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別名將離、離草,是芍藥科芍藥屬的著名草本花卉。其在中國的栽培歷史超過4900年,是中國栽培最早的壹種花卉。芍藥可分為草芍藥、美麗芍藥、多花芍藥等多種品種。芍藥花瓣呈倒卵形,花盤為淺杯狀,其根制成中藥具有鎮痙、鎮痛的藥用價值。位列草本之首,其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為“六大名花”之壹,又被稱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現已被尊為七夕節的代表花卉。另外,芍藥在紅樓夢中是壹種重要的花,史湘雲醉眠芍藥茵是紅樓夢中最美麗的情景之壹。 中文學名:芍藥 拉丁學名:Paeonia lactiflora 別稱:將離、離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紅藥等 二名法:Paeonia lactiflora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虎耳草目 Saxifragales 科:芍藥科 Paeoniaceae 屬:芍藥屬 Paeonia 種:芍藥 P. lactiflora 編輯本段植物屬性植物概述 草本花卉芍藥 芍藥(sháo yào)[1]名字的由來,據《本草》記載:“芍藥猶綽約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芍藥的別名甚多。在中國花卉絢麗的百花園中,古人將芍藥推為“花相”(花中宰相),又因芍藥為草本,故又稱為草芍藥(崔豹《古今註》)。它花大色艷,嫵媚多姿,故名為“嬌容”、“余容”(《名醫別錄》)。古時人們於別離時,贈送芍藥花,以示惜別之情,所以又名“將離”、“離草”(《古今註》)。唐宋文人稱芍藥為“婪尾春”,婪尾是最後之杯,芍藥花開於春末,意為春天最後的壹杯美酒。芍藥是草本花卉,沒有堅硬的木質莖桿,猶如弱柳扶風、柔弱無骨般的少女,故有“沒骨花”之稱(《鄭虔胡本草》)。因它的花有香氣,有“攣夷(又名“黑牽夷”)、“留夷”(《廣雅疏證》)和“辛夷”(王逸註《楚辭·九歌》)之名。此外,古名還有“解倉”、“白術”、“犁食”、“鋌”(《名醫別錄》)等。在國外,芍藥也倍受青睞,有“花中皇後”的美稱。代表含義芍藥自古就是中國的愛情之花,現在也被譽為七夕節的代表花卉。西方的玫瑰是帶刺的,中國的情花芍藥不僅美麗,而且可以治病,它映閃著中華民族如玉如芍藥壹樣的品德和性格,勤勞、務實,淡如芍香、柔美如玉。粉紅色的芍藥如天邊的彩霞,亦如相戀中羞澀的少女,浪漫、含蓄是芍藥映紅著春天的面龐。上巳節的習俗和“贈之以勺藥”的情歌,從詩經的吟唱壹直沿襲到漢唐明清。古老的中國,芍藥壹直是愛情的旋律,浪漫的山歌。 [2]是“楚楚動人”、難舍難分”。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藥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芍藥又稱“將離草”。形態特征 七夕節代表-芍藥 根:根由3部分組成:根頸、塊根、須根。根頸頭(區別於“根莖”,根頸是根,根莖是莖)是根的最上部,顏色較深,著生有芽;塊根由根頸下方生出,肉質,粗壯,呈紡錘形或長柱形,粗0.6~3.5厘米,外表淺黃褐色或灰紫色,內部白色,富有營養,塊根壹般不直接生芽,斷裂後卻可萌生較小的新芽,因此秋季收集5厘米以上的斷根也可繁殖;須根主要從塊根上生出,是吸收水分和養料的主要器官,並可逐漸演化成塊根。