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社會實踐報告1 (1)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過程,掌握學習方法,了解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愛國熱情。
2.宣傳成績,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2)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網上調查和個人訪談。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壹種難以融化的強烈感覺,壹種多年來釀造的醇厚味道。這是孕育我們的“文化根”。傳統春節融入了文化意境和文化符號,承擔了文化功能:
第壹,辭舊迎新,在生活中打個結,把過去和未來分開;
二是祭祀,銘記先人之德,傳承先人之誌,融合世間萬物,祈求人生幸福;
第三,宗族禮儀交流,安排生活秩序,聯系世代親情,尋找個人定位,承擔社會責任;
第四,民俗娛樂,擴大社會交往,傳播傳統文化,宣泄情感波瀾,領略生活樂趣。
春節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含著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壹月天》詩:“鞭炮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千千萬萬個家庭,每天總是以新桃換舊桃。”傳統文化的積澱千年不變,春節期間固定下來的許多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1.年貨從臘月開始:
按照中國的傳統,進入臘月就適合買年貨了。除了買臘肉和糖果,妳還需要水果,其中蘋果代表和平和繁榮,橘子代表團圓。
2.公元24年謝藻:
將所有貢品擺上竈臺後,焚香祭拜,祈求來年衣食無憂,身體健康。之後,焚衣灑酒。最好在竈上放壹些湯藥,或者在竈片的金漆上塗上麥芽糖,效果會更好。
3.二十八歲:
2008年28日是清理房子的好時機。傳統上,在中國,全家人在這壹天都要做壹次大掃除,祈禱壹掃往年所有的黴運和不如意,把自己打掃幹凈。據說這樣做可以消災祛病。
4.送年夜飯:
除夕是壹年的最後壹天,有感恩和團圓的意義。晚上,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有雞,魚和蔬菜。年夜飯的特點是食物豐富。吃菜的時候要從頭吃到尾,意思是時間長。吃魚的時候,要故意吃壹些剩菜剩飯,說明妳還有壹年多的時間。
年夜飯後,長輩們會發壓歲錢。按照古代民間的習俗,壹百枚穿有紅線的銅錢有長命百歲的意思,但現在換成了錢(錢必須是偶數以求好運)。
除夕夜,人們大多熬夜到天亮,為的是祈求父母長壽。午夜,人們燃放鞭炮來慶祝新年的到來。
5.正月初壹,祭祖為宜:
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祭祖是壹個重要的習俗。祖先排名裏放點糖冬瓜,花生糖,生果。跟著家人燒香,誠心禮拜,燒衣服。祭祖之後,晚輩給長輩拜年,互相祝賀。
另外,大年初壹不要掃地倒垃圾。據說這樣會送走財富,也不能說什麽不吉利的話。不然今年運氣不好,盡量不要打碎盤子。如果妳不小心打破了它們,這將是壹個好兆頭,如和平,繁榮和繁榮。
6.第二天女人們回家拜年:
初二是已婚婦女回娘家的日子。相傳年初回父母家會窮,所以要到初二才回。另外,不能空手回娘家,壹定要準備壹些禮物,比如糖果或者水果。
7.三年初馳口:
大家都待在家裏,不出去團拜,怕惹事。
8.在農歷四月初四遇見財神:
據說在這壹年的24日,眾神將被送回天堂,在這壹年的4日,眾神將從天堂回到地球。神的派遣會在清晨開始,而神的接收只會在壹年的第四天下午進行。供品方面,要準備三個動物,水果,桌子。並焚香,點蠟燭,穿金衣,迎接諸神回到人間。
此外還有掃塵:除陳步新外,所有的窮運、黴運都掃出門外,還有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貼春聯:在門上貼春聯,八張,代表從頭發到尾巴。
貼窗花: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烘托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觀賞性、實用性於壹體。
掛年畫:寄托人們的幸福願望。
