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初三上冊化學教案

初三上冊化學教案

初三上冊化學教案5篇

作為壹位傑出的化學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冊化學教案,歡迎大家查閱。

初三上冊化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聯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課堂演示實驗,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通過實驗及實驗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實驗認識物質性質的方法;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系;

聯系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對溫室氣體之壹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知識講解指導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建議以探索式學習為主,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而不是教師先講二氧化碳的性質,然後做實驗驗證給學生看。

2.講授方法上,建議以談話法為主,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生討論每壹點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

3.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在強調不可燃性和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同時,單獨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壹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有利於學生理解滅火這壹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學生並不陌生。但不宜壹次就講到二氧化碳與碳酸鈣反應得到碳酸氫鈣,這樣只會使難點集中,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壹:近來地球上氣溫正在逐漸升高,什麽原因使能地球氣溫如此變化呢?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方法二:據紙報道,某農村壹戶農民挖了壹口井,約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時在井下燒火照明,而家人不知。壹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於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壹男孩亦跟下去,結果三人身亡於井中,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悲

關於二氧化碳性質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為氣態化合物對於學生而言並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壹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通過這節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與前面的物質學習聯系起來,織成知識網。通過本節的學習,完善並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

在氧氣、氫氣後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並不陌生。如學習物質從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入手,到物質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主要學習色、味、態、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此節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節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內容都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或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學科中已經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壹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關於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建議:

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物質性質、形成化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根據學校情況(生源、實驗條件)不同,采用開放程度不同的實驗探究法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采取小組討論式學習模式。

聯系實際生活、生產學習二氧化碳。

課程結束指導

引導學生依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從用途復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課外實驗指導

二氧化碳性質實驗有條件時可以用幹冰來制備,這樣能避免用鹽酸與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氫氣的幹擾,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認識更清楚。建議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用U型管做,並為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打下良好基礎且過渡自然。

初三上冊化學教案篇2

壹、說教材

(壹)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壹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課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為學生從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元素,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壹起來打好了基礎。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離子》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壹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元素周期表發現史的教育,體味科學探究的壹般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間規律性聯系,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符號的意義和元素周期律

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壹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對於化學知識以及物質的宏觀組成已經有了壹定積累,但對於物質的微觀結構還沒有太深入的認識,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壹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講解法、談話法、指導發現法。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壹)溫故導入

教師通過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復習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構成物質的幾種粒子(陰離子、陽離子、原子、分子)的關系,並重點強調數量關系: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結構是本節知識學習的基礎,在開始新課前復習有關原子的內容,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為知識的遷移打好基礎。

(二)新授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圖片,包括藥品(含氟牙膏、加碘鹽、葡萄糖酸鈣、各種維生素復合劑等)、各種礦泉水和音量、各種食品包裝等,通過閱讀、比較這些物品給出的信息,讓學生體會標識中的元素種類、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對人體的作用等。

比較學生熟悉的幾種物質,O?、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化學符號O這種成分,引導學生認識它們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進行講解闡釋。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具有類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幫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組合無數英文單詞的26個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幾個積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築的兒童玩具積木,等等,由此說明元素可以組成多種物質。由此引出目前已發現壹百多種元素,這些元素組成豐富多彩、形態萬千的物質世界。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圖4-4“地殼中的各種元素的含量(質量分數)”,得出結論: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異很大,氧、矽、鋁、鐵含量相對較多,而與生物關系密切的氫、氮、鉀等相對較少。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記憶位於前四位的元素(氧、矽、鋁、鐵),並指出跟生物關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適當施加化學肥料,以提高糧食等農作物的產量,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

將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在化學反應裏,分子發生變化,而元素種類不發生變化。通過此種形式使學生加深對元素概念的了解。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及課本75頁、76頁資料,引入元素符號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議壹議:為什麽要采用元素符號?它的書寫規則是什麽?由此讓學生體會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練習、記憶元素符號的書寫,並強調元素符號書寫時的註意事項,為進壹步學習化學式做準備。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類引出元素周期表,學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構成、表中各個數字的意義、了解化學家門捷列夫的貢獻,了解化學周期表對於化學研究的重要作用,並通過完成課本76頁的活動1來練習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學探究史,通過呈現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還要應講究科學誠信。

材料如下:新華社20__年7月15日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開承認,該實驗室1999年發現的兩種超重元素(即118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的實驗數據是“捏造”的,有關研究人員從事了“不正當科學行為”,造假者已被開除。這項被列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壹的成果,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小組卻無法重復其實驗,而當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們自己重復做該實驗時,也制造不出這種元素。在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實驗中的壹項重要指標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此他們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結論。

本題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學。具體來講,該事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科學本質,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1)科學家也是人。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待科學研究的過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問題,有助於學生脫離那種對科學的簡單化認識,使他們認識到,雖然科學家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科學家們在從事科學工作時,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觀的、理性的,科學家也會犯錯。

(2)科學是動態的“求真”的過程。“不正當科學行為”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成果壹直不斷地接受檢驗。科學不是永遠不犯錯誤,但正是因為科學最終必須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有自我糾錯機制,所有欺詐行為終將會被科學界內的同行揭穿而身敗名裂,科學的不正當行為還會誤導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學的發展,有的甚至可能傷害人類生命,

(3)得出事實的科學實驗應該是可重復的。如果不可重復,科學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復性是科學最根本的壹條準則。通過這種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科學學習,特別是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收集證據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對科學研究的理解。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我給予指導。讓學生觀察每周期開頭的是什麽類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麽類型的元素,結尾的是什麽類型的額元素,這說明元素之間存在著什麽規律性的聯系?與“元素周期表”這個名稱是否有關系?之後教師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其中的規律。通過此種形式,加深學生對於元素周期表的認識及規律的把握。

