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最早進行植物組織培養實驗的哈伯蘭特(G. Haberlandt)預言,高等植物的離體細胞可以長成植物體。這壹假說成為日後植物組織培養的理論基礎。
1937年,懷特建立了組織培養的綜合培養基,並與高特雷特等人壹起,首次成功地利用煙草的莖形成層細胞和胡蘿蔔根的小片,在人工培養條件下增殖細胞,誘導組織愈傷。他們建立的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方法成為後來各種植物組織培養的技術基礎。
1948年,F.Skoog和Cui發現,在培養煙草莖段和髓的培養基中添加適當比例的腺嘌呤和生長素,可以控制植物組織的幼苗或根系生長,即腺嘌呤/生長素比例高時產生芽,比例低時形成根。後來,C.D. Miller 等人(1956 年)發現,激動劑代替腺嘌呤更有效,並建立了激動劑/生長素比例控制器官分化的激素模型。這壹激素 "控制論 "理論至今仍在植物組織培養研究中發揮著指導作用。
20世紀50年代,組織培養技術迅速發展,從靜態的固體培養發展到液體培養,分為懸浮培養、微室培養、看護培養、平板培養等。1958 年,Steward 等人利用液體懸浮培養,通過類胚途徑培養胡蘿蔔的體細胞,然後將其培養成完整植株並開花結果。這壹突破不僅證實了哈伯蘭特的 "細胞全能性 "概念,而且為組織培養中器官發生和胚胎發生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
60年代初,E.C. Cocking等人用真菌纖維素酶成功地分離了植物原生質體,為近年來原生質體融合、體細胞雜交等基因工程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近二十年來,由於培養的植物細胞在壹定條件下的全能性規律,使組織培養技術在生產上的應用得到重視和發展,已逐漸成為農業、林業、園藝、醫藥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手段,並帶動了形態學、細胞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育種等壹系列學科的進步。
由於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的發展,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日趨完善。60年後,植物組織培養開始應用於生產,使植物生產進入工廠化應用時期。花卉和草本植物,用無性繁殖系快速繁殖植物,工廠化生產試管品種的商品化;應用細胞大量培養技術生產藥物,已在日本、德國等國家獲得成功。總之,植物組織與細胞培養是壹項極具潛力的新興生物技術,必將以嶄新的面貌躋身於世界新工業革命的行列,展現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目前,植物組織與細胞培養技術在植物學等學科中的實際應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植物育種與快速繁殖;(2)生理活性物質的生產。
I.植物組織培養的實驗設備、滅菌方法和基本培養基
(壹)植物組織培養的實驗設備
1.實驗室設置
(1)無菌操作室室內凈化工作臺用於接種,工作臺壹側放置接種工具和培養物,天花板或墻壁安裝紫外線燈管用於滅菌。如有細菌過濾通風裝置更好。
(2)培養基配制室
為配制各種培養基,室內必須有面積較大的平整工作臺和放置各種化學藥品和用具的櫃架。存放配制好的培養基母液的冰箱、蒸餾水的配制和貯存設備。
(3)恒溫培養室
培養室要有恒溫控制的空氣調節器、照明燈。恒溫室的溫度壹般保持在 25 ℃ 左右,溫差最好不超過±1 ℃。
培養室內必須有培養架、搖床、旋轉床等培養裝置和設備。
(4)細胞學實驗室
放置各種顯微鏡和解剖鏡,主要用於觀察培養結果。有條件時可建立照相設備,拍攝實驗結果。
(5)化學實驗室
備有各種常規和先進的化學分析測定儀器,進行各種化學分析測定工作。
2.儀器和用具
(1)玻璃器皿
