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鯨類動物的拉丁名稱源於希臘語中的 "海怪 "壹詞,這表明古人對這些棲息在海洋中的巨大生物充滿敬畏。事實上,鯨目動物的體型千差萬別,最小的只有 1 米長,最大的可達 30 米或更長。它們大多生活在海洋中,只有少數種類棲息在淡水環境中,外形與魚類非常相似,身體呈流線型,適合遊泳,所以俗稱鯨魚,但這種相似只不過是生物進化上的壹種趨同現象。因為鯨目動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溫和用肺呼吸等特點,與魚類完全相同,所以屬於哺乳動物。鯨目動物的特點是體溫恒定在 35.5℃左右。皮膚裸露,沒有體毛。皮膚裸露,沒有體毛,只有嘴上有幾根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沒有汗腺或皮脂腺。皮下脂肪很厚,足以維持體溫並降低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育良好,但顱骨區域較小,面部區域較大,額骨和上頜骨明顯加長,形成長嘴。頸部不明顯,頸椎愈合,頭部直接連接到軀幹。前肢有鰭,腳趾沒有分開,沒有爪子,肘關節和腕關節不夠靈活,無法在水中遊泳。後肢退化,但仍有骨盆和股骨的殘余,呈殘骨形式。尾部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向兩側水平擴展,形成壹對大的尾葉,但沒有骨質支撐;脊椎骨在狹窄的尾柄中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與魚類不同,可以上下擺動,是遊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綿狀組織,體腔內脂肪較多,可以增加身體的體積,降低身體的比重,增加浮力。
它們的眼睛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很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薄,但聽覺十分靈敏,能感受到超聲波,靠回聲定位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吹氣孔,壹般來說,鼻孔位置越靠後越進化。用肺呼吸,左右各有壹個肺葉,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幫助氧氣的循環,適應在水面進行氣體交換,需要每隔壹段時間浮出水面換氣,也能較長時間潛水。有 10-20 對肋骨。胃分為 4 個腔。腎臟多為腫瘤。
鯨類的祖先也是在陸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動物,可能主要生活在食蟲或食肉的沿海地區,後來被水中的魚類等食物吸引,經過漫長的時間,又從陸地回到海洋,逐漸適應了海洋生活。最早的鯨魚出現在大約 5500 萬年前。/FONT>3600萬年前始新世中期的始新鯨、齒鯨和始新世晚期的原鯨等、它們和現存的鯨類壹樣,頭骨比較小,鼻孔位於頭的前方,還沒有移到頭頂,牙齒和遠古的食蟲、食肉類的牙齒差不多,都是44顆或少於44顆,牙齒、頭骨也很相似,只有少許差別,但它們已經有了適應海水生活的體形和類似魚類的體形。
