有產業化,因為科學界對此非常謹慎。但國情和土地決定了我們必須用高科技,幾代國家領導人都提過農業工程,轉基因技術會給我們的農業帶來光明的前景。
錢穎壹:發展轉基因食品,應該更加註重有序審批、有序放行。另外就是要讓農民和公眾知道什麽是轉基因作物,為什麽要發展轉基因技術,它可能給我們帶來什麽好處,可能帶來什麽危害。
消費者知情權的艱難實現?
故事三:2002年3月20日,中國《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等法規正式實施。中國公眾和歐洲等地的消費者壹樣,在法律上享有對轉基因食品的知情權。
然而,2002年4月至6月,《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北京市場上隨機購買了12種食品送權威機構檢測,發現不少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卻沒有依法標註。
2002年底,國際綠色和平組織香港辦事處也對國內多種食品進行了抽檢,同樣發現有許多食品沒有標識。消息公布後,引發了轟動壹時的 "雀巢轉基因事件"。
2003年3月15日前夕,北京市農業局按照農業部的部署,依法開始了大規模的轉基因食品標識執法檢查,並於7月初將檢測出的轉基因食品全部公開曝光。月底,北京大豆油類轉基因食品開始全面標註上市。此後,上海等地也對轉基因食品進行了執法。國家法規出臺壹年後,公眾被暫停的轉基因知情權慢慢落地。
故事 4:雀巢產品的忠實消費者,卻把雀巢公司告上了法庭。今年4月,上海的朱女士正式起訴生產和制造雀巢巧媳婦產品的瑞士雀巢公司、銷售雀巢巧媳婦產品的上海雀巢公司和上海家樂福,要求雀巢公司在產品上標註含有轉基因成分。
朱女士曾在瑞士留學,並參觀過雀巢總部。雀巢嚴格的管理和精湛的工藝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她沒有想到,雀巢公司沒有標明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產品竟然含有轉基因成分。她認為這是故意隱瞞,是欺詐行為。
沒有企業主動申請標識
吳建凡:條例正式實施壹年多了,北京市場上第壹次看到轉基因標識。感覺知情權的實現比較困難。但從政府的執法過程來看,並不是很艱難。主要原因是轉基因法規剛剛公布,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成立執法機構、組建執法隊伍、確定檢測機構、建立壹套可以執行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僅上述過程就耗時壹年。
在這壹年中,沒有壹家公司主動要求政府批準轉基因標簽。他們普遍持觀望態度,生怕槍打出頭鳥。我認為,如果轉基因食品沒有得到政府的批準,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我認為,如果轉基因食品沒有得到政府的批準,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我認為,如果轉基因食品沒有得到政府的批準,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不過,7月初北京公布檢測結果後,企業開始行動起來,甚至壹些我們沒有抽檢到的企業也來了。
丁世和(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助理、消費指導部主任):說到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權利,至少涉及三個權利--安全權、知情權和選擇權。
我認為,標簽制度告訴消費者的是 "這是轉基因食品",而不是 "小心,這是轉基因食品"。標簽制度主要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體現了壹種社會進步。
標簽本身就是壹種宣傳。如果企業老不張貼,老百姓就很難了解這個問題。有了這個標識,消費者就會去問,去了解這個東西,慢慢地,這個知識就普及了。而不貼標識,是壹種欺騙和誤導市場的行為,是違反公平交易原則的。
歐洲消費者是轉基因知情權最堅定的捍衛者。最近,美國和歐盟打得不可開交,歐盟退讓了,允許轉基因食品進入,但必須貼標簽。知情選擇,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也是這個態度。
吳建凡:農業部行政主管部門公布的必須標識的產品目錄有五大類,包括大豆、番茄、油菜、棉花、玉米。現在轉基因進口,得到農業部批準的,90%是大豆油,而番茄、玉米批準的很少。農業部和我們信息互通,其他轉基因產品壹旦通過審批,我們會跟進。
維護知情權難
吳東(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律師):作為雀巢案的消費維權律師,我們認為此案反映了消費者在轉基因食品上維權的艱難。特別是面對跨國公司,更是難上加難。首先,此案立案壹波三折,先後轉了四個法院。
此外,審判過程漫長而緩慢。雀巢(中國)有限公司甚至拒絕了中國法院對此案的管轄權。該案至今尚未正式開庭,仍處於證據交換階段。面對跨國公司如此漫長而艱難的訴訟,消費者的維權成本相當高昂。
此案也反映出我國在轉基因食品的管理和標識方面存在諸多法律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國有關轉基因食品的法律文件,都不屬於全國人大頒布的基本法律,而只有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和各部委頒布的部門規章,其法律地位較低。而且,這些法規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基本法律相抵觸------------------------------------------------------------------------------------------------------p>
例如,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未列入目錄的轉基因產品不得標註,這顯然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和《產品質量法》相抵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履行告知義務相沖突;《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四條規定,衛生部負責轉基因食品衛生安全的監督管理,而第七章並未賦予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執法、處罰權。
不僅如此,就連國務院各部門出臺的法規也相互矛盾。如農業部和衛生部分別出臺的條例,政出多門,實際上讓企業無所適從。最後,農業部頒布的法規本身也存在漏洞。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直接加工的轉基因生物產品應當標識為 "轉基因加工產品(制成品)",而對間接加工的轉基因生物產品如何標識卻沒有規定。在實踐中,很難界定直接加工產品和間接加工產品。在本案中,雀巢公司向法院提出,其產品不是直接加工的轉基因產品,而是間接加工的轉基因產品,因此無需標註。根據《辦法》規定,《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自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這兩個辦法遲遲沒有實施,大大降低了法律的權威性。
楊國勝(上海市匯業律師事務所主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合同法》都是全國人大頒布的基本法律。根據這三部法律,轉基因產品或者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產品,應當在產品包裝或者產品說明書上標註;生產者、銷售者以及合同壹方當事人都要履行法定的告知義務;經營者銷售含有轉基因成分的商品,必須依法標註,不需要企業行政機關就轉基因標識問題進行各種執法檢查。
我們是否失去了部分選擇權?
