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概述
名稱:北柴胡
別名:茈胡|北柴胡|硬柴胡
拉丁名:Bupleurumchinense
科名:傘形科
屬名:柴胡屬
形態特征:根肥厚,圓錐狀。莖直立,呈“之”字形彎曲。葉互生,線狀披針形或披針長圓形,先端長尖。傘形花序。花小,黃色。果實橢圓狀卵形。花期7-8月。
適應地區:原產中國,主要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等省。朝鮮、日本、蘇聯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常野生於較幹燥的山坡、林緣、林中隙地、草叢及路旁。喜溫暖、濕潤。耐寒、耐旱。怕水浸。在砂壤土或腐葉土中生長良好,在鹽堿土上生長不旺盛,葉片易出現卷縮。
繁殖培育:柴胡原野生,近幾年來由於采挖造成藥源不足,故將野生家植。選擇沙壤土或腐殖質土的山坡梯田栽培,不宜選擇黏土和易積水的地段種植。如果是在開墾的荒地播種時,應清除田間的石塊。樹枝等。播前施足基肥,每公頃施圈肥22500千克左右,過磷酸鈣75千克,均勻撒入翻耕25~30厘米,而後仔細耙平,作畔寬100-130厘米的平畦或30厘米寬的高壟備播種。常用播種繁殖。
藥用價值:根、莖入藥,名柴胡,能解表和裏、升陽、疏肝解郁。以根入藥。性苦、微寒,對肝、肺有解表和裏,升陽、疏肝解瘀的調經作用。主治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瘧疾、寒熱往來、肋痛、肝炎、膽道感染、膽囊炎、月經不雕、脫肛。
景觀用途:草花植物,柴胡多栽植於花境、墻垣或草坪邊緣,夏季開花時,富有野趣。根為中藥。 北柴胡飲片
性狀根圓柱形或圓錐形,常有分技,長8~22cm,直徑0.3~1.2cm。表面淡棕色,近根頭部有橫皺紋,漸至下部有不規則縱皺紋,並有細小支根痕。根頭部殘留莖基及葉柄。質較堅韌,斷面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黃白色。微芳香,味淡。
形狀北柴胡飲片圓形,類圓形切片,直徑0.3-1.5cm後2-4mm,有的呈片斷,長達0.8-1.2cm,切面淡黃色,皮部薄,棕色或棕黃色,木部寬廣,黃色,年長者強烈木化呈數層環狀,形成層明顯。
功效性味歸經 苦、辛,微寒。歸肝、膽經。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
應用
1、用於寒熱往來,感冒發熱。本品味辛苦,氣微寒,芳香疏泄,尤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裏之邪,而為治療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幹等少陽證之要藥,多配黃芩等同用,如小柴胡湯;用治感冒發熱,本品也有良好的疏散退熱作用,常與甘草同用,若熱邪較甚,可配葛根、黃芩、石膏等同用,如柴葛解肌湯;現有用柴胡制成的單味或復方註射液,對於外感發熱,有較好的解熱作用。
2、用於肝郁氣滯,月經不調,胸脅疼痛。本品能條達肝氣,疏肝解郁,調經止痛。常與當歸、白芍等同用,如逍遙散;對於胸脅疼痛,不論內傷肝郁,外傷跌撲,均可應用,常與香附、川芎、芍藥等同用,加柴胡疏肝散。
3、用於氣虛下陷,久瀉脫肛。本品長於升舉脾胃清陽之氣,善治氣虛下陷神倦發熱,食少便溏,久瀉脫肛,胃、子宮下垂等癥,常配人參、黃芪、升麻等同用,如補中益氣湯。
此外,本品還可退熱截瘧,又為治療瘧疾寒熱的常用之品,常與黃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和解退熱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骨蒸勞熱當用鱉血拌炒。
註意事項柴胡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若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中文名:柴胡-狹葉柴胡
類別:根類
英文名:RedThorowaxRoot
別名:香柴胡、南柴胡、小柴胡、紅柴胡。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Willd.的根。
采制:春、秋季采挖根,曬幹。
性味:根常彎曲,有的分枝,長4~10cm,直徑2~6mm;表面黃棕色近根頭處有較明顯的橫皺紋,並有橫長的皮孔,根頭稍膨大,殘留有葉基朽蝕後的束狀毛須。質較脆,折斷面木部黃白色,裂片狀。微有香氣,味淡。性微寒,昧苦。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葉互生,線形或狹線形,長7~17cm,寬2~6mm,先端漸尖,具短芒,基部最窄,有5~7條縱脈,具白色骨質邊緣。復傘形花序多數,集成疏松圓錐花序;總苞片1~3,條形;傘幅3~8;小總苞片5,狹披針形;花梗6~15;花黃色。雙懸果寬橢圓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地:生於山坡、草原。主產黑龍江、吉林、遼寧、陜西、內蒙古、河北、江蘇、安徽。
化學成份:含皂甙,另外全草含蕓香甙(rutin)、異鼠李素3-β-D-蕓香糖甙(水仙甙narcissin)、槲皮素等。
功能主治:同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