鯨類的體形差異很大,最小的種類只有 1 米左右,最大的超過 20 米。口中有錐形的牙齒,但不同種類牙齒的形狀和數量也有很大差異,最少的只有壹顆單齒,最多的有幾十顆牙齒,有的還藏在牙床中不外露,因此也是分類的重要依據之壹。只有壹個外鼻孔,呼吸時只能噴出水柱。頭骨左右不對稱。鰭有 5 根手指。胸骨很大。沒有鎖骨。沒有闌尾。主要以烏賊、魚類等為食,有些也捕食海鳥、海豹和其他大型動物,如鯨目動物。世界上的須鯨****有 8 科、約 34 屬、72 種,包括淡水豚、抹香鯨、劍吻鯨、獨角鯨、飛旋鯨、刺豚、江豚、海豚和領航鯨類。須鯨體型巨大,最小的種類也有 6 米多長。口中沒有牙齒,只有在胚胎發育時才能看到退化的牙齒,但上顎左右兩側到咽部各有 150-400 根梳狀排列的角質須。須的顏色、形狀和數量因種類而異,是分類的重要依據之壹。頭頂有兩個外鼻孔,呼吸時可噴出兩股水柱。頭骨非常大,有些種類的頭骨可達體長的 1/3,而且左右對稱。頸椎愈合或分離。胸骨很小,只有 1,/FONT>2 對肋骨與胸骨相連,胸部不完整。沒有鎖骨。翻轉肢壹般有 4 個手指。消化道有闌尾。主要以磷蝦和其他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有些種類也吃小型洄遊魚類以及底棲魚類和貝類。鯨須類動物分布於世界各地,包括露脊鯨、灰鯨和長須鯨三個科,***約 6 屬 11 種。鯨目動物由於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捕獵的對象,但過去由於捕獵手段落後,捕獵量較少,尚不足以影響鯨的數量。到了近代,人們改用船只和大炮捕殺鯨類,殺傷力大大增加,使得鯨魚的數量急劇下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如今,由於世界各國對每年捕捉鯨目動物的數量有嚴格限制,捕鯨逐漸不再是監測鯨目動物數量和生存狀況的科學家們關註的重點。然而,在全球範圍內,人類經濟發展造成的前所未有的海洋汙染對鯨目動物的威脅遠遠大於捕殺,工業化捕撈的快速發展也極大地影響了鯨目動物等海洋哺乳動物的食物來源,成為影響其生存的又壹重要因素。人們習慣於把海洋想象成廣闊無垠的自由世界和可以進行冒險活動的象征,因此,在肆無忌憚地掠奪海洋資源的同時,不僅航運業產生的大量海洋噪音和每年排放的大量壓艙水、還向海洋傾倒大量垃圾,約有 10 萬種化學物質通過汙水排放和空氣進入海洋,難以分解的有機氯化物增加了同樣難以分解的海洋有機化合物的數量,這也是影響它們生存的壹個重要因素。難以分解的有機氯化物增加了海洋中的有機物含量,使海洋汙染越來越嚴重,帶來了嚴重的後果。現代科學研究結果表明,海洋是儲存廢氣中二氧化碳的巨大容器,冷熱海流系統對地球氣候有很大影響,在研究甚少的深海中,有許多對人類有益的未知動植物,其中包括許多潛在的人類食物和藥物來源,具有重要價值。日益嚴重的海洋汙染將使這些寶貴的資源瀕臨滅絕。由於臭氧層遭到破壞,生活在南極附近海域的磷蝦數量密度急劇下降,每 1000 立方米海水中棲息的磷蝦數量從 1982-1983 年前的 177.8 尾急劇減少到 1984-1985 年的 41.2 尾。磷蝦是海洋中的壹種甲殼類動物,是海洋魚類、鯨類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餌料,在海洋生物鏈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大蛋白質資源,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由於鯨目動物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處於食物鏈的末端,海洋汙染,特別是重金屬汙染和其他具有激變作用的物質,嚴重削弱了它們的免疫系統,使它們極易受到病毒和細菌的侵害。我國的鯨類資源十分豐富,迄今在我國海域發現的鯨類已達9科、26屬、38種,其中既有體長超過30米的藍鯨,也有體長僅1米左右的江豚,特別是還擁有壹種特產淡水鯨類--長鰭海豚,這是鯨類中的壹支奇特的芭蕾舞。我國鯨類動物中除白鰭豚和中華白海豚2種被列為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外,其他品種均被列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地球之最--藍鯨