芍藥的根按外觀形狀不同,壹般又可分為三型:粗根型、坡根型、勻根型。粗根型,根較稀疏,粗大直伸;坡根型,根向四周伸展,粗細不勻;勻根型,根條疏密適宜,粗細均勻等。根可入藥。芽:叢生在根頸上,肉質,冬季在地下越冬,春初隨氣溫上升,萌芽出土,初生時水紅色至淺紫紅色,也有黃色的,長出地面後,顏色加深,壹般成為深紫紅色,外有鱗片保護。芍藥的芽為混合芽,既發育成生殖器官——花,又形成營養器官——莖和葉。萌芽前,芽長為2.5~4厘米。芽生出地面之後的顏色與形態也因品種不同會有所差異,顏色從深紫紅色到黃褐色不等,芽形則可分為3型:即短圓型、竹筍型、筆尖型。短圓型,芽體較短,端部鈍圓形;竹筍型,芽體較長,端部急尖,呈竹筍狀;筆尖型,芽體較長,端部漸尖,狀如毛筆的筆尖。芍藥發芽是最壯觀的場面之壹,因為它體現了生命的萌發與活力,因此具有價高的欣賞價值。 芍藥(6張)莖:由根部簇生,高約50~110厘米,草本,莖基部圓柱形,上端多棱角,有的扭曲,有的直伸,向陽部分多呈紫紅暈。葉:下部的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即葉的末端由3片小葉組成壹束葉,兩側又各有壹束葉,兩側的每壹束葉通常情況下由4片小葉組成,中部的復葉,末端的3片小葉不變,兩側的小葉片數開始減少,由原先的4片逐漸減為3片、2片或1片,甚至消失,當消失時,末端只有3片小葉構成,這時叫做三回羽狀復葉,上方的葉片是單葉。葉長20~24厘米,小葉有橢圓形、狹卵形、被針形等,葉端長而尖,全緣微波,葉緣密生白色骨質細齒,葉面有黃綠色、綠色和深綠色等,葉背多粉綠色,有毛或無毛。芍藥的葉也具有觀賞價值,“紅燈爍爍綠盤龍”中“綠盤龍”就是對葉的贊美,因此也可作為觀葉植物。花蕾:形狀有圓桃、平圓桃、扁圓桃、尖圓桃、長圓桃、尖桃、歪尖桃、長尖桃、扁桃等數種。外輪萼片5枚,葉狀披針形,綠色,從下到上依次減小;內萼片3枚(有時增至7枚),綠色或黃綠色,有時夾有黃白條紋或紫紅條紋,倒卵形、寬卵形、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花:壹般獨開在莖的頂端或近頂端葉腋處,也有壹些稀有品種,竟是2花或3花並出的。原種花白色,花徑8~11厘米,花瓣5~13枚,倒卵形,雄蕊多數,花絲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鈍圓,心皮3~5枚無毛或有毛,頂具喙;園藝品種花色豐富,有白、粉、紅、紫、黃、綠、黑和復色等,花徑10~30厘米,花瓣可達上百枚,有的品種甚至有880枚,花型多變。花期5--6月。 芍藥 詳解圖 果實:蓇葖果,呈紡錘形、橢圓形、瓶形等,光滑,或有細茸毛,有小突尖。2~8枚離生,由單心皮構成,子房1室,內含種子5~7粒。種子:黑色或黑褐色,種子大型,呈圓形、長圓形或尖圓形。生物學特性物候期 白芍藥 芍藥在壹年之中,各種器官受氣候條件的制約,發生相應變化的時期,稱為物候期。如北京地區3月底至4月初芍藥萌芽出土,前壹年6~7月在地下根頸部孕育的芽,經生長和花芽分化,在春天氣溫回升後萌芽出土,芽多呈美麗的紫紅色,少數品種為嬌嫩的黃綠色,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經20多天的快速生長,新莖高可達成株高度的2/3左右,下層復葉平展,嫩葉亦呈紫紅色或黃綠色;在下層葉平展後,又快速生長,於4月上旬莖頂端出現花蕾;現蕾後,隨莖葉充實,花蕾發育,於5月上中旬花朵初開;於6月上旬花期結束,單朵花開放時間5~7天,單瓣品種開放時間短些,重瓣品種長些。