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新壹輪的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了。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壹天,閱讀寄托新年美好祝願的句子。這時候“幸福已降”“幸福已至”!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在加快生活節奏的同時,也能記住這份珍貴的傳統文化,並傳承下去。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2壹、實踐單元
第二,練習時間
第三,實用目的
為響應我校對本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學習實踐活動,弘揚優良社會風氣;拓展學習資源和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強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感。
第四,實踐內容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我調查了沅江市春節在飲食、娛樂和傳統活動方面的文化習俗。
春節是中國的壹個古老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習俗和習慣,但不同地區的習俗也不盡相同。據調查,xx市的春節習俗可以概括為:二十三,鬥塵,送竈神;
1,24,小年:29,貼春聯;除夕夜通宵不睡;初壹子,二郎,初三,初四拜鄰;大年初六,開店;七不去,八不回;正月十五,掛燈籠。
2、23、灰塵,送竈神:灰塵是打掃的意思。
壹般這種打掃平時不做,但是過年的時候,房間要徹底打掃。湖南話是“除塵”的意思。23號我家每次揚塵,最重要的就是擦窗戶,尤其是室外那壹面。這壹天要把壹年積累的灰塵清理幹凈,更好的迎接新的壹年。
除了打掃衛生,就是祭祀竈神。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竈臺、幾案、鍋碗瓢盆,在竈神神像旁貼上“天道說好,下界保平安”的對聯,在竈臺前供奉貢品。我家壹般用香油,但也用糖果之類的。這時候全家人都要敬禮許願。
3,24,小年:關於小年,在xx度過的時間有些不同。
xx等多數地區將臘月二十四視為“小年”,xx等地將二十三視為“小年”,xx等地將正月十五視為“小年”。但是我家的小年是這個24號。新年是中國新年的開始。從這壹天開始,節日的氣氛壹直持續到元宵節。從這壹天開始,餐桌上會有很多魚和肉,直到元宵節過後。
4、29、貼春聯:春節貼春聯歷史悠久。
對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清朝《燕京年譜》說:“春聯也是符濤。入鄉隨俗以來,街頭不斷有文人寫春聯,企圖擦亮筆鋒。祭祀完畢,逐漸粘掛,千家萬戶煥然壹新。”春聯最能體現春節的喜慶氣氛。
5、年夜飯壹晚:全家人聚在壹起喝酒,剩下的菜比較多,叫做團圓飯。
吃飯的時間不確定,從淩晨到午夜。這段時間,到處都會聽到鞭炮聲,表示哪家開始吃年夜飯了。
這裏說壹下鞭炮。春節放鞭炮是壹個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舊社會,鞭刑有兩層含義:壹是驅鬼迎神,祈求豐收;另壹個是增加節日氣氛。現在更多的是增加節日氣氛。
但很多城市禁止鞭刑無形中削弱了過年的氣氛,但湖南很多地方從來沒有禁止鞭刑。除夕之夜,會放三次鞭炮:壹次是在吃團圓飯的時候,意思是告訴人們吃團圓飯;再次,當新年鐘聲響起,意味著辭舊迎新;另壹次是早上開門的時候,意味著迎來嶄新美好的壹年。
6、初壹、初二、初三、初四,拜鄰裏:這句諺語說,大年初壹,兒子要帶著妻子、腰帶去父母家拜年;大年初二,壹家人回父母家給公公婆婆拜年:第三天,第四天,鄰居們互相拜年。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湖南人特別註重禮儀,待人往往很和善。這幾天,鄰居們紛紛離家,互祝“壹年熱鬧”。拜年時,主人會放鞭炮來表達他的喜悅。
7.大年初六開店:大年初六,很多商家也會選擇這壹天開門營業,以此來祝願新的壹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同時,壹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會選擇這壹天外出工作。民間諺語說“三六九出門”,所以這幾天民航、鐵路、公路等交通系統的客流量會大大增加。
8、七不去,八不回:到初七初八,湖南人講究“七不去(念柯,家鄉方言發音),八不回”,意思是初七不出門,初八不回家。初八初八,“八”是“發”的意思。工廠開始工作,企業開始營業,所有活動恢復正常。後來熟人見面,互相說:“請妳晚交壹年!”
