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藥品成分指甲
在大家的印象中,"啃指甲 "肯定不是什麽好習慣。近日,市民李先生在購買藥品時,卻碰上了壹件玄乎的事。他驚奇地發現,在壹種治療咽喉炎的藥品中,成分標明:人指甲,這讓李先生大吃壹驚。
在我們看來,指甲裏藏著很多汙垢和細菌,怎麽能入藥呢?所以黎先生認為是印刷錯誤。
那麽,這種藥裏真的會有指甲嗎?又會不會是印刷錯誤呢?於是,我們來到藥店,找到了黎先生所說的 "咽喉炎丸"。
記者拿過藥盒,果然在配料表中看到了 "指甲 "兩個字。那麽,這到底是印刷錯誤還是真的有指甲呢?
藥店工作人員說,人指甲的確是壹味中藥,但至於功效,她也不是很清楚。
雖然藥店工作人員再三讓記者不必擔心,但至於人甲藥的療效和安全性,對方壹時也沒有說清楚。那麽這種指甲藥到底科學不科學?藥效又會如何呢?隨後,記者來到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向這裏的專家討教。專家表示,對於指甲入藥,人們不必大驚小怪。
李濟民教授說,指甲入藥早在唐代的《千金方》中就有記載,算起來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中醫稱指甲為 "筋退",認為它具有多種藥性。
但李濟民教授也說,因為消腫止血的藥太多了,"指甲 "這味藥現在已經很少用了,難怪人們覺得它神秘。
這回大家可以放心啦,指甲入藥還真不是什麽稀奇事。記者還為大家算了壹筆賬,每年正規藥廠到農村、學校購買指甲,價格在兩三千元壹公斤。正常人壹般壹年能長出2到5厘米的指甲,1厘米指甲重1到2克,十個指甲壹年就能長出將近100克的指甲。這樣算下來,我們每個人壹年可能要剪掉兩三百元的指甲呢。不過,也有人疑惑,就算指甲是藥,但如果指甲來自腳趾,那也太惡心了吧。對於這樣的質疑,李教授說:這是不可能的事。
李教授還說,其實,除了人的指甲,在中醫看來,我們人體可有很多寶貝,比如頭發、尿液,甚至女人的月經都是藥。
李教授說,中醫博大精深,但隨著西醫的引進和普及,老祖宗留下的很多中醫 "寶貝 "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他呼籲有關部門加大中醫藥的普及力度,以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醫藥的精髓。
2、人的指甲是中藥
中醫:人體中的中藥--指甲
阿膠手爪甲,人背,筋背。
源為人科健康人剪去的指甲。
味甘;鹹;性平。
歸肝、肺經。
功能主治止血,利尿,去翳。主鼻衄、尿血、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目翳、中耳炎。
性狀為不規則的新月形,大小和寬度不壹。表面黃白色至齒白色,半光亮,光滑。有細縱紋。棱角分明,質硬而韌,富於彈性,不易折斷。氣微,味甘、鹹。
用堿水或皂角水調洗,曬幹。或再與滑石粉同入鍋中,同炒至指甲黃色鼓起為度,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研粉用。
用法用量 1.內服:入丸、散,1-2g;外用:適量,研末,點眼、(口畜)鼻或吹耳。
可見,指甲也是壹味中藥,能止血、利尿等。
3、吃藥喝水要註意
生活中我們有壹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吃藥時喝水越多越好。其實,不同劑型、不同藥物,服藥時的飲水量是不同的。
大多數片劑通常要加150至200毫升的水服用。
膠囊服用時至少要加300毫升水。
咀嚼片、口腔崩解片等通常不需要加水,直接吸收即可起效;喝水會降低藥效。
另外,不同的藥物需要的水量也不壹樣,以下幾種藥物在服用時需要大量的水!
部分抗菌藥物
如喹諾酮類、磺胺類藥物,其代謝產物易在腎小管內析出結晶,故需大量飲水,稀釋其在尿液中的濃度,加速排泄。
抗痛風藥物
如尿酸藥物苯溴馬隆、別嘌醇等,服藥過程中多喝水可防止尿酸在排泄過程中形成結石。
引起口幹的藥物
如茶堿、阿托品片、東莨菪堿片等。
膽汁類藥物
如熊去氧膽酸會導致膽汁分泌過多而引起腹瀉,應多喝水,以免腹瀉過多造成脫水。
電解質
腹瀉時口服補液鹽每袋應加入200~1000毫升溫開水溶解後服下,以補充因腹瀉而丟失的水分。
壹些抗酸藥如達喜(鋁碳酸鎂片)、腸黏膜吸附劑如思密達(蒙脫石散)等,需按照說明書的量服用,不能多也不能少。
現在大家搞清楚了吧,原來人的指甲也是壹種中藥,在中醫裏叫筋退,可以入藥,有利尿作用。有些人看到這個新聞,擔心腳趾甲裏面有藥,有這樣的擔心也是正常的,不過可以放心地告訴大家,是人的指甲裏進了藥,而不是腳趾甲,所以不用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