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是歐洲人善於精打細算,即使打仗也要從經濟角度考慮,盡量壓縮軍費開支,降低作戰成本,提高效率;而亞洲人則大多缺乏經濟頭腦,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技戰術水平的提高上,用在了兵法的發揮上面,亞洲人為了打仗往往是不計成本的。
為什麽?因為訓練壹名弓箭手的成本遠遠高於訓練壹名火槍手。
弓箭手首先需要的是臂力、膂力,要能百步穿楊,這就意味著不是所有成年男子都有開弓射箭的能力。在唐代,壹石弓(重約 60 公斤)用於射長垛,七鬥弓(重 40 公斤)用於騎射;在宋代,壹石弓是官軍弓箭手的標準配置。
由此可見,身材矮小、體質較差、年齡較大的人不可能成為壹名合格的射手。
而且,弓箭只有在手臂有力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初速和準確性,否則箭就會改變方向。
相比之下,火槍手就沒有這麽高的要求了。只要能拿起火槍扣動扳機就行。不僅適齡男子能夠操作,就連未成年人和老弱病殘者也能輕松上手。不過,早期的火槍操作起來有些麻煩,因為火藥在發射前必須攪拌均勻,而且會受到天氣條件的影響。不過應該指出的是,訓練壹名火槍手的費用仍然比訓練壹名弓箭手的費用低得多。
新兵只需經過壹個月左右的訓練就可以上戰場,如果情況危急,壹周的訓練就差不多了。
這樣壹來,火槍的使用對新兵的體能要求並不高,也就不用擔心士兵的問題了。
而且,與使用弓箭相比,使用火槍的最大優勢之壹就是可以確保火力的相對連續性。
射箭需要臂力,耗費體力,在戰場上大多數人都沒有力氣多射幾箭,需要休息壹下,但這樣就無法保證火力的持續性。
火槍就不存在這種現象,只要有彈藥就可以長時間射擊,扣動扳機與射箭相比,體力消耗顯然要小得多。
弓箭在歐洲不流行還有壹個原因,那就是弓箭的穿透力不如火槍,而歐洲人非常註重單兵防禦。
早在中世紀,人們就開始使用板甲。
14世紀,西歐國家出現了鐵制半胸板。
進入15世紀,煉鐵技術提高,戰爭規模擴大,強度加大,全身板甲的悄然問世。
在這種環境下,弓箭無法穿透防護力極強的盔甲,只有火槍才能對敵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歐洲國家眾多,戰爭頻繁,戰場相對狹小,戰爭的殘酷性和對抗性高於亞洲,只有火槍才能適應這種作戰環境。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廣闊,戰爭往往是大範圍的運動戰,近距離作戰頻率不高,火槍很難派上用場。
而亞洲城市面積大,戰爭中很多時候都是以城市攻防為主,射箭甚至投擲石塊都比站在城下和城上開火槍效果要好,操作也更方便。
所以在亞洲,大家都青睞弓箭。
亞洲人使用弓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萬八千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在古代,射箭的效率並不低,可以像飛蝗壹樣密集。熟練的弓箭手可以箭無虛發,歷朝歷代都湧現出許多大神級別的弓箭手,如後羿、楊虞姬、李廣等。
而在膛線出現之前,火槍的精準度也是無與倫比的。但隨著火槍的進步,尤其是燧發槍升級為燧發槍後,弓箭與火槍的距離慢慢拉大,成了落後的代名詞。如果說那個時候還有人使用弓箭,那也只有挨打的份兒了。
但火槍並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在大炮出現的宋代,它其實就是火槍的壹種。
但宋代的火槍與西方的火槍相差甚遠,不可同日而語。
先進的鳥銃則是在明朝萬歷二十六年(1598 年)從日本傳入中國的,而日本的鳥銃又是從歐洲引進的。而此時,歐洲紐倫堡已經誕生了左輪火槍。可見,歐洲對火槍的喜愛是非常執著的,壹直在探索和研究,在更新換代;而在亞洲火槍壹直不被重視,壹直落後於西方。
這也是近代中國與西方交戰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割地賠款的主要原因。亞洲人愛弓箭,歐洲人愛火槍,說到底就是沒有落後觀念,沒有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