9、正月十五,掛燈籠: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稱元宵節。
有句話說:“三十夜之火,宵夜之光。”元宵節燈籠多是各種紙做的燈籠,有的掛在門頂上,有的拿在手裏逛街。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在竈角點上蠟燭,煮元宵團子。晚上,會很熱鬧。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提著燈籠上街趕廟會、唱戲、舞獅舞龍、騎竹馬等春節文化活動,還要在燈籠上解燈謎,通常會吵上壹夜,故名元宵節。
其中舞龍燈最為常見,農村舞龍隊伍最多。人們認為玩龍可以保持吉祥,所以“龍”走到哪裏,哪裏就有鼓和音樂,哪裏就有鞭炮,每個人都會給紅包。除了慶祝新年,看龍燈和放鞭炮,湖南人還唱古畫戲。至於正月十五吃元宵,全國都壹樣,就不多說了。
動詞 (verb的縮寫)實踐總結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家庭團聚的節日。在這壹天,人們盡量回家與親人團聚,表達對來年的殷切期望和對新的壹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春節不僅是壹個節日,也是中國人釋放情感、滿足心理需求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壹年壹度的狂歡和永恒的精神支柱。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相距遙遠的家人和朋友在壹年中有很多機會見面或交流,所以人們對春節團聚的關註度降低了。
但是春節在我心裏還是最特別的節日,這期間的團聚似乎多了壹份喜慶和吉祥的感覺。也許這其中就包含了我每年春節的新年祝福。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3實踐目的:
為了響應我院對這個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我們要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強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感。
我們於xx年10月29日至xx年2月29日在xx各城區、各鄉村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春節的契機,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順利完成了這個寒假的社會實踐作業。
實用內容:
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們各自的長處和優勢結合實際,我們做了如下分配。Xx對美食比較感興趣,組織活動期間安排他和xx去調查xx市各個城區和鄉村的飲食文化和習俗。兩個學生,xx,在活動中負責調查xx的市區和鄉村的文化傳統活動。
在春節之際調查大連的文化習俗時,我們采用了“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這期間我們發現大連人的過年習俗其實和東北人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習俗也很多。
壹首民謠道出了東北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竈王爺;二十四、掃屋;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殺公雞;二十八、送面子;二十九、饅頭;熬夜30晚;第壹天第二天滿大街走。
1.小年祭竈
臘月二十三,過了小年,祭竈。東北有句民謠:“蜜瓜祭竈,新年來”。老東北過年要祭竈——希望“竈神”保佑全家平安。祭竈時用蜜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用膠狀麥芽糖做成,甜中略帶酸味。
清掃灰塵
臘月二十四,拂塵,意在掃盡壹切晦氣和厄運。新年前把房間裏裏外外打掃壹遍,這是壹年中最大的壹次大掃除,也叫辭舊迎新,徹底打掃粉刷迎接新年。
3.春節的準備工作
殺豬:在農村,舊社會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是春節前。首先,它是喜慶的。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持很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請了鄰居家周圍幾桌的人吃了頓熱鬧的晚飯。現在也有26個人買豬肉。
蒸小籠包:舊社會過年沒有足夠的鍋給客人做飯,所以要提前蒸幾鍋小籠包,以備後用,也是過年祭祖,也要做粘豆包之類的。二十八把面粉二十九個饅頭指的就是這個,也有人叫二十九把油去,意思是用油做食物。
置辦年貨:置辦春節用品,比如家裏添置了多少碗筷,那麽為了人口的興旺,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慶祝;春節拜訪長輩的禮物等。
4.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貼春聯的時間不固定,壹般在29、30號上午。
5.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
6.這是壹種祝福(降臨)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和墻上貼上“福”字。“福”字代表“幸福”、“吉祥”、“好運”。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大家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已降(到)”。
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是手寫的。現在在市場和商店都有賣。
7.請財神
為了來年多賺錢,春節家家都要請財神,有的還會送到家裏,說都花錢買,但絕對不能說買。
8.崇拜神靈和祖先
