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壹個球員,會找出很多喜歡的理由,喜歡莎娃也是如此,感謝愛人的知心,去香港出差把這本莎娃自傳《勇往直前》帶給了我。
這本書是從莎娃四歲握拍講起,直到29歲誤服違禁藥被禁賽。
壹個人的成長經歷多少會從她的行為舉止中反映出來,通過觀看莎娃打球對莎娃的認識與書中呈現出的莎娃大體相同,書中描述出了壹個自信、堅強;冷靜、有原則;刻苦、內心有著堅定的“野心”;執著、不畏人言的莎拉波娃。
從四歲握拍算起,莎娃的網球生涯可謂是漫長,算算已有了25年的“工齡”,如放在我們普通人身上,已經是將近退休,回家頤養天年了。別的球員可能握拍也很早,但真正步入持續的網球訓練生涯,能比過莎娃的應無幾人。
從莎娃四歲握拍起,基本上就是與網球形影不離了,與父親相伴,從家鄉索契前往美國,在美國居無定所,四處尋找網球練習場地,在尼克網球學校受到排擠等等,經歷了千辛萬苦,如書中所說:“那些年代我們兩個的人生,就是鹹中帶甜,黴運後接著好運,有時有些貪婪的人會置我們於危機之中,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往往會有人不計厲害,載我們壹程,送我們壹張公車票,或是提供住處來拯救我們。”
我想,莎娃所說的黴運之後的好運絕不是空穴來風,主要是小小的莎娃在擊打網球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的特質和精神感動了提供好運的人,加之父親為女兒網球事業的積極努力。
持續、高度的專註力以及壹次次用力擊球的無意識“吼叫”,從莎娃握拍起就如與生俱來似地長在了莎娃身上,這種獨特的氣質以及從小就紮根於心裏的:“我要擊敗所有的人”的“野心”,引領著莎娃壹步壹步地走向網球的巔峰,至今莎娃已獲得五座大滿貫單打冠軍,單打最高排名是世界第壹。
書中莎娃對自己網球生涯中經歷的重要事件進行了描述,除了童年、青少年成長時期與父親***同的經歷外,莎娃也坦率地講了她的戀愛史以及大家關註並比較敏感的話題和事件,敞開心扉談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與小威廉姆斯的對手兼有點敵意的關系 。莎娃與界內女選手的關系壹直被人們有所微詞,她幾乎沒有關系比較親密的女選手,尤其是與自己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小威廉姆斯,不僅對立,對立中還稍顯出點敵意,在書中莎娃對此講述了自己的想法。與對手關系冷淡,這主要源於莎娃內心強烈的“擊敗所有對手”的目標,她認為,如果與對手關系親密,在球場上難免會有內心柔弱、不忍下手的時候,這會影響自己目標的實現。而與小威廉姆斯稍有點的敵意,是因為莎娃在17歲時擊敗小威廉姆斯,奪得溫布爾登網球女單冠軍,當時正是兩人年輕好勝、帶有強烈“野心”的年齡,而莎娃恰巧看到了失敗的小威廉姆斯傷心、悲傷的壹面,失敗者不願讓勝利者看到自己的失落情緒,由此難免產生壹絲敵意或怨恨。
我覺得莎娃不與對手交朋友的想法並非是壹個普遍適合的道理,因人而異,不過從另壹側面也說明莎娃是壹個非常診視感情的人,她很清楚地知道,如果真的與對手有了深厚友誼,會影響自己目標的實現。
肩膀肌腱撕裂帶來的痛苦和改變。 二十壹歲,正值莎娃職業的頂峰,肩膀肌腱撕裂把她推向了生命中的黑洞,失去了發球,面臨著手術和手術後的未知。
手術後經過壹段漫長的恢復後,重新走上賽場的莎娃被低階球員輕易打敗,這種失落的心情,讓莎娃無法享受人生的其它部分。但內心強大的莎娃沒有被打倒,耐心地壹點點恢復、訓練、參加比賽,發球力量優勢不再,開始增強擊球力量,且在原先平直的抽球基礎上,稍加了旋轉。技巧上的改變讓莎娃對網球的認識和理解更深了壹步,此時,莎娃急需壹座大滿貫來證明和增強自己的網球能力和信心。
2012年的法國網球公開賽對莎娃意義非凡,她拿到了這個大滿貫冠軍,她在書中寫道:“我仍然站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世界,但我已不是同樣的球員、同樣的人。我用新的眼光再次觀看這壹切,且第壹次真正感激這壹切。…那是新的人生,是春天的到來。”
違禁藥品帶來的恐慌與打擊。 這個事件無疑是莎娃網球生涯中壹件無比重要的事情了,書中對這件事進行了詳細描述,且語言中盡顯出恐慌、吃驚、委屈、自責、不安、憤怒等等情緒,輿論有了不同的聲音,這給了莎娃很大的打擊。
壹系列的陳述、解釋之後,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判決:禁賽十五個月,屬於非蓄意服用禁藥者。而這時,莎娃已禁賽壹段時間了,這意味著時間不長,她就可以重返賽場了。
裁決書下達之前,莎娃緊張的夜不成眠,看到結果後,書中寫到:“我開心的不得了,如釋重負,這並不完美,也沒什麽事情是完美的,不過這份重擔終於從我肩上掉下來了。”
禁賽風波後,原本已考慮何時退役的莎娃改變了想法,重新燃起了打球的渴望和鬥誌,在書的最後寫道:“現在我只想打球,只要能打,盡我所能,直到他們將網取下,直到他們燒了我的球拍,直到他們阻止我。”
這就是莎拉波娃,越挫越勇,壹個有韌性、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莎拉波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