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cinoma of kidney [Nomenclature and Terminology Review Committe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RCTM).中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見《潰瘍病學心得集》第二卷。又名腎癌瓣[3]。
《中醫學命名法》(2010):腎癌是發生於腎臟的癌性疾病,以尿血、腰痛、上腹或腰部腫塊為特征[2]。
3.1 腎癌的病因病機腎癌多由肝腎陰虛或憂思郁結、相火內灼、肝經血燥、火邪壅盛所致[3]。
3.2 腎癌的癥狀腎癌見於***或***冠狀溝附近的結節,質硬而癢,或滋水滲出,漸成潰瘍,瘡口扁平或菜花狀[3]。晚期則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堅硬如石,並伴有形神困苦,甚至***爛,危及生命[3]。即***癌[3]。
3.3 腎癌的鑒別與分期 3.3.1 腎癌濕熱蘊毒證腎癌濕熱蘊毒證[2]是指濕熱蘊毒,表現為腰痛、腰腹脹痛不適、尿血、尿急、尿頻、尿痛、發熱、消瘦、納差、舌紅、發熱。消瘦、納差、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為腎癌常見癥狀[4]。
3.3.2 腎癌靜血內阻證腎癌靜血內阻證[2]是指膀胱瘀血,以面色晦暗,腰腹疼痛,甚則腰腹有包塊,尿血,發熱,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等為常見的腎癌癥狀[4]。
3.3.3 腎癌脾腎氣虛證腎癌脾腎氣虛證[2]是指脾腎陽氣不足,表現為腰痛、腹脹、尿血、腰腹腫塊、納差、嘔吐、嗜睡、氣短乏力、大便溏薄、畏寒肢冷、舌淡苔薄、足冷。
3.3.4 腎癌的常見癥狀:畏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沈細[4]。 3.3.4 陰虛內熱證腎癌陰虛內熱證腎癌[2]是指陰液不足,內熱內生,表現為腰痛、腹塊、五心煩熱、低熱,或午後潮熱、顴紅、盜汗、口幹不欲飲、尿頻、盜汗。口幹不欲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倦怠乏力、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為腎癌的常見癥狀[4]。
3.4 腎癌的治療腎癌內治初期宜滋陰降火,補益肝腎,選用知柏八味丸或大補陰丸[3]。後期宜補氣養血,可服用石泉大補湯[3]。外治可服用海扶散、桃花散[3]。早期也可進行放射治療或手術切除[3]。
4 西醫-腎癌腎癌又稱腎細胞癌、腎腺癌,是腎實質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由於平均壽命的延長和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腎癌的發病率較前有所增加,臨床上無癥狀而體檢時偶然發現的腎癌也不斷增多,可達1/2~1/5。
4.1 診斷l.壹般檢查:血尿是重要癥狀。血尿是重要癥狀,紅細胞增多癥發生率為 3%~4%;也可出現進行性貧血。雙側腎腫瘤患者的總腎功能通常無變化,血沈增快。部分無骨轉移的腎癌患者可出現高鈣血癥癥狀,血清鈣水平增高,腎癌切除後癥狀迅速緩解,血鈣恢復正常。有時可發展為肝功能不全,腎切除術後可恢復正常。
2.X線攝片是診斷腎癌的主要手段
(1)X線平片:X線平片可見腎臟外形增大,輪廓改變,偶見腫瘤鈣化,瘤內有局限性或廣泛性絮狀陰影,也可見腫瘤周圍成鈣化線,呈貝殼狀,尤其是青年人腎癌。