春節期間,老東北壹般用糕點祭神祭祖,如蜂蜜、薩其瑪等。這些不僅是東北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的食物,也是東北人的必備食物。東北人也有在除夕吃魚的習俗。魚必是鯉魚,最初取名為祭祀神靈,後來又與“吉祥慶有余”、“年年有余”聯系在壹起。魚既是美味又是祭品。
祭祖也很重要。傳宗接代的人要給祖先獻上豐厚的祭品和香火。全家男人都要拜,有的除夕燒紙給“錢”祭祖。祭祀祖先壹般在第三天結束。結束前,不允許女婿看丈母娘家的家譜。
9.守歲與“除夕”
東北民間有除夕守歲的習慣。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菜必須有魚(壹年以上)、雞(好運),其余隨妳喜歡。在這個“壹夜兩歲,五班兩歲”的夜晚,家人團聚,歡聚壹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說的很多,最好是豬肉和芹菜。要選兩個餃子,壹個硬幣的,壹個糖的,看誰能吃。誰吃了它,誰就會祝願來年富有和幸福。其實這個福報很好,誰吃誰就被家裏人服氣。餃子煮好了,從最初幾個浸過水的鍋裏扔出來。據說是為了紀念過往的鬼魂。
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桌子上擺滿了茶和水果。春節期間,少不了壹大盤蘋果,叫“平安”。春節會準備很多糖果、幹果、瓜子、“雜家兒”。所謂“什錦果”,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吃是人們圍坐在火爐旁,安享晚年時的美味佳肴。
10.燃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之前要燃放煙花爆竹,這是孩子們喜歡的節目。事實上,春節期間通常會放兩次煙花,除夕和宵夜,鞭炮也很多,除夕和大年三十晚飯前,大年初壹晚飯前,以及周五等等。
11.第壹天第二天不要掃地。
大年初壹、初二,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提前做好,稱為“壓歲”。直到第三天開始挑水,在井臺燒紙錢,說是“買水”。飼養員會在初二的時候把它摘下來燒掉。
12.新年快樂
年夜飯後,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父母、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後大人要準備紅包。大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老人健康長壽。然後從初壹開始就要給親戚朋友帶禮物,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壹般已婚男士和家人會在除夕和初壹在父母家過年,初二會去嶽父家拜訪。還有壹種說法是“初壹不出門,初二拜家人,初三拜老公。”
13.“破五”吃餃子
在農歷五月吃餃子意味著人們期待好運和幸福。從淩晨起,家家戶戶都放鞭炮,特別是“踢兩腳”,稱為“崩窮”,“不吉利”,“窮氣”離家崩。
14.正月初六“發窮”。
正月初六“送貧”是自古以來頗具特色的過年習俗,意為祭祀窮人。早在宋代,送貧的習俗就相當普遍。宋代以後,送貧的習俗依然盛行。
送貧的儀式大多是:送貧時,要為“貧”準備象征性的車船,給“貧”帶幹糧。有些地方還有“香蕉船送窮人”的做法。好像各地都有自己的送貧方式。民間廣為流傳的送貧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的貧窮困苦,迎接新的壹年更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15.蜜瓜祭竈
東北有句民謠:“蜜瓜祭竈,新年來”。老東北過年要祭竈——希望“竈神”保佑全家平安。祭竈時用蜜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用膠狀麥芽糖做成,甜中略帶酸味。
春節期間,老東北壹般用糕點祭神祭祖,如蜂蜜、薩其瑪等。這些不僅是東北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的食物,也是東北人的必備食物。東北人也有在除夕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祀神靈的名義,後來又與“不僅僅是吉祥的慶典”聯系在壹起。因此,魚既是美食,也是祭品。
老東北過年也會有很多糖果、幹果、瓜子、“雜家兒”。所謂“什錦果”,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吃是人們圍坐在火爐旁,安享晚年時的美味佳肴。
由於東北主要人口遷徙到東北的歷史並不是很長,東北的風俗習慣都含有壹些外來的或者中原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都失傳了,互相融合了。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習俗也不同。送燈籠是東北地區流行的祭祖習俗。
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做壹盞面燈,燈的形狀像碗,俗稱燈碗。玉米粉做的叫金燈,白面做的叫銀燈,蕎麥粉做的叫鐵燈。成型後放入鍋中蒸熟,再插上用棉絮包裹的蘆葦制成的燈芯。面燈的碗裝上燈油,面燈就做好了。然後把這些燈依次送到祖板、天地板、皂王板,送到倉庫、牛棚、井臺、磨房等。,向大門和十字路口走去。
然後燈會被送到墓地,放在每壹個已故親人的墳墓上。現在大多用紅蠟燭代替原來的面燈和油燈。紅色蠟燭代表幸福。天剛黑的時候,家裏的男人就帶著燈和紙去祖先的墳前,給他們燒紙,在門口點蠟燭,也就是送燈,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十字路口就點上壹盞燈。女人把家裏的爐竈、豬圈、井口、糧倉、畜欄給家裏。而且家裏的重點是家裏的生肖,以示壹家平安。至於送燈籠的不同含義,有不同的傳說。壹種說法是,送燈籠是為了照亮先人捉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燈籠是為了讓先人回家積蓄能量,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籠也意味著送丁。希望祖上能保佑家人,讓孩子人丁興旺。
實踐總結:
春節期間,除了壹些常見的習俗,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域色彩。比如東北的春節習俗,和很多北方地區壹樣,保留了壹些古老的習俗。近年來,社會上有很多關於傳統民俗的爭論。有人認為應該移風易俗,與時俱進。
但反對者認為,如果改變以前的習俗,節日就不像節日了,不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不放鞭炮,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為如此,壹些城市將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改為有條件禁止。
因為價值觀和喜好的不同,每個人遇到具體的事情都會有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采取包容的態度,允許每個人保留自己的觀點和做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壹致時,與時俱進也就自然而然了。如果不顧現實和人們的心理,在理想的基礎上追求所謂的新政策、新概念,就會遭到群眾的抵制。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所以我們只能順勢而為,順勢而為...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4壹、調查目的
了解中國春節的習俗和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慶祝春節時歡樂的心情和氣氛。
二、調查時間
第三,調查方法
1.用說話的方式問長輩。
2.和爸爸媽媽壹起打理家務,親身感受新年的到來。
四、調查的內容
1,除塵
臘月二十四,我媽早早把我叫醒,叫我跟她壹起打掃,徹底打掃房間和院子的角落。我很疑惑,問媽媽為什麽這麽早打掃。
我媽告訴我: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
根據民間的說法:因為灰塵和陳諧音,所以春節掃塵有除舊不除新的意思,其本意是掃除壹切厄運和厄運。除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每家每戶都要打掃庭院,疏通明渠涵洞,撣去室內蜘蛛網,清洗鍋碗瓢盆,取下被褥窗簾等等。年前,春天的時候,家家戶戶不管多忙,都要在春天到來之前,把室內外衛生徹底打掃幹凈。立春後,不允許打掃衛生,以免春節的財富和喜慶被掃光。
聽了媽媽的話,我突然意識到,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吃完早飯,我和媽媽忙著貼春聯和祝福。
媽媽,為什麽“福”字要反貼?
傻小子,這是因為幸福來了。
媽媽,說說貼春聯的由來吧!
原來,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練、精致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給節日增添喜慶的氣氛。王安石的詩,總是以新桃換舊桃,都是關於這個的。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大大的紅豆對聯,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有些家庭在貼春聯的同時,還要在門上、墻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壹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指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3.守歲
除夕夜,我們壹家人聚在壹起過年,* * *同時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爸爸說:中國人有守年夜飯的習慣。至少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就有吃年夜飯的習俗。這壹夜,我連兩歲,我被分了兩年。晚上壹家人聚壹聚。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桌子上擺滿了茶、水果和蔬菜。新年夜從晚餐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吃,有的家人要吃到深夜。除夕夜,壹家人吃得不亦樂乎,有說有笑。
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壹邊看春晚,壹邊吃著,笑著。
4.燃放鞭炮
第二天壹早,哥哥去放鞭炮了。聲音真的很大,我趕緊捂住耳朵。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放鞭炮。也就是在新年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
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代山裏兇猛的獨角鬼,但它最怕噪音,所以人們用燃竹的爆炸聲把它嚇跑。有了火藥,人們就把火藥裝進竹筒裏做成鞭炮,再用紙筒,也叫鞭炮或鞭炮。到了現代,人們不再相信山魈,但仍然習慣在春節燃放鞭炮來慶祝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的晚上到大年三十的淩晨,鞭炮聲總是不斷。
5.新年快樂
在新年的第壹天,人們穿上新衣服,出去走親訪友,互相祝福新年快樂。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互相邀請,互相祝賀,這叫團拜。
拜年時,晚輩應該先向長輩鞠躬,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年老與貴重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
動詞 (verb的縮寫)調查的結果
我們的春節習俗豐富多彩,當然不止壹個,但只有壹個是不變的,它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