體型
初生7米,成體24-27米;小藍鯨初生6米,成體21-22米。
重量
初生重約 2.5 噸,成年重約 100-120 噸。
形態特征
體型巨大,體色藍灰色,體表有斑紋,背鰭小而短鈍,位置靠後,頭寬而扁,呈U形,巨大的噴流向前推進,尾幹很粗,噴流可達9米,下潛時可露出尾鰭,身體呈流線型,喉下有許多皺褶,須板中長,上頜側視呈水平狀。
行為和自然史
鯨魚有三個不同的亞種,中間的藍鯨生活在南半球,較小的亞種生活在北半球,更小的亞種小須鯨生活在南半球的熱帶地區。成年鯨很少躍出水面,通常以 45 度仰角躍出水面,然後再落回腹部鋰體壹側。在某些地區,覓食活動似乎在傍晚或清晨進行,群體大小為 1-2 只,有時在良好的覓食區會出現較大的群體。
分布
主要分布在寒冷水域和大洋中部的大陸架邊緣。現存數量
約 6,000-14,000 頭。
特性
藍鯨也被稱為 "剃刀鯨"。哺乳綱,鯨目,鯉科。它們分布廣泛,可在從北極到南極的各大洋中找到。
藍鯨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壹頭成年藍鯨可以長到曾生活在地球上最大的恐龍--腕龍體重的兩倍多,是非洲象體重的約30倍。藍鯨是真正的海洋巨獸,平均體長約 26 米,最高紀錄為 33.5 米,平均體重 150 噸。這樣的龐然大物需要大量的食物。壹頭成年藍鯨每天要消耗大約 100 萬卡路裏,相當於 1 噸磷蝦,這是它的主要食物。藍鯨遊到淺灘,吞下壹口水和磷蝦。磷蝦被舌頭過濾掉,舌頭就像壹個活塞,迫使水通過懸掛在上頜兩側的大型篩狀結構鯨須流出。藍鯨的舌頭有 3 米多粗,比壹頭大象還重。
藍鯨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因此每隔 10-15 分鐘就需要從水中呼吸壹次。當它們浮出水面時,先通過鼻孔排出肺部的二氧化碳,然後再吸氣。從鼻孔排出的二氧化碳灼熱而強勁,伴隨著刺耳的巨響,將附近的海水卷出水面約 10 米高,在海面上形成壯觀的白色霧柱。
藍鯨曾經遨遊於世界各大洋,據統計,僅南大洋就曾有 25 萬頭藍鯨。但近年來,無情的捕鯨業已將藍鯨的數量減少到不足總數的 1%。藍鯨的數量很難確定,目前的估計從南極的幾百頭到 11,000 頭不等。無論這壹數字正確與否,與曾經存在的數量相比都低得危險。盡管過去50年來對捕鯨實行了限制,1967年又強制禁止捕鯨,但藍鯨仍在科學研究的幌子下繼續遭到商業捕殺。
藍鯨長途遷徙,夏季生活在極地水域,以浮冰邊緣附近的大量磷蝦為食。
藍鯨是壹種體型非常巨大的鯨魚。藍鯨進食時,張開巨大的口,使海水和浮遊動物蜂擁而至,出現百川入海的局面,然後閉口,海水從須彌縫中排出,過濾下來的小動物,可以吞進肚子裏。冬天來臨時,它們會遷徙到溫暖的赤道海域,行程數千公裏。據了解,壹頭藍鯨在短短 47 天內就旅行了 3000 多公裏。這樣的長途跋涉使它們遠離了覓食基地,長達四個月不吃東西。它們靠儲存的能量維持生命。
藍鯨單獨或成對環遊世界海洋的時間足夠長,可以活到120歲。盡管藍鯨過著獨居的生活,但它們有壹種先進的遠距離溝通方法,即發出低頻、高強度的聲音。據記錄,它們發出的聲音頻率高達 180 分貝,是目前已知由運動產生的最響亮的聲音,超過了噴氣式飛機飛行時產生的噪音。這種聲音可持續長達30秒,1,610公裏以外的其他藍鯨也能聽到。