應用堿溶性小的硬質玻璃制成的儀器和用具,特別是用於長期培養的儀器和用具,如選用非優質玻璃制品,容易產生不良影響。
常用的玻璃器皿有:三角瓶、乳頭瓶、T形管、角形培養瓶、圓形培養瓶、L形試管、平行角形試管、圓扁瓶、培養皿、玻璃環、載玻片、蓋玻片、漏鬥、分液器、註射器、圓底燒瓶、分液漏鬥、載玻片、玻璃柱、冷凝器、提取裝置、染色缸、酒精燈等。
(2)器皿和儀器
微生物實驗室使用的醫療器械和儀器的選擇,如刀、剪、各種鑷子、手術刀、接種針等。
(3)儀器設備
壹般要有天平、酸度計、離心機、顯微鏡、解剖鏡、恒溫箱、烘箱、冰箱、搖床、旋轉床、旋轉培養架、分光光度計、薄層掃描儀、高壓液相色譜儀等。
(二)植物組織培養滅菌方法
1.器皿和培養基的滅菌
皿、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可高溫滅菌,壹般1.2個大氣壓,20-30分鐘;培養基滅菌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有些物質易分解破壞,1.2個大氣壓,15分鐘即可。培養基滅菌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某些物質易分解破壞,1.2 個大氣壓,15 分鐘即可。金屬器械的消毒,壹般在使用前用70%乙醇浸泡,使用時在火焰上點燃消毒冷卻後使用。
2.植物材料的消毒
植物材料的消毒主要是外部消毒,根據材料的種類對殺菌劑的敏感程度來選擇消毒劑的種類和濃度以及處理時間的長短。首先,將實驗材料在肥皂粉溶液中仔細刷洗,並用流動水沖洗幹凈,然後參照表 13-1 和表 13-2 所列的方法和順序進行滅菌。
表 13-1 常用滅菌劑的效果比較
表 13-2 植物不同器官的滅菌順序 (三)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培養基
1.培養基的組成
植物組織培養基通常由以下幾類物質組成(表 13-3):
表 13-3 幾種常用培養基的組成(單位:mg/l)
(1)無機營養元素
無機營養元素包括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除碳(C)、氫(H)、氧(O)外,大元素還有氮(N)。氮通常使用硝態氮或銨態氮,但在養殖中多使用硝態氮,也有硝態氮和銨態氮混合使用的。磷常用磷酸鹽,硫常用硫酸鹽。鉀是主要陽離子,鈣(Ca)、鈉(Na)、鎂(Mg)需要量較少。大量元素的配比壹般按照克諾普培養全緣植物的溶液配方進行修改。壹般來說,營養介質中硝酸鹽和鉀的含量至少各為 25 毫摩爾。銨含量超過 8 毫摩爾通常會對培養物產生毒性;但對於常規愈傷組織培養和細胞懸浮培養,硝酸鹽加銨的濃度可增加到 60 毫摩爾。相反,所需的氯化鈉可由鈣鹽、磷酸鹽或微量營養素提供。微量營養素包括碘 (I)、硼 (B)、錳 (Mn)、鋅 (Zn)、鉬 (Mo)、銅 (Cu)、鈷 (Co) 和鐵 (Fe),其中碘可能不是必需的。
(2)碳和能量來源
大多數植物細胞對蔗糖的需求量為 2-4%,在某些植物組織培養物中,蔗糖濃度高達 7%,甚至 15%。蔗糖除了作為碳源和能量源外,在培養基中還有其他作用。蔗糖也可以用葡萄糖和果糖代替;其他糖類都不理想。肌醇可能不是必需的,但它在普通培養基中被大量使用,這可能與它在促進愈傷組織生長方面的作用有關。
(3)維生素
在各種維生素中,鹽酸硫胺素(B1)可能是必需的,而煙酸和鹽酸吡哆醇(B6)只有促進生長的作用。
(4)生長調節物質
植物激素是培養基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對植物愈傷組織的誘導、培養物的生長、器官的分化和次生產物的代謝有直接影響。培養基中通常添加的激素有兩種:壹種是生長素,常用的有 2,4-D、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等;另壹種是細胞分裂素,常用的有激動素(Kt)、玉米素(Zt)、6-芐基嘌呤(6-BA)等。2,4-D 適合的濃度為 10-7-10-5mol、IAA、6-芐基嘌呤(6-BA)、2,4-D 適合的濃度為 10-7-10-5mol、IAA、6-BA 和 2-BA。2,4-D 和 IAA 的適宜濃度分別為 10-10-10-5mol 和 10-10-5mol,其中 1-10mg/l 的濃度最為普遍。壹般來說,只需使用 2,4-D(10-5-10-7 摩爾)就能成功誘導愈傷組織的生成。如果將 2,4-D 等生長素物質與細胞分裂素結合使用,效果會更好。在誘導外植體分化植株時,最好將萘乙酸與壹種細胞分裂素結合使用。在細胞分裂素中,激動素和 6-芐基嘌呤比較常用,都能促進愈傷組織的生長,適宜濃度為 10-7-10-6 mol。
