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感冒吃什麽藥?
中醫把感冒分為三種:風寒、風熱、暑熱。由於種類不同,使用的藥物也不壹樣:
寒型感冒表現為頭痛無汗、四肢疼痛、鼻塞重、流涕、咳嗽、痰白稀、口幹舌燥、舌苔白。治療可選擇六味湯、桂枝顆粒等祛風散寒的藥物。
風熱型感冒表現為高熱、微寒戰、頭脹痛、鼻涕或鼻涕呈黃色、咽痛、咳嗽痰黃稠、口渴、舌苔黃或薄白。可用雙黃連、杜康口服液、維C銀翹片、清熱解毒顆粒等藥物疏風清熱。
對於暑濕感冒,需要解表祛暑,可以選用。
根據感冒的類型,我推薦幾種常用的中成藥,供大家參考:
1、暑濕感冒:常用藥物有:藿香正氣(水)膠囊、午茶、保濟丸等。如果有腹瀉癥狀,可以服用壹些止瀉藥。
2.以辛溫解表為主,常用藥物有九味羌活顆粒、荊防散顆粒等。
3、風熱感冒:以辛涼解表為主,常用藥物有復方感冒顆粒、板藍根顆粒、抗毒口服液、銀翹解毒片、雙黃連口服液、羚羊清肺丸、清熱靈、清開靈等。
夏天感冒吃什麽藥?夏寒又叫暑濕寒、暑寒。這種感冒是因為夏天悶熱,濕度大。這時候大家都貪涼,比如吹空調,感受風寒之邪。
從癥狀上看,風熱感冒和暑熱感冒的癥狀是鼻塞、流涕、發熱。不同的是,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多發生在秋冬季節,發熱輕,惡寒重。暑濕感冒是夏季特有的感冒,表現為發熱重,輕度惡寒。壹般患者不覺得冷,但有發熱,出很多汗,但不發燒。
中醫治療暑濕感冒主要采用清暑利濕方。常見的中成藥有祛暑丸、祛濕感冒顆粒、金壹祛暑丸、小兒甘寧糖漿等。也可用祛暑感冒顆粒、梁青顆粒、銀黃註射液治療。
常用夏季感冒藥
以下是壹些常用的夏季感冒藥:
1,(膠囊等。)適用於惡寒發熱、腹瀉的感冒患者。陰虛火旺者禁用。
2、暑濕散寒顆粒清暑除濕,芳香化濁。適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感冒、胸悶、嘔吐、腹瀉、便溏、發熱不佳。
3、保濟丸適用於腹痛腹瀉、嗆酸、消化不良、發熱頭痛者。不適用於外感熱的人。
4、靈翹解毒片(丸)疏風清熱,解毒。用於風熱感冒,惡寒發熱,頭暈咳嗽,咽喉腫痛。不適合風寒感冒人群,服藥期間也不適合同時服用滋補類中成藥。
5.廣東涼茶適用於四時感冒,咽痛發熱,濕熱瘀阻,口幹尿黃者。小心點。
6、四正丸祛暑解表,消食化濁,利濕止瀉。適用於內傷濕滯,外感風寒,頭暈身重,惡寒發熱,惡心嘔吐,飲食無味,泄瀉。風熱感冒者不宜服用。
7.蘇祥鄭偉丸解表和中,幫助消化和停滯。適用於小兒暑濕感冒、停食停乳、頭痛發熱、嘔吐腹瀉、腹痛腹脹、小便不利等癥。適用於患有暑濕感冒的兒童。
除了以上中藥,還有壹些治療感冒的西藥。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除了要知道夏天感冒吃什麽藥,還要註意感冒藥使用的雷區。選擇感冒藥要避免以下誤區。讓我把他們介紹給妳。
七大雷區感冒不用藥。
專家提醒:感冒後不要盲目用藥,牢記七大註意事項。
第壹,開車不要吃撲爾敏。感冒藥中最常用的抗過敏成分是撲爾敏,可以緩解流鼻涕、打噴嚏、流淚、瘙癢等癥狀。但有引起嗜睡的副作用,從事駕駛和精密儀器操作的人慎用。
二是不要用偽麻黃堿。含有偽麻黃堿和去氧腎上腺素等減充血劑的感冒藥可以緩解鼻塞。但這種藥可能會使某些人的心率加快或顫抖,還可能會使血壓升高,所以禁用。
第三,感冒藥最好不要混用。同時使用不同的非處方感冒藥,可能會誤服超過推薦劑量的某種藥物或某類藥物。藥學專家強調,“註意不要服用兩種含有相同成分的藥物。如果妳服用復方藥物,妳可能不應該使用其他藥物。”即使是單壹的感冒藥,也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四是慎用。感冒發燒肌肉酸痛的時候也會用布洛芬之類的。但需要註意的是,如果上述藥物通常用於血栓形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使用前應征求醫生意見。胃酸反流或胃潰瘍患者應慎用阿司匹林,因為它會對胃腸道產生* * *作用。
第五,肝臟不好。不要用對乙酰氨基酚。對乙酰氨基酚是復方感冒藥中常用的解熱鎮痛成分,但飲酒過多或肝炎、肝硬化等肝功能不好的人,過量使用會造成肝損傷。
第六,便秘慎用可待因。咳嗽藥的常見成分是右美沙芬和可待因。通常,可待因僅推薦用於嚴重咳嗽。便秘傾向和便秘可能加重使用後便秘的風險,應慎用。咳嗽較輕時,可選擇含右美沙芬的感冒藥。
第七,兒童感冒不宜服用成人藥。很多家長壹半給孩子吃成人感冒藥。“這是相當危險的。”由於兒童的耐受力與成人不同,不僅有劑量上的差異,有些藥物在兒童中也是禁用的。
感冒藥混著吃更有效嗎?
感冒後為了快速好轉,很多人加大劑量或者同時服用兩三種感冒藥,但這是用藥過量,不僅對縮短感冒病程無效,還會增加藥物的副作用。因為很多感冒藥含有相同的藥物成分,如果混合使用,相同的藥物成分就會過量,對身體造成傷害。比如過量的氨基酸對肝臟毒性很大,過量的偽麻黃堿對心臟有害。
所以在服用感冒藥之前,壹定要看清成分,不能隨意混用,要遵醫囑適量服用。
也有人認為感冒後中西醫會好得更快。但是除了純西藥和純中藥,還有壹種中西醫結合的復方藥。這種藥經常被誤認為是純中藥。如果和其他成分相近的西藥壹起服用,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服用過量,輕則皮疹、肝腎損害,重則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