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蘭,著名體操運動員,被譽為中國的 "跳馬王"。可就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國紐約第四屆友誼運動會的體操賽場上。只是壹次賽前訓練,只是壹次偶然的機會,桑蘭的壹個沒有做完的徒手動作,結束了她的體操生涯,但她依然 "出名 "了,甚至更 "出名 "了。讓桑蘭 "出名 "的,是她的精神,是她的毅力,是她永遠燦爛的笑容。17歲的花季,即使受傷的花兒依然美麗。
桑蘭的傷勢異常嚴重:第五至第七頸椎開放性粉碎性骨折,75%脫位,中樞神經系統嚴重受損,雙手及胸部以下失去知覺。美國派來的醫護人員非常敬業:從長島的拿騷縣醫療中心到紐約大都會地區最負盛名的蒙特塞拉特康復中心,醫療專家們拿出了最好的治療方案,使用了最好的藥物。
全世界都無比牽掛桑蘭:美國當地官員和聞訊趕來的普通民眾絡繹不絕地探望她,病房裏堆滿了鮮花;中國體操協會委托的監護人謝曉紅女士日夜守候,在桑蘭最痛苦的時候握住她的手;祖國人民傾註了無盡的深情和關愛,12億份遙遠的祝福飛過大洋彼岸。......
但表現最突出的還是桑蘭:從醒來的那壹刻起,她沒有掉過壹滴眼淚;從重新面對公眾目光的那壹刻起,她的臉上始終浮動著燦爛的笑容。17歲的女孩,17歲清純得讓人感嘆的笑容,征服了美國,征服了中國,征服了世界......,十個月後,傷情基本穩定的桑蘭終於回到了白日做夢的祖國,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繼續接受康復治療。
這是壹次更漫長、更艱苦的旅程。
桑蘭挺過來了。她忍受著巨大的痛苦,並派護理人員積極配合,由截癱可能引起的泌尿和呼吸道感染、壓瘡、脊柱側彎等並發癥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糾正,體位性低血壓得到緩解,名關節保持良好的活動度,肌肉力量開始恢復,輪椅已能自己搖出很遠;桑蘭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她能自己穿脫衣服、襪子和鞋子,能獨立吃飯、洗臉、刷牙和洗澡,正在學習英語,會操作電腦,能完成從輪椅到床的轉換。.....
當然,她真正完成的是角色的轉換。她不再是體操運動員,甚至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截癱患者。她是壹個永遠帶著微笑的 19 歲女孩,壹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和其他人壹樣對新生活充滿渴望和希望。
她現在是中國最著名的學府--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壹名學生,她的數學、語文、英語......,花季裏的蓓蕾渴望接受人類文化和知識的灌溉;她有著善良的為人之本,她曾向北京博博捐贈了價值數百萬元的各種殘疾人康復器材和生活用品。
她是中國最著名的學府--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壹名學生,她的數學、語文、英語......,花季裏的蓓蕾渴望接受人類文化和知識的灌溉;她有著善良的為人之本,她曾向北京博博捐贈了價值數百萬元的各種殘疾人康復器材和生活用品。
她是壹位人道主義慈善大使,帶著殘疾的身軀奔波在祖國各地,在上海點燃第五屆中國殘疾人運動會的火炬,在深圳與施瓦辛格先生壹起為智障兒童募捐,她的事跡感染著人們,壹個監獄的服刑人員給她寫信,壹個不務正業的年輕人到病床前看望她,她都熱情地回信和接待!......
十九歲的桑蘭,美麗的人生畫卷剛剛展開。她曾經跌跌撞撞地走過,她正在爬起來。
中國有位著名作家問:"永遠有多遠?"19 歲的桑蘭用她的人生經歷作了回答:生命是永恒的,微笑是永恒的 ......
例二:貝多芬
1824年5月7日晚,在音樂名城維也納,壹個歷史性的偉大時刻被載入了音樂藝術的光輝史冊。在這座禮儀之邦的藝術之城,在皇室成員到來之際,只有三次掌聲,而在這個夜晚,如果不是警察的幹預,會有十次、二十次掌聲......
這是多麽壯觀的場面!這是多麽令人難忘的時刻!在這裏,壹部不朽的音樂巨作第壹次出現在歐洲音樂舞臺上。
羅曼-羅蘭激動地寫道:"黃昏將至,雷雨交加。緊接著,烏雲密布,滿天閃電,將夜幕染黑,帶著巨大的風暴,這就是第九交響曲的開端。突然,在風雨交加的時候,黑暗裂開了,黑夜被趕出了天空,在意誌的驅使下,白晝的晴朗又還給了我們"。
是的,當人們從震撼世界的聲音中醒來,當人們從歡樂的咆哮聲中站起,靜默片刻後的爆發是如此壯觀,以至於讓王室禮儀的威嚴黯然失色。人們瘋狂地歡呼鼓掌,淚流滿面地沖上舞臺,奔向這位為人類鑄造了如此驚世藝術傑作的大師......