(5)氨基酸
培養基中應含有壹定的氨基酸,如甘氨酸。又如組織培養中常用的水解酪蛋白,它是與多種氨基酸的混合物,特別是在分化培養基中加入壹定量的水解酪蛋白,可促進胚胎發生和多胚萌發。有些氨基酸是某些次生物質的前體(如苯丙氨酸、鳥氨酸等是莨菪亭類生物堿生物合成的前體),在培養基中加入這些氨基酸後,可明顯提高組織培養物中這類次生物質的含量和產量。
(6)有機添加劑
在培養基中添加壹些天然產品,它們有利於誘導和維持愈傷組織,促進生長和次生物質的形成和積累。最常用的有椰奶、酵母提取物、番茄汁和豆粕。椰奶的使用濃度範圍為 10%(v/v),酵母提取物為 0.5%,番茄汁為 5-10%,大豆粉為 0.1-0.5%。在制備培養基時,這些天然添加劑由於其成分的復雜性和難以確保可重復的壹致性,比完全已知的合成化合物更受歡迎。
2.培養基的制備
(1) 水和藥物
培養基的制備最好使用在玻璃器皿中蒸餾的去鹽蒸餾水。使用的化學藥品應純凈。生長調節物質在使用前應重結晶。蛋白質水解物最好經過酶水解,以便更好地保存氨基酸的天然狀態。
(2)母液(貯液器)
配制培養基的方便方法是先配制壹系列母液。大量的礦物鹽(大量元素)可以配制成比使用濃度高 10 倍的濃度。溶解礦物鹽時,力求 Ca2+ 與 SO2-4-、PO3-4 錯開,以免形成難溶的硫酸鈣和磷酸鈣,最好先用壹定量的蒸餾水將礦物鹽分別溶解,再依次加入,最後加水至壹定體積。微量元素由於用量少,可配制成使用濃度為 100-1000 倍的濃溶液,而大分子元素等則存放在冰箱中。維生素需單獨配制,可保存在容量瓶中,濃度為 0.2-1 毫克/升。鐵鹽需要單獨配制(見前文)。植物激素類物質,配制要求不同。NAA、2,4-D和IAA等生長素類物質,稱取藥量後先用少量95%乙醇溶解,再加蒸餾水稀釋至壹定濃度;細胞分裂素類物質,宜用少量0.5或1N鹽酸溶解,再加蒸餾水至所需用量;葉酸宜用少量稀氨水溶解,再加蒸餾水至所需用量。葉酸應先用少量稀氨水溶解,再加入蒸餾水至所需用量;生物素配制時可直接溶於水中。
(3)高壓滅菌和保存
配制培養基時,首先按所需體積取出各種母液混合,暫時加入蔗糖、激素等附加成分,並與事先加熱溶解的瓊脂混合(液體培養時不加入瓊脂),然後用鈉鹽調節pH值至壹定值(5.5-5.8之間)。5-5.8),然後用氫氧化鈉或 1N 鹽酸調節 pH 值至壹定值(5.)5.5-5.8),然後分別裝入培養容器中。配制好的培養基在 120℃、1.1kg/cm2 的高壓滅菌鍋中滅菌 15-20 分鐘,滅菌後的培養基可在室溫下保存(最適溫度為 10℃),兩周內使用完畢。
3.幾種常用培養基的特點
在不同的培養基中,壹般無機鹽的種類較多,有時也因加入不同的氮源而形成各自的特點。它曾用於固體培養條件下的愈傷組織誘導,液體培養條件下的細胞懸浮培養,以及胚、莖尖、莖段、花藥等的培養和形態發生。MS 培養基中無機營養物質的數量和比例適當,足以滿足許多植物細胞的營養和生理需要。因此,壹般情況下無需在培養基中添加酪蛋白水解物、酵母水解物或椰奶等有機添加劑。與其他培養基相比,MS 培養基的壹個顯著特點是硝酸鹽、鉀和銨含量高。與 MS 培養基類似,還有 LS(Linsmaier,E.M. 和 Skoog,F. 1965)和 RM(Tanaka,1964)培養基,其基本成分與 MS 培養基相同,只是前者去除了甘氨酸、維生素 B6 和煙酸,後者則將 NH4NO3 的用量增加到 4950 毫克/升,KH2PO4 的用量增加到 510 毫克/升。White(1963 年)培養基是壹種無機鹽濃度低於 MS 培養基的培養基,但它也被廣泛使用,在胚胎培養和壹般組織培養中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B5 培養基是由 Gamborg 等人(1968 年)設計的,其主要特點是銨含量低,而銨是壹種可能對某些生長生物的生長有抑制作用的營養物質。N6 培養基是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設計的,也是壹種非常適合的培養基,在中國已廣泛用於某些植物的花藥培養和組織培養,其成分與 B5 相似,但不含鉬。Heller(1953)培養基是歐洲比較常用的壹種培養基,無機鹽含量低,也含鉬。
