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黃飛鴻是真人嗎

黃飛鴻是真人嗎

清末民初的佛山武術

陶城,絲織之都,粵劇之源,嶺南中成藥之都,南派武術的發祥地、這樣壹些看似毫不相幹的頭銜背後,歷史和今天都指向同壹個地方,這就是黃飛鴻的出生地,"源跡於晉,得名於唐 這就是黃飛鴻的出生地,"源跡於晉,得名於唐 "的佛山。

這裏距廣州僅半個多小時車程,自古以來水網交織,交通便利,是廣州東西南北的物流集散地。早在唐宋時期,手工業、商業就已十分發達,到了明清時期,更是三步壹鋪、百步壹碼頭,被人們列為 "四大名鎮 "之首,位列 "四大名聚 "中除京師外的第二聚。事實證明,佛山經濟與文化的互動發展是緊密相連的,歷史上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也帶動了這裏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價格不菲的石灣陶塑、可以以假亂真的秋色工藝、不斷創新改良的粵劇藝術,那些當年或形成發展定式或成為千百年後名揚四海的文化成果,在今天依然奪人眼球。

與許多地方不同,佛山武術興起於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背景下,但由於地勢平坦,沒有天然屏障可守,所以在民間為求自保,當地人很早就有習武強身,以及防身自衛的習慣。在歷史上,有壹個例子可以窺見當時佛山人的習武風氣: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黃藥師舉兵圍攻廣州,同時分兵攻打佛山,壹路勢如破竹。當時,佛山只是南海縣轄下的壹個鄉鎮,當局並未派兵駐守,壹切防務均由地方負責。結果,鄉紳梁光等22人僅用壹天時間,就組織了全鄉勇士,在 "無裝甲之援,限險要之塞 "的情況下,歷時半個月,殺敵數千人,直至黃小源戰敗。據史料記載,其中不乏有勇有謀之士。

許多陰謀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開始在經濟發達的佛山建立機構,像清初在石灣建立的 "五順堂",就是珠三角地區最早的天地會(洪門會)組織。雍正年間,京劇藝人 "攤手五 "為躲避朝廷追捕,從湖北來到佛山,開始傳授北派武術,其中包括詠春推手、1853 年,佛山粵劇藝人、天地會拳師李文茂甚至起兵反清復明,打到廣西建立大成國。廣西建立大成國。

富裕的經濟也吸引了不少武術家,到清末黃飛鴻出生時,佛山武術已進入繁榮時期:1851年,蔡李佛的創始人張炎在佛山創辦了宏勝館,並傳弟子在廣州、香港等地設館。嫡傳弟子陳生是三水人,他繼任時,已有會員壹萬多人,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武館,蔡李佛拳也成為當時廣東最大的武館。加上清末傳入佛山的詠春拳經過名師梁贊的發展,弟子眾多,佛山成為南派武術的中心。

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以及以陳啟源在西樵的吉昌隆繅絲廠為代表的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佛山本地的家庭手工業受到很大沖擊,大批工人失業、再加上內河長期不通,水路運輸的優勢逐漸下降,佛山開始失去區域貿易中心的地位,部分商業貿易開始轉移到更為便利的廣州。部分商業貿易也開始向交通更便利的廣州轉移。社會開始動蕩不安,出現了許多黑社會性質的組織,許多武館也應運而生。許多城市貧民和失業工人到武館學習武術,以抵禦侮辱。這壹過程壹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革命前夕,佛山的武術文化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壹位普通的嶺南武術家

1856 年農歷七月初九,黃飛鴻出生在佛山。他的父親黃麒英是清末有名的 "廣東十虎 "之壹,雖然武藝高強,但家道中落。因此,黃飛鴻 6 歲開始隨父習武,12 歲時不得不隨父到佛山、廣州、順德等地賣武術,兼賣跌打藥。據說有壹次他用四象標龍棍,打敗了武林高手鄭大雄的左手釣魚棍,贏得了 "少年英雄 "的美譽。

所謂江湖機緣的出現,是在13歲那年,正在佛山黑豆巷賣藝習武的黃飛鴻父子救了鐵橋三的高徒林福成,為了表示感謝,在近兩年的時間裏,林福成向黃飛鴻傳授了 "鐵線拳"、"飛秤砣 "等絕技。"