但誰能想到,偉大作品的作者,這位在樂壇創造了壹座又壹座英雄巔峰的作曲家貝多芬,會背對著狂熱的觀眾,沒有聽到這壹切?當男低音歌唱家昂格爾拉著他的手轉過身來時,他沒有聽到,卻 "看到 "了聽眾們爆發出的強烈熱情。
雙耳失聰的作曲家當場暈倒......從這個激動人心的開幕之夜開始,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就在無限的時空裏擴展、延續,以至於許多音樂藝術家都爭相贊美這部傑作。
舒曼說:"我從來沒有像這首交響曲這樣讓我如此著迷。"
例三:巴雷尼
小時候因病致殘,母親心如刀絞,但她強忍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母親的眼淚。母親來到巴瑞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兒子,媽媽相信妳是壹個有誌氣的人,希望妳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好巴郎,妳能答應媽媽嗎?"媽媽的話,像壹記重錘敲在巴仁尼的心上,他 "哇 "的壹聲,撲到媽媽懷裏哭了起來。從此,母親壹有空就為他練習走路和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壹次,母親得了重感冒,她心想,母愛不僅是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
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瑞尼練習走路。汗水像黃豆壹樣從母親的臉上滴下來,她用幹毛巾擦了擦,咬緊牙關,幫助巴瑞尼完成了壹天的鍛煉計劃。體育鍛煉彌補了他因殘疾帶來的不便。
母親的言傳身教,也深深教育了巴瑞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對他的殘酷打擊。他刻苦學習,成績壹直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瑞尼以全部精力投入到耳科神經學的研究中。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事例四:華羅庚
初中畢業後,華羅庚考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學費問題退學,只有初中文憑。
此後,他開始自學,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所有數學課程。
1928年,他染上傷寒,在妻子的照顧下保住了性命,卻留下了左腿殘疾。
20歲時,他的數學論文壹鳴驚人,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勤工儉學,用壹年半的時間學完了數學系的全部課程。1936年夏,華羅庚被派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兩年內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贊賞。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壹間牛棚般的閣樓上,艱難地寫出了他的名著《堆壘素數論》。
事例 5:威爾瑪-魯道夫
盡管因小兒麻痹癥而致殘,威爾瑪-魯道夫這個從小就患肺炎和小兒麻痹癥,只能用壹只腳穿著帶鐵架的矯形鞋行走的小女孩,還是在 1960 年羅馬奧運會上贏得了三枚田徑金牌。這位奧運傳奇人物出生於1940年6月23日,是美國田納西州壹個鐵路工人家庭的孩子。
小時候,她得了肺炎和紅燒病,引起高燒和小兒麻痹癥,導致左腿萎縮,無法行走,只能靠壹雙帶鐵架的矯形鞋代步。
11歲以前,她還不會走路,穿著鞋勉強能跟在別人後面。
12歲時,她已經完全脫掉了鞋子。脫鞋後,她的運動天賦逐漸發展起來,四年後,16歲的她才入選美國奧運短跑隊,參加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第壹次參加奧運會時,她在個人項目200米比賽中未能進入決賽,但她是美國女子4×100米接力隊的壹員,為美國隊贏得了壹枚銅牌。
她獲得了田納西州立大學的體育獎學金,進入大學後重新訓練,並入選美國羅馬奧運會代表隊,***在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三項比賽中均以較大優勢戰勝對手,奪得金牌。由於她輕盈優美的跑姿和協調的步伐,意大利人稱她為 "黑羚羊"。
1962年,她從田徑賽場退役,開始了教師和教練的職業生涯,並在20世紀80年代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壹個基金會,培養年輕運動員。
1994年11月12日,"黑羚羊 "因腦癌去世,享年54歲。1983年,她入選美國奧林匹克名人堂,1993年被授予美國體育獎。
2004年7月14日,美國郵政局發行了壹枚紀念郵票來紀念她。該郵票面值0.23美元,每版20枚,發行量1億枚,是美國郵政總局2004年版 "傑出美國人 "系列郵票,也是該系列的第五枚郵票。
例6:愛迪生
在愛迪生發明燈泡的過程中,他失敗了很多次,當他用壹千多種材料制作燈絲時,他的助手對他說:"妳已經失敗了壹千多次了:他的助手對他說:"妳已經失敗了壹千多次,成功已經變得遙不可及了,還是放棄吧!"愛迪生卻說:"到目前為止,我的收獲還不錯,至少我發現有壹千多種材料是不能用來做燈絲的。"最後,他經過六千多次實驗終於成功了。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愛迪生在助手勸他停止實驗時放棄了,我們現在會在做什麽。也許我們仍然要點燃豆粒大小的油燈來照明夜晚。事實上,愛迪生每次實驗的失敗都可以說是壹次挫折。如果算壹算,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過程中遇到了6000多次挫折,這是壹個驚人的數字!