群體花期(從早花類品種開花到晚花類品種謝花)約25天;花謝後,地下根頸部又分化並發育混合芽;種子8月成熱,10月底至11月初地上部分枯死,根頸上著生的混合芽在土內越冬,次年春天再萌芽生長。這以年為單位的周期性變化過程,主要有以下規律:壹是順序性,每壹物候期,只有在前壹個物候期完成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同時它又為下壹個物候的進行奠定基礎;二是所有物候期的變化,都是在壹定的外界條件綜合作用下產生的,其中溫度常是影響的主導因子;三是因為物候期隨著壹年四季氣候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物候變化有其年周期性;四是物候期在壹定條件下有其重演性等。 影晌開花物候的主要因素 多花芍藥(1)氣溫:在同壹地區,芍藥花期的早晚與春天氣溫變化密切相關。溫度可影響整個開花的過程。春暖和春寒,花期可相差4~5天以至10~20天。 (2)水分與降雨:水分和降雨對花期的影響不大,在花前充分灌水或遇降雨,有助於芍藥開花,花朵碩大,花色艷麗;但若遇到較大的降雨,花朵受損,會提前敗落。若花前土壤含水量低,則會使花朵變小,花色不艷,花期縮短。 (3)海拔離度:海拔高度可影響氣溫、光照和濕度等的變化,從而影響花期。壹般情況下,隨著海拔增高,花期延遲。如洛陽的芍藥於5月14日花期結束,在其附近的滿縣白雲山上.芍藥剛剛透色。四川彭州市芍藥花期結衷,其附近的丹景山則花近初開。可利用栽培地的不同海援高度交化,廷長觀賞期。 (4)光照:光照常與溫度相伴而對植物生長發育和花期產生重大影響。花前光照不足,會影響花色,使之不夠濃艷,花期光照強烈,再伴以溫度升高,會使花期縮短或灼傷花朵。因此.在花期搭遮陽棚,會延長芍藥的花期。生長發育特性1、生命周期和年周期芍藥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從種子萌芽直至死亡,在壹生的生命活動中,經歷生長、開花、結實、衰老、死亡等生命過程,這壹全過程稱生命周期,也稱大發育周期。就實生植株而言,生命周期可分為3個發育時期,實生苗約4年開花,開花前為幼年期,播種出苗後第壹年,株離3~4厘米,長1~2片葉,根長8~10厘米,根上部較粗,直徑約0.4~0.5厘米;第二年春天,株高達7~8厘米,生長較好的植株可達15~29厘米,株幅30厘米左右;第三年春天,有少數植株即已開花,株高15~60厘米,僅壹主根發達;株幅30~40厘米,第四年植株皆可開花。進入成年期後,生長旺盛,開花繁茂,處於最佳觀賞期。只要環境適宜,成年期可持續二三十年,然後進入衰老期,直至死。分株苗直接進入成年期,二三十年後逐漸衰老。 年周期,也稱小發育周期,是指芍藥植株在壹年當中,隨著氣候節律的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發育變化。主要表現為生長期和休眠期的交替變化。其中以休眠期的春化階段和生長期的光照階段最為關健。芍藥的春化階段,要求0℃低溫下,經過40天左右才能完成.然後混合芽方可萌動生長.芍藥屬長日照植物,花芽要在長日照下發育開花,混合芽萌發後,若光照時間不足,或在短日照條件下通常只長葉不開花或開花異常。 2、生長發育特性(1)花芽結構和生命周期:芍藥的芽為混合芽,屬地下芽類型,萌發後伸出地面既抽桂長葉,又展蕾開花。