16歲。

16歲那年,黃飛鴻開始移居廣州,當時銅鐵線工人集資為他在西關七號富水腳創建武館,向工人傳授武藝,漂泊多年的賣藝生涯得以終結。兩年後,開始小有名氣的黃飛鴻又被 "三柱行"(果柱、菜柱、魚柱)中人聘為行中武術教練。

黃飛鴻的主要事跡都留在青年時期。19歲那年,黃飛鴻在西樵官山市場的壹家當鋪夜遇盜賊搶劫,僅憑壹己之力,就擊退了數十名盜賊,在當地傳為佳話,後被請到石龍巷授徒。1876年,壹個外國人帶著壹條小牛犢大小的狼狗在香港設擂,向中國人邀戰,20歲的黃飛鴻不甘華人受辱,前去應戰。黃飛鴻不甘華人受辱,赴港以 "猴形拐腿 "打死惡犬,從此名揚香港。又壹年,香港惡人強占水坑口笪地小販彭玉的攤位,並打傷彭玉,黃飛鴻路見不平,出手相助,但被數十名持槍大漢包圍,最後仍成功擊敗敵人。

1882年,黃飛鴻開始服兵役,被廣州水師聘為武術教官,後來又兼任廣州總兵衙門 "靖汛旗手 "壹職。3年後,以提督吳傳美的名義聘請他為武術教官,此前在回瀾橋的武館也隨之倒閉。然而,30歲那年,父親黃麒英去世,不久,吳傳美也去世了,黃飛鴻心有不甘,便辭去了武教頭的職務,在廣州仁安街開了壹家正骨診所 "寶芝林",門前掛著壹副對聯:"寶劍出鞘,芳草成林!"

兩年後,博士得以壹展身手。

兩年後的1888年,黃飛鴻治好了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的腳病,劉永福贈送給他壹塊寫有 "精通醫術 "的木匾,聘請他為黑旗軍醫官,同時擔任撫軍技藝總教習。1894 年,劉永福率軍赴臺抗擊日本侵略軍,黃飛鴻隨劉永福赴臺抗擊日本侵略軍。1894 年,劉永福率軍赴臺抗擊日本侵略軍,黃飛鴻隨劉永福率撫軍九營抵達臺灣,駐紮臺南。

1911年,55歲的黃飛鴻應劉永福之邀,出任廣東民團總教習。次年,廣州壹魚吧夥記馬如禪(魚禪)遭歹徒勒索被打,黃飛鴻懲治了歹徒,"義救魚禪 "在羊城廣為傳頌。1919年,廣東省精武會成立,在廣州海珠大戲院召開大會,63歲的黃飛鴻表演了飛砣入澄(圓口陶罐)絕技。

在廣州海珠劇院舉行的大會上,63歲的黃飛鴻表演了飛砣入澄(圓口陶罐)絕技。

黃飛鴻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他24歲才娶妻生子,***有四個兒子,但前三任妻子先後去世,1915年娶19歲的莫桂蘭為妾。1919年,精通武藝的次子黃漢森到廣西梧州渡口 "護勇 "時被人嫉恨他武藝 "鬼1924 年 10 月,廣州國民政府鎮壓商團暴動,西關壹帶房屋被毀,仁安街 "寶芝林 "也被燒毀,所有資產被焚為灰燼,所有錢財付之壹炬。家產被焚,長子失業,黃飛鴻抑郁成疾。

1925年4月17日,黃飛鴻病逝於廣州西便門醫院,享年69歲。然而,當時黃家後人連喪葬費都出不起,多虧女弟子鄧秀瓊出資相助,才得以葬到白雲山下。

與電影中的黃飛鴻相比,現實中的黃飛鴻過得並不好。他的家人除了二兒子早逝外,其余三個兒子分別從事屠宰、行醫、經營雜貨生意。他去世後,妻子莫桂蘭得其真傳武藝,先在廣州 "義勇堂 "教拳,抗戰勝利後赴香港,並在考士道掛起 "黃飛鴻教妻莫桂蘭精醫正骨 "的招牌,不久又組織 "黃飛鴻國術社",1982年去世。

