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學方法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強調啟蒙和基礎。壹方面,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未來發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另壹方面,要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相關社會現象,引導學生了解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筆者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學教學應根據學生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在的學生頭腦靈活,思維敏捷,見多識廣,興趣愛好廣泛,網絡等社會上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他們影響很大,尤其是初中生。如果老師不能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學生就不會喜歡那門課,也不會主動學習。“強扭的瓜不甜”,學生被迫被動學習,學習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中,尊重和滿足學生的需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壹)上好的頭等艙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化學的開班課“化學讓世界更多彩”,教材安排了壹些精美的圖片,但沒有實驗。我認為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的魅力,補充壹些有趣的實驗,如“魔杖照明”、“防燙手帕”、“變色花”、“噴漆”,可以把學生帶入化學的神奇世界,激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學習化學的欲望。所以我有興趣,有熱情,渴望進入化學的奇妙世界。
(二)教學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引入具體情境。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在教學中,要密切關註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學化學很有用,主動學習。
比如第壹節課,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壹些材料,介紹身邊熟悉的事物。像光纖的發明和電話的使用;制冷劑的發明和更新與冰箱、冰櫃、空調有關;彩色膠卷的發明與攝影、電影、電視有關;塑料接觸許多家用電器;卡介苗和青黴素的發明,把人們對疾病的治療和預防聯系起來;介紹物質鑒別的方法時,可以接觸廚房裏的糖、酒、醋等;在學習水汙染與保護這壹課題時,讓學生思考渭河水汙染的可能原因是不是渭河上遊的居民、醫院、村莊、工廠。在介紹溶洞石筍、鐘乳石的形成時,讓學生接觸水垢的構成、形成和清除方法,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當引入酸、堿和鹽時,接觸胃酸患者的用藥問題,合理使用化學肥料等等。開發這種貼近生產生活的資源,既能理論聯系實際,開闊學生視野,又能強化人與自然環境的* * *榮耀意識,最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轉變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具體實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探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來學習。
比如在題目“關愛水資源”的教學設計中,我考慮到學生對水汙染的內容比較熟悉,但對水資源的缺乏並沒有深刻的認識。因此,我設計了自學的題目:①屯河水資源分布及水質調查;(2)洞河汙染與我市經濟發展;(3)向市政府提出建議: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4)給全體師生的建議:節約每壹滴水。水資源的短缺是通過多媒體進行的。在開展這些活動的同時,向學生傳授方法,課堂成為學生討論交流的場所,老師及時點評鼓勵,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註重服務。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變“我要學”為“我要學”,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四)改變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根據不同的教學時間、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狀態,適當改變教學方法。比如下午第壹節課,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可以組織壹個小的知識競賽,比如寫化學方程式的接龍遊戲:分組分別寫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學生輪流上臺。臺下的同學找其他組的毛病,完全補充,然後選出優秀的同學。這種課堂雖然看起來有點亂,但學生們不再犯困,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復習了舊知識,也為學習新知識做了鋪墊,使學習活動成為壹種有生命力的活動。
二、培養學生的能力
(1)重視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綜合能力。
新課程倡導課程整合,淡化學科界限,給學生壹個整體化的課程。當今社會,人類面臨著人口、環境、能源、資源、健康等問題的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重視化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多學科共同努力。化學與物理、生物、地理等學科有很多聯系。在教學中,要有目的地設計壹些跨學科的學習課題,讓學生在現有學科的基礎上盡可能全面地理解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比如:①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②溶液與生命運動;③土壤的簡單分析;④水系變化和水資源分布;⑤赤潮和水華;⑥水溶液和金屬的導電性;⑦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⑧食品添加劑的種類、作用和不良反應。在這些學科的學習中,學生認識到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決策能力、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關註學生差異發展,培養創新能力。