故事五:我國每年進口大豆已達1500多萬噸,與國內大豆產量基本相當。而進口大豆大部分是轉基因大豆,初步估計在1000萬噸左右。國內油脂企業大多以轉基因大豆為原料,市場上轉基因大豆油占90%以上。
2002年6月,北京市場上權威機構抽檢的5種大豆色拉油均含有轉基因成分。而在2003年7月,北京市農業局公布的市場抽檢結果中,有14個品牌的大豆油屬於轉基因食品。本報公布轉基因產品名單後,不少讀者打來電話詢問:哪裏可以買到非轉基因大豆油?還有讀者說,對於大豆油,我們已經失去了選擇的權利。
施鵬翔(綠色和平組織生物安全項目主任):的確,除了東北等地區,現在在中國很難買到非轉基因大豆油,尤其是在沿海地區。知情權不等於選擇權,我們應該給予中國公眾自由選擇購買轉基因或非轉基因食品的權利。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擁有3萬多個品種資源和6萬多個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占全球大豆種質資源的90%。大豆在中國已有 5000 多年的栽培歷史。今天,大豆仍然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之壹,是三四千萬農民賴以生存的作物。
綠色和平組織並不反對基因技術,我們相信,如果使用得當,基因技術可以為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例如在醫學方面。但消費者有知情權,更有選擇權。
夏友富:我們不知道轉基因大豆是否存在安全問題,但市場上只有轉基因大豆產品,我們無法選擇。怎麽辦?這恰好是壹個非常好的市場機遇---我國大豆供不應求,每年缺口達1000萬噸,為什麽不扶持國產大豆產業的發展呢?
錢穎壹:現在大量進口美國轉基因大豆,很難保證不在國內種植。中國的大豆絕不能再走墨西哥玉米的老路。
施鵬翔: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常汝珍曾發出警告:"如果我國種植轉基因大豆,很可能重蹈墨西哥玉米的覆轍,造成遺傳汙染......,野生大豆壹旦原有性狀遭到破壞,遺傳多樣性遭到破壞,將嚴重威脅遺傳多樣性。遭到破壞,將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怎麽辦
夏友富:我們應該全面考慮轉基因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支持轉基因技術,還要考慮國家安全,考慮三農問題。因為,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談判中,爭論最激烈的,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傳統知識和技術被剝奪的問題。1994年,美國壹個專家跑到中國上海壹個地方拿走了我們的野生大豆,在101個國家申請了專利,泰國的水稻也被美國申請了專利,這很麻煩。
應該充分認識轉基因的好處。我們的轉基因產品還不具備競爭力,所以還是少說多做,把它做好。我最擔心的是,大豆問題涉及 4600 萬農民的利益。
要考慮農民的問題,就要考慮中國搞轉基因大豆這個產品值不值得。據了解,美國轉基因大豆的單產並不比常規大豆高多少。有的單產甚至下降了 3%至 5%。此外,農藥的使用量也不少。國外關於食用轉基因大豆影響人體健康的報道多達數十篇。
施鵬翔:2003年3月,農業部宣布要在5年內把東北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非轉基因高油大豆產區。中國大豆的轉折,關系到東北的經濟命脈,關系到幾千萬豆農的生計,關系到中國大豆之鄉的地位。
夏友富:如何扶持國產大豆產業的發展是壹個亟待解決的課題。在我看來,中國搞大豆產業發展戰略,是國家的規劃,而不是農民的規劃。還要制定大豆產業政策,成立大豆產業協會。美國大豆產業協會太厲害了,每年光活動經費就有8000萬美元。我們有什麽呢?
我認為,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都很有潛力搞綠色有機大豆。因為東北的大豆田不像棉花,需要的農藥、化肥都不多,稍微扶持壹下,產量就上去了。所以,要大力發展我們自己的優勢產業,特別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施鵬翔:國產大豆非轉基因的優勢在市場上越來越明顯。非轉基因大豆的價格普遍高於轉基因大豆,去年我國出口大豆27萬噸,其中70%以上出口到日本、韓國、歐洲等拒絕轉基因食品的國家。
夏有福:我去年在黑龍江、內蒙古跑了10個地方,中國豆農很不容易。美國1年給豆農幾十億美元的補貼,但我們的農民,1畝大豆還要交40元的留成。這就是整個體制的問題,不公平競爭的問題。我們支持大豆嗎?去年好不容易搞了大豆振興計劃,還不是財政出了錢。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001年進口了世界上1/3的轉基因大豆。但我們並沒有考慮如何影響世界價格。我們不但沒有成為價格指導者,反而成了價格壟斷者。現在,我們進口大豆的價格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國的大豆保護價是 10 噸 183 美元,而我們現在炒到了 250 多美元。這是什麽概念呢?中國進口1噸大豆,相當於補貼美國農民67美元。
施鵬翔:要促進非轉基因大豆發展,確保東北大豆產區成為 "非轉基因凈土",搶占高價非轉基因大豆市場;要促進消費者購買非轉基因食品,引導食品生產企業和原料供應商增加對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
國際社會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達成共識。購買非轉基因大豆食品不僅是保護消費者及其家人健康的壹種方式,也是振興中國大豆產業的壹種途徑。作者:張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