例7:張海迪
1955年秋,張海迪出生在濟南,5歲時因患脊髓病癱瘓在床。從此,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她無法上學,就在家裏讀完了中學課程,15 歲那年,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到山東聊城農村,教孩子們當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免費為鄉親們治病。
後來,張海迪自學了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消沈和沈淪,她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抗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在沒有機會走進校門的情況下,她發憤學習,完成了中小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1983 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濱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文小說,編著了《打開天窗》、《生命的追求》、《輪椅上的生活》、《世界兒童的興衰》等。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
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韓國出版,《生命的追問》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三次再版,並獲得全國 "五個壹工程 "圖書獎。
例8:富蘭克林-D-羅斯福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933-1945),壹直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壹,是20世紀最受民眾歡迎和愛戴的美國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唯壹壹位連任的總統。
他是美國歷史上唯壹壹位連任四屆總統的人,從1933年3月到1945年4月逝世,共任職12年。
創紀錄地連續7周贏得美國公眾的高度支持。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出生於紐約。父親詹姆斯-羅斯福是個百萬富翁。母親薩拉-德拉諾比父親小26歲。羅斯福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
他1910年任紐約州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次長,1921年因小兒麻痹癥致殘,1928年任紐約州州長,1932年任總統。1932年,他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並在1936年、1940年和1944年成功連任,因為新政成功地應對了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美國采取不參戰政策,但對希特勒采取強硬立場,並通過《租借法案》支持協約國,1941年底美國參戰。羅斯福代表美國參加了盟國 "三巨頭 "的兩次會議。羅斯福政府提出並實施了軸心國無條件投降的原則。
羅斯福提出建立聯合國的主張,也得到了實施,後因腦溢血去世,享年63歲。1945年4月12日,現代史上的巨人之壹富蘭克林-羅斯福與世長辭。雅爾塔會議結束兩個月後,身心俱疲的羅斯福在喬治亞斯普林斯休養時悄然離世。
1882年1月30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出生在紐約哈德遜河畔的壹個名門望族。命運賜予他英俊的外表、善良的性格和聰明的天賦。他14歲進入著名的格羅頓公立學校,四年後進入哈佛大學,並於1901年加入****,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也是在那壹年,他的堂兄西奧多-羅斯福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羅斯福壹心想效仿堂兄進入政壇,並在1910年找到了機會。他打算競選紐約市參議員,但以民主黨候選人的身份。
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他的總統叔叔時,對方憤怒地罵道:"妳這個卑鄙的小鬼!妳這個叛徒......"。但富蘭克林-羅斯福沒有改變路線。他乘坐紅色汽車,每天發表十幾次演講,最終當選為紐約市參議員。
1913年,威爾遜總統任命他為海軍部長助理,他在這個職位上出色地工作了七年。1920年,羅斯福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1920 年,羅斯福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雖然競選失利,但他作為壹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的光芒卻絲毫未減。羅斯福聰明能幹、視野開闊、深得民心,似乎沒有什麽能夠阻擋這位 39 歲的年輕人登上政治巔峰。但就在這時,災難降臨了。
1921年夏天,羅斯福與家人到坎波貝羅島度假,在撲滅壹場森林大火後,他跳進了冰冷的海水中,患上了小兒麻痹癥。發燒、疼痛、麻木以及終身殘疾的前景並沒有讓羅斯福放棄他的理想和信念,他繼續鍛煉身體,試圖恢復行走和站立的能力,他曾經療養的佐治亞州溫泉被稱為 "笑聲傳出的地方"。
1924年,他拄著拐杖重返政壇,並於1928年成為紐約州州長。政敵們經常利用他的殘疾來攻擊他,羅斯福終其壹生都不得不與之搏鬥,但他總能憑借出色的政績、雄辯的口才和充沛的精力將殘疾轉化為自己的優勢。