(2)靜脈尿路造影,靜脈尿路造影是常規檢查方法,由於不能顯示尚未引起腎膜鈣化變形的腫瘤,也不易鑒別是否為腎癌。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腎囊腫,因此其重要性降低,必須同時進行超聲或 CT 檢查以進壹步鑒別。但靜脈尿路造影可了解雙側腎臟及腎盂、腎盞、輸尿管、膀胱的功能,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3)腎動脈造影:腎動脈造影可發現尿路造影不變形的腫瘤,腎癌表現為新生血管、動靜脈瘺,造影劑匯集時周圍血管增多。血管造影的結果千變萬化,有時可能看不到腎癌,如腫瘤壞死、囊性變性、動脈栓塞等。必要時可在腎動脈造影時註入腎上腺素,使正常血管收縮,而腫瘤血管無反應。
對於較大的腎癌。選擇性腎動脈造影後還可進行腎動脈栓塞術,對不能手術切除的腎癌可減少術中出血,出血嚴重者可進行腎動脈栓塞術,作為姑息治療。
3.超聲掃描:超聲檢查是最簡便、無創的檢查方法,可作為常規體檢的壹部分。腎臟內超過lcm的腫塊可通過超聲掃描發現,鑒別腫塊是否為腎癌非常重要。腎癌是實性腫塊,由於內部可能有出血、壞死、囊變等,所以回聲不均勻,壹般為低回聲,腎癌的邊界也不是很清楚,這與腎囊腫的邊界不同。腎內占位性病變均可引起腎盂、腎盞、腎竇脂肪變形或骨折。腎****囊腺癌超聲表現類似囊腫,可能有鈣化。當難以區分腎癌和囊腫時,可以進行穿刺,超聲引導下的穿刺是安全的。穿刺液可用於細胞學檢查和膀胱造影。囊液通常清澈,無腫瘤細胞,脂肪含量低,影像學檢查囊壁光滑,可確認良性病變。如果穿刺液為血性,則應想到腫瘤,抽出物中可發現腫瘤細胞,影像學上囊壁不光滑,可診斷為惡性腫瘤。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腎內實性腫瘤,超聲表現為脂肪組織強回聲,易與腎癌鑒別。超聲檢查發現腎癌時,還應註意腫瘤是否穿透腹膜、腎周脂肪組織,有無腫大淋巴結,腎靜脈、下腔靜脈有無癌栓,肝臟有無轉移等。
4.CT 掃描:CT在腎癌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在不引起腎盂、腎盞改變和無癥狀的情況下發現腎癌,並能準確判斷腫瘤的密度,可在門診進行,CT能準確分期。據統計,其診斷準確率為:腎靜脈侵犯91%,腎周圍擴散78%,淋巴結轉移87%,鄰近器官受累96%。腎癌的 CT 檢查顯示,腎癌是腎實質內的腫塊,也可突出於腎實質,腫塊呈圓形、類圓形或分葉狀,邊界清楚或模糊,平掃為密度不均的軟組織、CT值大於20Hu,常在30-50Hu之間,略高於正常腎實質,也可與正常腎實質相近或稍低,其內部凹凸不平是由出血、壞死或鈣化引起的。有時會顯示囊性 CT 值,但囊壁有軟組織結節。靜脈註射造影劑後,正常腎實質的CT值達到120Hu左右,腫瘤的CT值也隨之升高,但明顯低於正常腎實質的CT值,使腫瘤邊界更加清晰。如果增強後腫塊的 CT 值無變化,則可能是囊腫,可結合造影劑註射前後的液體密度 CT 值進行確診。腎癌、腎囊腺癌、腎動脈栓塞內的壞死竈,註射造影劑後CT值不增加。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於含有大量脂肪,CT 值常為負值,內部不均勻,增強後 CT 值增高,但仍顯示脂肪密度。嗜酸性細胞瘤CT檢查邊緣清晰,內部密度均勻壹致,增強後CT值明顯增高。
CT檢查判斷腎癌侵犯程度的標準。
(1)腫塊局限於腎臟腹膜:患腎形態正常或局限性突出,或均勻增大。突出表面光滑或輕度毛糙。如果腫塊呈結節狀並向腎囊內突出,光滑的表面仍被視為局限於腎包膜內。脂肪囊清晰,腎周筋膜無不規則增厚。脂肪囊的有無不能用來判斷腫瘤是否局限於腎筋膜,尤其是在消瘦的患者中。
(2) 局限於脂肪囊的腎周侵犯:腫瘤突出並取代局部正常腎實質,腎表面明顯粗糙,腎筋膜不規則增厚。脂肪囊內軟組織結節不明顯,線狀軟組織影不能診斷。
(3)靜脈侵犯:腎靜脈增粗成局部梭形擴張,密度不均,異常增高或降低,密度改變與腫瘤組織相同。靜脈增粗的標準是腎靜脈直徑>0.5 cm,上腹部下腔靜脈直徑>2.7 cm。
(4)淋巴結侵犯:腎盞、腹主動脈、下腔靜脈的圓形軟組織影以及它們之間的圓形軟組織影。增強後密度變化不明顯,可考慮為淋巴結,<1cm不予診斷,≥lcm考慮為轉移癌。