難逃歷史的宿命

考察黃飛鴻的壹生,恰恰是中國歷史上,開始由封建專制轉向民主****、內涵深刻的時代,也是最為動蕩的時代。當時,西方國家已經通過堅船利炮,用裝滿鴉片的駁船敲開了中國堅閉千年的大門,大量雪花般的白銀不斷從那些被迫開放的口岸向外流去。為了在虎門抗擊英國艦隊,林則徐甚至遠赴佛山鑄造大炮。

然而,山河長夢仍處處被踐踏,這其中,黃飛鴻經歷了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後的壹段歷史:當時,他跟隨劉永福來到臺灣,在劉永福倚重的福建臬臺(即、總督)唐景崧的指揮下,1895 年 6 月,唐景崧自立為 "臺灣民主國總統",黃飛鴻任總統。1895 年 6 月,唐景崧自立為 "臺灣民主總統",黃飛鴻被任命為前殿前將軍。在那個年代,多少荒唐的夢啊,不久,李鴻章率淮軍前來圍剿,唐景崧大敗,黃飛鴻也隨唐景崧逃回廣州。從此,黃飛鴻過上了隱居生活,關於他的史料記載也越來越少。

在講究勇武的冷兵器時代,擁有高超武藝的黃飛鴻仍要謀生,他早年漂泊珠江三角洲,16歲後遷居廣州,當時正是中國國力走向巔峰、積貧積弱的時候,內憂外患,百業蕭條,難以維持生計。於是,向外移民成了壹種自發行為。黃飛鴻在佛山、廣州、順德以及香港輾轉奔波,珠三角地區更多的人開始向更偏遠的海外流出,香港當然成為首選,也有人以香港為跳板,前往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就連黃宗羲去世後,他的妻子莫桂蘭也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香港。

都說 "年深關外似吾境,日久故鄉是他鄉",但沒有嘗過現代人滋味的人,又怎能理解在壹百幾十年前,人們背井離鄉的心情。到了異國他鄉,面對壹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人地迥異,語言不同,風俗不同,人也不壹樣,赤手空拳的人就像進入了無邊無際的荒野,又像徒手攀登的探險,恐懼變得不可避免。於是,握緊拳頭成了潛意識,出門在外的人往往習武,健身功能成了次要,自衛防身才是第壹位的。凡有廣府人的地方,必然有人習武,有的甚至在當地開設武館,招收弟子,以傳授武藝為主要謀生手段。其中,佛山作為南派武術的中心,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武術外流地之壹。

以黃飛鴻為例,他在廣州寶芝林傳授的弟子有淩雲傑、梁寬、陳賣魚、陳金泉、帥老余、帥老顏、盧正綱、林世榮等。其中,梁寬武功最高,但天妒英才,他是所有弟子中第壹個去世的。而成就最大的是與黃飛鴻習武20年的林世榮,早年以賣豬肉為生的弟子人稱 "豬肉榮",曾在清末廣州舉行的首屆廣東武術比賽中獲得東較場第壹名、後來又因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孫中山授予銀質獎章,他先後在廣州開設了三家武館,壹生收徒萬余人,其侄子林世榮,也是黃飛鴻的嫡傳弟子。萬余人,其侄林祖繼承衣缽後從教50余年,弟子遍布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東南亞等地。

除了 "抗日保臺 "去臺灣,在記載上,黃飛鴻更遠的是去香港,為國人留下了大部分恥辱,以及除暴安良的心路歷程。真正對華人世界產生影響的是他的妻子莫桂蘭和弟子林世榮。尤其是後者,晚年因受牽連逃往香港,在弟子朱雨齋、張世剛和李世輝的協助下,開始打破門派界限,著書立說,1930 年前後出版了《伏虎拳》、"鐵線拳》、《虎鶴雙形拳》等,開創了廣東現代武術套路的先河,使黃飛鴻所傳洪拳遠播港澳、東南亞、歐美和南非等地。,

黃飛鴻的妻子莫桂蘭和林世榮、歐美、南非等地,經久不衰。

在遷徙已成必然的時代背景下,黃飛鴻生命的終結,除了他不斷在患難中奔波之外,別無他法。作為壹名專業的武術教師,在戰火紛飛、險象環生的歲月裏,也曾在後20年裏躲在城市的角落裏默默地為人們推拿把脈,或者教導學生,雖然沒有見到 "入林之草",而就是郁郁不得誌,黃飛鴻的命運也是順風順水的。

