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明顯個體差異:壹種是耐受性,壹種是耐藥性。前者是針對人體而言;後者是針對病原體而言。壹字之差,意義不盡相同。
所謂耐受性是指患者對某種藥物的反應性很低,按多數人已能見效的劑量服用卻不能引起反應,甚至要加大到中毒劑量才能出現療效,表明對該藥具有很強的耐受能力。耐受性除極少數與先天遺傳有關外,大多數為後天獲得,臨床意義也較大。突出的例子,如有人睡前服常規劑量的安眠藥,即起催眠作用;但對壹位長期服用安眠藥的人,則對藥物的敏感性逐漸降低,藥效也隨之減弱,需要不斷增加劑量才能獲得原有療效。久之,不僅產生耐受性,還會成癮。某些鎮痛藥、嗎啡類、激素類、乙醇也有類似情況。產生耐受性的機理,主要是機體內神經組織的反應細胞對該藥逐漸出現適應能力所致,其次與個體肝細胞微粒體中的藥酶多少有關,即某種藥物進入體內後,肝臟的藥酶分泌明顯增多,以致對該藥破壞加速,使其作用減退,導致耐受性形成。預防耐受性的方法,主要是用藥時間宜短不宜長,可交替使用療效相同的其他藥物。
耐藥性又稱抗藥性,是指某種病原體,如細菌,由於反復接觸某類抗菌藥物後,反應性不斷減退,以致最後細菌對該類藥物產生抵抗,而不再被抑制或殺滅。有時病原體還能對其他結腸和作用類似的抗菌也產生耐藥性,稱為交叉耐藥性,這已成為臨床上應用抗菌藥物治療感染疾病的壹個難題。預防耐藥性關鍵在於平時不要濫用抗菌藥,有條件最好先做藥敏試驗,然後下藥;使用抗菌藥時劑量要足夠,療程要適當;也可選擇療效相似的同類抗菌藥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