總的趨勢是,最近的媒體傾向於使用高濃度的無機鹽。在氮的使用方面,許多媒體使用硝態氮和銨態氮的混合物,或者只使用硝態氮。對微量元素作用的研究較少,大多數配方基本上接近 MS 培養基的配方,而這些微量元素成分的加入滿足了組織培養中愈合組織和細胞生長的需要。鐵鹽通常使用 FeSO4 和 Na2-EDTA(螯合劑)的混合物。
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在藥物生產中的應用
近年來,由於人為破壞自然環境、亂砍濫伐、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引進野生植物在技術和/或經濟上的困難,造成植物資源急劇減少,保證藥用植物的充足供應越來越困難。從六十年代起,人們開始應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研究植物藥的生產。近年來,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植物細胞大量培養獲得成功,開辟了植物藥工業化生產的新途徑。
細胞培養體系比壹般的植物整體栽培,具有多方面的優越性:(1)有用物質的生產是在可控條件下進行的,不必依賴氣候和土壤條件,節約土地;(2)細胞培養無微生物和蟲害;(3)生長周期短,縮短了植物引種馴化和擴大繁殖的漫長過程;(4)可以進行特定的生物轉化反應,可以探索新的合成路線,獲得新的有用物質;(5)可以通過篩選新的細胞系,改變培養條件,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壹)植物組織與細胞培養技術
1.愈傷組織的誘導與培養
愈傷組織是植物組織與細胞培養的基本材料,因此愈傷組織的誘導與培養是植物組織與細胞培養的基礎工作之壹。
誘導愈傷組織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植物材料的選擇(包括植物種類和部位);(2)材料的制備和消毒;(3)培養基的選擇和制備;(4)接種和培養;(5)繼代培養。
愈傷組織已從許多植物中成功誘導出來,其中以雙子葉植物最多,單子葉植物較少。裸子植物、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也取得了成功。因此可以說,所有多細胞植物都有可能成功誘導愈傷組織。雙子葉植物除了用途廣泛外,還能快速生長愈傷組織。植物的各種組織,如維管束的形成層、貯藏器官的薄壁組織、根的中柱鞘、胚乳、子葉、葉綠體和維管組織等,在適當的條件下都能形成愈傷組織。
愈傷組織的誘導大多在固體培養基上進行。固體培養通常在 25-28℃ 下進行,每 4-6 周進行壹次繼代培養。
愈傷組織的培養壹般可分為固體培養和液體培養兩種。固體培養是在培養基中加入壹定量的凝固劑(0.6-1.0%瓊脂等),加熱溶解後分別裝入培養容器中,冷卻後即為固體培養基。而不加凝固劑的為液體培養基。
固體培養為靜態培養,其優點是操作簡單,只需壹般玻璃器皿即可,不像液體振蕩培養那樣需要搖床、旋轉床等復雜的機械設備,而且占地面積小,壹間小小的培養室就可以放置很多培養器皿。但固體培養也有以下缺點:只有部分愈傷組織表面與培養基接觸,造成愈傷組織生長不均勻;與培養基接觸的底層組織氣體交換不暢,也使生長過程中積累的有害物質排出;靜態放置時,由於重力作用或受光不均,而使組織出現極化現象,難以獲得相當壹致的群體。