課程改革的壹個重要特征是將學生正確定位為發展中的人。作為發展中的人,學生需要老師的特別關註,所以應該允許他們有不同的發展,讓他們的個性為人所知。面對發展中的人,化學教學應重視他們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不要用現成的答案框住學生的思路,不要用現成的教案框住預設的路線。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時,我壹改以往給學生設計步驟的方式,大膽地讓學生自己設計,不再擔心學生出錯。比如在探索石灰石與鹽酸的反應時,會出現過量的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而不渾濁的現象。我不提前告訴學生這個現象,讓他們自己去找。通過觀察,我發現每組實驗的現象都很不壹樣:有的取石灰石多,有的取鹽酸多,石灰水也很不壹樣。針對這種現象,我請各組互相交流討論,同學們可以得出壹個結論,化學反應的現象與藥物的劑量有直接關系。然後在引導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再做壹個總結,從而加深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掌握。我每次組織實驗教學都盡量這樣做,學生逐漸養成預習實驗的習慣,能根據課本的提示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為了鼓勵學生保持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用組織他們參加課外實驗作為獎勵,邀請實驗方案比較好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做實驗,比如做粉筆彈,做葉脈書簽,做帶毛的鴨子,準備洗滌劑,蘇打等等。並將實驗產品分享給全班同學,既滿足了他們的成就感,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探索和創新能力。
(三)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是科學探究,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學實驗。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每壹個教材實驗,又要在適當的條件下,根據需要補充實驗或實驗創新。比如導論課上補充有趣的實驗;在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索中補充了氣體、沈澱、變色、發光、放熱的化學反應。第六單元在第壹個項目中補充了玻璃刀切割玻璃、鉛筆芯導電、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紅墨水等實驗。介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時,在自制的簡易天平中加入二氧化碳;介紹了添加氫氣的爆炸實驗和使用易燃易爆物質時白磷的自燃實驗。在介紹解決方案時補充了模擬的“死海實驗”。壹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在補充壹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時有所改進,即把光亮的銅片在酒精燈上燒黑,然後迅速伸入壹氧化碳瓶中;當壹氧化碳還原氧化鐵時,尾氣處理改為收集排放法點燃;做氣體的燃燒實驗時,先用引流法收集在錐形瓶中,用膠塞塞住,帶到教室直接在瓶口點燃。密度大的直接放,密度小的倒在鐵圈上,非常明顯。當然,我們學校只有三個化學實驗室,從初三到初三四個教學年級四十多個班。不可能每節化學課都在實驗室上,教學設備遠遠不夠。所以,只有創造條件,尋找替代品,學生才能完成每壹個實驗。如蠟燭及其燃燒,吸入空氣呼出氣體,老師提供清澈的石灰水,其他用品由學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在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索中,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是在有蓋的塑料杯中進行的,表面有堿和醋;酸堿指示劑可以用果皮和花制成。總之,只要不危險,就讓學生去做,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四)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化學不同於語文和外語。不要求死記硬背,而是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因此,在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閱讀,抓住關鍵詞,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催化劑概念中:變化、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變化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質,在氧化反應概念中:氧氣,在單質和化合物概念中:壹種元素、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和純物質,在質量守恒定律中:參與。抓住這些關鍵詞,就能透徹理解每壹個化學概念。
(五)給學生犯錯的機會,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
比如在制氧和檢查設備氣密性時,設計了兩種方案。先讓壹些同學先拿著試管,然後把導管放入水中,看不到氣泡出來。第二,讓另壹部分學生先把導管放入水中,然後用手緊緊握住試管,很快就能看到氣泡冒出來。得出不同的操作方法導致不同的結果。即在讀題目時,要特別註意形容詞和副詞,如“濃”、“稀”、“先”、“後”、“壹滴壹滴”、“幹”、“幹”、“冷”、“熱”。
總之,我認為在新課程的教學中,要真正理解課改的理念,真正實現從理念到行動的轉變,這樣才不會再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要努力為學生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地方,讓每壹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現”,真正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和化學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管宏宇、白明信主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年3月,1。
[2]劉良華,校本教學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