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配送成本的控制就是要在滿足壹定的顧客服務水平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配送成本,或者是在壹定的服務水平下使配送成本最小。壹般來說,要想在壹定的服務水平下使配送成本最小可以考慮以下策略。
(壹)混合策略
混合策略是指配送業務壹部分由企業自身完成。這種策略的基本思想是:由於商品品種多變、規格不壹、銷量不等,采用純策略的配送方式超出壹定程度不僅不能取得規模效益,反而還會造成規模不經濟。而采用混合策略,合理安排企業自身完成的配送和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完成的配送,能使配送成本最低。
(二)差異化策略
差異化策略的指導思想是商品特征不同,客戶服務水平也不同。當企業擁有多種商品線時,不能對所有商品都按同壹標準的客戶服務水平來配送,而應按商品的特點和銷售水平來設置不同的庫存、不同的運輸方式及不同的儲存地點。
(三)合並策略
合並策略包含兩個層次:壹是配送方法上的合並,另壹個則是***同配送。
1、配送方法上的合並
企業在安排車輛完成配送任務時,充分利用車輛的容積和載重量,做到滿載滿裝,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
2、***同配送
***同配送是壹種產權層次上的***享,也稱集中協作配送。它是幾個企業聯合集小量為大量***同利用同壹配送設施的配送方式,其標準運作形式是:在中心機構的統壹指揮和調度下,各配送主體以經營活動(或以資產為紐帶)聯合行動,在較大的地域內協調運作,***同對某壹個或某幾個客戶提供系列化的配送服務。
(四)延遲策略
延遲策略的基本思想就是對產品的外觀、形狀及其生產、組裝、配送應盡可能推遲到接到客戶訂單後再確定。壹旦接到訂單就要快速反應,因此采用延遲策略的壹個基本前提是信息傳遞要非常快。
壹般來說,實施延遲策略的企業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壹是產品特征,即生產技術非常成熟,模塊化程度高,產品價值密度大,有特定的外形,產品特征易於表述,定制後可改變產品的容積或重量;二是生產技術特征,即模塊化產品設計、設備智能化程度高、定制工藝與基本工藝差別不大;三是市場特征,即產品生命周期短、銷售波動性大、價格競爭激烈、市場變化大、產品的提前期短。
實施延遲策略常采用兩種方式:生產延遲(或稱形成延遲)和物流延遲(或稱時間延遲),而配送中往往存在著加工活動,所以實施配送延遲策略既可采用形成延遲方式,也可采用時間延遲方式。具體操作時,常常發生在諸如貼標簽(形成延遲)、包裝(形成延遲)、裝配(形成延遲)和發送(時間延遲)等領域。
(五)標準化策略
標準化策略就是盡量減少因品種多變而導致的附加配送成本,盡可能多地采用標準零部件、模塊化產品。采用標準化策略要求廠家從產品設計開始就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去考慮怎樣節省配送成本,而不要等到產品定型生產出來了才考慮采用什麽技巧降低配送成本。
配送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1)加強配送的計劃性。在配送活動中,臨時配送、緊急配送或無計劃地隨時配送都會大幅度增加配送成本。為了加強配送的計劃性,需要建立分店的配送申報制度。在實際工作中,應針對商品的特性,制定不同的配送申請和配送制度。
(2)確定合理的配送路線。采用科學的方法確定合理的配送路線是配送活動中的壹項重要工作。確定配送路線的方法很多,既可采用方案評價法,擬定多種方案,以使用的車輛數、司機數、油量、行車的難易度、裝卸車的難易度及送貨的準時性等作為評價指標,對各個方案進行比較,從中選出最佳方案,又可以采用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
(3)進行合理的車輛配載。各分店的銷售情況不同,訂貨品種也不壹致,壹次配送的物品可能有多個品種。這些物品不僅包裝形態、儲運性質不同,而且密度差別較大。密度大的物品往往達到了車輛的載重量,但體積空余很大;密度小的商品雖達到車輛的最大體積,但達不到載重量。實行輕重配裝,既能使車輛滿載,又能充分利用車輛的有效體積,會大大減少配送費用。
(4)量力而行建立計算機管理系統。在配送作業中,分揀、配貨要占全部勞動的60%,而且容易發生差錯。如果在揀貨配貨中運用計算機管理系統,應用條形碼技術,就可使揀貨快速、準確,配貨簡單、高效,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節省勞動力,降低配送成本。
(5)制定配送成本標準。配送成本標準是配送成本控制的依據,配送成本標準包括配送成本預算中規定的各項指標。但配送成本預算中的壹些指標都比較綜合,還不能滿足具體控制的要求,所以必須規定壹系列具體的標準。
(6)監督配送成本的形成。要根據配送成本控制標準對配送成本形成的各個項目進行經常性檢查、評比和監督。不僅要檢查指標本身的執行情況,而且要檢查和監督影響指標的各項條件,如設備、工作環境等。所以,配送成本日常控制要與配送作業控制結合起來進行。
(7)及時糾正偏差。對於配送成本差異發生的原因,要查明責任者,查清情況,提出改進措施,加以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