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十三五規劃的第七部分

十三五規劃的第七部分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七、堅持* * *享受發展,努力增進人民福祉。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註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全面進入小康社會。

(1)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堅持普惠、保基本、均等、可持續的方向,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強化政府責任,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享受水平。

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全覆蓋。加大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強對特定特殊困難人群的幫扶。

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可以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不再由政府直接承擔;可以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加快社會事業改革。

(2)實施扶貧工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成效。對貧困家庭分類扶持,對有勞動能力的扶持特色產業發展和就業轉移,對“壹方養不起壹方”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施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全力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實施醫療救助和保障。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的實施要銜接起來,所有的貧困人口都要得到保障。

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因地制宜解決通路、供水、供電、網絡通信等問題。對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占用集體土地的,試行以集體股權方式補償原居民,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

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和醫療服務質量,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落實扶貧責任制。進壹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落實的工作機制。加強扶貧工作責任考核,重點考核貧困縣扶貧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完善東西部合作和黨政機關、軍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鼓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自願參與壹次性扶貧。把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扶貧重點。

(3)提高教育質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實施國民教育全過程的重點任務。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發展學前教育,鼓勵發展普惠性幼兒園。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城鄉教師交流。辦好特殊教育。

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壹批高校和壹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壹流水平。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有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實施和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個人學習賬戶和學分積累制度,暢通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渠道。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完善教育督導,強化社會監督。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務。

(四)促進就業和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建立人人創業服務平臺。

統籌人力資源市場,打破城鄉、地區、行業分割和身份、性別歧視,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加強對靈活就業和新型就業形式的支持,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創業引領計劃,促進青年就業創業。加強就業援助,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實施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對貧困家庭子女、未進入高等教育的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轉崗職工和退役軍人實施免費職業培訓。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在企業推行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制度,推進專業技術職稱和技能水平與大城市落戶掛鉤的做法。

提高勞動力素質、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強勞動力市場彈性,促進勞動力在地區、行業和企業間自由流動。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維護員工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就業服務能力。完善就業和失業統計指標體系。

(5)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規範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

完善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在企業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健全要素貢獻和按貢獻分配的市場評價機制,完善適應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制度。

實施有利於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顯著提高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規範隱性收入,遏制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助、社會互助和誌願服務活動。完善鼓勵回饋社會、扶貧濟困的稅收政策。

(6)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保險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責任。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完善社會保險制度。

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完善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礎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拓寬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加強風險管理,提高投資回報率。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的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

完善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研究落實退休人員醫保支付政策。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發揮醫保控費作用。完善個人賬戶,實行門診費用統籌。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政策和管理。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療保險管理。將生育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相結合。

統籌救助體系,加強政策銜接,推進制度整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七)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性質,打破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完善聯動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改進基層醫療服務模式,發展遠程醫療。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推動提高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和急需領域、電子健康檔案等醫療服務能力。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完善糾紛調解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堅持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理順藥品價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藥品免費供應。提高藥品質量,保障藥品安全。加強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的綜合防治和職業危害防治,通過多種方式降低重、慢性病醫療費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服務。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社會共治的嚴格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

(八)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壹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兒童保健等公共服務水平。幫助特殊困難的計劃生育家庭。關註家庭發展。

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弘揚尊老、養老、助老的社會風尚,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醫療衛生服務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

堅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保護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完善助殘服務體系。

  • 上一篇:網傳各類“新冠藥品清單”靠譜嗎?我們該如何識別真假?
  • 下一篇:超市管理的壹般工作內容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