(三)拓展應用

有條件的學校,可帶領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巖石的標本和各種礦物標本,了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讓學生自己尋找壹些常用藥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標,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比較它們在使用後對人體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體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並嘗試說說實際生活與本節課所學內容存在怎樣的聯系。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本77頁練習題

2、鞏固復習本節課所學:元素、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相關知識

六、說板書設計

(壹)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電子數)的壹類原子的總稱。

(二)元素符號:書寫規則

(三)元素周期表:規律

初三上冊化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知道石油煉制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⒉過程與方法:通過壹些探究活動,進壹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註意環保問題。

教學重難點

⒈煤、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播放生活中的圖片,設問:

1、 家庭中炒菜、做飯、洗浴等使用什麽燃料?

2、 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等使用什麽燃料?

3、煉鋼廠、熱點廠等常使用什麽燃料?

(配以多媒體播放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

邊看邊聯系已有生活經驗,思考:

柴、煤、煤氣。.。

汽油、柴油。.。

閱讀教材,觀看錄像,回答問題。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壹系列復雜變化而形成的。 使學生聯系生活,關心生活從已有的經驗入手,引出新知識,強調在學習中要註意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了解生活,了解社會,知道燃料的種類、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和用途。

知識拓展

1、煤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產物有哪些?

3、煤分解這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麽?

播放錄像:煤的用途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並回答問題: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氣

3、 化學變化,因為反應前是碳,反應後生成新物質:焦碳、煤焦油、煤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嗎?為什麽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為什麽?

3、石油是根據什麽原理進行煉制的?

播放錄像:石油的用途

介紹石油的用途。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並回答問題:

1、不可以,因為這樣會浪費資源,不經濟,不科學,應該綜合利用。

2、混合物,因為其中含有多種成分。

3、根據石油中各成分的沸點不同來分離,是物理變化。

讓學生說出石油煉制的各產品與其用途用。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過渡

投影圖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燒

引出天然氣

讓學生知道:天然氣主要是由碳和氫組成的氣態碳氫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過幾億年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稱為化石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

1、人類大量開采,將使化石燃料最終被耗盡。

2、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由於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壹定要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

初三上冊化學教案篇4

氧氣是典型的非金屬單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幫助學生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學習觀察和描述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並從中歸納出氧氣化學性質的特點,了解氧氣的主要用途,理解氧氣和人類的關系,培養學生愛護綠色植物的意識。同時通過實驗探究,進壹步感受探究的壹般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感受化學變化的奇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並且初步學習化學實驗的壹些操作技能,學會在實驗中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

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之壹,學生雖然耳熟能詳,但對它了解得並不多。為了激發學生求知欲 望,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氧氣的相關的知識,我首先用設問造成懸念引入課題。由於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氧氣的有些物理性質比較抽象,如氧氣的溶解性,氧氣的三態等,我通過具體的事例和觀看圖片資料等,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氧氣相關的物理性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指導學生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時,我壹方面介紹實驗操作的方法並指出有關的安全註意事項,壹方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幾種可燃物在空氣、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最後讓學生由氧氣的性質猜想氧氣的用途,使學生體會到物質的性質決定它的用途,同時讓學生感悟氧氣對生產、生活、科學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整節課用壹些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銜接起來,讓學生的好奇心在萌發和解決的推演中得到滿足和愉快。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表達交流,實驗探究等,通過這些活動為學生創設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師生互動中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氣氛活躍。課堂中我還運用圖片把氧氣的三態的實物和氧氣的在生產、生活和科研中的用途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豐富課堂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願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化學課程標準給課堂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對課程標準強調的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等觀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我深刻地體會到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究活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習的效率。

初三上冊化學教案篇5

上周我進行了第三節制取氧氣教學活動。我主要和學生探討學習氧氣的制法。首先讓學生了解氧氣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經驗回憶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氣。對於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極少數同學能想到分離空氣。此時再提出問題:這些方法是否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給學生提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要求。從而和學生壹起分析得出實驗室不能用這些方法制取氧氣的原因。

對於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通過書上的實驗探究,由對比實驗得出實驗室制取氧氣壹般用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氣,也通過這個實驗探究,再補充壹個對比實驗,證明二氧化錳是這個反應的催化劑,強化催化劑的概念,讓學生印象深刻。教學實踐也證明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

實驗藥品確定以後再對實驗原理進行強化講述,同時讓學生根據實驗藥品和反應原理選擇反應裝置。這裏是學生首次系統的認識氣體的制取,根據實驗原理選擇實驗裝置(分為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具體而言,發生裝置選擇的依據和收集裝置選擇的依據(固液常溫型和固固加熱型用掛圖展出),分析完了以後再進行實驗,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學生壹起探討得出,然後***同進行實驗制取,學生興趣濃厚,氣氛活躍,印象深刻。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在學習氣體的制取時思路清晰,邏輯分明,課後練習的結果表明這節課課堂效益較高,知識的夯實到位,為後面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學習打下伏筆,課堂教學出現可持續性。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對於教學目標和重點的把握需要進壹步提升。本節的重點氧氣的制法,也就是物質獲取的壹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劑”是壹個基本概念,是本節課的難點,但教學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難點。並且時間安排上欠佳,學生制取氧氣耗時過多,導致沒時間學習他人的長處,反思自己的不足。

  • 上一篇:頻繁使用化學品
  • 下一篇:雲南專項整治醫療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其進展如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