混合芽是多種原基的復合體,由頂端生長點、芽鱗、芽鱗腋內的腋芽原基、葉原基、葉原羞腋內的腋芽尿原基、苞片原基、萼片原基、花瓣原基、雄蕊原基、雌蕊原基等組成。這芽稱之為母代芽,則芽鱗和葉原基腋內的腋芽原基就是子代芽的原始體。葉原基腋內的及其腋芽原基不產生芽鱗為裸芽;而鱗片腋內的腋芽原基有芽鱗,形成鱗芽。春天鱗芽萌發,子代裸芽隨母代混合芽的節間伸長而伸出地面,形成主幹上的花枝或分枝;其子代鱗芽不露出地面。待秋後地上部分枯萎後,位於芍藥根頸部最上端的子代鱗芽就成了“頂芽”。實際上芍藥的頂芽只有壹個,就是種子萌發後,實生苗的頂芽。次年,這子代鱗芽就萌發出土,伸枝、展葉、開花。所以,裸芽的生命周期為2年,而鱗芽的生命周期為3年。 (2)花芽分化:芍藥花後,其地下鱗芽的腋芽約於8月出現,其頂端生長點由外向內逐漸產生芽鱗原基,到第二年5月,已形成4個芽鱗包被的生長點,6月下旬芽鱗分化完成。然後,頂端生長點開始產生葉原基,葉原基有多個指狀突起,而芽鱗原基僅有1~3個。葉原基分化從8月上旬到9月上旬結束。生長習性1.溫度芍藥是典型的溫帶植物,喜溫耐寒,有較寬的生態適應幅度。在中國北方地區可以露地栽培,耐寒性較強,在黑龍江省北部嫩江縣壹帶,年生長期僅120天,極端最低溫度為-46.5℃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開花,露地越冬。夏天適宜涼爽氣候,但也頗耐熱,如在安徽省亳州(bo zhou),及夏季極端最高溫度達42.1℃,也能安全越夏。 2.光照芍藥生長期光照充足,才能生長繁茂,花色艷麗;但在輕蔭下也可正常生長發育,在花期又可適當降低溫度、增加濕度,免受強烈日光的灼傷,從而延長觀賞期,但若過度蔽蔭,則會引起徒長,生長衰弱,不能開花或開花稀硫。 芍藥是長日照植物,在秋冬短日照季節分化花芽,春天長日照下開花。花蕾發育和開花,均需在長日照下進行。若日照時間過短(8~9小時),會導致花蕾發育遲緩,葉片生長加快,開花不良,甚至不能開花。 3.土壤芍藥是深根性植物,所以要求土層深厚,又是粗壯的肉質根,適宜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長較差,土壤含水量高、排水不暢,容易引起爛根,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為宜,鹽堿地不宜種植;以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但應註意含氮量不可過高,以防枝葉徒長,生長期可適當增施磷鉀肥,以促使枝葉生長茁壯,開花美麗。芍藥忌連作,在傳統的芍藥集中產區,在同壹地塊上,多年連續種植芍藥,是很普遍的現象,已造成嚴重的損失,不只病蟲害嚴重,產量和質量下降,甚至導致大面積死亡。所以,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輪作制度。 4.水分芍藥性喜地勢高敞,較為幹燥的環境,不需經常灌溉。芍藥因為是肉質根,特別不耐水澇,積水6~10小時,常導致爛根,低濕地區不宜作為我國的芍藥產區,每次水災,對芍藥幾乎都是毀滅性的,只有在高敞處,未被水淹的芍藥留了下來。品種分類芍藥屬植物約35種,分布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根據其生長習性和花盤形狀分為兩組。壹是牡丹組,系落葉灌木或亞灌木,花盤杯狀或盤狀,革質或肉質,全包住心皮或包住心皮的基部。我國產三種(不包括變種),即牡丹、黃牡丹和紫牡丹。