黃飛鴻被改變了

從20世紀30年代到世紀末,在近70年的時間裏,黃飛鴻幾乎是香港所有文學藝術表現形式中唯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源泉,以影響最大的電影為例,其中扮演黃飛鴻的演員有關德興、成龍、李連傑、趙文卓等、僅關德興壹人,就主演了 77 部黃飛鴻電影,並在電影中飾演了黃飛鴻壹角。僅關德興壹人,就主演了77部黃飛鴻電影。自1949年以來,香港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就拍了100部,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沒有了早年在珠江三角洲的顛沛流離,也沒有了喪妻喪子的現實生活,黃飛鴻在以他為原型的文學藝術創作中,更多時候是以壹個超凡脫俗的英雄或俠客形象出現的。就文化烙印而言,香港電影對黃飛鴻的塑造無疑是成功的,無論是早期小說中的黃飛鴻,還是電影中的黃飛鴻,都是俠肝義膽、慈父嚴師、扶危濟困的形象,而在徐克後來的電影中,則加入了更多的時代元素、在面對文化沖突、階級鬥爭、民族鬥爭時,彰顯民族精神、自強自立的俠義少年,在幾十年的歷史積澱中,已經蛻變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化身。而且,借助香港特殊的經濟、地理和文化平臺,黃飛鴻的形象已經輻射到世界各地,成為港產功夫片風靡全球的著名品牌。

早年寫作黃飛鴻的作家,有像朱雨齋、馬雲這樣的門生故吏,也有像念佛山人這樣的佛山鄉親,他們的初衷或多或少都會有宣揚師門、歌頌鄉親的意味在內。黃飛鴻品牌的成功,在壹定程度上也帶動了海外武術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對於世界各地的佛山武館來說,他們更可以自豪地對弟子們說,看,我們佛山功夫更厲害。實際上,在世界武術界,詠春拳和蔡李佛在歷屆武術比賽中的勝率也是最高的。因此,如今世界各地的武館大多以佛山的蔡李佛、詠春、洪拳為主。沈陽金德足球俱樂部的加納外援阿尤據說在來中國之前就聽說過 "黃飛鴻",可見這壹品牌的影響力。

不過,黃飛鴻電影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突然消亡,以及黃飛鴻電視與娛樂業的融合,倒是頗值得玩味。

內地市場壹直是香港電影的主戰場。黃飛鴻在香港影視、文化中經歷了不斷聚合、形成品牌的幾十年,正是中華民族由亂到治、由窮到富的幾十年,內地觀眾接觸黃飛鴻較多的,壹直是改革開放後的事情。在這中間,國人的心態也逐漸從弱者過渡到強者。這種變化雖然緩慢,但在日歷翻過壹個世紀之後,卻是如此清晰可見。因此,對於很多觀眾來說,早年的黃飛鴻電影或許可以鋪陳 "東亞病夫 "的事跡,但在今天,題材是否應該考慮,是否應該加入諸如十三姨等諸多賞心悅目的娛樂因素。除了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娛樂手段的多樣化,就連內地觀眾的胃口也被吊得高高的,單壹類型的電影看壹部可以,看第二部也許就膩了。

另壹方面,美國經濟與好萊塢電影的關系證明,強大的經濟可以造就文化高地,上世紀90年代初以前,香港壹直是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這樣的強勢地位使得香港的文化,尤其是以武俠等為代表的影視作品,在改革開放後不斷向外輸出,輸出到東南亞、歐美,也輸出到非洲和中國內地。當年,世界各地都能看到黃飛鴻的 "佛山無影腳"。然而,金融風暴之後,香港經濟萎靡不振,港式文化高地失守,加上內地和韓國等地電影業的發展,香港電影業壹直萎靡不振,像黃飛鴻這樣已經拍過的老題材,顯然沒有人敢輕易拿來再次炒作。話雖如此,但如果還有可以挖掘的東西,經驗豐富的香港電影人壹定會第壹時間嗅到。

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壹些電視劇集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線索,比如在《我是黃飛鴻》、《我愛搓牙蘇》、《鐵膽梁寬》中,黃飛鴻都是作為配角出現的,而且角色形象越來越多元化。看來,在特定時期樹立起來的文化品牌,也有必要適時做出調整。

黃飛鴻是如何成名的?