液體培養分為靜置和振蕩兩種。液體靜止培養與固體培養同樣是壹種簡單的方法,而且培養基中不會出現營養濃度差異的現象;但由於使用的局限性較大,所以已很少使用。振蕩培養是使植物組織在液體培養基中不斷旋轉,這樣可以消除靜態培養的缺點。振蕩培養可分為兩類:(1)連續浸沒式,通過攪拌或振動培養基使組織懸浮在培養基中,常用搖床進行培養;(2)規則浸沒式,用T形管、奶瓶作為培養容器,在旋轉床上進行培養。培養物在旋轉過程中液相和氣相反復進行。
2.細胞懸浮培養
植物細胞懸浮培養技術是在愈傷組織液體培養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新的培養技術。近二十年來,從試管懸浮培養到大容量發酵罐培養,從非連續培養到半連續和連續培養,直至近年來最新型的濁度恒定法和化學恒定法等自動控制的較大規模的連續培養。細胞懸浮培養的特點是:(1)能大量提供均勻的植物細胞;(2)細胞增殖速度比愈傷組織快;(3)適合大規模培養。因此,可以像培養微生物壹樣培養植物細胞,並將其應用於發酵工業,生產壹些植物特異性產品,從而開辟植物產品工業化生產的新途徑。細胞懸浮培養是使遊離的植物細胞在液體培養基中進行培養,但由於植物細胞具有聚集在壹起的特性,到目前為止,還不能使懸浮液中只有遊離的單細胞,而往往是壹些小的細胞團。
(1)懸浮培養的設備和裝置
①廣泛應用於植物細胞懸浮培養的搖床。易於打散愈傷組織塊,搖床的連續振蕩可分散細胞懸浮液。也可用於懸浮細胞的接代培養。
②轉床 每分鐘轉壹圈。使用 T 型管或奶瓶作為培養容器。
③ 旋轉培養架 較大的瓶子可用作培養器皿。
④連續培養設備 通常依靠通入無菌壓縮空氣或同時通入空氣和不斷攪拌來保持細胞懸浮。在這種攪拌裝置中,由於盛裝培養液的容器是靜止的,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將貯存新鮮培養液的容器、供氣裝置和培養容器連接起來。培養容器中可以安裝壹些蛇形管,管內通入電熱絲可以加熱,通入冷水可以降溫,因此這類裝置不必安裝在恒溫室中。這些裝置壹般都能方便地控制溫度、攪拌速度、通氣速度、光照強度、營養液流量等,並常與氧電極、pH電極、細胞密度計等相連,成為壹套初步自動控制的連續培養裝置。植物細胞大量培養裝置有攪拌式發酵裝置、振蕩器式發酵裝置、導管和旋轉葉輪式發酵裝置、氣泡攪拌式發酵裝置、氣升式發酵裝置等幾種。
(2)細胞懸浮培養基
愈傷組織常用的培養基不壹定最適合細胞懸浮培養。通常,誘導愈傷組織的培養基可作為確定最合適培養基的起點。應特別註意生長因子和細胞分裂素的用量對懸浮培養中細胞聚集的影響,重要的是要使用易於細胞單個遊離的培養基。
在懸浮培養過程中,pH 值經常會發生較大變化,因此有必要添加 EDTA 等螯合劑,以保持鐵和其他離子的長期可用性。調整硝態氮和銨態氮的比例也是穩定 pH 值的壹種方法。添加壹些固體緩沖劑,如微溶性磷酸氫鈣、不溶性磷酸鈣、碳酸鈣等,也是穩定 pH 值的壹種方法。
(3)懸浮細胞的繼代培養
懸浮培養過程中細胞數量的增長變化如圖 13-1 所示,基本上是壹條 S 形曲線。開始為延遲期,細胞很少分裂;隨後進入對數生長期,細胞數迅速增長,生長速度保持不變;以後進入逐漸減慢的靜止期;最後達到生長完全停止期。細胞在培養過程中,壹般在靜止期開始時進行繼代培養,有的在靜止期前增殖速度減慢,有的甚至在對數生長期結束時立即繼代,以加速細胞增殖。
圖 13-1 懸浮培養中細胞壹次培養壹代的生長示意圖
近年來,研究人員利用 DNA 合成抑制劑和植物激素處理,使培養中的細胞在壹定條件下進入細胞分裂周期的某壹時期(如 G 期),然後從下壹個時期開始,使細胞或細胞分裂同步,即使所有細胞或細胞分裂同步,這就是同步培養。這不僅能讓我們詳細了解細胞周期的真實過程,還能讓我們認識到控制從親代細胞到子細胞的生化變化順序的因素。由於同步培養可以頻繁取樣進行生化和細胞學分析,取樣量可以很大,而且不會影響剩余種群繼續生長,這為研究細胞周期、細胞分化、次生物質代謝等重要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是植物細胞培養技術發展的又壹重要進步。
綜上所述,目前的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技術已從靜態的固體培養發展到液體培養,其特點是可以改善培養中組織和細胞的營養和氧氣供應。在規模和方法上,從少量到大量;在應用上,從試管到大罐和同步培養;在操作上,從手動到自動。這些進步和發展正在對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的研究和生產應用產生重大影響。