二是芍藥組,系多年生草本,花盤不發育,包住心皮基部,不很明顯。芍藥組植物約30種,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另有二種產美洲,有的把它們另列為壹組,稱美洲芍藥組。 國外產的芍藥組植物,都是花卉的重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種:蕨葉芍藥,花血紅色,原產保加利亞和高加索;淡黃芍藥,花淡黃色,或帶淺綠色至白色,原產黑海和裏海之間地區;黃芍藥,黃色,原產黑海和裏海之間地區;紅心芍藥,花白至深紅,原產歐洲南部。 我國產的芍藥組植物有八種和六個變種,其中通常直稱為芍藥的,是近代芍藥品種群的主要原種。八種芍藥分別是:草芍藥、美麗芍藥、芍藥、多花芍藥、白花芍藥、川赤藥、新疆芍藥和窄葉芍藥。 芍藥的花型分類特征1、單花類:花朵由單朵花構成 1.1千層亞類:花瓣向心式自然增加,排列整齊,形狀相似,由外向內逐漸變小;雄蕊只著生於子房周圍,隨花瓣增多而相應減少直至消失。花形扁平。 ① 單瓣型:花瓣2~3輪,寬大,有發育正常的雄蕊和雌蕊,通常指原種型。 ② 荷花型:花瓣4~5輪,寬大,形狀大小相似,雄蕊正常或個別雄蕊瓣化成碎瓣、披針狀瓣或須狀瓣而散生在雄蕊群中;雌蕊正常。 ③ 菊花型:花瓣6輪以上,由外向內逐漸變小,雄蕊正常,數量較少;雌蕊正常,數量增多或 減少。 ④ 薔薇型:花瓣極度增多,由外向內漸小,雄蕊全部消失;雌蕊正常、退化變小或完全消失。 1.2樓子亞類:外瓣寬大,2~3輪;雄蕊離心式瓣化,雌蕊正常、瓣化或退化。花形隆起或高聳(金蕊型除外)。 ① 金蕊型:外瓣寬大,2~3輪,雄蕊花藥增大,花絲變粗,雄蕊群呈鮮麗的金黃色;雌蕊正常。 ② 托桂型:外瓣寬大,2~3輪,雄蕊完全瓣化成須狀瓣、針狀瓣或披針狀瓣,由外而內稍大,直立於外瓣內;雌蕊正常或瓣化成舌狀瓣,舌狀瓣顏色或瓣端顏色常為柱頭原色。 ③ 金環型:外瓣寬大,2~3輪,雄蕊大都瓣化,瓣化瓣高聳,但雄蕊變瓣與外瓣間殘留壹圈正常雄蕊;雌蕊正常或瓣化。 ④ 皇冠型:外瓣寬大平展,2~3輪,緊挨外瓣內環生少量須狀瓣、針狀瓣、披針狀瓣或碎瓣,其上為雄蕊瓣化成的舌狀瓣或披針狀瓣,直立,隆起,簇生於外瓣內,中心有少量雄蕊,或退化成短小狀態;雌蕊正常或瓣化、退化。 ⑤ 繡球型:雄蕊大部分瓣化成舌狀瓣,似次外瓣,盛開時全花豐滿,形如繡球,中心雄蕊極少或退化;雌蕊變小或退化。 2、臺閣類:指植物開花時,花朵(或花序)中心或者花間之生長點經再次分化花芽開花的現象。在花朵(下方花)中心再形成1朵花(上方花),上方花與下方花相疊合,從而增加了重瓣程度,有些品種甚至由3花乃至4花疊合而成。 2.1千層亞類:基部的單花(下方花)具單花類千層亞類的基本特征。千層臺閣型(初生臺閣型):下方花雌蕊正常或稍瓣化;上方花壹般雌雄蕊正常。全花較扁平。 2.2樓子亞類:下方花花瓣2~3輪,雄蕊瓣化,雌蕊瓣化或退化。全花高聳。 ① 彩瓣臺閣型:下方花雌蕊瓣化,雄蕊多瓣化;上方花雌雄蕊正常或稍瓣化。 ② 分層臺閣型:下方花雌蕊變瓣變得與正常花瓣無異,雄蕊變瓣較正常花瓣短小;上方花雄蕊亦多瓣化成短瓣,雌蕊瓣化或退化。全花具有明顯的分層結構。 ③ 球花臺閣型:下方花雄蕊變瓣伸長展寬與正常花瓣無異,雌蕊變瓣亦變成正常花瓣;上方花雄蕊變瓣亦多與正常花瓣難以區分,雌蕊瓣化或退化。全花球狀。
上一篇:醫藥代表的工作訪問包括哪些內容?下一篇:太倉市 *** 網,太倉市 *** 辦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