(5)鄰近器官受侵:腫瘤與鄰近器官邊界消失,鄰近器官有形態和密度改變。如果只是腫瘤與鄰近器官之間的脂肪線消失,則不能確診。
(6) 腎盂侵犯:如果腫瘤進入腎盂的邊緣光滑圓潤,呈半月形形成弧形壓迫,在腎功能良好時延遲掃描可見受壓腎盂、腎盞內造影劑邊緣光滑整齊,則考慮單純腎盂、腎盞受壓。如果腎盂、腎盞結構消失或閉塞,全部被腫瘤占據,則提示腫瘤已穿透腎盂。
5.磁**** 振成像(MRI):磁**** 振成像是檢查腎臟的理想方法。腎門和腎周間質脂肪可產生高信號強度。腎外側皮質為高信號強度,其中間髓質為低信號強度,可能是由於腎組織內滲透壓不同,兩部分對比度相差 50%,此差異可隨恢復時間延長和水化而減小,腎動脈和靜脈無腔內信號,故為低強度。集合系統的尿液為低強度。腎癌的 MRI 變異較大,由腫瘤血管、大小、有無壞死等決定。MRI 不能很好地發現鈣化竈,因為其質子密度低。MRI 容易發現和鑒別腎癌的侵犯範圍、周圍組織包膜、肝臟、腸系膜、腰肌的改變。特別是腎癌出現腎靜脈、下腔靜脈癌栓和淋巴結轉移。
4.2 治療措施腎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和肯定,有統計腎癌配合放療對5年生存率無影響。
1.腎癌手術分為單純腎切除術和根治性腎切除術,目前公認根治性腎切除術可提高生存率。腎癌根治性腎切除術包括腎周筋膜及其內容物:腎周脂肪、腎臟和腎上腺。關於腎癌根治性腎切除術是否需要進行局部淋巴結清掃,目前還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淋巴結轉移常伴有血行轉移,有淋巴轉移的病例最終表現為血行轉移,且淋巴結分布廣泛,不易清除幹凈;但也有人認為淋巴結轉移主要在腎門附近;下腔靜脈和主動脈區,可以根治性切除;但根治性淋巴結清掃手術發現,有轉移竈的患者生存期很少超過 5 年。腎癌手術應首先結紮腎動脈和腎靜脈,這樣可以減少術中出血和可能的腫瘤擴散。
腎癌是多血管腫瘤,常伴有較大的側支靜脈,術中易出血,不易控制。因此,對於較大的腫瘤可在術前術中進行選擇性腎動脈栓塞,可引起劇烈疼痛、發熱、腸麻痹、感染等,不宜常規應用。
腎癌治療中的特殊問題:
(1)保留腎組織的腎癌手術:保留腎組織的腎癌手術,如雙側腎癌或孤立腎癌,以及對側腎功能不好,如腎血管性高血壓、腎結石、腎結核、腎盂輸尿管狹窄合並腎盂輸尿管等。如果腎癌較小,即直徑<3cm,位於腎臟邊緣,也可考慮手術治療,以保留腎組織,手術方法為腎部分切除術,也可將腫瘤穿刺出來。
(2)下腔靜脈血栓形成:腎癌易發生腎靜脈和下腔靜脈血栓形成。近年來認為腎癌根治性腎切除術如未發現局部或遠處擴散,可同時切除腎靜脈內血栓或切除下腔靜脈內血栓,預後尚好。手術中下腔靜脈的堵塞應在血栓水平以上,這樣可以避免致命的肺栓塞。如果血栓延伸至心臟,可在心包內堵塞下腔靜脈,然後切開下腔靜脈取出栓子。
(3)腎癌局部擴散侵犯鄰近組織器官:這是腎癌治療中的棘手問題。手術完全切除腫瘤及其受累組織是治愈腎癌的唯壹方法,這類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5%。腎癌的局部擴散可伴有疼痛,這是因為腫瘤侵犯了後腹壁、骶脊肌和神經根。腎癌直接浸潤肝臟的情況相對少見,肝內轉移比直接浸潤更為常見。十二指腸和胰腺受累很少能治愈。雖有遠處轉移,只要能手術,大多仍能切除原發腎臟,轉移病竈仍可能有相當長的生存率,切除病腎後,血尿、疼痛也隨之消除,還是值得的。
2.免疫治療:多年來的研究證明,人實體瘤中的淋巴細胞對其腫瘤細胞有免疫反應,但由於腫瘤內的抑制機制,這種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對自體腫瘤的細胞毒性往往較低,需要將這種TIL細胞進行***和體外擴增,才能充分發揮對自體腫瘤的細胞毒性。正常人淋巴細胞和白細胞介素2(IL-2)培養物能夠產生效應細胞,稱為淋巴因子活化殺傷細胞或LAK細胞。壹組LAK細胞和IL-2治療57例腎癌;LAK細胞+IL-2組有236例,單用IL-2組有221例;LAK細胞+IL-2組有4例完全緩解(CR),8例部分緩解(PR),有效率為12/36(33%);IL-2組只有l/21例,有效率為12/36(33%)。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即TIL細胞,也可以用IL-2在體外擴增,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這種透射轉移
