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術後疼痛 治療的目的是通過鎮痛減少術後並發癥,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手術效果。PCA技術是計算機技術與醫學緊密結合產生的壹種微電腦鎮痛,由麻醉醫生預先設定好程序和安全限量的止痛藥,患者自己通過壹個操作簡便的按扭,就可以間歇性地控制自己所需的鎮痛藥,快速達到緩解或解除術後疼痛的目的。它於 20 世紀 90 年代中後期引入中國。根據患者的病情,給藥途徑可以是靜脈註射(PCIA)、硬膜外註射(PCEA)或皮下註射(PCSA)。PCA 的主要優點是符合鎮痛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原理,更容易保持鎮痛藥物的最低有效濃度;鎮痛藥物的使用可以做到及時、快速,從根本上解決了患者對鎮痛藥物需求的個體差異;有利於患者在任何時候、不同疼痛強度下都能獲得最佳鎮痛效果;緩解疼痛引起的不良反應,如應激反應、心肌缺血、肺萎縮、延遲功能鍛煉等。用於 PCA 的藥物主要是阿片類藥物和局部麻醉劑。在臨床上,大部分是低濃度局麻藥(如 0.125% 布比卡因)與小劑量阿片類藥物(如芬太尼、嗎啡、舒芬太尼)聯合使用。新型局麻藥羅哌卡因因其低濃度(0.1%~0.2%)而在術後鎮痛中具有特殊意義,它能明顯分離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阻滯。近年來,人們提出了 "可行走硬膜外鎮痛 "的概念,使患者在獲得滿意鎮痛的同時,不影響下肢活動,盡早下床活動。常用的配方是 0.1% 羅哌卡因加嗎啡或芬太尼。值得提出的是小兒術後鎮痛問題。術後劇烈疼痛對小兒精神打擊較大,不利於小兒心理健康發展,尤其是反復接受骨科手術的小兒。有專家認為,5歲以上患兒可考慮術後鎮痛治療。
2 分娩時的疼痛來自子宮收縮和陰道擴張。鎮痛的要求是不影響產婦宮縮,不延長產程,還要保證胎兒的安全,PCEA方法符合上述要求。具體做法是①產婦進入規律宮縮時(宮口開3~5cm左右),常規硬膜外穿刺,腰2~3或腰3~4間隙,頭至輸卵管3.5cm。穿刺成功後給予1%利多卡因2~3ml,觀察5min無椎管內麻醉現象後,繼續給予麻醉,將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內。然後開啟鎮痛泵。常用配方為0.125%布比卡因(或0.1%布比卡因加0.0016%芬太尼***60ml)。③第二產程見胎頭時,將產床頭端擡高30-,再次給予首劑8ml,目的是使藥物在會陰部集中,縫合時無疼痛。胎兒娩出後不再給藥。
3 癌癥疼痛 可減少全身止痛藥或輔助藥物的用量,減少白天嗜睡的傾向,需要鎮痛時可自行用藥,縮短了從疼痛到獲得鎮痛的時間,提高了疼痛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減輕了患者家屬的負擔。必要時,可將導管等裝置埋入皮下。國內硬膜外腔帶管 351 天報告 2.藥物方面,除了常用的阿片類藥物,還可以選擇氯胺酮、N型鈣通道阻滯劑齊克諾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