在今天所能見到的有關黃飛鴻的記載中,以林世榮弟子朱雨齋所撰《黃飛鴻別傳》為最早。朱玉齋是南海人,別號齋公,世居陽城,隨林世榮習武,很得老師賞識。林世榮曾這樣評價自己的弟子:"若令(裕齋)習武,學敵萬人,其成就躋身拳師而已。"朱雨齋壹生勤奮好學,著述頗豐,黃飛鴻去世後,他開始整理相關資料,並於1933年開始,在《商業晚報》連載這部 "凡事皆有紀實"、"據其生平經歷 "的《黃飛鴻傳》。本書詳細介紹了黃飛鴻的傳奇壹生,突出黃飛鴻的高超武藝、俠義豪情,還介紹了黃飛鴻的父親黃麒英、師傅林福成、弟子梁寬、林世榮以及多位武林高手的事跡。

此後,又分別有忠義鄉人、我是山人、禪宗山人等小說家發表了以黃飛鴻為原型的小說,以20世紀40年代最為興盛,影響最大。到目前為止,至少有11位小說家發表了***20部以黃飛鴻為原型的小說。這些小說家中,有佛山人,也有黃飛鴻的弟子,像朱雨齋的弟子馬雲,本人是香港資深作家,其他小說都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華文報刊上廣泛發表,也有小說單行本在三地出版,他還在上世紀70年代出版了兩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花地剿惡霸》和《鬧丁家莊》。

黃飛鴻題材的長篇小說不斷延伸,1988年,佛山本土作家任流還發表了反映黃飛鴻少年時期在佛山經歷的長篇小說《少年黃飛鴻》。這些作品的題材多是反映黃飛鴻及其弟子除暴安良、匡扶正義、懲惡揚善、為民除害的事跡。同時,這些小說輻射的地域也非常廣泛,包括港臺、新馬、美國、歐洲等地。

正是這些小說的成功,讓黃飛鴻開始超越平凡,以更通俗的形式出現,如電影、粵劇、廣播電視,甚至今天的動畫片。黃飛鴻開始成為家喻戶曉的武術家。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香港,粵劇盛行,大大小小的戲院遍布全城,在粵劇界享有盛譽的優秀劇作家唐滌生開始創作《黃飛鴻正傳》、黃飛鴻正傳》由黃飛鴻的妻子鄭孟霞及著名粵劇演員羅品超組成的 "超華劇團 "主演,全劇共三集***。黃飛鴻的故事寫成三集,交給 "潮華劇團",由其夫人鄭夢霞和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品超演出。羅品超成為第壹位在粵劇中扮演黃飛鴻的藝術家。

把黃飛鴻搬上銀幕的是另壹位藝名 "辛良傑 "的演員關德興,他是廣東開平人,13歲開始學習粵劇藝術。 1949年,他主演了胡鵬導演的《黃飛鴻傳奇》,在香港大獲成功。兩年後,關德興再接再厲,將《黃飛鴻傳奇》搬上粵劇舞臺,融入南派武打和精彩的醒獅表演,使黃飛鴻栩栩如生,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柬埔寨金邊和美國舊金山等地巡回演出時,深受當地華人和外籍人士的歡迎。該劇本後來在佛山和廣州為當地粵劇藝術家演出。

此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壹些香港導演開始在黃飛鴻電影中加入壹些新元素。比如成龍在《醉拳》中寫實的 "虎鶴雙拳",以及後來徐克執導的 "黃飛鴻系列",有時尚也有愛情的元素,除了觀眾較多的李連傑,還加入了有代溝的十三姨,也讓人覺得有代溝的十三姨也是壹個感人肺腑的人物。黃飛鴻電影直到徐克的《龍城霸王》。此外,香港的廣播皇帝鐘偉明也曾在廣播裏播放黃飛鴻的小說,只要 "黃飛鴻談 "壹起,街上頓時空無壹人。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視開始走進千家萬戶,黃飛鴻也開始在1976年由香港無線電視搬上電視熒屏。20年間,香港、廣州、臺灣****,制作了8 **** 173集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

  • 上一篇:買壹贈壹的贈品需要交增值稅嗎
  • 下一篇:發生地震或火災時,該如何逃生?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