TIL的遷移治療作用比LAK細胞強50~100倍,可破壞其肺、肝轉移竈。其臨床應用的可能性仍在探索之中。
3.化療:腎癌化療效果不佳,單藥治療效果更差。有專家統計,37種化療藥物可配合烷化劑治療腎癌,效果較好。在聯合化療中,較好的組合是:烷化劑+甲氨蝶呤+博來黴素+他莫昔芬睪丸酮;烷化劑+阿黴素+卡介苗+甲基乙二醛氧孕酮;烷化劑+阿黴素+羥基脲+MA。總之,多藥治療優於單藥治療。
4.免疫治療與化療相結合:壹組957例腎癌轉移±復發者應用+鶩甲LPHA-2A治療,單用有效率為12%,如與生物堿聯合治療,有效率為24%。2年內有效者可存活50%~70%,無效者存活10%~15%。理想劑量為皮下或肌肉註射幹擾素 180 萬單位,每周 3 次,靜脈註射長春花堿 0.1 毫克/千克,3 周 1 次。
4.3 病理改變腎癌多為單側單發病變,左右側發病數量與腎癌相似,多為圓形,大小相差懸殊。腫瘤無組織學包膜,但有腎實質和纖維組織排擠形成的假包膜,少數呈均勻的黃色或棕色,多數有出血、壞死、纖維化斑塊,出血壞死可形成囊性,其本身即為***狀囊腺癌。腫瘤可破壞所有腎臟,並侵犯鄰近的脂肪、肌肉組織、血管、淋巴管等。腎周筋膜是防止局部擴散的屏障。腎癌很容易擴展到靜脈形成栓子,栓子可延伸到腎靜脈和下腔靜脈。遠處轉移常見於肺、腦和骨。
腎癌細胞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近端腎小管超微結構特點,認為腎癌發生在近端腎小管。腎癌多為透明細胞癌,且多為顆粒細胞,呈梭形,有時類似肉瘤,這種惡性程度較高的腎癌稱為未分化癌。
4.4 臨床表現腎癌患者的主訴和臨床表現多變,易誤診為其他疾病。腎臟隱蔽,與外界接觸的主要是尿液,因此血尿是發現腎癌最常見的癥狀,但血尿的出現必須在腫瘤侵犯腎盂後才有可能,因此血尿已不是早期癥狀。多年來,血尿、疼痛、腫塊被稱為腎癌的 "三聯征",多數患者就診時僅有1~2項,三聯征約占10%,且很少能治愈。
1.血尿:血尿常為無痛性間歇性發作,全程肉眼可見,隨著病變的發展,間歇期縮短。當腎癌大量出血時,可能會伴有腎絞痛,這往往是由於血塊通過輸尿管引起的。腎癌血尿中的血塊可通過輸尿管形成條狀。血尿的程度與腎癌的大小無關。腎癌有時可表現為持續性鏡下血尿。
2.腰痛:腰痛是腎癌的另壹常見癥狀,多為鈍痛,局限於腰部,常因腫瘤生長充填腎周圍所致,前已述及血塊通過輸尿管也可引起腰痛。當腫瘤侵犯周圍器官和腰部肌肉時,疼痛會更加劇烈和持久。
3.腫塊:腫塊也是常見的癥狀,約1/3~1/4的腎癌患者就診時可發現腎臟腫大。腎臟的位置比較隱蔽,在腎癌還沒有長到很大的時候,很難發現腫塊。壹般來說,腹部摸到腫塊就已經是晚期癥狀了。
4.疼痛:約50%的病例會出現疼痛,這也是晚期癥狀。這是由於腫瘤生長累及腎腹膜或腎盂,或腫瘤侵犯並壓迫腹部後壁結締組織、肌肉、腰椎或腰神經而引起的患側腰部持續性疼痛。
5.其他癥狀:不明原因的發熱,或剛發現時有轉移,肺部癥狀如乏力、消瘦、食欲不振、貧血、咳嗽、咳血等。此外,腎腺癌的影響還包括腫瘤的內分泌活動引起的紅細胞增多癥、高血壓、低血壓、高鈣血癥、發熱綜合征等。雖然這些全身、中性粒細胞和內分泌影響是非特異性的,但約有 30% 的患者首先會出現多種混合表現。因此,將這壹發現視為腫瘤的全身作用是壹條有價值的線索。
4.5 預後決定腎癌生存率的因素在前文已有描述。壹般來說,通過腎切除術治療的腎癌的 5 年生存率為 35%-40%,10 年生存率為 17%-30%。腎癌的預後有時難以估計,轉移病竈可能在腎癌腎切除術後 20 年、30 年甚至更長時間才出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