第壹次競選時,他通過發言人告訴人們:"州長不壹定是雜技演員。我們選他不是因為他能做前滾翻或後滾翻。他在做腦力勞動,想方設法為人民謀福利"。靠著這樣的毅力和樂觀精神,羅斯福終於在1933年以較大優勢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第32任總統。
例9:奧斯特洛夫斯基
命運對奧斯特洛夫斯基是殘酷的:他讀了三年小學,青春就在奔騰的戰馬和子彈中逝去了。16 歲時,他的腹部和頭部遭受重創,右眼失明,20 歲時因關節硬化臥床不起。面對命運的嚴峻挑戰,他深深感到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落後"。
奧斯特洛夫斯基英勇地與命運抗爭:他不願躺在傷殘榮譽軍人的功勞簿上向祖國和人民伸手,他用沸騰的精力讀完了函授大學的全部課程,如饑似渴地閱讀俄羅斯和世界文學名著。書籍向他招手,書籍伴他前行,風雨無阻。
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化和文學素養達到壹定水平時,他寫了壹篇描寫科托夫斯基軍隊中英勇戰士的小說,寄給了壹家雜誌社,但沒有被采用。但他沒有氣餒,他深深地懂得:成功是難得的。人們往往只看到成功者頭上的桂冠和脖子上的花環,卻忽視了他們在成功之前所經歷的痛苦、冷眼甚至歧視。
因此,壹些攀登理想高峰的人,壹旦遇到艱難險阻,就會畏縮不前,壹旦遇到冷遇、歧視,就會半途而廢,感嘆人生生不逢時。奧斯特洛夫斯基忍受著病痛的折磨,默默地向著認定的目標攀登。1932年,他終於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壹書。
對此,他感嘆道:"生命之門向我敞開!""書是我的勇士!"站著用槍戰鬥,躺著用筆戰鬥,死後用書戰鬥。這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作為戰士和作家的壹生。
位於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館,最初是蘇聯政府分配給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新家。當時,他雖然只有32歲,但雙目失明,四肢癱瘓,全身不能動彈,雙手失去了書寫能力,連轉頭都極為困難。
正如他在自傳中寫道:"體力幾乎完全喪失,剩下的只是壹種熱切的願望,想或多或少地為他的黨和工人階級做點什麽"。他不想在無所事事和無聊中度過有限的壹生,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使他難以放下新的戰鬥武器--筆。
根據當時醫生的診斷,奧斯特洛夫斯基還能再活五年,但他本人對自己病情的嚴重性非常清楚。他曾對壹名護士說:"我知道自己病情的嚴重性,我很遺憾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去世前壹個月,他明顯感覺到死神正在向他走來,但他沒有要求看醫生,更沒有停筆休養,而是拼命加班加點,與死神爭奪時間。他讓秘書們在病床前 "三班倒",他躺在床上口述,妻子和助手為他打字,他自己壹刻也不肯休息。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思想就像壹匹駿馬,在烏克蘭和波蘭邊境的廣袤原野上馳騁,他口述的每壹封信就像壹顆無情的子彈,射向入侵的德國強盜。正如他的妻子雷莎-帕爾弗列芙娜在回憶錄中記述的那樣:"這些天,打字機的聲音就像機槍掃射壹樣"。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新居僅住了七個月就去世了,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他的另壹部長篇巨著《暴風雨的誕生》。他在給斯大林的信中寫道:"我的壹生將獻給社會主義祖國年輕壹代的布爾什維克教育,直到最後壹次心跳。
1936年12月20日,在完成《暴風雨的誕生》第壹卷六天後,這位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例十:匡衡
漢朝時,匡衡自幼勤奮好學。由於家境貧寒,他白天要幹很多活才能維持生計。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能安安靜靜地坐下來讀書。可是,他買不起蠟燭,天壹黑,就無法讀書了。匡衡為這樣虛度光陰而痛心疾首,內心十分痛苦。
鄰居家很有錢,壹到晚上就在幾個房間點上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有壹天,匡衡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想晚上看書,但買不起蠟燭,能不能借妳家壹寸地方?"鄰居壹向瞧不起比他家還窮的人,他諷刺道:"妳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又何必讀書呢!"匡衡聽了非常生氣,但他更加堅定了好好讀書的決心。
匡衡回到家裏,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壹個小洞,鄰居家蠟燭的光就從洞裏射進來。就著這微弱的光,他如饑似渴地看書,漸漸地把家裏的書都看完了。
讀完這些書,匡衡意識到自己掌握的知識遠遠不夠,他想讀更多書的願望更加迫切。附近有壹戶大戶人家,藏書很多。壹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這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吧,我願意為您家幹活,不要報酬。只要讓我讀完妳家所有的書就行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請求。
匡衡勤奮好學,後來當上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著名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