(二)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生產的藥物成分
自1950年Bonner等人對銀杏葉愈傷組織生產天然橡膠進行研究以來,許多科學工作者圍繞著愈傷組織能生產什麽有用物質、如何提高有效成分的產量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壹些成果。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利用植物組織和培養細胞有可能生產出生物堿、萜類、醌類、類固醇、酶等,用於治療各種疾病,還可以從培養物中提取肽和蛋白質類物質。Jung Kwang-sik(1980 年)綜合列出了 60 多種藥用成分、來源植物和藥物含量 ****。日本 Concord 發酵公司的 Misawa, M.(1980 年)介紹了工業實驗室或政府通過植物組織培養生產生物堿、類固醇、萜類、醌類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質(包括酶)的研究成果。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 17 種最常見的基本藥物來自高等植物。其中 11 種藥物的來源植物已有組織培養物(表 13-4)。
表 13-4 從高等植物中提取的常見但必需的藥物
1.生物堿
利用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物生產生物堿異常困難,但生物堿生產藥用植物的組織培養壹直是該過程中研究最多的方面之壹(表 13-5)。
表 13-5:藥用植物組織培養的生物堿含量
表 13-5 植物愈傷組織中的生物堿
表 13-5 植物愈傷組織中的生物堿(續)-1
(1)莨菪亭類生物堿
Mothes、West、Chan、Metz 和 Masao Kimishima、Bhandary、Thomas、Stohs、Sairam、Tabata、Hiraoka、Cliokshi 等人先後對莨菪亭類生物堿進行了大量研究。先後對曼陀羅、顛茄、曲黴、莨菪等植物的根、愈傷組織和懸浮細胞進行了大量研究、West(1957 年)是第壹個確認顛茄根愈合組織中存在東莨菪堿的人。經檢測,根愈合組織中的阿托品含量為 0.47-0.53%。Chan 等人(1956 年)通過對曼陀羅、柏葉曼陀羅和無刺曼陀羅進行靜態和振蕩培養,測定了其不同類型器官愈傷組織中的生物堿含量。結果發現,曼陀羅和柏葉曼陀羅種子愈傷組織中的堿含量最高,為 0.016-0.056%,根為 0.012-0.015%,莖為 0.004-0.014%,葉為 0.007-0.010%。West 等人還指出,同壹來源的曼陀羅愈傷組織菌株合成生物堿的能力存在差異。Jung Kwang-sik等人(1976年)初步測定,在四分之三的愈傷組織培養物中,東莨菪堿的含量為0.025%,山莨菪堿的含量為0.009%,分別低於原植株的含量(0.127%和0.016%)。但通過改善培養條件、增加營養、改變生長調節劑、補充前體等多方面的研究,兩種生物堿的總****,達到0.554%(原植株為0.139%),其中東莨菪堿含量最高,達到0.495%(莖為0.016%),是最初愈傷組織的4-4.5倍。程克迪等(1987)的研究結果表明,莨菪堿等細胞不僅能產生托烷類生物堿,還能將莨菪堿轉化為東莨菪堿和東莨菪堿。
(2)吡啶生物堿
在組織培養生產吡啶生物堿的研究中,煙草的研究最早也最多。早在 1948 年,Dawson 就對煙草生物堿的生物合成進行了研究,他在 1960 年發表的關於粘毛煙草組織培養的報告顯示,煙堿的含量在初期急劇下降,當煙草成為典型的愈傷組織時,煙堿已蕩然無存。然而,Speake 等人(1964 年)證明,煙草(弗吉尼亞品種)的根、莖和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