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經散寒。艾葉的溫熱,加上艾灸的點燃,熱力直達肌層深處,溫通氣血。艾灸具有溫經通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止痛的功效。
行氣活血,祛瘀散結。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血見溫則動。艾灸屬於溫熱刺激,能使氣血協調,營衛和暢,活血益氣,祛瘀散結。
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回陽救逆。
防病保健,強身益壽。
艾灸的壞處:穴位上的灸火不能懸灸過久,以免接觸皮膚時溫度過高,造成燙傷,如懸灸時間過長,可先將掌心的灸搓的溫度調低後再繼續使用,每隔壹段時間,應將支撐的灸器打掉。
每次使用艾條兩到三根後,在灸控口會產生溫灸油垢,應及時用刷子刷洗幹凈,以保持艾條的通暢。
溫灸後半小時內不要洗手或用冷水洗澡。
灸後要多喝平時量的溫開水(切忌喝涼水或冰水)
飯後壹小時內不宜艾灸
:艾灸:艾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以點燃艾絨制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壹種自然療法。艾灸的使用當起源於人類對火的掌握,時間也在石器時代。
針灸產生於中國古代,因其作用機理與針刺療法有相通之處,並與針刺療法有互補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針灸。針灸療法在國內外影響深遠,但現代人所說的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刺療法,已很少包括艾灸的內容。
它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絨材料產生的熱量刺激穴位或體表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壹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