藍鯨也是動物界唯壹的大力士。壹頭藍鯨以每小時28公裏的速度前進,可以產生1250千瓦的能量,相當於壹個中型火車頭的拉力。曾有壹頭藍鯨以壹艘27米長的捕鯨快艇拖著遊了8個半小時,平均時速9公裏,當快艇開足馬力向後退時,它卻仍被拉著前進了74公裏。
"口技者"--白鯨
體型
初生1.5-1.6米,成年約3-5米
體重
初生80公斤,成年0.4-1.5噸。形態特征
體色很淡,單獨呈白色,頭很小,前額圓形隆起,背棘代替背鰭,喙很短,嘴唇寬,通常遊泳速度很慢,非常容易接近,常浮遊窺視,不擅長空中特技表演。
行為和自然史
在白浪和浮冰中識別它們並不容易,必須註意出現、變大、縮小和消失的白色物體,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海面或海面附近,以平緩的起伏動作移動。偶爾,它會在遊動時將頭擡出水面。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從數百米外就能聽到噴水聲,噴水聲以 5-20 只為壹組,夏季時,在河口附近可能會聚集數百只甚至數千只。
分布
北極和亞北極地區的季節性冰封水域。
現存數量
50,000-70,000 頭
棲息地
白鯨是地道的夏季旅行者,每年七月,成千上萬頭白鯨從北極出發,開始它們的夏季之旅。從幾頭到幾萬頭,它們成群結隊地遊向度假地點。壹路上,它們壹邊悠閑地遊著,壹邊不停地表演著,平日裏冰冷的海灣、河口、三角洲頓時熱鬧非凡。
白鯨是鯨類王國裏最出色的 "口技 "高手,它們能發出上百種聲音,而且發出的聲音千變萬化,讓人嘆為觀止。能親耳聽到白鯨的聲音是壹種難得的享受。
為了了解白鯨的聲音,科學家們在河口三角洲白鯨勝地進行了水下現場錄音,結果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想象。他們居然聽到了野獸的吼叫聲、牛的哞哞聲、豬的咕嚕聲、馬的嘶鳴聲、鳥的吱吱聲、女人的尖叫聲、病人的***聲、嬰兒的啼哭聲......,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白鯨還能發出鉸鏈聲、***聲、汽船聲。
白鯨不停地 "唱歌",其實是在自我陶醉,也是同伴之間的壹種交流,這也是它們避暑的壹個重要內容。白鯨們在河口興奮不已,雖然長途跋涉,但似乎壹點也不累。除了用不同的歌聲 "交流",它們還用寬大的尾葉在水中嬉戲,將身體半露在水面上,姿態十分優美,遊客們爭相拍下這珍貴的鏡頭。白鯨還會玩各種 "玩具"。壹塊木頭、壹片海藻、壹塊石頭都可以成為它們的玩物。它們可以拿著壹根長長的海草,壹會兒下潛,壹會兒上浮,嘴裏不停地發出歡快的聲音。有時,它們癡迷於壹塊臉盆大小的石頭,先用嘴拱過石頭玩耍,再把石頭含在嘴裏躍出水面,更極端的是,它們會把石頭頂在頭上像雜技演員壹樣在水面上表演。
白鯨不僅優雅,而且非常愛幹凈。很多白鯨剛遊到三角洲河口,全身就附著了許多寄生蟲,外表和體色看起來非常臟,它們似乎也極不舒服。此時,它們會俯沖下去,在河水下翻滾,翻來覆去。其他白鯨則在三角洲和淺灘的礫石或砂礫上摩擦自己的身體。它們每天都這樣翻滾,壹滾就是幾個小時。幾天後,白鯨身上的舊皮全部脫落,取而代之的是潔白、整齊、美麗的新皮膚,體色也煥然壹新,美不勝收。
白鯨是群居動物,它們的度假地點大多集中在北緯地區。但有些調皮的白鯨似乎有脫離群體獨立漫遊的嗜好。有時,壹只白鯨獨自南下,瀟灑地遊上幾百公裏,出現在黑龍江口或蘇格蘭的福斯灣,讓人大吃壹驚。有時,壹條白鯨沿著萊茵河A-道遊蕩,造訪科隆,再造訪波恩,壹呆就是壹個多月,數萬人在船上和岸上圍觀,成為當地轟動壹時的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